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羔羊經》 (A gnus Dei)之詮釋與指揮要點

第四章 《C 大調信經彌撒曲, KV257》音樂詮釋與指揮要點

第六節 《羔羊經》 (A gnus Dei)之詮釋與指揮要點

《羔羊經》的速度術語回到第一樂章《垂憐經》“Andante Maestoso”,莊嚴的行

板;拍子同樣是三拍子。第一樂章與第六樂章相同拍號、相同速度術語,在此有回顧、

歸回之意,也在最後的《羔羊經》當中作終結;因此速度的取決同《垂憐經》方式,以

一個四分音符為六十的速度單位進行。

《羔羊經》的內容是祈求 神的憐憫及赦罪,並將平安賜在當中;為了表達 神的

憐憫,音色的處理同《垂憐經》序的部分,請合唱團員以暗的音色唱《羔羊經》。

一、速度確立

從“Andante Maestoso”莊嚴的行板 3/4 拍子,轉入“Allegro Vivace”活潑的

快板 4/4。在變換速度的前一拍,即第五十五小節第三拍拍點之處“停頓”,並作

第三拍預備拍明顯的拉起動作。這個拉起的動作非常地重要,因為它決定了後面的

速度改變,並且能否讓樂團在第一拍點上整齊出現而持續進行。除了指揮手勢的肯

定及特意地拉出第三拍預備拍加上呼吸之外,更重要的是:眼神。眼神要特別地注

意小提琴的聲部,並掌握他們的速度穩定性(譜例 4-6-1)。

160

【譜例 4-6-1】《羔羊經》mm. 55-56(合唱譜),在變換速度的前一拍,作第三拍預備拍 拉起的動作

二、音量之詮釋與指揮要點

強弱對比性音量在《羔羊經》不時地出現。開始的強音量,在第三拍預備拍的

起頭,約從指揮的腹部位置,垂直拉出大的動作來作預備拍,並將開始的第一小節

之第一拍,垂直往下打清楚的點,以詮釋第一小節:強音量的“!”記號,以重音

Sop.

Alt.

Ten.

Bas.

Pno.

Sop.

Alt.

Ten.

Bas.

Pno.

來演奏。隨即第二小節立即弱的音量,在第一小節的第三拍拍型立即縮回腹部至胸

前位置,並以手腕反彈的點帶動弱音量之跳音。

第三小節合唱進入之前,指揮的預備拍需往第二小節的第三拍將拍型拉大,同

時作呼吸動作,以預備合唱及樂團強音量的重音詮釋。第八小節小號與定音鼓的出

現,指揮除了在第一拍作預備提示之外,(第九小節)在下一小節又立即回到弱的

音量,展開新的第二樂段之音型發展;因此,在第八小節除了指揮小號、定音鼓之

外,同時指揮手勢收回腹部,作下一個小節弱音量的預備動作(譜例 4-6-2)。

三、音量的調整

有幾處小提琴的音量位置,按照動機素材及音樂樂段表達的合理性與統一性,

將音量位置作些微的更動。這幾處音量標示所產生問題皆差不多。

(一)第一處在第十三小節第二小提琴的部分,有以下幾點說明:

1.第十二小節和聲進行過程,清楚顯明是第四級和弦→第一級二轉位和弦→

第五級屬七和弦→第一級和弦(IV→I64→V7→I,第十三小節第一拍)以

正格終止來結束第一樂段。

2.第二小提琴在一拍裡面六連音的音型素材,是尚未出現的。原來譜面上標 示在第二拍之處,但若照音型結構與和聲進行來看,應當標示在第一拍之

處,以符合終止式、樂段的概念,也才有第十三小節第一拍的樂段結束之

感,因此第二小提琴的弱音量,更動為第十三小節之第一拍上(譜例 4-6-3)。

162

【譜例 4-6-2】《羔羊經》mm. 1-8(管弦樂譜),相同的音型動機,以同樣的演奏法、歌 唱法詮釋

重音 跳音

【譜例 4-6-3】《羔羊經》mm. 11-13(管弦樂譜),第一處音量標示的修改

C 大調:I IV→I64→V→I

(二)第二處發生類似的問題在第二十小節的第一拍後半拍;此處考慮的點,最主要 在終止式以及樂段的結束。

1.這裡的動機素材較無前一個例子所產生的問題,這裡動機素材仍舊延續之 前的音型。

2.由和聲進行來看,若是按照原譜所標示的,不但沒有終止之感,對第二小

164

提琴的演奏法來說,也不方便瞬間在第一拍後半立即以弱音量之跳音演

奏,因此,第二小提琴的弱音量,調整至第一拍拍點上(譜例 4-6-4)。

(三)第三處仍舊發生在第二小提琴的第三十小節第二拍後半之處,原譜強音量標示 在第二拍後半,是很不合邏輯的,有以下幾點說明:

1.由和聲結構來看,第三十小節的第二拍與第三拍和聲,顯然是兩個不同的 和聲進行;第二拍是 G 大調的第六級和弦二轉位(VI),是一個經過式的

和弦;第三拍隨即進入一個外來的附屬和弦,G 大調第二級和弦(II)的

附屬和弦(V65/II6);因此從和聲進行結構來看,第二小提琴的強音量應 該放置在第三拍的附屬和弦位置上。

2.每一拍四個十六分音符,還加上圓滑線標示為一個單位。古典時期的音樂 語法,怎可能在同一個單位或同一個演奏法、詮釋法當中,出現兩種不同

音量。原本筆者以為這是印刷錯誤,但察看另一個“Carus”總譜版本之

時,也產生相同問題;筆者認為這有可能是莫札特的“筆誤”。莫札特的

樂思泉湧、創作能力迅速,在手寫譜趕不及樂思泉湧的情形之下,筆誤的

可能性是非常大。因此此處第二小提琴的強音量,放置在第三拍點上(譜

例 4-6-5)。

【譜例 4-6-4】《羔羊經》mm. 17-21(管弦樂譜),第二處音量標示的修改;括弧內的音 量為原總譜音量

C 大調:vi

G 大調:ii V9 I64 V7 I (vii7/V)

166

【譜例 4-6-5】《羔羊經》mm. 29-32(管弦樂譜),第三處音量標示的修改;括弧內的音 量為原總譜音量

G 大調:vii65 V65/iii iii64 V43/ii ii6 vii2

F 大調:iii6

(四)第四處是發生在小提琴兩部,第七十五、七十六小節。此處的問題雷同上述 例子,終止式顯明為樂段段落,同時是新的旋律音型走向,因此弱音量記號應

該標示在第一拍之處(譜例 4-6-6)。

【譜例 4-6-6】《羔羊經》mm. 74-76(管弦樂譜),第四處音量修改處;括弧內的音量為 原總譜音量

168

(五)第五處發生問題同第四處,在此僅提供譜例,不再說明(譜例 4-6-7)。

【譜例 4-6-7】《羔羊經》mm. 84-85(管弦樂譜),第五處音量修改處;括弧內的音量為 原總譜音量

C 大調:I vi ii6 V7 I

四、“!”記號之演奏法

樂譜的第一小節除了標示強音量之外,僅在管風琴及低音弦樂器的每個四分音

符,各標有“!”記號。筆者瀏覽並察看整個《羔羊經》,可發現第一小節四分音

符的音型動機出現之時,莫札特特別標上“!”記號,但在第一小節卻無標示,或

許是移漏疏忽了。

浪漫後期甚至於近代作品,可見到在同一小節的相同音型動機,以不同樂器的

不同演奏法,在同一個小節產生,造成兩種樂器之不同詮釋,表彰在同一類型的音

型動機;但在古典時期,相同的音型動機,即使樂器不同,仍舊會以同樣的演奏法、

歌唱法來詮釋,讓同樣的動機素材在聲響呈現之時,能夠產生演奏的一致性,進而

達到統一的音樂詮釋。為了讓相同音型動機在演奏法的統一,第一小節所有樂器的

四分音符,在其上方加上“!”記號,統一以「重音」用來詮釋它,回歸到第一樂

章《垂憐經》之速度。第二小節弱音量的“!”記號,則以「跳音」方式演奏(譜

例 4-6-2)。

五、和聲張力

分析《羔羊經》終止式之時,特別提到有兩處的假終止:A 段的第七、八小節

C 大調的第五級屬七和弦(V7)到第六級的附屬和弦(VII7/ VI,減七和弦)到第 六級的小三和弦(VI)(譜例 4-6-8),與再現 A 段的第四十七、四十八小節 C 大調

的第五級屬七和弦到第六級借用平行調的混合調式(V7→VIb,大三和弦)(譜例

170

4-6-9)。這兩處雖然皆為假終止,但兩次的和弦色彩全然不同;後者外來的大三和 弦比前者小三和弦的和聲色彩性,來得強烈而明顯。第一次的假終止會以“暗”音

色唱法及指揮詮釋(譜例 4-6-9);第二次假終止會以明亮、肯定演奏方式彰顯(譜

例 4-6-9)。兩次假終止的音樂方向性截然不同;第一次的假終止進入附屬和弦,隨

即又回到五級,依舊在 C 大調的系統之內(譜例 4-6-8);但第二次的假終止同時扮

演兩個角色:其一為終止感,其二為轉調和弦,並且靠這個和弦轉入 C 小調。C 小

調這個段落,女高音與男高音作兩部旋律卡農,指揮在此兩聲部合唱進入的部份,

給予預備拍同時加上呼吸,讓兩部卡農清楚呈現。(譜例 4-6-9)。

【譜例 4-6-8】《羔羊經》mm. 7-9(合唱譜),五級屬七和弦→第六級的七級附屬和弦→

第六級和弦小三和弦(vi)的假終止,以暗的音色來歌唱及演奏。

C 大調:V7 vii/vi vi V65/V V V65/V V IV6 V65 I

So Sop. p.

Alt.

Ten.

Bas.

Pno.

【譜例 4-6-9】《羔羊經》mm. 47-49(合唱譜),假終止,同時作為轉至 C 小調的過渡和 弦。mm. 49 開始,女高音與男高音作兩部旋律卡農

C 大調:V7 V7 bVI C 小調:i6

六、合唱、樂團之詮釋與指揮要點

(一)弱起拍的進入

第九小節至第十一小節,合唱及三支長號在第一拍後 1/4 的十六分音符進

入。要讓四部合唱、三支長號整齊並不容易,因此指揮手勢在第一拍點之處,

必須給予這兩方一個反彈拍的點並加上呼吸,以預備合唱與長號。剛開始練習

之時,有部分合唱團員無法同時在十六分音符進入,筆者請長號、合唱團員,

將這個十六分音符當作是第二大拍的「裝飾音」,待第二拍出來之前,將第一

拍的後 1/4 音“牽引”出來;同時請合唱強調在十六分音符下“Qui”的“Q”

(K)子音,,同時,並將重心放在第二拍的四分音符上,以氣息打出“toi”

Sop.

Alt.

Ten.

Bas.

Pno.

172

的“t”子音。第三拍“lis”的“s”,統一收在下一小節的第一拍附點八分休 止符上。指揮手勢作右手的大姆指以及食指作“收”的動作,同時回到第一拍點

之處,給予反彈拍的點加上呼吸,以預備下一組同樣的音型動機(譜例 4-6-10)。

【譜例 4-6-10】《羔羊經》mm. 9-11(長號、合唱譜),三支長號及合唱在第一拍後 1/4 的十六分音符進入

四重唱、合唱、長號等等,在 A 段部分有幾處的旋律主題是以弱起拍之處

進入,指揮手法雷同,並在預備拍點之處給予反彈拍的點並加上呼吸,帶出旋

律線條為主,“拉出”拍型及音樂句法(譜例 4-6-11)。

【譜例 4-6-11】《羔羊經》mm. 14-17(合唱譜),弱起拍之旋律主題

(二)加註“!”記號之演奏法

第六十四小節至第六十六小節的合唱與長號,分別在第三拍及第一拍各有

第六十四小節至第六十六小節的合唱與長號,分別在第三拍及第一拍各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