• 沒有找到結果。

繪畫材料的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繪畫材料的探討

繪畫的材料隨著時間、地區、氣候等不同的因素,不斷的被人們發現、實驗,

在經驗的傳承下,逐漸找出適合當時、當地的材料與技法,以延長作品的保存年 限。

目前可考最早的繪畫可追溯至一萬五千年以前的史前洞窟壁畫,例如西班牙 的阿達米拉(Adamira)法國的拉司哥(Lascaux)(圖 2.13)。根據專家分析結果,

這些壁畫的顏料與媒介劑其實與現在的繪畫相當接近。

當時的人類,利用動物脂肪與骨髓(脂肪與膠質)作為定色媒介。以動物的 脂肪或骨髓當作膠,以尿稀釋這這兩種媒介劑。使用油脂與動物膠可用以固定色 料,二方面還可以增加畫面的光澤度。儘管這些壁畫距今已經有上萬年歷史,但 在今日的觀光客湧入參訪並造成破壞前,這些壁畫可說保存得非常完整。

圖 2.13 法國的拉司哥史前洞窟壁畫

資料來源:E.H.Gombrich 著;雨云 譯《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2008 年 7 月,頁 41

到了埃及與希臘古文明時期。現存埃及繪畫以壁畫為主,還有草紙、棺木上 的作品。埃及人利用礦物色粉調和動物身上的脂肪與骨髓做為顏料,相當於今日 的膠彩。在盜墓者入侵破壞之前的墓室壁畫在乾燥低溫的環境下可保存數千年。

同時期的希臘繪畫除了沿用埃及的膠彩之外,由於地中海型氣候高溫高濕,

膠彩作品不易保存,於是希臘人在膠彩中加入許多添加物如:蜂蜜、無花果汁、

植物樹脂。除了膠彩,希臘人在西元前五世紀發展出蠟彩,並回傳至埃及,應用 在上層階級的木乃伊木板肖像上。

到了十一世紀,繪畫的方式主要是乾壁畫。乾壁畫是利用膠彩、蛋彩與蠟彩 繪於乾燥的灰泥牆上。由於顏料與灰泥並未滲透融合,有容易龜裂、剝落的缺點。

十三世紀的義大利興起濕壁畫的技法(圖 2.14),是在牆上的灰泥未乾前著 色,使顏料滲入灰泥下層後產生化學變化,在表層形成碳酸鈣結晶,保護色料並 形成晶瑩剔透的質感。然而濕壁畫並不適合用於濕度過高或空氣污染的環境,因 而被油畫取代。

圖 2.14 喬托,〈哀悼基督〉,巴都瓦城一間小教堂的壁畫

資料來源:E.H.Gombrich 著;雨云 譯《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2008 年 7 月,頁 203

除了乾、濕壁畫,十二世紀時還有彩繪玻璃的形式(圖 2.15),用鉛條將彩 色玻璃拼成圖案後固定在窗櫺上的繪畫形式,被普遍應用在哥德式教堂皇宮與私 人豪宅。

圖 2.15〈天使報喜圖〉12 世紀中期彩色玻璃畫,Chartres Catherdral

資料來源:E.H.Gombrich 著;雨云 譯《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2008 年 7 月,頁 182

中世紀開始盛行的蛋彩畫可以追溯至希臘羅馬時期,直至十五世紀之前一直 是主要的繪畫形式。蛋彩具有良好覆蓋力、可做細膩筆觸處理,並且在乾燥環境 下極易保存。但由於蛋彩乾燥過於快速,不利於渲染技法的表現,而且在潮濕的 環境下容易發霉,因此後來出現加入油性調和劑的坦培拉(Tempera)。

中世紀歐洲出現偏油性的蛋彩畫(圖 2.16),稱為坦培拉。坦培拉是蛋彩與 油畫的折衷技法,在純油畫技法確立之前,坦培拉與濕壁畫是當時的主要技法。

坦培拉從十三世紀到十六世紀盛行歐洲,即使當十五世紀油畫盛行時,坦培 拉仍常被拿來與油畫混和應用,大多用在油畫的底層做細膩調子的處理。但坦培 拉在高濕度的環境下,仍會有發霉的現象,有人嘗試用透明油或樹脂圖在畫面上 作為保護層隔絕空氣,使坦培拉表現看來近似油畫。

圖 2.16 包提柴利,〈維納斯的誕生〉,畫布、蛋彩,約 1485 年

資料來源:E.H.Gombrich 著;雨云 譯《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2008 年 7 月,頁 265

而後來更有人使用透明的光油劑調色粉潤飾蛋彩或坦培拉,稱為「混合技法」

(mixd method)。在坦培拉上塗油料與運用光油劑的混合技法,促使畫家產生直 接使用油調色粉作畫的想法,經過循序漸進的演變,也因此才會演變出後來的純 油畫技法。

西元十二世紀,西方探險家開始探訪中國,東西方文明開始交流。十五世紀 初,中國漆器傳入歐洲,被認為對油畫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

「今日西方的繪畫材料學家多半相信中國漆器重重相疊的技法對西方油畫 的肇始至少有著鼓舞的作用。就歷史觀點來看,漆器對於用油的這個繪畫技法的 改革之影響幾乎是可以確定的9。」

在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1441)奠定油畫的面貌之後,油畫技法與材 料開始發展屬於各地區的獨特風貌,包括:北方風格、南方風格與南北油畫技法 融合的風格。

北方風格由凡艾克確立,使用透明技法重疊;南方風格由提香(Tiziano Vecellio,1490-1576)確立,應用厚實不透明的顏料呈現作品;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融合南北油畫技法的特點,亮面厚實不透明、暗面輕薄透明,

9陳淑華《油畫材料學》,台北市,洪葉文化,1998 年 8 月,頁 23

成為後代油畫技法普遍原則。 Ruiz Picasso,1881-1973)於 1912 年創作的「藤椅上的靜物」(圖 2.17),便是首 創利用複合的媒材,達到創作效果的作品。

圖 2.17 畢卡索,〈藤椅上的靜物〉, 27×35cm,畫布‧油彩‧油氈,1912

資料來源:Daniele Boone《巨匠與世界名畫:畢卡索》,台北,國巨出版社,1993 年 7 月,頁 72

而在科技進步、材料學發達鼎盛的今日,現代藝術家們有更多耐久、穩定、

便宜的新繪畫材料可以選擇,不論是基底材、膠、色料以致其他藝術用品,都有 方便使用、抗化學性強等特性。

西元 1930 年代壓克力顏料發明以來,在繪畫上有逐漸成為主流的趨勢。許 多原本從事水彩、油畫創作的藝術家,紛紛投入壓克力顏料的技法研究與創作。

壓克力顏料在定義上屬於膠彩,是由丙烯酸樹脂加上色料製成。其特點有:

乾燥快、乾燥後具抗水性、附著力強、無臭味、色澤鮮豔、易於保存、堅韌不易 龜裂、使用方便以及價格便宜。

壓克力顏料雖然是水性媒介,但乾燥後具有抗水性,顏料本身可薄塗、平塗 或厚塗產生肌理,還能利用添加物來營造不同效果,例如:增光、消光、增厚、

材質效果等,繪畫性質與油畫顏料的效果非常相近。由於各項性能都足以取代油 畫顏料,因此逐漸成為目前主要的繪畫材料之一。

第五節 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方式趨勢之探討 應用符號解構的方式分析克利(Paul Klee,1879-1940)的創作語言(圖2.19), 再透過符號整理之後,再結合自己的構思重新應用於自訂題材所創作的新 作品。

圖2.18劉其偉,〈二十四節氣-雨水(二)〉,水彩、畫紙,54×40cm,198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