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邊陲與中心:運動知識的位置

雜誌還應該是現代文明的權威紀錄者。

84

專業性雜誌具有固定的讀者層面。每一個雜誌發行者都在盡力地設 法使其產品獨具風格,吸引讀者,也就是說,每一種雜誌都是為了某種 共同愛好的大眾而設計的。事實上,雜誌的發行和呈現的內容,是反應 社會文化的一項重要指標,亦可呈現社會內在思想之動向。

一、運動社群的知識隱性/停刊命運

雜誌「開辦容易維持難」。

85

前節討論的運動雜誌,發行時間多半甚 短,臺灣首度發刊《臺灣運動界》雜誌,甚至只發行2 號,為期 2 個月,

即面臨停刊的命運。甚至1917 年發行僅 4 頁的《臺灣野球界》雜誌,發 行時間應該也十分短暫。

86

另外,記取經驗教訓的《運動と趣味》,鎖定 運動和趣味兩個方向,其雜誌維持2 年 5 個月,卻被時人認為「實屬不 易」

87

,由此可知,臺灣運動專業雜誌的發行時間不長,竟是普遍現象。

1931 年出版《スポ一ツ》的發刊辭中,加福均三(中央研究所工業

84 李瞻、朱立,《美國近代雜誌事業概論》(臺北:臺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68 年),頁 12。

85 李瞻、朱立,《美國近代雜誌事業概論》,頁 48。

86 〈『臺灣野球界』發刊〉,《臺灣日日新報》,1917 年 6 月 24 日,版 7。

87 裏川大無,〈臺灣雜誌興亡史(四)〉,頁 125。

部長、臺灣體育協會理事)於同年為文指出,臺灣出版的運動雜誌不少,

但每種雜誌壽命不長,其緣由雖未深入加以分析,但特別提及缺乏「筆 の力」和「努力家」二個方向,

88

隱約透露運動雜誌的作者缺乏寫作功力 和努力不足,是雜誌夭折、無法長期生存的重要因素,這也是運動雜誌 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

印刷需要資本。運動雜誌難以生存,多種雜誌發行未久,即面臨停 刊,甚至得加上趣味性的文章素材,來吸引或增加不同層面讀者的興趣,

方能在臺灣的市場生存。單純以運動為報導主題的雜誌,不但經營困難,

而且維持的壽命不長,這除了大環境的影響,運動雜誌的投稿者多寡及 文章內容的深度,臺灣運動雜誌也面臨著閱讀者的不足。復刊的《運動 と趣味》編輯者千本木義人,在創刊號的末尾,詳述發行的心境,他認 為「這雜誌幾度發刊,係因經營上的困難,因此沒有辦法繼續下去」,

並提出「在臺灣,運動專業雜誌是無法生存的,因而解散專門報導運動 的臺灣スポ一ツ社,為了增加新的範圍,網羅趣味和娛樂等素材」。

89

弔詭的是,運動風氣的盛行,是雜誌出版的重要原因。也因此,每 隔數年,即出現新的運動雜誌,出版甚為熱絡,但少有重疊的時間。而 且,運動雜誌的經營雖然困難,似乎也沒有打退其他編輯者的熱心,紛 辦相關雜誌。

事實上,知識社群與網絡的不足,應該也是影響雜誌生存的重要關 鍵。從表1 的整理來看,筆者觀察到有 6 種運動雜誌維持一段較長的時 間,例如1910 年代的《運動と趣味》,以及 1920 年代後期出刊的《臺 灣山岳》、《臺灣山岳彙報》和《劍道同志會會誌》,以及日治後期出 刊的《趣味登山會會報》和《萬華登山會會報》,有些雜誌的發行甚至 長達十餘年。這6 種運動雜誌的共同特點是:屬於機關誌、會員穩定、

收費較足。賴永忠特別提及,日治時期發行期間較長的雜誌,「大抵上 多是那些官方或半官方發行的雜誌,這種雜誌因係為當局的發言機關,

或屬學術研究方面而又受到當局補助的刊物,地位特殊,因而能維持較

88 裏川大無,〈臺灣雜誌興亡史(四)〉,頁 125。

89 裏川大無,〈臺灣雜誌興亡史(四)〉,頁 126。

長的期間」,

90

仔細觀其他運動雜誌,亦有同樣的現象。

的會員人數也不少,在1922 年計畫創立時(後於 1927 年 6 月 17 日成立),

其會員的設定即有200 名之多,

96

其入會金1 圓,每年會費 2 圓。

97

在雜 誌的運作方面,較不愁資金來源。

綜上所述,民間經營的雜誌,甚為困難,非具強而有力的團體組織

(或學生們),或因經費籌措能力不佳,而於發行未久停刊,惟有官方 雜誌或是具有官民性質團體所經營的雜誌,始可發行較為長久。會員的 多寡及會費的繳納,對於機關雜誌的運作,產生極大的加分作用。

根據李瞻和朱立針對美國近代雜誌的研究指出,「雜誌的死亡率 高」,甚者,「成千上萬的雜誌在開辦之後就相繼停刊」。

98

我們不清楚 是否所有的雜誌經營都面對同樣的殘酷現象,但臺灣的運動雜誌自1910 年代出刊後,紛紛出現類似狀況。它們不斷地登場,又不斷地從歷史洪 流中消失,進而呈現出連續和中斷的弔詭現象,似像掀起的浪花,一波 又一波地拍打著海岸,但僅深具官方力量的會員,得以建立較具組織的 知識社群,其他的運動雜誌,則未能留下一個較為深厚的知識力量。

二、運動知識的中心

臺北是臺灣總督府的所在地,是臺灣的首府,也是資訊交流的重要 場所,更是知識的中心。為了理解運動雜誌的出版現象,筆者依據臺灣 分館現藏的366 種雜誌整理所有的出版地,再就 22 種運動雜誌的出版地 加以比較,以明其概況,整理如下:

表3:日治時期現藏雜誌和運動雜誌出版地之對照表

所有雜誌 運動雜誌

出版地 期刊數量 所佔百分比 出版地 期刊數量 所佔百分比

臺北 197 53.83% 臺北 17 77.5%

臺灣 38 10.38%

96 〈劍道同志會 創立計畫中〉,《臺灣日日新報》,1922 年 3 月 18 日,版 7;〈臺北劍道同 志會 發會式 十七日擧行〉,《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6 月 14 日,版 n02。

97 〈武德會支部劍道同志會 設立計畫進む〉,《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1 月 17 日,版 3。

98 李瞻、朱立也指出:「新辦雜誌的失敗率很難估計,一位曾替期刊索引發行人工作的作家估計,

在三百家中只有一家可以獲得商業上的成功,1953 年一位雜誌界的老兵則認為失敗率為百分 之五十」。李瞻、朱立,《美國近代雜誌事業概論》,頁51。

基隆 7 1.91%

三、仿照殖民的運動雜誌

大量生產會造成專門化。自1915 年 10 月發刊《臺灣運動界》後,

在臺灣出版的運動雜誌至少有22 種,但幾乎由日人主導發行,編輯者有 伊藤杏堂、本西憲勝、沼井鐵太郎、藤岡保夫、加納直彥、楢崎冬花、

高須佐助、越智美繼、千本木義人、福井淺一等人,知識的主導權掌握 在日人手上,臺人其實不容易介入到這個由殖民者發動而且強而有力的 運動知識體系當中。甚者,從現有所藏的雜誌視之,全部內容均以日文 書寫,此種敘述方式,實際已決定了雜誌限制的語言現象,多半是日本 殖民者的論述,加上日本政府對於出版及傳播事宜之規範甚嚴,臺人很 難「發聲」。也因此,足以閱讀雜誌者,幾乎都是受過新式西化教育的 知識份子,或是就讀高等教育以上的學生。對於多數不會使用日文書寫 的臺灣人或原住民而言,雜誌的生成顯然是為了日人服務。

所幸,臺人未在運動雜誌的行列中缺席,位於斗六的「青葉庭球 團」,由楊立成創刊《庭球雜誌》,是本機關雜誌,

100

就顯得特別珍貴。

只可惜,對於出版方式、頁數、內容等,受限於資料,無法得知,也不 能知道其採用的語言究竟為何。還有由周延壽組成的「萬華登山會」,

創刊了《萬華登山會會報》,雖然不知該雜誌的內容為何?但在1940 年 代諸多雜誌停刊之際,還能維持3 年之久,亦是值得注意之事。

為了讓更多的臺人閱讀新聞雜誌,艋舺區街長吳昌才曾於龍山寺右 室創設一間新聞雜誌閱覽室,並購置《支那小說月報》、《東方雜誌》、

《教育雜誌》、《法政雜誌》4 種雜誌,供公眾閱覽,不收分文,

101

這也 顯示出臺人在閱讀新聞雜誌方面,仍有極大的推動空間。

臺灣在日治五十年當中,體育專業的人才多由日本渡海來臺,而非 自臺灣孕育生成,從事運動的參與者,日人也多於臺人,運動主權掌握 在日人手上,日人決定了臺灣島上的運動種類,臺人無法「一爭高下」。

例如《運動と趣味》雜誌的生成,是為了日人在新殖民地臺灣,可以調 和「無味的生活」和「乾燥的情緒」,並養成「剛健的體軀」,得以成

100 〈斗六/庭球雜誌發刊〉,《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6 月 7 日,版 4。

101 〈新聞雜誌閱覽計畫〉,《臺灣日日新報》,1912 年 2 月 6 日,版 5;〈新購小說雜誌〉,《臺 灣日日新報》,1912 年 11 月 8 日,版 6。

為「南進的急先鋒」。

102

在臺日人成為運動知識的核心,自不待言。

值得玩味的是,若我們再與日本發行的運動雜誌做一比較,可以發 現臺灣運動雜誌與日本運動雜誌名稱有諸多相似之處。例如,日本最早 發行的運動雜誌,是1897 年出刊的《運動界》

103

,正巧,臺灣首度發行 的運動雜誌則名為《臺灣運動界》,多了「臺灣」二個字。這樣的現象 不僅如此,日本山岳會於1906 年出版《山岳》雜誌,臺灣山岳會則稱為

《臺灣山岳》,整份雜誌就是以日本的《山岳》雜誌為藍本。

104

同樣多 了「臺灣」二字的雜誌,還有1908 年日本出版的《野球界》,

105

臺灣則 改稱為《臺灣野球界》。單就這些雜誌的名稱和臺灣出版的雜誌做一比 較,實有諸多互相呼應之處。

2:日本第一本體育運動雜誌:《運動界》

資料來源:日本金澤大學圖書館

除了名稱之外,從整體的發行現象也與日本殖民母國相似,臺灣除 了《臺灣運動界》、《運動と趣味》、《臺灣スポ一ツ》、《スポ一ツ》

是為綜合性雜誌之外,多半出版單項運動之雜誌,例如《臺灣野球界》、

102 〈運動と趣味生る〉,《臺灣日日新報》,1916 年 11 月 14 日,版 7;〈運動と趣味(二ノ二)〉,

《臺灣日日新報》,1917 年 2 月 26 日,版 5。

103 《運動界》於二年後廢刊。東俊郎,《スポ一ツ八十年史》(財團法人日本體育協會,1958 年)。

104 《山岳》又以英國的《The Alpine Journal》雜誌做為基點,顯示登山的舶來品屬性,也顯示由 英國到日本再到臺灣的登山傳承關係,使得山岳雜誌在出刊和編輯,充滿著近代化的西方思潮

104 《山岳》又以英國的《The Alpine Journal》雜誌做為基點,顯示登山的舶來品屬性,也顯示由 英國到日本再到臺灣的登山傳承關係,使得山岳雜誌在出刊和編輯,充滿著近代化的西方思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