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旗魚意象-林上奇創作理念與作品解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旗魚意象-林上奇創作理念與作品解析"

Copied!
1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美術產業碩士學位 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旗魚意象-林上奇創作理念與作品解析

研 究 生:林 上 奇

指導教授:林 永 發 先生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六 月

(2)
(3)
(4)

誌 謝 辭

本論文能夠順利完成付梓,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林永發老師,除了在 課堂上啟發我對東方美學探索的動機,進而拓展我在創作風格的研究方向,並在 我研究與創作期間給我諸多鼓勵與指導,讓我的創作研究得以突破與進步。也感 謝師母與冠廷,在我猶豫無法決定研究方向時,給了我極為寶貴的意見,讓我得 以踏出下一步。

還要感謝黃冬富教授與羅平和教授在百忙之中擔任我的論文口試委員,給予 論文許多專業及精闢的見解,讓論文的內容更加完整與豐富。也感謝台東大學美 術產業學系研究所的教授們二年來細心的指導,讓我對藝術的認知面向得以更加 深加廣,獲益良多。

求學期間,還要感謝一路相伴的同學們,總是給我許多的協助與包容,不論 是分組的作業報告、寫作技巧、或各項班級事務,都因為有他們大力的幫忙,我 的課堂學業才得以順利進行。

在創作過程中,還要感謝我的好友哲彥,為了我的這次創作研究,他不但給 了我許多有關書法篆刻的寶貴意見,更特地親製篆刻石章兩對贈送予我,除了讓 我對篆刻印章以及書法之美,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更讓我能將篆刻藝術應用在 我的創作之中。

除身邊好友之外,最要感謝的還是家人,由於父親從地球的另一端帶回來的 故事,讓我在難以抉擇創作題材時,得以選定本次研究主題;還有我的弟弟—巧 奇,熱愛釣魚的他除了給了我許多有關碩士論文寫作與海洋生物的寶貴意見,更 在與他的對談中,開拓了我的哲學觀;更感謝我最摯愛的內人—筱妮,為了在家 全力照顧我們的寶貝女兒(當然同時也照顧我),在一同考取研究所的時候,毅 然放棄了跟我一起當同學的機會,讓我在這二年進修的過程中,能夠沒有後顧之 憂的往前衝刺;還要感謝我的寶貝女兒—子茜,每當我疲憊的時候,只要看到她 的可愛笑容,就能讓我忘卻壓力、提振精神。

最後,僅以本論文獻給我親愛的父親以及母親,以及所有關心我的家人、師 長與朋友們,並至上由衷的謝意。

林上奇 於台東市自宅 2011.6.28

(5)

摘要

台灣東部緊臨太平洋,每年流經台灣東部海域的「黑潮」,是全球第二大洋 流。每年黑潮流經台灣東部海域時,大量的迴游性魚類藉著黑潮向北方遷移,帶 來大量具經濟價值的迴游性魚類。在黑潮海洋資源中,旗魚是相當重要的高經濟 價值物種,每年為台灣漁業帶來大量產值,也是台灣東部海域的特產。

藝術創作者的創作來源於生活,筆者來到台東已進入第九個年頭,隨著對東 部的認識日增,藝術創作的動力與熱情也如泉湧,因此想藉由創作,紀錄東部海 洋的特色題材—旗魚。

環顧藝術史,人類對於視覺藝術的追求,曾經從最單純的造型、空間與色彩,

不斷的增加新的要素如:透視、色調、構圖、文本等,直到印象派以後的新藝術 運動,人們開始尋求藝術的精髓及本質,到了近代,極簡美學正好契合人類這部 分的精神本能,因此廣受流行。近年來由於東方哲學藝術受到重視,更導入東方 意象的相互結合,不但成為一種設計主義,更直接的應用到現實生活中。要如何 結合既有的文化素材與未來的趨勢,筆者認為這將是一個相當具有發展性的議 題。

本次創作主要採用壓克力顏料表現,作品以「旗魚意象」為概念出發,透過 繪畫創作傳遞對旗魚與海洋文化的意象,探討人與自然的文化關係,並透過東方 風格的極簡意象,以最簡化的元素表現藝術效果,結合古今中外的思想,透過現 代化的材料技法,創作出融合東西方特色的作品。

關鍵詞:繪畫、壓克力顏料、旗魚、海洋、極簡美學

(6)

Abstract

The east coast of Taiwan is next to the Pacific Ocean. Every year the Kuroshio Current, which is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ocean current, flows through the sea east of Taiwan. Plenty of migratory fish follow the Kuroshio Current and migrate northward, which brings people abundant valuable marine resources in east Taiwa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ecies that come from the marine resources of Kuroshio Current is sailfish. Therefore, sailfish is a kind of specialty in east Taiwan fisheries.

An artist’s idea originates from daily life.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has lived in Taitung for nine consecutive years. As the knowledge of east Taiwan increases, the energy and passion of art creation rise just like a gushing fountain. Accordingly, it i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record the special topic of east marine sailfish, by means of artistic creation.

From the review of art history, the pursuits of visual art changes from time to time. At the very beginning, people stressed the basic elements of shape, space and color, and then steadily added new elements such as perspective, hues, composition and text, etc.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Impressionism, people started to seek the essence of art. In modern times, the spirit of Simple Aesthetics just matches the desire, hence Simple Aesthetics began to spread.

Recently, people have tried to combine eastern imagination together with Simple Aesthetics because the significance of Asian Art increases gradually.

This not only becomes a type of design principle, but also can be applied to practical daily life. Consequently, how to combine the materials of existing cultures with the trends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potential topic to study.

In this thesis, the creation of art work originates from the concept of

“Sailfish Imagination” and is expressed by using the technique of acrylic paint.

Through painting we hope to render the imagination of sailfish and marine cultures, moreover,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Key words: Painting, Acrylic Paint, Sailfish, Marine, Simple Aesthetics

(7)

目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次 ………Ⅲ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創作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創作研究方法與流程………4

第四節 創作研究範圍………6

第五節 名詞解釋………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海洋文學中的旗魚相關作品研究………13

第二節 旗魚產業與文化之研究………16

第三節 旗魚在繪畫藝術表現上的研究………22

第四節 繪畫材料的探討………25

第五節 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方式趨勢之探討………31

第三章 旗魚意象創作理念與實踐

……… 35

第一節 創作理念………35

第二節 創作表現形式與內容………37

第三節 創作流程………40

第四章 旗魚意象系列作品解析與詮釋

………49

第五章 結論

………91

參考文獻

………95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研究動機

小時候,父親有一支獸骨打磨的煙斗,雖然不曾看過父親用它來吸煙,但其 色澤、質感與份量,讓好奇的我印象深刻。

原來父親在與母親結婚前,曾經當過兩年遠洋漁船的船員,航線漁區遠達南 半球的澳大利亞。小時候筆者經常聽父親講述海上的事作為睡前故事,那支獸骨 煙斗,原來是馬林魚(立翅旗魚)的背鰭骨製成。

根據父親口述,那條馬林魚重量達 1000 台斤(600 公斤)以上,長度約四公 尺。捕獲那條大魚算是個意外,一般馬林魚大多是利用鏢刺或延繩釣捕獲,但那 條大魚並非經過設計捕獲,而是剛好被漁船延繩釣的纜繩鉤住,氣絕之後才被發 現。這麼大的魚,十幾個大男人花了三個小時才將牠拖吊上船,「若是活的,肯 定要花更多時間跟牠搏鬥。」父親如是說。

將這條大魚拖上船後,眾人開始處理魚肉,旗魚身上可當「戰利品」的部位 也開始被分解,其中背鰭骨是利用範圍相當廣的部位,「第一根已經被別人挖走 了,所以我挖了第二根。」於是這第二根背鰭骨被加工、穿孔、打磨成了一支精 美的煙斗,筆者小時候還經常拿來把玩,也讓從小在都市長大的筆者對「旗魚」

保持著一份期待與想像。

但可惜的是,多年前由於老家翻修整理,那支煙斗也在混亂中遺失了,儘管 如此,那支特別的煙斗,依然在筆者心中留下永恆的記憶(圖 1.1)。

圖 1.1 林上奇,〈魚骨煙斗〉, 19.7cm×27cm,鉛筆素描,2010

(9)

隨著年紀增長、出社會後,筆者來到台東工作,暢遊東部景點變成假日的休 閒活動,東海岸的成功漁港當然也是必訪的一點。第一次到成功漁港,便被這些 一字排開的龐然大物震撼:「原來旗魚是長這樣的海中怪物。」不過後來才知道,

原來是因為與一些大型的鯊魚擺在一起,穿插之間彷彿是一掛的,所以才一時誤 以為旗魚也一樣可怕(圖 1.2)。

其實,旗魚是相當美的動物,偶然在電視上的動物生態節目中,看見活體旗 魚的美麗姿態,深深被吸引,在海水中的旗魚游泳的姿態優美、身上的花紋隨著 光線與角度變換,在餌球中穿梭,彷彿精彩的水中芭蕾(圖 1.3)。

為進行這次研究創作,筆者在眾多的東台灣題材中,選擇以旗魚為主題,研 究利用旗魚作為主要題材創作的可能性,希望能藉由本次研究與創作,將旗魚在 藝術上的美學價值,傳達給更多愛好海洋與藝術的人知道。

圖 1.2 成功新港漁港魚貨拍賣場的 立翅旗魚,筆者攝

圖 1.3 海中的旗魚與餌球 資料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

http://ngm.nationalgeographic.com/2008/09/sailfish/n icklen-photography(2010 年 10 月 6 日瀏覽)

(10)

第二節 創作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文研究主要目的為以旗魚為主題進行繪畫藝術的創作,媒材以壓克力顏料 為主,複合部分油彩。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問題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創作旗魚相關題材之作品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是最重要的天然資源之一,不論是生態或人文方 面,近年來海洋議題越來越受重視,筆者居住的台東縣以旗魚為著名漁業特 色,因此以旗魚為主要創作題材創作,希望藉由研究與繪畫藝術作品的呈 現,喚起人們對海洋議題的關注。

(二)蒐集整理有關旗魚的文獻資料

藉由本次研究,蒐集有關旗魚的生態、產業、文化等相關資料並於以 彙整,可提供日後有意創作旗魚相關題材者參考引用。

二、研究問題

(一)如何將旗魚的造型主題以不同風格呈現出新的視覺藝術創作?

台灣是一塊融合多族群的土地,近年來為了強調多元色彩,各族群的圖 騰意識抬頭,透過風格設計,各種不同族群風格的視覺藝術產品都成為代表 台灣的視覺意象。因此本次創作,筆者除了選擇過去較少被用來做為創作題 材的旗魚作為主題,並思考如何以不同的風格呈現旗魚的繪畫創作。

(二)如何將極簡美學風格符號應用於創作上?

筆者過去習慣以偏向寫實的手法創作,希望藉由本次研究創作,嘗試不 同於寫實風格的研究方向。極簡美學近年來成為新的流行設計風格,許多以 簡約為特色的設計產品風行市場,因此筆者極欲探討如何創作簡約風格作品 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試圖突破個人創作模式,拓展創作風格。

(11)

第三節 創作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探討法

本研究首先進行的是文獻探討法,透過本研究之相關內容尋找文獻資 料,包括:旗魚的生態、旗魚相關產業、文學作品之文獻資料以及繪畫材 料的歷史、藝術風格相關理論等的探討,藉以鑑古知今,加以應用,提升 充實創作內涵。

(二)創作實踐法

文獻探討之後,將整理後的相關資料應用於實際創作,本論文之作品 以「旗魚」為主要題材,將以壓克力顏料與油彩複合使用繪畫的形式表現

「旗魚意象」系列作品,透過研究、習作及創作正式作品,將理論與實務 結合,並記錄創作過程。

(12)

二、研究流程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與問題

作品解析 創作實踐 研究範圍

探討旗魚在文學與自然 科學相關文獻、旗魚文 化、藝術理論與繪畫材料 史的資料

文獻探討

透過繪畫的研究、習 作等方式,研究利用 不同風格創作旗魚繪 畫作品,再發展突破 個人創作之表現形 式。

結論

(13)

第四節 創作研究範圍

一、文獻蒐集範圍

晚近 20 世紀,由於影像科技的進步,旗魚的影像與訊息較容易被捕捉 與傳遞,直到近代才較有藝術家採用旗魚做為創作題材,筆者將盡量取得 國內外相關創作案例並以較具代表性的作品進行作品文獻探討。

在文化方面,本次的研究範圍著眼於台灣東部的黑潮文化以及海明威 的《老人與海》,探討其中有關旗魚的生態、習性、與人的文化之間的脈動,

思考相關主題延伸至創作上的可行性。

二、創作題材範圍

創作題材部分,筆者將以旗魚為主題,從文學、產業、生態等方向取 材創作。在文學方面,主要以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以及本土作家廖鴻基、

高世澤等文學作品為創作靈感來源,將文字中的旗魚意象利用畫筆轉換成 繪畫藝術創作;產業方面,以東台灣的鏢旗魚漁法為主軸,探究鏢旗魚的 傳統產業之艱辛與價值,並作為文化傳承;生態的部分,以黑潮生態為主 要題材,表現自然與環境相關議題。

在旗魚種類方面,以立翅旗魚(Black Marlin)、紅肉旗魚(

Striped marlin

fish

)與雨傘旗魚(Atlantic Sailfish)為主要創作對象。立翅旗魚以體型巨大 著稱,在旗魚中最足以表現震撼;紅肉旗魚以體側的花紋為特色,在旗魚 中最為絢爛;雨傘旗魚以如帆般的背鰭為其特點,在旗魚中面積最大,是 極具特色的旗魚特徵。本創作將各取其特點代表旗魚的共通意象特徵。

(14)

第五節 名詞解釋

在本節中,筆者將就本次創作與解析中將出現之藝術、漁業等相關名詞進行 解釋,以利讀者閱讀時對照本文中的相關專有名詞的意義。

一、旗魚意象(Sailfish Imagination)

「意象」是指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轉化、創造的藝 術形象。以旗魚為創作主題之客觀物象,經過藝術家的情感活動創造出的藝 術形象,就是本次的創作主旨--旗魚意象。

二、旗魚(Sailfish, Marine)

旗魚是多種大型掠食性魚類的總稱,依照不同的品種,還有槍魚、馬林 魚等稱呼。

在本次創作中,雖然畫面上是以意象方式呈現旗魚,但在作品解析說明 中將會提到專有魚種的名稱,因此以下就四種在創作上應用的旗魚魚種列圖 介紹,以供閱讀作品解析時之參考。

(一)雨傘旗魚(Atlantic Sailfish)

雨傘旗魚(圖 1.4),俗名又稱:破雨傘、雨傘魚、芭蕉旗魚、帆魚、扁 帆旗魚。特徵是有帆狀背鰭,因此英文叫做帆魚(Sailfish)。主要分布於太 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產季在每年 4~6 月間,成魚 體長約 2.5 公尺,新鮮魚體可作生魚片,另可油煎或煮湯,或做成加工食 品。

圖 1.4 雨傘旗魚

資料來源: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成果入口網〈臺灣旗魚列傳〉

http://digitalarchives.tw/collection_detail.jsp?exhibition_id=781(2010 年 8 月 10 日瀏覽)

(15)

(二)立翅旗魚(Black Marlin)

立翅旗魚(圖 1.5),俗名又有:翹翅仔、白肉旗魚、闊胸仔、白皮旗魚、

白皮丁挽等稱呼。成魚體長約 1.5~2.5 公尺,最大體長可超過 4.5 公尺,重 量超過 700 公斤。活體體色為背部藍黑色、肚腹為銀白色,但死後即呈黑色,

因此英文稱為 Black Marlin。味道最鮮美的季節是冬季,每年十月至翌年四 月間是盛漁期。

圖 1.5 立翅旗魚

資料來源: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成果入口網〈臺灣旗魚列傳〉

http://digitalarchives.tw/collection_detail.jsp?exhibition_id=781(2010 年 8 月 10 日瀏覽)

(三)黑皮旗魚(Blue marlin)

黑皮旗魚(圖 1.6),俗名又稱:

鐵皮丁挽、油旗魚、黑皮槍魚、油 旗魚、鐵皮、烏皮

,身體背部藍黑色、腹肚銀白色。身體有十數條蔚藍 色橫帶,英文名稱 Blue marlin。

圖 1.6 黑皮旗魚

資料來源: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成果入口網〈臺灣旗魚列傳〉

http://digitalarchives.tw/collection_detail.jsp?exhibition_id=781(2010 年 8 月 10 日瀏覽)

(四)紅肉旗魚(

Striped marlin fish

紅肉旗魚(圖 1.7),俗名又稱:

紅肉丁挽、紅肉旗魚、正四鰭旗魚、

紅肉槍魚、紅目丁挽、真旗魚、紅目旗魚、正旗魚

身體背部呈深藍

(16)

又帶紫,側線以上淡藍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數十條橫帶紋狀斑點

, 花紋明顯,因此英文名稱為

Striped marlin fish。

圖 1.7 紅肉旗魚

資料來源: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成果入口網〈臺灣旗魚列傳〉

http://digitalarchives.tw/collection_detail.jsp?exhibition_id=781(2010 年 8 月 10 日瀏覽)

三、黑潮(Kuroshio)

「黑潮」是太平洋洋流的一環,為全球第二大洋流,從菲律賓開始形成,

流過台灣東部海域往東北向流。

「黑潮」一詞是因為本身為暖流的緣故,水溫較高、密度較小,當陽光 照射黑潮流經的海面時,海水吸收掉較多的紅、黃等色的長波光,反射大 部分藍色光,讓海水顏色較深藍而得名,英語「Kuroshio」則是源自日語,

漢字寫法即為「黑潮」。

黑潮的流速約為每秒 1 至 2 公尺,深度約七、八百公尺,寬度約 100 多 公里,除了挾帶著豐富的浮游微生物吸引魚群覓食之外,也提供迴流性魚 類向北方前進的路徑,因此黑潮流域中可捕捉到為數可觀的迴游性魚類,

以及掠食迴游性魚類的大型魚類,如鮪魚、旗魚等。

四、餌球(Bite Ball)

餌球,海中的小魚在遭遇掠食動物攻擊時為求保護而群聚移動,成千上 萬條小魚聚集的形狀猶如一顆大球,掠食動物便在旁聚集掠食。

五、鏢旗魚(Marlin Speared)

旗魚的漁法有鏢刺、延繩釣與流刺網捕撈等方法,其中使用鏢刺漁法的 用意,主要是鏢刺捕獲的旗魚可以立即捕撈上船進行放血,因此相較於網撈 與延繩釣漁法的魚獲沒有腥味,較受高價市場消費者的青睞。

(17)

鏢旗魚是團隊工作,通常大型的旗漁船上,會設有一名看魚手,專門尋 找目標;舵手則隨時依據看魚手指示調整船行進方向;在船首的部分,有一 至二名手持鏢槍的鏢手(一正一副),看準目標後,依正、副之順序出手。

六、延繩釣(Longline fishing)

延繩釣是由漁船拖曳一條主要纜繩,上面分接 1000-3000 支的副繩,並 接以浮球的大量垂釣漁法。主要以高經濟價值的鮪魚、旗魚與鯊魚為主。

延繩釣可以根據預設捕獲的魚種改變餌料或魚鉤的深度,也因為能夠針 對目標進行捕捉,因此必須有適當的管理,否則很容易就會造成對單一生物 族群的過度捕捉。

圖 1.8 延繩釣示意圖

資料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http://shark.nmmba.gov.tw/home4.2.html(2010 年 10 月 21 日瀏覽)

七、壓克力顏料(Acrylic Paint)

壓克力顏料的主要成分是甲基甲醇丙烯酸脂(Methyl Methacrylate,或稱 聚丙烯酸脂),大約在在 1930 年代發明,1950 年代開始被廣泛應用於藝術創 作。

繪畫發展史上,藝術家為了得到良好的繪畫效果與長期的作品保存,歷 經數千年,在不同的地區與氣候,不斷的嘗試許多不同的媒材,包括:膠彩、

臘彩、馬賽克、乾壁畫、彩繪玻璃、濕壁畫、蛋彩、坦培拉等,直至西元十 五世紀之後才逐漸研發出被認為最容易被廣泛使用的油畫,並在繪畫藝術史 上長時間佔有重要地位。儘管油畫顏料製作的作品可以保存數百年之久,但

(18)

卻無法承受室外氣候與溫度的影響,因此在壓克力顏料發明後,開始在繪畫 材料史上產生重大變革。

壓克力顏料濃稠的性質接近油畫,並有水性無異味、快乾、好收拾等有 別於油畫顏料的特性,在市面上漸有取代油畫的趨勢,近年來更有許多原本 從事油畫創作的藝術家捨棄油畫顏料、改使用壓克力顏料。此外,也有藝術 家是壓克力顏料與油畫顏料混用,採取兩者的優點應用在創作上。

八、極簡美學(Simple Aesthetics)

極簡美學來自極簡主義(Minimalism/Minimal Art 或稱簡約主義、極限藝 術),極簡主義開始於 20 世紀中期,與硬邊藝術、後期色彩的抽象屬於同一 個系統,是對當時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美國藝術家史帖拉 (Frank Stella,

1936-),是極限藝術的最具代表性的開拓者之一。而歐洲現代主義建築大師 Mies Vander Rohe 的名言“Less is more"被認為是代表著簡約主義的核心思 想。極簡主義風格的特色是將造型、色彩元素簡化到最少的程度,利用幾何 造型、色彩飽和、畫面潔淨,以求達到化繁為簡、以少勝多的效果,現代的

「極簡」、「簡約」等風格名稱其實在形式上已經脫離原本極簡主義的精神,

但其精神與名稱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

九、東方美學(eastern Aesthetics)

「東方美學」一詞通常有不同的面向,包括泛指中東地區(如阿拉伯)、 南亞(如印度)、及東北亞(主要為中國及日本)等地區的美學,本次研究 將東方美學訂在東北亞中國及日本的「禪意」、「簡約」風格範圍作研究與 應用。

小結

人生有許多事似乎早已注定,只等待每一個條件環節連接,促成機會。筆者 兒時對旗魚印象與海洋的記憶,經過二十多年的沈寂,歷經筆者學畫、求學、到 台東工作、考上研究所、準備寫作論文時決定創作,並在眾多創作題材中,再度 喚起筆者兒時對旗魚的記憶。

不同於筆者過去習慣性的創作,經過在台東九年歲月的洗禮與二年台東大學 研究所課程的增廣,本次研究創作,筆者將改變自己過去所學且擅長的題材、材

(19)

料、技法與風格,幾經思慮,筆者認為創作者更該將自己對在地的人文情懷,轉 化成創作靈感並於本次的創作作品中呈現出新題材、新材料與新風貌,才能在藝 術創作的歷程中,有所突破。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海洋文學中的旗魚相關作品研究

自人類有文明以來,文字與繪畫便一直是相輔相成的。在沒有文字發明之 前,人類使用圖案記事,部分民族更以圖案為基礎,發展出象形文字。有了文字 之後,繪畫則更有了詮釋文字意象的功能,特別是早期教育不普及的時代,繪畫 便成為政治與宗教代替文字教育人民的工具。而如今文字與藝術已經成為我們生 活中不可分離的部分,透過文字,我們能傳遞知識;透過藝術,我們則能傳遞影 像;而透過文字與影像的互換,則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與想像空間,激發出更 多的創作動力。本節探討透過文學作品的探究,我們將可對海洋獲得更多瞭解,

進而激發出創作的靈感。

作家高世澤曾創作新詩〈追風鏢旗魚〉,在詩中,將旗魚的數量譬喻成朵朵 浪花,而鏢旗魚則成為一場力與美藝術戲份,這樣的景象,讓筆者想起泰納的海 景畫,除充滿壯闊的視覺效果外,更表現出詩意,可見鏢旗魚在文學家眼中,是 充滿藝術性的,也因此引發筆者的創作靈感。

海洋文學家廖鴻基也曾經對鏢旗魚有相當生動與詳細的描述,在〈鏢旗魚〉

一文中,將討海比喻成海上農耕,在冷鋒面與黑潮洋流交會的時節,白肉旗魚隨 黑潮洄游靠近台灣東部海域,台灣東部的討海人在氣候如此惡劣的季節仍然冒著 大浪出海鏢獵旗魚,為的就是獵捕當季最鮮美、也最高經濟價值的白肉旗魚。

沿海鏢刺漁業是一種傳承久遠的漁法,據說是日治時期由日本琉球人傳到臺 灣,推算時間,應該已經有八十年以上歷史,但鏢刺漁業至今卻沒有太大改變,

可謂是一種傳統的產業,而傳統產業中的文化意涵,正是我們文創工作者所希望 瞭解的。

此外,在文中,作者對於海上鏢魚作業的過程也描述得相當生動,可讓未曾 實際上過漁船的讀者透過文字將作者的海上經驗轉換成自己的想像:

「搭架在船尖外的鏢魚檯是鏢魚船的主要特徵,鏢魚檯稱作「頭架」,鏢手 站立在頭架頂端持三叉漁鏢鏢獵旗魚。這季節風強浪大,鏢手需要十分能耐與十 分膽識才站得住鏢檯,也才獵得到游速敏捷的旗魚。

鏢魚船討海人靠的是搜索海面發現旗魚的眼力、是甲板站得更穩的能力、是 鏢射的力道與準度、是全船的團隊默契與經驗,這些能耐都是一代代傳承、都是 一波一浪的經驗累積。一波一浪痕,鏢魚討海人是以生命經驗和大魚搏鬥,是比

(21)

較少用到科技設備的漁獵法之一。因而,鏢刺漁業的漁獲量並不高,以生態觀點 來看,它是台灣少數健康的漁法之一。也可以這麼說,鏢魚作業是最足以代表台 灣傳統沿岸的漁獵文化。」1

而文末則探討了鏢魚傳統產業的沒落,在追求商業化生產及快速經濟發展的 現代社會,產業的沒落也許是社會演進的過程中可避免的遺憾,但或許可以透過 一些創意與努力,找到即將沒落的傳統產業新的意義與價值,更進一步的將其變 成我們的海洋文化資產。

除了浪漫的詩歌與寫實的文學表現之外,在海洋文學中描述旗魚的作品中,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也是一部極為重要的海洋文學小說,該作品在 1951 年古巴完成,於 1952 年刊載 於雜誌並出版單行本。

《老人與海》述說一位老人山第耶哥,已經 84 天沒有捕到魚,村裡的人嘲 笑他,連身邊的助手小男孩也被父母逼迫離開他。雖然經歷低潮,但老人始終樂 觀面對,認為這樣還不是最糟的狀況,終於在海上遇上巨大旗魚,與其奮戰並捕 獲。但最後卻因為鯊魚的攻擊,旗魚只剩一副魚骨,儘管如此,老人還是一如以 往的回到漁村的小屋中,繼續作夢。

在 20 世紀的文學和海明威的作品中,《老人與海》是相當重要的一部,除 了出版隔年得到普立茲獎,更使得他榮獲 1954 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為他奠定了 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老人與海》的成功,與他的成長歷程與興趣有關,海明威喜歡打獵、釣魚,

其中釣旗魚在國外是相當受歡迎的休閒活動,海明威也是相當熱中。1951 年更在 古巴創辦了「釣旗魚比賽」,1959 年卡斯楚也曾經參加過該比賽,並獲得冠軍。

由於對海洋的熱愛與熟悉,海明威在《老人與海》當中,藉著老人的經驗與 回憶的手法,抒發自己對海洋的觀感以及經驗,例如經常讓老人自言自語,或是 回憶過去。

例如在故事中,大旗魚上鉤後,老人曾經回憶有一次他在一對馬林魚中釣起 一條的往事:

「……雄魚總是讓雌魚先進食,所以他釣起來的那條是母的。她狂野驚慌地 掙扎,不久就筋疲力盡了。那條雄魚一直不離她的左右,在釣絲旁邊穿來穿去,

躍出水面,繞著她打圈子。」2

1廖鴻基〈鏢旗魚〉,聯合報/聯合副刊,2001 年 11 月

2海明威著/羅珞珈譯《老人與海》,台北,志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 年 7 月,頁 87

(22)

我們可以從這段敘述中,看出海明威對旗魚的觀察細微,不論是感情與行 為,都藉由劇情穿插,描述旗魚不為人知的習性。

從生態上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旗魚的體色在活體與死後會有相當程度的差 別,而在《老人與海》也有一段描述旗魚會隨著情緒與身體狀態而有所不同的體 色:

「老人用魚叉把她挑上來,再用棍子揍她,老人握住她有如長劍一般,邊緣 像粗砂紙一樣的嘴巴,迎面朝她的頭頂敲下去,打得她的身體變成像鏡子背面一 樣的赭紅色。」3

在《老人與海》中,旗魚不似一般的魚類,在海明威筆下,旗魚也是帶有思 想與情感,並與老人互動,在前文描述雌魚被捕獲後,雄魚還有後續的動作:「後 來,老人在收拾釣絲、安置魚叉的時候,那條雄魚竟然跳到空中,俯視雌魚在什 麼地方,然後鑽進海水深處,牠淡紫色的羽翼—那是牠的胸鰭—張開來,一條條 的寬條紋清晰可見,老人記得牠是十分美麗的,一直都徘徊不忍離去。4」從這 些描述旗魚的文字看來,在海明威筆下的旗魚是帶有感性的,而且是能帶給讀者 許多想像的。從戲劇的角度來看,不免讓人驚訝,只有一位老人與一條旗魚的簡 單場景,竟能被描寫得如此扣人心弦,甚至震撼人心,《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 代表作,也可說是他畢生在文學上的成就總結,以簡單的故事架構,深刻探討人 性、悲劇性、成功與勝利的價值,並帶給讀者無限的討論空間。

3同註 2。

4同上註。

(23)

第二節 旗魚產業與文化之研究

一、台灣東部旗魚產業歷史

根據曾振德、孫志陸、葉素然、蘇偉成〈台灣近海旗魚漁業概況〉當 中考證:「臺灣最早的旗魚文獻,大致可溯源至西元 1871 年當時《淡水廳 志卷十二》裡記載著:『旗魚,色黑,背翅如旗,鼻頭一刺長二、三尺,

極堅利;大者六、七百斤,小者亦百餘斤,觸舟立沉。』這段文字也算是 台灣本土最早的旗魚紀錄。」5

此外,〈台灣近海旗魚漁業概況〉並記載:「 1923 年,宜蘭縣蘇澳 港 初期建設工程啟用後,日本大份縣的漁民 隨即來台進行鏢刺旗魚的漁撈 活動,同時開創了台灣的旗魚漁業。6

而根據江偉全〈新港旗魚傳〉7論述,台東的旗魚產業始於日本殖民 統治臺灣時期,當時日本人於成功鎮建立新港漁港,並招募以黑潮環境、

特性與台灣東部海域相似的日本沿海本州、千葉、沖繩等縣的漁民來臺開 拓臺灣東部海洋漁場資源,引進動力漁船進行曳繩釣、延繩釣、鰹釣、刺 網及鏢旗魚等漁撈作業技術,因此促進當地漁業發展,並造就出當地以漁 業為生計的漁民。

西元 1945 年臺灣光復之後,日本人大多遣返日本,但仍有少許日本 漁民留在臺灣傳授漁業技術給臺灣人,因此臺灣東部的漁民也承襲了鏢旗 魚的作業技術至今。

隨著時代演進、科技進步,臺灣的漁業技術不斷改良,為追求更高的 經濟效益,傳統的漁業技術及珍貴的漁業文化也逐漸凋零。為保存傳統文 化資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自 2007 年起執行臺灣東部黑潮漁 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將臺灣的旗魚產業歷史有系統的記錄下來,將傳統 產業轉變成文化資產。

5曾振德、孫志陸、葉素然、蘇偉成〈台灣近海旗魚漁業概況〉,基隆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 試驗所,2008 年 3 月

6同上註。

7江偉全〈新港旗魚傳〉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http://content.ndap.org.tw/index/?p=537

(24)

二、台灣旗魚產業產值

旗魚是臺灣重要的經濟性魚種之一,根據〈台灣近海旗魚漁業概況〉8 資料顯示,每年臺灣近海的旗魚漁獲量約佔總近海漁獲量的 5.2-10.7%;在 產值部分,每年旗魚漁業的產值,約在新台幣 15 億元左右。

臺灣近海主要旗魚產區包含宜蘭的蘇澳、台東的新港及屏東東港,是 臺灣地區三大旗魚產地。在產量方面,東港是臺灣近海旗魚漁獲最主要的 集中市場。其次為蘇澳及新港。在產值方面,也以東港的旗魚產值為最高,

約佔台灣近海旗魚總產量及產值的 70%以上。

分析台灣近海旗魚三大產區之漁獲組成統計結果,顯示蘇澳產區的主 要漁獲對象魚種是劍旗魚,約佔總旗魚產量 54%,其次為黑皮旗魚,約佔 33%。而新港產區則以雨傘旗魚為主要漁獲對象,約佔總旗魚產量 42%,其 次為白皮旗魚,約佔 29%。至於東港產區,則以黑皮旗魚為最大宗漁獲,

佔旗魚總產量高達 77%,其次為劍旗魚,佔 18%。因不同旗魚產區,漁撈 作業模式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主要漁獲對象。

蘇澳及東港地區的旗魚捕撈作業以延繩釣為主,其主要漁獲對象魚種 則為劍旗魚及黑皮旗魚。而新港地區的主要捕撈作業方式是以流刺網及鏢 旗魚為主,故雨傘旗魚及白皮旗魚為其主要漁獲對象。另外,由年產值分 析,一樣顯示東港產區的旗魚產值,以黑皮旗魚最高,年平均產值為達五 億七千三百萬元,蘇澳產區,以劍旗魚為最高,可達六千六百萬元,而新 港地區則以白皮旗魚最高,年平均產值為三千一百萬元,由此可見旗魚在 台灣漁業中佔有一席之地。

三、台東成功漁港的旗魚產業與文化

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期,為改善交通、運輸及開發臺灣東部豐富的海洋 資源,於 1932 年建立成功漁港,當時的行政中心為「台東廳新港支廳」,故 以此為名,將港口命名為「新港」,且一直沿用至今。

臺灣東部海域受黑潮流經的影響,魚種資源豐富,新港漁港建港完成 後,陸續建設各項設施,並積極進行官營漁業移民,來自各地漁民各有所 長,其中以千葉縣及和歌山縣移民利用小型動力漁船,在每年冬季於新港 海域進行鏢旗魚作業,因漁場近、不需餌料且漁獲新鮮,獲得最佳的成效。

8曾振德、孫志陸、葉素然、蘇偉成〈台灣近海旗魚漁業概況〉,基隆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 試驗所,2008 年 3 月

(25)

由於鏢旗魚作業需要較多的人力,因此提供了當地漢人及阿美族人工 作的機會,因此創造新興的事業-「漁業」,造就出以漁業為生計的「漁民」, 臺灣東部漁民也因此承襲了鏢旗魚的作業技術,雖然漁民與旗魚間有獵人 與獵物的關係,但漁民對於旗魚皆懷有特殊的情感,不僅新港漁港的入口 標誌以旗魚雕像為招牌(圖 2.1),地標、路燈亦採用旗魚圖騰(圖 2.2),由 此可見成功漁港與旗魚間的密切關係。

圖 2.1 筆者攝,新港漁港的入口標誌,2010

圖 2.2 筆者攝,在成功漁港一角的 旗魚雕塑,2010

台東縣成功鎮新港漁港最具代表性的漁獲就是旗魚,其產值約佔總產 值的八成,在 2001 年成功區漁會為慶祝新建造的船型漁業大樓落成,首創 了「旗魚祭」的地方嘉年華活動,是每年十一、十二月的重要活動。

每年在當地漁會與政府機關合力之下,舉辦了一系列旗魚祭漁業文化 活動,地方各單位及各級學校皆積極參與,掀起了國人對於成功旗魚的注 目,目前已列入地方重要慶典之一,是重要的海洋文化資產(圖 2.3)。 在成功鎮公所與台東縣觀光局的努力下,透過旗魚祭觀光推廣計畫,

希望能藉此將成功地區優質的漁業休閒環境,塑造成休閒漁港觀光重鎮形 象,結合觀光(景點)、產業(旗魚)、文化(阿美),發展在地自然與生態 的優勢,以提高觀光附加價值,並結合旅遊業推出套裝行程,將成功漁港 推廣成全台休閒觀光漁港的首選,每年旗魚盛產且肉質最鮮美的旺季,希 望能吸引全國各地民眾到東部觀光,並加深各界對成功旗魚的印象。。

在文化層面,希望能藉此活動強化成功鎮多元的文化特質,讓漁港的 人文信仰及生活智慧,透過創新與趣味的活動,達到傳承與促進地方經濟

(26)

繁榮、凝聚地方向心力的成效,為祈求漁獲豐收,透過旗魚祭典,表達討 海人虔誠的敬仰,更進一步希望能成為一項觀光民俗祭典活動。

圖 2.3 筆者攝,新港旗跡~2010 東海岸旗魚祭活動現場, 2010

座落於新港漁港邊的萬善爺廟,保佑著出海打拚的討海人,也經常應 許旗魚的豐收。民國 89 年,廟公陳勝雄及張邱霞祈求,希望能在具有深厚 旗魚文化的成功製作一尊旗魚神供給民眾祭拜,得到萬善爺的應許後,廟 方恭請木匠製作長度達 3.6 公尺木製「旗魚神」一尊,供討海人及漁村居民 膜拜,並在每年成功鎮元宵節及旗魚祭時,舉行神明遊境祈福,由漁村青 少年組團恭抬,熱熱鬧鬧上街,顯現出漁村人民對於旗魚感恩之心,並期 盼每次出海航行能順利平安、豐收(圖 2.4)。

(27)

圖 2.4 旗魚神繞境,圖 / 洪曉敏

資料來源:鮪.旗魚標識放流網站 http://fribillfish.blogspot.com/2009/12/09-billfish-deity.html(2010 年 12 月 14 日瀏覽)

四、宜蘭南方澳旗魚陣

宜蘭南方澳漁業始於日治時代,當時漁民移民至此,因而發展出當地 漁業盛事,當初所盛行的漁法,主要以鏢旗魚與延繩釣為主。漁民為求海 上平安及漁獲豐收,每年媽祖誕辰日時,漁民都不出海捕魚,比照七月半 殺豬公普渡,熱鬧宴客,各里都會花大錢邀請陣頭來慶祝。在 50 年代時,

由陳坤生、曾枝煙及陳順德等人,提議使用日本祭典時扛神轎的方式,來 慶祝媽祖誕辰,為符合地方上的特色,提議改扛旗魚,於是陳坤生找來地 方上的板金師傅辜金生製作第一尾鐵皮白肉旗魚,以實體重約 120 公斤左 右的旗魚大小,長 284 公分,由鐵皮組成,中間鏤空實際重約 30 公斤(圖 2.5)。

目前在南方澳每一年的鯖魚祭大型活動中,依然可見由學生組成的旗 魚陣,傳承重現當年地方上的旗魚陣頭文化。以前旗魚陣都是由漁民組成,

而現在學生肩上無力,原本的扛轎經過改良,並邀請舞蹈老師來訓練,已 無法呈現早期「陣頭」的模樣,雖較為可惜,但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 為推動地方傳統漁業文化,延續傳承,特別邀請旗魚陣創辦之一陳順德擔 任老師,訓練國中小學生(圖 2.6)。

(28)

旗魚陣的旗魚演變至今已是第三代,分別由南安國中校內的宜蘭海洋 資源教育中心及南安國小收藏,其中並蒐集了許多地方上的傳統漁具及地 方漁業紀事,為推動地方漁業文化傳承不斷努力。南方澳漁業文化的傳承 發展,在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積極推動下,讓旗魚陣文化,生生不息,

永續傳承。

圖 2.5 早期南方澳旗魚陣,前為主角旗魚陣,後緊接著鯊魚陣

資料來源:江英智《漁業推廣 289》,高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10 年 10 月,頁 19

圖 2.6 2008 年鯖魚節活動,由南安國小扛第三代旗魚遶境

資料來源:江英智《漁業推廣 289》,高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10 年 10 月,頁 21

(29)

第三節 旗魚在繪畫藝術表現上的研究

旗魚在自然史上最早被記載於 19 世紀,美術史上同時期為印象派時期,在 題材上出現旗魚的作品資料幾乎是沒有。晚近 20 世紀,由於影像科技的進步,

旗魚的影像與訊息較容易被記錄與傳遞,可參考的資料逐漸增加,也才漸有藝術 家採用旗魚做為創作題材。本節將從自然史、藝術史以及商業設計的方面蒐集相 關作品並加以分析探討。

從自然史的觀點來看,繪畫的最大功能在於記錄物種的形象,主要能在圖鑑 上便於辨別,為達此一目的,通常是以極為理性的方式,以寫實的手法描繪,因 此在學術與歷史上的意義多於藝術上的價值。

圖 2.7 圖鑑上的旗魚圖片

資料來源:余明村編譯《光復科學圖鑑 18-海洋》。頁 106

在藝術創作方面,當代畫家描繪旗魚最常使用的藝術表現形式為寫實主義,

通常畫家會選擇既有的旗魚影像做為參考,有直接參照照片描繪成作品,有的則 是透過題材處理、安排之後,重新架構出一幅新的畫面。而在題材表現方面,較 多表現旗魚在海中的生態描寫以及在國外相當風行的釣旗魚(marlin fishing)活

(30)

動。

例如 Caren Steven 的 Grand Release(圖 2.8)當中,表現出在釣旗魚活動中捕 獲巨大旗魚的現場震撼;又如 Bob Carter 的 Marlin and Dolphins(圖 2.9),除了主 題的旗魚描繪之外,也包含了旗魚的生態圈中的其他重要魚種--鬼頭刀。

圖 2.8 Caren Steven,〈Grand Release〉,

資料來源:

http://www.carenstevens.com/gallery/(2011 年 2 月 3 日瀏覽)

圖 2.9 Bob Carter,〈Marlin and Dolphins〉,壓克力 顏料,36" x 24"

資料來源:http://azulc.com/id3.html(2011 年 2 月 3 日瀏覽)

在臺灣的旗魚題材繪畫創作作品部分,較有系列的創作海洋題材的畫家,有

「台灣畫魚第一人」之稱的「魚藏」--鄭義郎先生。由於對海洋熱愛,因緣際會 下成為專職的海洋生物畫家,其筆下的海洋生物動態與圖鑑圖,被應用在商業包 裝與商品上,為海洋產業的周邊延伸案例。鄭義郎先生在眾多的海洋創作中,「魚 藏生態萬用卡」便是具產業價值的商品(圖 2.10)。

圖 2.10 鄭義郎,魚藏生態萬用卡

資料來源:http://yu-tsang.digitaiwan.com/index.html(2010 年 10 月 21 日瀏覽)

(31)

有關旗魚的繪畫作品,其中最多出現以旗魚為題材的,就是小說《老人與海》

的封面與插畫(圖 2.11、圖 2.12)。海明威創作《老人與海》的方式為文學,文 字的力量,在於能帶給閱讀者極大的想像空間,也因此,同樣是《老人與海》中 的旗魚,透過藝術家的閱讀感受不同,表現方式也極具多樣化。

圖 2.11 老人與海插畫

資料來源:志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 年 7 月。封面

圖 2.12 曾銘祥,老人與海插畫 資料來源:晨星出版社,2003 年 06 月。封

(32)

第四節 繪畫材料的探討

繪畫的材料隨著時間、地區、氣候等不同的因素,不斷的被人們發現、實驗,

在經驗的傳承下,逐漸找出適合當時、當地的材料與技法,以延長作品的保存年 限。

目前可考最早的繪畫可追溯至一萬五千年以前的史前洞窟壁畫,例如西班牙 的阿達米拉(Adamira)法國的拉司哥(Lascaux)(圖 2.13)。根據專家分析結果,

這些壁畫的顏料與媒介劑其實與現在的繪畫相當接近。

當時的人類,利用動物脂肪與骨髓(脂肪與膠質)作為定色媒介。以動物的 脂肪或骨髓當作膠,以尿稀釋這這兩種媒介劑。使用油脂與動物膠可用以固定色 料,二方面還可以增加畫面的光澤度。儘管這些壁畫距今已經有上萬年歷史,但 在今日的觀光客湧入參訪並造成破壞前,這些壁畫可說保存得非常完整。

圖 2.13 法國的拉司哥史前洞窟壁畫

資料來源:E.H.Gombrich 著;雨云 譯《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2008 年 7 月,頁 41

到了埃及與希臘古文明時期。現存埃及繪畫以壁畫為主,還有草紙、棺木上 的作品。埃及人利用礦物色粉調和動物身上的脂肪與骨髓做為顏料,相當於今日 的膠彩。在盜墓者入侵破壞之前的墓室壁畫在乾燥低溫的環境下可保存數千年。

同時期的希臘繪畫除了沿用埃及的膠彩之外,由於地中海型氣候高溫高濕,

膠彩作品不易保存,於是希臘人在膠彩中加入許多添加物如:蜂蜜、無花果汁、

(33)

植物樹脂。除了膠彩,希臘人在西元前五世紀發展出蠟彩,並回傳至埃及,應用 在上層階級的木乃伊木板肖像上。

到了十一世紀,繪畫的方式主要是乾壁畫。乾壁畫是利用膠彩、蛋彩與蠟彩 繪於乾燥的灰泥牆上。由於顏料與灰泥並未滲透融合,有容易龜裂、剝落的缺點。

十三世紀的義大利興起濕壁畫的技法(圖 2.14),是在牆上的灰泥未乾前著 色,使顏料滲入灰泥下層後產生化學變化,在表層形成碳酸鈣結晶,保護色料並 形成晶瑩剔透的質感。然而濕壁畫並不適合用於濕度過高或空氣污染的環境,因 而被油畫取代。

圖 2.14 喬托,〈哀悼基督〉,巴都瓦城一間小教堂的壁畫

資料來源:E.H.Gombrich 著;雨云 譯《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2008 年 7 月,頁 203

除了乾、濕壁畫,十二世紀時還有彩繪玻璃的形式(圖 2.15),用鉛條將彩 色玻璃拼成圖案後固定在窗櫺上的繪畫形式,被普遍應用在哥德式教堂皇宮與私 人豪宅。

(34)

圖 2.15〈天使報喜圖〉12 世紀中期彩色玻璃畫,Chartres Catherdral

資料來源:E.H.Gombrich 著;雨云 譯《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2008 年 7 月,頁 182

中世紀開始盛行的蛋彩畫可以追溯至希臘羅馬時期,直至十五世紀之前一直 是主要的繪畫形式。蛋彩具有良好覆蓋力、可做細膩筆觸處理,並且在乾燥環境 下極易保存。但由於蛋彩乾燥過於快速,不利於渲染技法的表現,而且在潮濕的 環境下容易發霉,因此後來出現加入油性調和劑的坦培拉(Tempera)。

中世紀歐洲出現偏油性的蛋彩畫(圖 2.16),稱為坦培拉。坦培拉是蛋彩與 油畫的折衷技法,在純油畫技法確立之前,坦培拉與濕壁畫是當時的主要技法。

坦培拉從十三世紀到十六世紀盛行歐洲,即使當十五世紀油畫盛行時,坦培 拉仍常被拿來與油畫混和應用,大多用在油畫的底層做細膩調子的處理。但坦培 拉在高濕度的環境下,仍會有發霉的現象,有人嘗試用透明油或樹脂圖在畫面上 作為保護層隔絕空氣,使坦培拉表現看來近似油畫。

(35)

圖 2.16 包提柴利,〈維納斯的誕生〉,畫布、蛋彩,約 1485 年

資料來源:E.H.Gombrich 著;雨云 譯《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2008 年 7 月,頁 265

而後來更有人使用透明的光油劑調色粉潤飾蛋彩或坦培拉,稱為「混合技法」

(mixd method)。在坦培拉上塗油料與運用光油劑的混合技法,促使畫家產生直 接使用油調色粉作畫的想法,經過循序漸進的演變,也因此才會演變出後來的純 油畫技法。

西元十二世紀,西方探險家開始探訪中國,東西方文明開始交流。十五世紀 初,中國漆器傳入歐洲,被認為對油畫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

「今日西方的繪畫材料學家多半相信中國漆器重重相疊的技法對西方油畫 的肇始至少有著鼓舞的作用。就歷史觀點來看,漆器對於用油的這個繪畫技法的 改革之影響幾乎是可以確定的9。」

在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1441)奠定油畫的面貌之後,油畫技法與材 料開始發展屬於各地區的獨特風貌,包括:北方風格、南方風格與南北油畫技法 融合的風格。

北方風格由凡艾克確立,使用透明技法重疊;南方風格由提香(Tiziano Vecellio,1490-1576)確立,應用厚實不透明的顏料呈現作品;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融合南北油畫技法的特點,亮面厚實不透明、暗面輕薄透明,

9陳淑華《油畫材料學》,台北市,洪葉文化,1998 年 8 月,頁 23

(36)

成為後代油畫技法普遍原則。

而在南北技法融合之後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各地區、甚至是畫家個人的技 法風格開始蓬勃發展,逐漸呈現出精彩而多元的樣貌。

除了顏料之外,基底材的選擇也一直是歷代藝術家的課題。自十六世紀油畫 材料與技巧奠定之後,就成為西方繪畫的主流。十七世紀開始,畫布開始普遍取 代畫用木板,成為基底材的主流。到了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講求分工與大量製 造,為了能快速作畫,除了有專業上色人員專門畫底色,畫布與顏料也成為大量 製造的工業產品,畫家可以直接購買已經裁好的畫布與顏料。為凸顯個人風格,

當時的畫家常在作品中加入不確定是否穩定的實驗物質,造成作品的損壞、縮短 作品壽命。而膠彩則演變成水彩,成為輕快方便的繪畫材料。

十九世紀興起對古典派技法的研究,新古典主義提倡古典技法。同時期與新 古典主義並行的,還有浪漫派,浪漫主義除了是思想上的思潮,繪畫技法也有別 於過去,浪漫主義技法偏重靈感,講求即興作畫,因此濫用凡尼斯與催乾劑等材 料,造成作品變質、損毀、無法長期保存。

十九世紀晚期,印象派出現,印象派技法有以下特點:1.為了方便直接寫生,

使用吸油性過強的打底畫布;2.錫管條式擠壓顏料發明,畫家常從錫管中擠出顏 料就直接使用。

印象派繪畫雖然為美術史在意義上開啟劃時代的革命(為藝術而藝術),但 由於當時的繪畫材料無法勝任其技巧,因此造成以下問題:1. 由於未調畫用油 與樹脂的工業顏料黏著力較差,直接使用會導致畫面上的顏料易破碎剝落;2..

為求快速乾燥效果,過度使用揮發性油,導致畫面變灰暗無光澤;3..為求消光效 果,不再使用保護用凡尼斯(Varnish),導致作品缺少保護。

二十世紀的現代繪畫,除了延續傳統的古典技法以及印象派技法之外,新技 法與材料也不斷的被實驗,例如:在作畫的過程中加入砂、木屑等其他媒材複合 於作品中;或利用拼貼、燃燒、剪黏等其他方式製造特殊效果。如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於 1912 年創作的「藤椅上的靜物」(圖 2.17),便是首 創利用複合的媒材,達到創作效果的作品。

(37)

圖 2.17 畢卡索,〈藤椅上的靜物〉, 27×35cm,畫布‧油彩‧油氈,1912

資料來源:Daniele Boone《巨匠與世界名畫:畢卡索》,台北,國巨出版社,1993 年 7 月,頁 72

而在科技進步、材料學發達鼎盛的今日,現代藝術家們有更多耐久、穩定、

便宜的新繪畫材料可以選擇,不論是基底材、膠、色料以致其他藝術用品,都有 方便使用、抗化學性強等特性。

西元 1930 年代壓克力顏料發明以來,在繪畫上有逐漸成為主流的趨勢。許 多原本從事水彩、油畫創作的藝術家,紛紛投入壓克力顏料的技法研究與創作。

壓克力顏料在定義上屬於膠彩,是由丙烯酸樹脂加上色料製成。其特點有:

乾燥快、乾燥後具抗水性、附著力強、無臭味、色澤鮮豔、易於保存、堅韌不易 龜裂、使用方便以及價格便宜。

壓克力顏料雖然是水性媒介,但乾燥後具有抗水性,顏料本身可薄塗、平塗 或厚塗產生肌理,還能利用添加物來營造不同效果,例如:增光、消光、增厚、

材質效果等,繪畫性質與油畫顏料的效果非常相近。由於各項性能都足以取代油 畫顏料,因此逐漸成為目前主要的繪畫材料之一。

(38)

第五節 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方式趨勢之探討

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對於創作方面的探討主題,都有其時代意義與指標。例如:

文藝復興時期探討人文主義情懷、浪漫時期追求新的思潮、印象派捕捉光與影的 變化、二十世紀後百家爭鳴,各式各樣的藝術理論與運動前仆後繼。時至二十一 世紀的今日,藝術家該如何面對創作實務的理論與應用,儼然成為在藝術的洪流 中得以穩定發展的課題。

本節透過分析他人的創作方式,建構自我的創作理念。當代藝術家的創作,

有以下三個特點:一、解構與符號學應用;二、個人理論的建立;三、東西方藝 術哲思融合應用。以下將針對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方式趨勢作分析與探討。

一、解構與符號學應用

由於解構主義與符號學的應用,各種藝術風格的特性被一一分解、整 理,並被應用於各式各樣的創作上。

透過符號解析與應用,創作者可以得到所需的創作材料,不只是表面 上的表達形式,即使是形而上的概念,甚至是個人內心深層的精神面向,

也能依此創建,形成個人的創作理念與風格呈現。

在外在形式的應用上,是較顯而易見的,我們以劉其偉(1912-2002)

的〈二十四節氣〉系列創作(圖2.18)為例作為分析,可以看出劉其偉正是 應用符號解構的方式分析克利(Paul Klee,1879-1940)的創作語言(圖2.19), 再透過符號整理之後,再結合自己的構思重新應用於自訂題材所創作的新 作品。

圖2.18劉其偉,〈二十四節氣-雨水(二)〉,水彩、畫紙,54×40cm,1986

(39)

資料來源:鄭惠美《探險‧巫師‧劉其偉》,台北市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7月

圖2.19 克利,花開,畫布、油彩,81x80cm 資料來源:西洋近代巨將畫集克利KLEE,圖83

二、個人理論的建立

個人理論的建立,包括學理與步驟,將生活體驗轉換為創作力量,針 對個人的創作方向和表現形式作深入的思考,形成創作的方向與創作主 題,融入哲學思想並加上親身的生活體驗與生命經驗再與理論和創作實踐 相互結合。我們可以發現當代藝術家逐漸採用科學的方法形成一套創作理 論與流程,以利更有效率的創作。

一般創作流程大約如下列幾項:一、題材選定;二、資料蒐集與整理;

三、形成創作理念並實驗與修正;四、省思與理論再建構;五、形成自我 風格的理論。

根據藝術家的創作情境不同,流程項目也會有所不同,但都能達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40)

三、東西方藝術哲思的融合與應用

近代東方文化開始受全球矚目,即使是歐美國家,也開始對東方的文 化產生興趣。在藝術創作上,也有越來越多引用東方理論創作西畫媒材的 藝術創作,特別是在 1960 年代極簡藝術的理念經分析後被認為與東方禪學 的概念接近之後,東西方的藝術開始有進一步的共同精神目標。

例如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克萊因(Franz Kline,1910-1962)創作於 1958年的作品Crow Dancer(圖2.20),便是以漢字書法為概念創作的油畫作 品,當中可看到書法藝術的符號概念:墨色、飛白、留白等,使畫面散發 濃厚的東方意象,並保有西畫材料的特性。

東方藝術哲思正成為重要的藝術創作應用元素,東方美學的探討與應 用將是當代藝術創作者的一項新的重要課題。

圖 2.20克萊因,Crow Dancer,畫布,油彩,1958

資料來源:蔣勳《漢字書法之美:舞動行草》,台北市,遠流,2009 年 8 月,頁 242

(41)

小結

在視覺效果爆發的現代,開創技法與風格摸索已經不是藝術家的主要任務,

現代藝術家必須掌握各式符號及其應用,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創作理論與系統,在 創作前取得相關資料並分析,創作時排定計畫與評估預期成效,再結合自身的經 驗與靈感,才能以最佳的效率完成作品。發明大王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曾經說過:「天才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ninety- 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儘管藝術家有極高的天分,仍然 要能對材料與技法的應用得心應手,方能實現創意。

(42)

第三章 〈旗魚意象〉創作理念與實踐

第一節 創作理念

「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是大多數藝術家奉行的創作哲學,筆者也不例 外。筆者居住台東將近十年,為當地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物產所深深感動,也因此 不斷激起筆者創作的慾望。加上筆者幼時由父親的航海故事中,產生對旗魚的嚮 往,故本次創作選擇東海岸特產旗魚為題進行創作,希望結合東西方文化,透過 不同的表現手法,將旗魚美麗的身影與傳統的漁業文化呈現給各位。就以下四點 說明個人於〈旗魚意象〉之創作理念。

一、海洋文化傳承

從小父親常和我們分享他年輕時出海跑船的故事,其中大旗魚鰭骨煙 斗的故事讓筆者印象深刻,移居台東這幾年也常造訪成功鎮,接觸魚貨市 場大量的旗魚,產生本次創作靈感,藉由這次創作,實際接觸旗魚產業與 文化後,結合心中對旗魚與海洋的嚮往產生創作動機。

本次創作不只是透過相關題材的資料蒐集與研究,瞭解現實中的旗魚 生態,更希望藉由引用文學、訪談、文獻等資料蒐集,將旗魚產業與文化,

轉化成創作題材,在資料蒐集過程中發現,鏢旗魚這項東台灣特有海洋文 化產業已逐漸沒落,在作品中特別選擇鏢旗魚為重要題材表現,希望能藉 藝術創作傳承這項即將沒落的海洋文化,也希望藉此將父親傳承給我的海 洋記憶,能繼續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二、融入情感

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在其藝術理論著作

《藝術論》中提到:「藝術即情感交流。」藝術創作者在進行時,也都會將 個人情感灌注在作品中,本次的創作,起因於筆者小時候聽父親口述海上 故事,在作品中也融入了筆者對於父親的情感,將父親多年前的遙遠記憶,

以畫筆呈現出來,讓父親重拾年輕時的活力與感動。

〈鏢旗魚〉系列作品,除了紀錄這項特殊漁法外,更在作品中表現出其 中的團隊情感,與不畏艱辛,希望激發人們對傳統產業傳承的重視,最後

(43)

更希望能藉此一系列以旗魚為主題的海洋創作,表達人們對海洋生態的重 視。

三、汲古取今

筆者在決定本次創作的表現形式時,做了幾項風格的嘗試,並試著師 法古今大師風格進行創作,除了嘗試將旗魚主題以不同的藝術風格呈現之 外,並希望能藉此學習到藝術家的藝術理論與其作品精華,此次創作試著 使用克利、泰納、及劉其偉的大師風格,推陳出新,創作出三幅作品,也 藉此作品向各位大師們致敬。

四、東西方藝術風格形式的融合

近代東方文化開始受全球矚目,即使是歐美國家,也開始對東方的文化 產生興趣。在藝術創作上,也有越來越多引用東方理論創作西畫媒材的藝 術創作,特別是在 1960 年代極簡藝術的理念經分析後被認為與東方禪學的 概念接近之後,東西方的藝術開始有進一步的共同精神目標。

在地球村的現代,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更加多元,東方文化在西方社 會也漸漸的佔了一席之地,在本次系列創作中,除了傳統西畫的表現形式 外,更希望能將東西方之藝術風格做一方融合,利用西方的顏料、媒材,

加上東方的水墨、簡約禪意,創作出融合東西藝術美感的作品。

小結

本次創作,筆者希望經由在地的題材引發創作靈感,藉此探討海洋文化並作 資料整理與藝術創作,讓下一代的人們可以透過作品,引發對海洋文化的熱情與 思考。

在風格的呈現上,筆者希望透過不同的風格表現形式的研究,除了可以呈現 多樣貌的可能,也希望突破個人過去的創作框架,藉由本身原有的創作經驗,嘗 試極簡美學的風格,為個人創作的表現形式拓展新的領域。

(44)

第二節 創作表現形式與內容

〈旗魚意象〉創作共有三個系列,其中將使用浪漫主義的精神與表現主義的 手法進行創作研究,並以當代東方簡約風格的藝術觀點呈現個人新的創作表現形 式〈極簡美學系列〉,因此本次創作的形式,筆者自己稱為「浪漫表現主義」

(Romantic Expressionism)。

內在的思想方面,自浪漫主義(Romanticism)興起以來,就不斷的有思潮上的 革新,也因此延伸今日多樣化的風格,筆者認為浪漫主義的風潮至今仍然影響著 我們的社會思維,因此在創作思想上受到其影響是必然的。

本次的創作,起因於筆者心中對旗魚與海洋的嚮往產生創作動機,透過相關 題材的資料蒐集與研究,將其轉化成創作題材,而這樣的創作方式正是浪漫主義 精神的實踐。

外在風格方面,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是直接傳達創作者情感的表現手法。

受到攝影技術的發明與創作技巧的理論完善,當代藝術家的任務已由記錄寫實轉 變成情感表現,為有別於寫實的敘述,表現主義的手法或多或少的融入當代藝術 創作者的創作,從廣義來說,在作品中採用主觀的形體與用色,就是表現主義的 概念應用。

除了基本的內在思想與外在風格研究,為符合筆者的區域文化特色,本次創 作將融合東方美學的簡約主義作為作品整體的意象。近年來全球興起一陣極簡主 義的視覺風潮,藉由簡約主義的單純與靜謐,人們可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抒發 心靈的境地。

現在數位影像發達的年代,旗魚的影像已經不像過去那麼神秘,透過媒體、

網路等資源,旗魚與海洋的美麗畫面已經被普及,並透過藝術家的創作,產生許 多寫實風格的作品。也因此,筆者在構思〈旗魚意象〉系列創作時,便認為本系 列作品應該要有別於普遍藍色調的寫實風格的海洋意象,方能創作出有別於其他 旗魚主題作品的視覺效果。

筆者認為,若要跳脫視覺上普遍以藍色調呈現的海洋意象,就必須從非寫實 風格的方向著手分析選擇,不論是東西方藝術史上,都有使用主觀色彩的表現方 式,而其中,東方繪畫的概念是較早的,中國水墨繪畫常謂「墨分五彩」,其中 已經將墨的濃淡轉換為色彩意象,也因此,一幅水墨畫中,只要看到畫面中的物 體形象,就可以瞭解畫家所要表達的意象。例如米芾(1051-1107)的〈珊瑚架

(45)

帖〉(圖 3.1),寥寥幾筆,就帶出珊瑚筆架的造型姿態,也只用墨色呈現色彩,

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表現手法幾乎與表現主義相同,都較著重內心情感的呈現而 忽略對描寫對象寫實描繪。

圖 3.1 米芾 珊瑚筆架圖

資料來源:中國美術全集編集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3》,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 年 8 月,頁 52

在〈極簡美學系列〉創作中表現的形式中,造型是筆者較重視探討的部分。

繪畫的基本元素就是造型,造型構成人對圖像的認知,因此在創作時,筆者特別 注重造型的研究,不只在寫實造型的觀察,也包含藝術風格化之後的應用。

空間經營是直接影響觀者情緒的要素,在筆者過去的的繪畫觀念中,空間只 有立體空間的營造,這次的創作研究除了有應用立體空間場景的作品之外,筆者 也將突破自己的框架,嘗試以平面化的構圖呈現以極簡美學的方式創作。

而在本次的創作研究系列中,就是透過以寫實為基礎的描寫,呈現不同的藝 術風格,藉以探討旗魚造型與主題的變化,最後再以簡化的概念,將原本繁複的 旗魚逐漸簡化,再應用於極簡美學的創作。

(46)

小結

藝術創作融入情感、鑒古知今,是藝術創作通行的理念,東西方藝術的融合,

則是東西文化交流以來,藝術家不斷探索的議題。

相較於東方的主觀色彩,西方繪畫原本重視的就是光影與色彩以營造出空間 效果,自表現主義以來,主觀的形與色被用來表現感情,甚至追求更純粹的心理 效應,對於追求情感表現的藝術,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元素,以致後來的藝術表現,

或多或少都受到其影響。然而中國水墨在宋代文人畫中就已經體現與表現主義相 似的精神,不論是秀雅含蓄,或是豪邁痛快的筆法,都是藉由主觀的寫意方式,

透過筆尖抒發情懷。

筆者發現,不論是東西方繪畫,在「簡約」的概念是不謀而合的。西方繪畫 的簡化,是將物體的形體保留,但特徵的部分會做誇張處理;東方繪畫除將物體 的形體保留,還重視「神韻」,而「神韻」指的,正是其特徵,不同的是,東方 繪畫講求含蓄內斂,因此通常不會以誇張的手法呈現,必須蘊含於內在等待客體 觀賞時意會感受、產生共鳴。也因此,在創作時,筆者將兩者精神互通應用,因 此在造型上可見西畫的抽象概念,也能感受到東方繪畫的「神韻」表現。

(47)

第三節 創作流程

一、 取材

在蒐集資料的初期,筆者親自到成功漁港跑了許多次,從夏天到冬天,

瞭解不同季節的盛產品種,也取得許多有助於研究與習作的照片資料。

此外,筆者也查閱許多有關旗魚的相關書籍,例如動物圖鑑、漁業專 刊或海洋相關書籍。但動物圖鑑由於較偏學術研究性,因此在影像部分通 常僅能瞭解旗魚的主要外觀介紹,文字部分則僅侷限於旗魚生態習性介 紹。除了圖鑑之外,有關漁業相關刊物也包含旗魚的相關資訊,如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發行的《漁業推廣》雜誌,可以幫助我們對旗魚漁業獲 得更多瞭解,包括旗魚的漁法、鏢旗魚產業的探討、旗魚鏢手的訪談以及 旗魚標篙的製作、文化傳承等議題。

透過網路,可以快速搜尋文檔資料、圖片以及影片。在資訊科技日益 發達的今日,搜尋引擎功能不只有文字資料可供搜尋,還可將資料庫分為

「網頁」、「圖片」、「影片」等媒體類型,在短時間之內就能彙整全球的同 類型資料進行查詢。

本次旗魚主題的創作,筆者發現實體書籍中的旗魚影像資料數量通常 較為有限且不易尋找,因此透過網路查詢,發現比起實體出版品,旗魚的 數位影像資料的數量遠遠超出許多,以中文「旗魚」關鍵字為例,截至筆 者研究至今,在著名搜尋網站 GOOGLE 搜尋網頁資料的結果數量是 1,720,000 筆,圖片資料有 2,150,000 筆,影片資料則有 3,930 筆;若以英文

「marlin」關鍵字為例,搜尋網頁資料的結果數量是 45,400,000 筆,圖片資 料有 4,400,000 筆,影片資料則有 11,300 筆,足見資料之豐富與彙整效率之 高超,可幫助創作者快速蒐集大量資料。

除了照片之外,網路上還有旗魚的高畫質影片,例如著名影音網站 YOUTUBE 網站上即可搜尋旗魚與相關生態的高解析動態影片,能讓我們不 用親身經歷危險,就能看到活體旗魚在海中掠食與活動的景象。

二、 素描研究

正式製作前必須經過實驗,亦就是習作,特別是首次嘗試或經驗較少 的表現手法與材料,事前有充分的習作,才不至於在正式製作時失敗,浪 費時間與材料成本。但有時實驗過程中也可以一次就達到預期效果,或甚

(48)

至有其他很好的偶然效果,不論實驗成功與否,都是藝術家的寶貴實務經 驗,即使是抽象作品,仍然需要先從具像習作研究,因此筆者在進行本次 創作研究時,首先進行的就是旗魚的素寫研究(圖 3.2、圖 3.3),藉著素描,

瞭解旗魚的各部位特徵、動態以及相關生態,以利後續創作發展可能。

圖 3.2(上)、圖 3.3(下)旗魚素寫,林上奇,鉛筆、紙,2010

單色素寫研究完成之後,為了對研究物能有更深的瞭解,再進行彩色 習作,藉以瞭解旗魚的質感、量感與細部。筆者認為,仔細觀察物體的本

數據

圖 1.7 紅肉旗魚  資料來源: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成果入口網〈臺灣旗魚列傳〉 http://digitalarchives.tw/collection_detail.jsp?exhibition_id=781(2010 年 8 月 10 日瀏覽)  三、黑潮(Kuroshio)  「黑潮」是太平洋洋流的一環,為全球第二大洋流,從菲律賓開始形成, 流過台灣東部海域往東北向流。  「黑潮」一詞是因為本身為暖流的緣故,水溫較高、密度較小,當陽光 照射黑潮流經的海面時,海水吸收掉較多的紅、黃等色的長波光,反射
圖 2.4  旗魚神繞境,圖  /  洪曉敏  資料來源:鮪.旗魚標識放流網站 http://fribillfish.blogspot.com/2009/12/09-billfish-deity.html(2010 年 12 月 14 日瀏覽)  四、宜蘭南方澳旗魚陣  宜蘭南方澳漁業始於日治時代,當時漁民移民至此,因而發展出當地 漁業盛事,當初所盛行的漁法,主要以鏢旗魚與延繩釣為主。漁民為求海 上平安及漁獲豐收,每年媽祖誕辰日時,漁民都不出海捕魚,比照七月半 殺豬公普渡,熱鬧宴客,各里都會花大錢邀請陣頭來
圖 2.9 Bob Carter,〈Marlin and Dolphins〉 ,壓克力 顏料,36" x 24"  資料來源:http://azulc.com/id3.html(2011 年 2 月 3 日瀏覽)  在臺灣的旗魚題材繪畫創作作品部分,較有系列的創作海洋題材的畫家,有 「台灣畫魚第一人」之稱的「魚藏」--鄭義郎先生。由於對海洋熱愛,因緣際會 下成為專職的海洋生物畫家,其筆下的海洋生物動態與圖鑑圖,被應用在商業包 裝與商品上,為海洋產業的周邊延伸案例。鄭義郎先生在眾多的海洋創作中
圖 2.15〈天使報喜圖〉12 世紀中期彩色玻璃畫,Chartres Catherdral  資料來源:E.H.Gombrich 著;雨云  譯《藝術的故事》 ,台北市,聯經,2008 年 7 月,頁 182  中世紀開始盛行的蛋彩畫可以追溯至希臘羅馬時期,直至十五世紀之前一直 是主要的繪畫形式。蛋彩具有良好覆蓋力、可做細膩筆觸處理,並且在乾燥環境 下極易保存。但由於蛋彩乾燥過於快速,不利於渲染技法的表現,而且在潮濕的 環境下容易發霉,因此後來出現加入油性調和劑的坦培拉(Tempera)。  中世紀歐洲出現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Cell: A unit of main memory (typically 8 bits which is one byte).. – Most significant bit: the bit at the left (high- order) end of the conceptual row of bits in a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e existence of cosmic-ray particles having such a great energy is of importance to astrophys- ics because such particles (believed to be atomic nuclei) have very great

using &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strategies as appropriate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nderstanding, inferring and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Many people travel for gaining respect from others and a satisfying social status because one with plenty of travel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