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美感融入幼兒課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從蒐集有關文獻以及理論加以探討,用以作為研究依據。第 一節,說明為何將美感融入幼兒課程中,第二節則以校園公共藝術為鑑賞基礎,

第三節探討幼兒美感核心素養,知悉幼兒美感陶冶情形。

第一節 美感融入幼兒課程

一、與美感課程相遇

(一)美感課程開端

1987 年教育部修訂《幼稚園課程標準》「工作」課程目標為:認識工作材 料與工具的使用方法,培養良好工作習慣,滿足幼兒對工作的自然需求,增進欣 賞、審美、發表與創造的能力(教育部,1987)。是以往教師們為養成幼兒審美 思考學習重要依據準則。但隨著時代遞嬗更迭交替、課程改革變遷之浪潮,教育 部在 106 年 8 月正式宣布實施《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開始,將採用「美感」

做為其中一項主要領域,引領幼兒園教師課程規劃時,必要實施的參考指標,也 確立了其重要導向定位(教育部,2017)。

「美育」是從古至今重要教育議題(黃昆輝主編,1993),「美感」在各國亦 受到莫大之重視(陳之華,2011)。除此之外,我國政府近年來對於美感向下延 伸也顯的積極推廣,例如:《教育部美感教育第一期五年計畫:「臺灣.好美~美 感從幼起、美力終身學》(教育部,2013;教育部,2014~2018)、《幼兒園美感 及藝術教育扎根計畫》(2014~2018 年)、2014 年國家教育研究院成立亞太地區 美感教育研究室等規畫(范信賢等,2014)。這也代表了將美感課程設計需安排 在幼教現場,也凸顯學齡前幼兒美學薰陶之重要性。必須從小開始讓幼兒關注美 感,也是我國現今教學趨勢(黃文樹,2015)。

黃昆輝(1993)提到:「美–能夠使人體會到存在價值,以及與生命融合度 最為契合。」就現代工業科技發達,對於知識訊息的來源不虞匱乏,但幼兒們也 正因如此,投入在科技產品使用時間和注視也比以往來的多與頻繁(沈中偉,

2008)。當電視、網路上各種震撼性視聽效果、聲光刺激當道,倘若幼兒長時間 浸淫之下,久而定之,漸漸會忽略感受生活中萬事萬物、豐富多彩的各種發現(陳 錦惠,2005)。「美感」可以讓我們開啟內心與真實情境裡的各種感受,並且與藝 術人文進行長遠互動。因此,教師應提供感官探索身邊事物經驗與素材,使幼兒 擁有敏銳感官與知覺能力,使其發現生活中美的感動,是極其重要課題(幸曼玲 等,2015a)。

- 7 -

漢堡德(2013)指出,美感是上天贈予每個人的良好禮物,但還需要透過教 育作用力,才能散發出風采。透過美感學習,凝煉學習者感性和知性能力,擴展 敏銳覺知心靈、開啟想像空間創意,對生活敏銳度、感知,覺察差異的存在性等,

具有促進和諧效果(教育部,2013)。

於幼年時期能夠開始接觸美學藝術相關課程涵養,能及早奠定國民美力終身 之基礎,開發美的潛能。藉此真正地打開內在雙眼,時時用心體會和累積美感經 驗,發揮生命精神,昇華心靈層次。

(二)幼兒園美感領域課程

美感範疇多元,尤其是對於變化性強的幼兒來說,在課程執行上很容易失去 核心焦點。若要將美感納入教學時,教師必需瞭解該領域課程重點,找出領域核 心價值,方能順利進行課程。所以課程進行時,可參考教育部(2017)美感領域 學習目標,做為主題探究時主要依歸:

1、喜歡探索事物的美

幼兒時期(Early Childhood)是人生中最富具有好奇心的階段之一,對生 活各種事物,擁有極大吸引力,藉此向外探索和瞭解事物的特質。這種隱含在個 體內在自發能力,教師可以透過五感探索,體現萬事物各種風貌。幼兒在探索中,

能覺察到各種事物,感受其中微妙變化和投入所帶來之成就與愉悅感。

2、享受美感經驗與藝術創作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美–能夠引發出快樂與驚嘆兩種情感(張 武恭,2013)。」當幼兒興起興致時,會透過藝術媒介在繪畫圖像、視覺藝術、

肢體律動、音樂節奏、戲劇扮演等,從事表現與創作,投入其中(教育部,2016)。

Csikszenthmihalyi(1997)提出,當投入於一項藝術活動達到心流經驗時(Flow)

能享受自我表現樂趣和自我喜悅與滿足(賴碧慧等譯,2004)。

3、展現豐富的想像力

幼兒可以透過各種不同形式的媒介和素材,來發揮大腦想像力。從而能夠 產生即興創作,表現出與眾不同創意及反映出內心想法。Eisner 認為,「想像力 能夠產生新思維,想像本身即為愉悅的歷程。」(林幸姬 2013)想像力,著實是 藝術展現中最迷人之處。

4、回應對藝術創作的感受與喜好

幼兒語言中討論與發表,會隨著生活環境的藝術表現或創作作品,陳述其 感受想法及喜好。不同年齡有不同發展,年長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較佳,通常能 使用複雜語句來說出對於藝術創作角度觀點,說出個人感受。年幼孩子說話能力

- 8 -

- 9 -

1、情意

教師在帶領幼兒進行美感相關活動時,從生活環境中所引發情感與產生愉快 之感動,找到樂趣。

2、藝術媒介

幼兒會使用全身各種感官接觸,進行探索和覺察,「感官」就是一種藝術媒 介。在動手創作和回應賞析時,「視覺藝術媒介」與「聽覺藝術媒介」、「戲劇表 演媒介」,亦是經常做為與美感聯結之主要來源。

綜上所言,透過美感教學學習過程,怡情養性,持續不斷地累積美感經驗。

讓幼兒透過藝術與生活結合,觸動幼兒正面情意感受,積極探索週遭生活的人文 關懷能量,營造充滿藝術文化氣息。

二、美感課程累積幼兒內在感受

(一)美感訊息傳遞歷程

「美感(Aesthetics)」為一種抽象概念,希臘文是代表著「知覺(Perception)」

(賴碧慧等譯,2004)。美感和直覺有著密切關係,透過從感官視與聽接觸引發 覺性開瑞。只是如何將直覺能進一步的擴增到知覺(preception)層面,就需要個 體對事物擁有敏銳觀察印象。使其有總括、區分,以及整體性理解能力,延伸至 心理狀態淋離盡致感受(洪詠善,2008)。

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Benedetoo Croce)說:「藝術的活動即為美感的活動,

美感的活動即為直覺的活動(袁金塔等,2010)。」當我們從美感賞析角度出發 時,個體會產生:知覺( percepion) 、認知( cognition)、判斷(judgment )、感情( affection) 與等四大心智活動(引自王秀雄,1998;黃壬來,1997)生活環境擁有各種足以能 引發美感的人事物,當幼兒主動處理訊息時,內在心智活動、新經驗以及新事物 學習於是就此開展。

安海姆(Rudolf Arnheim, 1904)認為:「所有推論為直覺,所有知覺為思考,

所有觀察為發明(郭小平等譯,2003)」。透過探索、體驗、覺知和與過去舊有經 驗整合,進一步使用各種方式表現所知,新的創造就此開展。就學習而言,引發 出三種過程為(幸曼玲,2015b):

1、經由探索、覺知、體驗的輸入過程 2、整合長期記憶訊息的處理過程。

3、運用學習到的內容解決問題、創造與人溝通的輸出過程。

大腦的短期記憶進入長期記憶,藉由經驗、學習進行聯結(葉重新,2011)。

然而,在較高層次認知歷程裡,為了增進美感長期感受力的生成、就需要透過成

- 10 -

人賦予探索性的引導,轉化訊息能力,也透過持續探究中不斷地累積,來增加美 感感受。當個體開始形成有系統的自我見解,美的事物在生活裡出現時,慢慢的 心中會泛起一份覺知感動,美感自然由此而生(潘恩典譯,2001)。

安海姆 (1969)指出:「『認識』是從視知覺中引發出來的,透過身體感官形 塑思維本體(陳伯璋主編,2011)。」當美的訊息來臨時,只要我們能覺察和感 受到這些美的訊號,各項訊息所傳達散發出(Communication)意念、構想、知 識時,人們籍由感官吸收,在有形或無形之中,就會透過大腦運作有所解讀(潘 恩典譯,2001)。

綜上所述,透過感官作用,個體接觸物事時,即開始有「訊息傳遞」思維及

「感知」理解。成人若能夠適時引導幼兒,將各種事物連結至美感領域範圍內,

進一步使其有探索機會。在探究展開的同時,讓幼兒能具有更細膩之情感,據此 可以開始「覺察」各種美的訊號,發掘美的蹤跡,而使其擁有高敏銳之覺知性,

美於是從此時開始「有感」。

(二)內在擬情觸動

Montessori(1870-1952)提出:「人自從出生開始,就具有一種自然本能,

內在驅力(inner-motivaton),可以幫助自己發現美好事物的本質(陳淑琦,

1999)」。當個體與事物產生交集,從主動經驗的涉入,內在力量將會逐漸生成

(becomming),美感經驗得以開展和擴散(江欣穎,2009)。

李雄揮(1979)認為:「『美』是將觀賞者內在感情激發出來,產生一種『擬情 作用』。」這種不自覺地被生活中各種美的訊息引發出擬情作用,藉由美感經驗 的領會,產生心靈觸動(陳木金,1999)。

此外,當觀賞者心中有所感受時,個體會產生「美學反應」(aesthetic response),以下整理賴碧慧等譯(2004)說法,將其分為二項表現:

表 2-2「美學反應」之表現

反應/行為 積極 消極

情感上的反應 欣賞、投入、感動、佩服 驚訝、失神於某個美學經驗 身體上的反應 點頭、微笑 呼吸急促、嘆氣、發抖、跺步等

動作 資料來源:整理修改自賴碧慧等譯(2004)

Yuriko Saito(2007)表示,美感反應牽涉對確切主題欣賞和了解,包話訊息

- 11 -

常出現之結構、表達形態、特徵與組成成份,同時也涉及人們如何藉認知、感知、

情緒與想像力與作品互動(引自:賴玉釵,2011)。由於美感經驗的性質非常廣 泛,能夠引起不同美感條件亦不相同,崇高、愉悅、淒美、悲壯皆是美感。此外,

有時是完整自足感呈現,或者在探尋過程裡伴隨著痛苦的心路歷程。就美感而言,

應該看重於一段「完整經驗」(an Experience)情感極致狀態(consummation)

之展現,這也是美感在情意面向教學裡,所強調之重點(周淑卿,2012)。

Robert Schirrmacher(2004)指出:美學接觸過程以及美學觀點,皆可能形 成美學反應。對幼兒來說,在美學學習經歷裡,己是積極之投入,而非被動參與,

茲因己開始觸動個體心弦,喚起感受意識狀態(賴碧慧等譯,2004)。幼兒美感

茲因己開始觸動個體心弦,喚起感受意識狀態(賴碧慧等譯,2004)。幼兒美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