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實驗採用的培養基與化學藥物如表一與圖一

一、 飢餓壓力對 Bβ1 與 Bβ2 細胞的影響

本實驗以 HBSS 作為飢餓壓力之來源,將先前已建立的三株細胞 SK-N-SH、Bβ1 與 Bβ2 培養於 HBSS 培養基中,於特定時間觀察細 胞表型的變化;並以完整培養基(含有 10%胎牛血清的 DMEM)養殖的 細胞做為控制組。

細胞在經過 HBSS 培養 3 小時候,以 JC-1 染劑染色,再以流式細胞儀 觀察螢光分佈的情形。當粒線體膜電位維持正常情況下,JC-1 分子會 結合到粒線體膜上,激發出紅色螢光,當粒線體受損,膜電位下降,

JC-1 分子就會從膜上游離出來,紅色螢光激發量就會下降。可以發現 Bβ1 細胞經由 HBSS 處理後,紅色螢光大量的減少,在一維分布圖 上明顯的往右移,而 SK-N-SH 和 Bβ2 膜電位沒有顯著改變(圖二 A)。

由量化圖顯示,Bβ1 在 HBSS 處理後,紅色螢光比例有明顯下降,

而 SK-N-SH 與 Bβ2 的螢光比例並沒有差異(圖二 B)

由細胞計數(Countess)測定經過飢餓壓力處理後的活細胞的數目,實驗 顯示預先以 5ng/ml 處理的 Bafilomycin A1 後,再於 HBSS 中培養 6 小

時的 Bβ1 與僅有 HBSS 環境的 Bβ1,活細胞數有顯著差異;但在 HBSS 環境下 12 小時,預處理 Bafilomycin A1 並不能提高 Bβ1 的活 細胞的數目。本實驗同時也添加了白藜蘆醇(Resveratrol)預處理,不過 並無任何影響(圖三 A)。除了 Bafilomycin A1 之外,本實驗也有採用另 一常見之細胞自噬抑制劑 3-MA,以 10μM 濃度分別預處理 SK-N-SH、

Bβ1 與 Bβ2 細胞 24 小時,在於 HBSS 培養基中培養 6 或 12 小時。

結果顯示預處理 3-MA 並不會使 Bβ1 因 HBSS 造成的活細胞數下降 無論是 6 或 12 小時有所回復;至於 SK-N-SH 與 Bβ2 細胞,3-MA 對 其並不會有任何影響(圖三 B)。

由上述結果可以看出 HBSS 會對 Bβ1 造成傷害,而對於 SK-N-SH 與 Bb2 較不影響,本實驗繼續以細胞週期分析作為進一步佐證。結果顯 示,以 HBSS 培養 9 及 12 小時的 Bβ1 細胞,其 sub-G1 期分布較完整 培養基環境下多,且隨著時間增加,sub-G1 期百分比也隨之增加;而 SK-N-SH 與 Bβ2 在相同條件下未有此現象(圖四)。其實驗若先以濃 度 10μM 的 3-MA 預處理 24 小時,再將細胞培養在 HBSS 中,結果 顯示不論是 9 或 12 小時,sub-G1 期比例皆無下降,與僅以 HBSS 處 理的結果差異並不顯著(圖五)。但我們改以 Bafilomycin A1 預處理細 胞,再來觀察受到 HBSS 培養 6 或 12 小時後的細胞週期分部狀態,

反而可以觀察到在 6 小時的時候,Bβ1 細胞就因 HBSS 所造成的飢

餓壓力而出現較多的 sub-G1期百分比,且與正常培養條件的 sub-G1有 顯著差異,但先以 Bafilomycin A1 預處理的 Bβ1 細胞其 sub-G1期百分 比卻未有顯著提升(圖六 A)。但若當 HBSS 培養時間延長至 12 小時,

無論 Bβ1 細胞有無預先處理細胞自噬抑制劑 3-MA 或 Bafilomycin A1,

sub-G1期百分比皆會有大幅度的提升,無法抑制 sub-G1期細胞的分布。

至於 SK-N-SH 與 Bβ2 細胞,無論是預處理 3-MA、Bafilomycin A1 或 單純以 HBSS 培養 6 及 12 小時,皆不會對 sub-G1期百分比產生影響(圖 六 B)。可以看出細胞自噬能夠維持 Bβ1 細胞在營養缺發初期存活,

具有顯著效果,但隨著時間持續,反而會加速推動細胞凋亡。

二、 內質網壓力對 Bβ1 與 Bβ2 的影響

過去已有文獻指出內質網壓力會引起細胞凋亡(Li et al., 2006),

本論文使用 TM 做為誘發內質網壓力的來源。

實驗使用 0.1μM 的 TM 處理細胞株 48 小時後,再以細胞計數 器測量活細胞數與總細胞數。結果顯示,SK-N-SH 及 Bβ1 細胞株在 TM 處理前後,活細胞數目並任何差異,但對於 Bβ2 細胞存活則有 明顯的抑制效果。接著以細胞自噬抑制劑 3-MA (10 μM) 對細胞預 先處理 24 小時,再以正常培養基培養 48 小時,結果顯示 3-MA 不會 影響細胞的正常生長,但若是以 3-MA 預處理,再將細胞培養在添加

TM 的環境下,細胞自噬抑制劑會讓原本走向凋亡的 Bβ2 細胞,維 持較多的活細胞數目(圖七)。

內質網壓力會影響表現 PPP2R2B 穩定細胞株的存活率後,繼續 探討內質網壓力對細胞週期的影響,實驗利用流式細胞儀觀察細胞的 週期變化。從流式細胞儀的圖譜中,可以清楚的看到 SK-N-SH 和 B β1 在不同條件的處理之下,sub-G1期細胞數目並沒有明顯的改變,

而 Bβ2 受到 TM ( 0.1μM ) 處理 24 小時後,sub-G1期細胞雖然也沒 有明顯的增加(圖八),但若將藥物處理時間延長至 48 小時,則 sub-G1 期細胞會有顯著增加 (圖九)。實驗同以也有使用 TG 作為內質網壓力 的來源,此藥物對細胞的傷害較大,在 0.1μM 處理 48 小時候,

SK-N-SH 與 Bβ1sub-G1期皆將近 30%左右(圖十)。

將圖譜統計換算,可以觀察到無論是 SK-N-SH、Bβ1 或 Bβ2 細胞株,在經過 TM ( 0.1 μM )處理 48 小時後,所有細胞週期中的 S 期都有下降的趨勢,而 G1期的百分比則會相對的增加,但在 sub-G1 期部分,只有 Bβ2 細胞其 sub-G1期百分比會由未經藥物處理前的 5%,

提昇至加藥處理後的 25%,而 SK-N-SH 及 Bβ1 細胞株的 sub-G1期的 百分比則無明顯改變(圖十一)。由此可知,Bβ2 細胞株存活率下降的 結果,可對應細胞週期的實驗結果:sub-G1期的大幅提高,證實了 B β2 細胞株的死亡是經過細胞凋亡而造成。為了進一步了解凋亡的原

因是否與細胞自噬相關,實驗加入 3-MA 預處理細胞觀察其變化。我 們先將細胞以 10μM 的 3-MA 預先處理 24 小時後,將其移除,再以 0.1μM 的 TM 處理 48 小時,觀察細胞存活率和細胞週期的分布。結 果顯示,即便受到內質網壓力,所有細胞的活細胞數目依然與正常環 境下沒有差異,表示經由 3-MA 處理的 Bβ2 細胞株可以抑制內質網 壓力對細胞存活率的影響。對於經由 3-MA (10μM) 預先處理後細胞 週期的變化,發現 Bβ2 的 sub-G1期從原先 TM ( 0.1μM ) 處理過後的 25% 降低至 17% 左右,雖然未能回復至控制組的 5%,但可再次證 明經過細胞自噬抑制劑 (3-MA) 處理的 Bβ2 細胞株可以顯著降低內 質網壓力所引發的細胞凋亡。

實驗更進一步探討經由 TM ( 0.1μM ) 處理過後的 PPP2R2B 穩 定細胞株發生細胞自噬作用標記的改變,實驗利用轉殖 LC3 質體,

觀察自噬小體的生成,並用 LysoTracker 去確認溶酶體的位置,包括 激發綠色螢光的 LC3,和激發紅色螢光的溶酶體 LysoTracker。

結果顯示,不論在 SK-N-SH 或 Bβ1 細胞株,無論有經 TM 處 理與否,綠色螢光都無明顯的聚集,而是均勻的散布在細胞內,代表 游離型 LC3-I,顯示自噬小體並無生成(圖十二 A)。但 Bβ2 細胞經過 0.1μM 的 TM 處理 12、18、24 小時之後,隨著時間的增加,綠色螢 光斑點(puncta)會越來越明顯,代表聚合型 LC3-II 有增加的趨勢,尤

其以 24 小時最為顯著,並與 LysoTracker 的紅色螢光密合的重疊,呈 現黃色斑點,顯示自噬小體正在與溶酶體融合,證實內質網壓力的確 會引發細胞自噬。至於 TM 處理 12 小時的 Bβ2 細胞還是以游離態的 LC3-I 居多。至於完全未經 TM 處理的控制組 Bβ2 細胞株,雖然觀察 少數綠色螢光班點,但並不會與 LysoTracker 的紅色螢光重疊,代表 與細胞自噬並無直接關係(圖十二 B)。若先以 3-MA 預處理 24 小時的 Bβ2 細胞,再加入 TM 12 小時,可以看到綠色螢光均勻的分布在細 胞之內,而 18 小時與 24 小時的實驗組,雖然可以看到綠色螢光斑點 與紅色螢光的重疊,但比例遠小於單純只以 TM 處理 24 小時的實驗 組,顯示 LC3 並無完全大量的轉變成聚合型的 LC3-II,還是以游離型 的 LC3-I 占多數,代表經過 3-MA 預先處理的 Bβ2 細胞,可以在內 質網壓力的影響下,抑制細胞自噬的進行(圖十二 C)。我們計算紅綠 疊合的螢光斑點將其量化,可轉換為長條圖,並清楚觀察到隨著 TM 處理時間的增加,螢光斑點數量也會隨之增多;但若預處理 3-MA,

則螢光斑點數量則會大幅減少(圖十二 E)。

由前述細胞週期分析以及螢光顯微鏡照相,我們已經得知 TM 會引起 Bβ2 細胞凋亡,但若預先處理 3-MA,則可以降低細 sub-G1 百分比的分布,並提高細胞的存活率。我們進一步探討 TM 對細胞內 蛋白的影響以及發生的途徑,因此使用 western blot 來觀察細胞凋亡相

關蛋白。以 0.1μM 的 TM 處理 48 小時及預處理 10μM 的 3-MA,無 論是 SK-N-SH、Bβ1 或 Bβ2 細胞,活化的 caspase-3 皆無表現,只能 觀察到分子量 34-kD 未活化的 pro-caspase-3(圖十三),這代表 Bβ2 細 胞因 TM 所引起的細胞凋亡,不需要依賴 caspase,也就是採用 caspase 非依賴性路徑,使細胞最終走向死亡。而若我們以細胞自噬抑制劑 3-MA 預處理的時候,可以觀察到,用來做為凋亡指標的 PARP 的 89kD 片段蛋白表現量,有明顯的減少(圖十四)。這代表 Bβ2 細胞在受到 TM 所造成的內質網壓力下,是藉由細胞自噬來引發系標凋亡,進而 降低 Bβ2 細胞的存活率。

三、 低氧環境對Bβ1與Bβ2的影響

實驗同時也分別將SK-N-SH、Bβ1和Bβ2細胞置於0.5%氧氣濃 度的低氧環境下培養,觀察正常氧分壓與低氧環境下粒線體膜電位的 差別。

我們觀察細胞在低氧環境下培養48、72及96小時後細胞表型的 變化。由流式細胞儀分析細胞週期,顯示在48小時的處理下,Bβ1 與Bβ2細胞相較於正常氧氣濃度培養細胞的sub G1 期並無太大差異,

皆維持在3%以下,但隨著低氧培養的時間延長為72及96小時,Bβ1 的sub-G1 期雖然也有隨時間而增加,但不如Bβ2的sub-G1 期在整個細

胞週期中所占的比例顯著上升,尤其在96小時Bβ2的sub-G1百分比已 從控制組的2%升至58%,至於G2和S期的百分比總合則是隨著時間增 加而遞減(圖十五)。

針對sub-G1觀察,48小時情況下,不管何種細胞皆與正常培養之 細胞無差異,但從72小時開始,Bβ1與Bβ2細胞的sub-G1 期百分比與 正常氧氣濃度下培養之細胞皆有顯著差異,至於SK-N-SH無論在任何 時間點皆不受影響(圖十六)。由統計看來,Bβ1與Bβ2要經過較長時 間(大於72小時)的低氧環境下才會引發細胞凋亡,而其中又以Bβ2受 到的傷害大於Bβ1細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