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自我調整歷程導向寫作教學模式之相關實徵研 究結果剖析

在文檔中 第一節 寫作理論的發展 (頁 44-48)

從一九八五年開始,美國學者已經運用 SRSD 寫作教學模式,在 國小、國中、高中,陸續進行三十多個研究,透過一對一的家教式教 學、小團體教學或大班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寫作策略與自我調 整策略,習寫記敘文、故事、說明文、議論文、報告與州立寫作測驗。

相關研究發現,除了學習障礙、有寫作困擾的學生外,SRSD 也能有效 增進一般學生的文章品質(長度、結構)、寫作相關知識、寫作策略表 現、寫作取向(writing approach)與自我效能(De La Paz, Owen, Harris,

& Graham, 2000;Harris et al., 2003)。此外,SRSD 還能提升學生的腦 力激盪能力、創造力,而寫作自我調整策略的學習不僅可以協助學生 寫作,也能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數學解題能力、寫作業及其他學業自 我管理的能力(Harris & Graham, 1999)。

然而,相關研究指出,當教導學習障礙學生寫作時,完整的實施 SRSD 的每個步驟,教導完整的寫作策略與自我調整策略,配合明確的 認知示範,才能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Sawyer et al., 1992)。Graham 等 人(2005)更發現,將 SRSD 與同儕支持活動(小組討論)相結合,

讓國小三年級,有寫作困擾的學生兩兩成對,共同針對作文題目,討 論故事寫作計畫,能增進學生對寫作計畫的知識,使學生更容易產生 想法,有助於學習效果的維持,而且還能將所學技巧遷移至記敘文

(narrative writing)的寫作上。顯示當實施 SRSD 寫作教學時,與前述 歷程導向寫作教學修正的趨勢相同,都必須同時教導多種策略,提供 多種協助與社會支持來源,才能發揮最大的教學效果。

由於過去國外大部分有關 SRSD 寫作教學模式的研究都是以有寫 作困擾的學生為對象,並以實驗的方式進行,故學者建議未來可以一 般學生為對象,在自然的班級情境中,思索 SRSD 寫作教學該如何推 展,如何加強自我監控(評量與記錄)策略的運用,以及如何維持、

類化學習的效果,並且探討為何某些學生無法成功的運用寫作策略與

自我調整策略。此外,為深入了解 SRSD 寫作教學的功效,跨文化的 研究亦有其必要性(Chalk et al., 2005; De La Paz et al., 2000;Graham &

Harris, 1997; Zimmerman & Risemberg, 1997a)。

另一方面,SCL 寫作教學模式曾在國外高中、大學,以一般學生 與有寫作困擾的學生為對象,透過一對一、小團體、大班級的方式實 施過,均有不錯的成效,但是以中、小學生為對象的研究目前付之闕 如,學者也建議繼續探討此種寫作教學法對年輕學生的成效(Butler, 2002; Butler et al., 2000)。

值得深思的是,由於高中生、大學生基本上已經具備相當的寫作 基本能力與討論溝通的能力,因此當運用 SCL 寫作教學模式進行班級 教學,要求小組討論、分析寫作任務、建立個人化的寫作策略時,教 學上的困難度是比較低的;然而,絕大多數的小學生需要教師較多的 示範與引導,若是班級人數過多、小組數目過多,運用 SCL 寫作教學 模式進行班級教學,老師恐有分身乏術之虞。因此,我個人以為,若 要採用自我調整歷程導向寫作教學模式教導小學生寫作,比較適合先 以 SRSD 教學模式進行班級教學,之後再針對個別學生的需求、或有 相同需求的小團體,輔以 SRSD 或 SCL 寫作教學,以提供適性的、深 入的寫作教學輔導。

綜合上述可知,自我調整歷程導向寫作教學模式在國外行之有 年,其整合社會認知理論、建構主義教學理念、歷程導向寫作教學模 式、寫作認知策略教學與自我調整策略教學,對提昇學生寫作能力、

作文品質與自我調整學習能力大有助益。反觀國內相關教學實踐卻十 分缺乏,而且僅限於探討 SRSD 寫作教學模式的實施對學習障礙學生 寫作能力的影響,著實可惜(見表 2-3-3)。

表 2-3-3 國內應用 SRSD 寫作教學模式的相關研究

由表 2-3-3 可知,陳瑋婷(2005)、黃彩霞(2005)均以實驗研究 法、一對一教學的方式,在非正常上課的時間,運用 SRSD 寫作教學 模式,各自教導三位國中、國小學障生以中文習寫議論文與故事。此 兩個研究都證實在 SRSD 寫作教學模式的引導下,學生的文章品質、

寫作字數明顯提升。然而,此兩研究卻也不約而同的發現,當教師支 持撤離後,學生的寫作表現不易維持。陳瑋婷(2005:100)認為這是 因為教學時間不足,導致學生高階能力學得不夠紮實,黃彩霞(2005:

120)則認為這是因為維持期不再有教師的協助與學習單的提醒,學生 必須孤軍奮戰,才使表現水準降低。儘管好的教學並不能保證當下優 異的學習效果能一直維持(Graham et al., 2005),然而上述兩個研究中 的受試學生在教學後期,竟然都產生倦怠與厭煩的情緒反應(陳瑋婷,

2005:127;黃彩霞,2005:100),令人不禁懷疑,究竟是學生沒有徹 底內化所學,還是沒有運用所學寫作策略來寫作的動機?是故,兩位 研究者有下列四點建議:(一)後續研究者應安排一般的教學情境,規 劃較長的學習時間,採取分散學習、重複學習的方式,以確保學生維 持正向的學習態度;(二)改採小組教學、同儕互動的方式,提供真實 的讀者,提升教學效果;(三)寫作教學活動中,除了教導計畫策略外,

也要教導其它的寫作認知策略,更要充實學生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從 書籍或網站中蒐集相關資料,才能增加寫作題材;(四)應輔以質性描 述,透過訪談和學生心得發表,深入了解學生學習的歷程(陳瑋婷,

2005;黃彩霞,2005)。

另一方面,陳鳳如(1999)雖曾嘗試在其「閱讀與寫作整合的寫 作歷程教學」中加入 Harris 和 Graham 的理念,但是其教學設計中直接 教學的比例偏高,忽略了 SRSD 中鼓勵學生自己發展寫作自我調整策 略的精神。此外,該模式中所教導的策略以寫作認知策略為主,即使 談到「自詢策略」、「調整策略」,所關注的依然是寫作認知歷程的調整

(例如使用事先設計好、統一格式的自我詢問檢表,讓學生於寫作時 檢核文題是否相符),忽略了 SRSD 兼顧認知、動機、情感三方面自我 調整的精神。最後,該模式在三十六節的課程中,僅用三節課單獨進

行寫作情意教學以「培養寫作動機」、「誘發寫作情感」;這樣的課程雖 然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是 SRSD 卻指出,唯有藉由不斷的給予學生協 助、使其運用自己的能力發展寫作認知策略、自我調整策略,進而完 成一篇文章,獲得成功的經驗,學生對寫作的態度與情感才能真正獲 得改善。陳鳳如的研究發現,該課程無法顯著提昇學生的寫作情感,

或許這也是原因之一。有鑑於此,「閱讀與寫作整合的寫作歷程教學」

雖然對寫作教學極具貢獻,但是該模式並非自我調整歷程導向寫作教 學模式的實踐。

然而,原先專為英文寫作、有寫作困擾的學生所設計的 SRSD 與 SCL 寫作教學模式,該如何修正,才能用於提升一般兒童的中文寫作 知能?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兼顧大班寫作教學與個別化寫作自 我調整策略的發展(尤其目前臺灣城市中的小學每班人數超過三十 人)?均有待教學與研究者從實務中進一步的探索。

在文檔中 第一節 寫作理論的發展 (頁 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