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誰的運動?析論日治時期臺灣的運動雜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誰的運動?析論日治時期臺灣的運動雜誌"

Copied!
6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Research in Taiwan Studies 19

國立臺灣圖書館

中華民國105 (2016)年 1 月

(2)
(3)

誰的運動?析論日治時期臺灣的運動雜誌

林玫君

*

摘 要

運動知識的選擇、陳述與傳布,是由政治制度、經濟體系、社會脈絡以及運動 發展,共同建構的一種表現。運動發展成為一種專業雜誌,不過是近百年的光景,

1915 年 10 月臺灣出現第一本雜誌後,後續出版二十餘種運動雜誌,然而,這些運 動雜誌普遍出現出版時間甚短的現象,然不可否認的是,運動雜誌呈現出該時期知 識社群的內在思想,但同時也反應出運動的本質和內涵不明確,因此,本文除了 入手的雜誌史料為依據外,也參考時人文章和報刊,期望找出運動雜誌的知識位 置。首先,臺灣運動雜誌的出版,係因當時社會的體育/運動風氣之興盛,相應產 生,惟因經營困難,常有停刊之情事,除了與寫作者的缺乏及寫作功力之不足相關 之外,知識社群人口的不足或為主因。其次,刊物的經營及撰述多由日人主導,並 以臺北為知識的中心,但卻與日本運動雜誌有諸多相似之處,臺灣在此知識傳遞當 中,呈現邊陲化的現象。從運動雜誌的產製和內容來看,其撰述模式,以運動戰況 報導最多,運動觀念及歷史之陳述、運動日誌和隨筆次之,被論及的運動項目以棒 球和武道文章討論最多,顯示此二項運動的特殊性及重要性。但在知識分類的結構 裡,在1910 年代左右的部份運動項目產生游移和模糊的分類現象,封面則呈現近 代性和熱帶性的風情,也展現摩登的運動意象,另在廣告上,呈現一個不必然與運 動雜誌的主軸相關的弔詭現象。

關鍵詞:運動、雜誌、知識、廣告、圖像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教授兼主任

(4)

壹、前言

貳、運動雜誌的專業「登場」

參、知識的游移:《運動と趣味》的分類 肆、邊陲與中心:運動知識的位置 伍、摩登的運動:解讀封面和廣告 陸、結論

壹、前言

現今,因應運動市場的商業化發展,各類型運動雜誌相應而出。根 據《2013 年出版年鑑》的調查指出,為了貼近社會大眾的生活與關心話 題的熱潮,新創刊雜誌以時尚、設計、休閒、運動、娛樂、美食等種類 最為蓬勃。

1

舉凡《高爾夫文摘》、《撞球運動雜誌》、《職業棒球》等 運動雜誌,到處都可看見。但是,這在百年前的臺灣,可是一件相當稀 罕之事。

運動的特質其實特殊。因為激情、感動和戲劇的運動過程,往往稍 縱即逝,很難捕捉其永恆,無論是自己馳騁在運動場上,享受青春活力,

抑或者欣賞叱吒於職業球場的選手,追求競技水準,其過程往往僅有一 瞬之間,霎時即過。也因此,如何將運動的「知識」推廣,磁吸更多的 人投入狂熱和嚮往的運動世界,均是每位運動推動者需要思考的課題。

印刷出版就是留下運動紀錄的最好途徑之一。Barry Smart 認為 1920 年代被稱為美國運動的「黃金時代」,主要原因是運動新聞和運動文學 在20 世紀初期扮演極為重要的幕後英雄。Barry Smart 特別提到,媒體不 止報導運動賽事,也負責推廣相關活動,作家們的書寫強化了運動的戲 劇效果,並為運動選手增添幾分傳奇色彩,甚至塑造成神話般的英雄人 物。作家們透過白紙黑字來證明許多曾經發生過的經典賽事,也為歷史

1 商周編輯顧問公司編輯製作,《2013 年出版年鑑》(臺北:文化部,2013 年),頁 84。此書 亦有電子書,網站如下:http://www.moc.gov.tw/images/Yearbook/102/c3.html,2014 年 8 月 10 日檢索。

(5)

留住值得津津樂道的記憶。

2

書寫和記錄,確實扮演著推動運動十分重要 的角色。

回到臺灣的歷史現場。日治時期運動的書寫,除了專門書籍外,還 有雜誌和報紙等大眾媒體,民眾透過印刷物的傳播,易理解臺灣運動的 發展概況。尤其是雜誌反映了不同知識社群的思想脈絡,甚者,集合了 既同質性卻又具差異性的複數執筆者,較諸書籍和報紙的方式,更能展 現社會多元的聲音與面向。這也是本文著重於討論雜誌的主要原因之一。

接下來,我們要問,究竟此種定期出版的雜誌何時出現?根據史料,

最早的雜誌是日耳曼人Mr. Johann Rist 於 1663 年在漢堡出刊的 Edifying

Monthly Discussions, 3

Peter Burke 另指出學術性的雜誌「每月或每個月 出刊一份,傳播更多的學術知識。這一種文學始於1660 年代,最初出版 的是巴黎的《學者雜誌》(

Journal des Savants)和倫敦皇家學會的《哲

學論文集》。」而且,「1600 年以後開始發行的報紙和雜誌,是最足以 說明資訊商業化的文學式樣。」

4

這種印刷品在17 世紀已然出現,爾後,

在18 世紀後期,因應工業革命的興起而大量出現,不但趨向大眾,內容 通俗,且售價低廉,種類也越來越多。

那麼,臺灣雜誌的出版情形為何?依據洪桂己和賴永忠的研究顯示,

日本治臺的隔年,即發行《臺灣產業雜誌》和《臺灣新報》,兩者均創 辦於1896 年 6 月 17 日的「始政紀念日」,是日治時期最早發行的雜誌,

之後,各種雜誌相繼發行。

5

這種具有挑戰性的現代媒體,雖自日治時期 開始出版,但日方對於報刊雜誌採取嚴厲管制措施,將雜誌事業列入保

2 Barry Smart 著,何哲欣譯,《運動明星》(臺北:韋伯,2008 年),頁 130-131。

3 賴永忠,〈臺灣地區雜誌發展之研究:從日據時期到民國八十一年〉(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頁 3。Andy Schmitz,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Culture, 2012.9. 電 子 書 網 址 如 下:http://2012books.lardbucket.org/pdfs/mass-communication-media-and- culture.pdf,2015 年 9 月 2 日檢索。

4 Peter Burke 著,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 從古騰堡到狄德羅》(臺北:麥田,2003 年),

277。

5 洪桂己研究指出 1896 年有 1 間報社、1 種雜誌;1900 年有 5 間報社、6 種雜誌;1910 年有 4 間報社、3 種雜誌;1930 年有 5 間報社、22 種雜誌;1940 年有 6 間報社、57 種雜誌;1945 年 2 間報社、6 種本雜誌。洪桂己,〈臺灣報業史的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碩士論文,1957 年),未出版。引自第八章第一節,報刊數目變遷 ( 表一 ),無頁碼;賴永忠,

〈臺灣地區雜誌發展之研究:從日據時期到民國八十一年〉,頁3。

(6)

安事項管理,

6

甚至於總督府內設有警務局,各州設有警務部,各廳設有 警務課,來負責管理雜誌事業。

7

易言之,臺灣雜誌係透過檢查登記,在 特定官署的批淮下方可發行。

目前有關臺灣新聞事業的系統記述有3 篇研究論文,均為政治大 學新聞研究所的洪桂己、賴秀峰、賴永忠三人,他們分別於1957 年、

1973 年和 1993 年撰述〈臺灣報業史的研究〉、〈日據時代臺灣雜誌事 業之研究〉以及〈臺灣地區雜誌發展之研究:從日據時期到民國八十一 年〉論文。3 篇論文的書寫時間雖不一,但對於日治時期的新聞事業有 著共通看法,分別是:政治變遷的影響多、雜誌多由日人控制、由日人 經營及撰述者多、新聞事業逐漸通俗化等。上述研究,多半以通盤介紹 的方式,整理出臺灣發行的雜誌,有官方出版的情報雜誌、各機關組織 出版的機關雜誌,以及商業販售性質的雜誌等等,其中賴永忠的論文,

是以年代做為區分,分別介紹每一種雜誌的概況。對於本文而言,提供 了初步的背景知識,使筆者對於日治時期的新聞事業發展,有一定程度 的理解。

至於深入討論日治時期報章雜誌的不同議題者,近十餘年來,已成 為頗受關注的研究素材。如同薛建蓉所言:「舉凡時間、空間、性別意識、

印刷媒體與知識份子、通俗小說、藝妓、俠敘事、偵探小說、情愛書寫,

其至同文等議題,均從不同的面向來詮釋這個影響臺灣文學界、歷史界、

政治界甚深的媒體文化。」

8

若仔細觀之,甚多集中在文學/漢文小說的 相關研究,例如《三六九小報》、《風月》、《風月報》、《臺灣文藝 叢誌》等報刊與臺灣文學的研究。不同的學者試圖理解不同時期的編寫 作家、刊載作品在時代的意義,以及臺灣文社與其刊物在臺灣漢文文壇

6 按學者的研究,日治時期大眾媒體的角色在臺灣總督的專制統治下,日本殖民政府對當時報刊 雜誌係採嚴厲管制措施,因此尚未能發揮,從現今角度來看的「雜誌」和「報紙」,當時統稱 為雜誌事業,均列入保安事項管理。「臺灣總督府官房並各局事務分掌規程」明文規定:「第 二十七條:保安課掌下列事務:1.關於集會結社言論事項。2.關於新聞紙出版物及著作物事項。」

到了1937 年,臺灣總督府設立臨時情報委員會,以加強言論管制。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 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1933 年),頁 189。引自賴秀峰,〈日據時代臺灣雜誌事業之研究〉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年),頁 7-14。

7 賴秀峰,〈日據時代臺灣雜誌事業之研究〉,頁 6。

8 薛建蓉,〈日治時期歷史小說研究:以臺灣報章雜誌漢文小說為考察對象〉(臺南:國立成功 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 年),頁 317。

(7)

的影響。這些研究,或以刊物取向為主,或以現代性思潮的研究視角,

或以國家機器的政治觀點出發,皆呈現豐碩的研究成果。

9

另外,透過特定雜誌進行研究者,為數亦不少。例如《民俗臺灣》

雜誌,即有多名研究者以插畫圖像、版畫創作、臺灣的女性文化、編輯 設計、民俗學的方向切入,進行深入討論。

10

又如《臺灣教育會雜誌》,

也有數篇論文,其中周百合的〈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雜誌》(1901- 1911)研究〉,

11

討論統治者的教育意圖傳遞給第一線教師的種種議題,

從組織、發言者(言論取向),以及從雜誌看到臺灣的樣貌。除了行政 體系外,作者探討臺灣教育會的教育主張,以及教育現場的情況,這樣 的呈現方式,兼具殖民者、臺灣教育會和臺灣教育三者的討論關係。又 如室屋麻梨子撰寫的〈《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27)之研究〉,

直指該雜誌或可說是符合總督府之意圖,除了推廣教育之外,也具臺灣 社會風俗改革、國民性和國體的介紹、強調天皇恩典,漢文報的特色是 做為籠絡、宣傳和同化的工具之一,易言之,是傳達總督府政策的重要 媒材。

12

至於吳明純的論文〈國策、機關誌與再現書寫:以《臺灣教育會 雜誌》、《臺灣愛國婦人》、《新建設》為例〉,

13

以同化政策來觀察3 本雜誌,思考該機關理想中的國策、與理想中的日本國民如何各自被打 造出來,與其對3 本雜誌本身造成的影響。

9 有關臺灣文學與報刊的相關研究,以及其研究脈絡,可詳見薛建蓉,〈日治時期歷史小說研究:

以臺灣報章雜誌漢文小說為考察對象〉。

10 江舜堯,〈日治後期《民俗臺灣》雜誌插畫圖像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 士論文,2013 年);蔡清義,〈立石鐵臣的藝術創作研究:以《民俗臺灣》中的〈臺灣民俗圖繪〉

專欄為主要分析範疇〉(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林嘉芸,

〈日治體制下臺灣女性文化之研究:以《民俗臺灣》為探討主題〉(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陳美燕,〈《民俗臺灣》雜誌之編輯設計〉(臺中: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3 年);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

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年);王昭文,

〈日治末期臺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臺灣》、《臺灣文學》、《民俗臺灣》三雜 誌的歷史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年)。

11 周百合,〈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雜誌》(1901-1911)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 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年)。

12 室屋麻梨子,〈《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27)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 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 年)。

13 吳明純,〈國策、機關誌與再現書寫:以《臺灣教育會雜誌》、《臺灣愛國婦人》、《新建設》

為例〉(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8)

還有以新竹地方政府發行的《警友》做為研究主題之論文,

14

這本綜 合法律、政治、教育、行政和客家語學的雜誌,建構了新竹地方的客家 社會知識,並討論地方官員對新竹地區的看法和政策影響力,當然,也 可看出警察勤務運作以及社會變化。研究者並指出,各項業務的推動,

樹立了警察「文明」和「權威」的形象,同時在該雜誌的警察客語會話 教材當中,透露出殖民管理者的操作痕跡。

上述論文分從不同的雜誌來討論美學、政治、地方政府運作、文 化、教育措施等議題,或是側重漢文,或是側重知識社群,也有從知識 (knowledge) /權力 (power) 出發的論著,討論社會某些位置的「生產知 識」者,享用某些的資源,並建構某種的體制,這些對於政府機關或是 社會大眾都產生強大的影響,甚至具有某種程度的支配性。對於筆者而 言,提供了研究架構的想法和論述焦點。

至於與本論文較有關連性的則有3 篇文章:一是林丁國的《觀念、

組織與實踐: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乙書。

15

這本書的緒論,詳 細提及12 種與運動相關之雜誌,分別就出版地、出刊起迄年代,出版者 等加以述明,其中包括《臺灣運動界》和《運動と趣味》2 本運動雜誌,

對於本研究而言,較能理解不同性質雜誌書寫運動之內容。另外2 篇則 是筆者所寫的〈尋求五十年前的體育史料:日治時期臺灣體育書籍和雜 誌之分析研究〉和〈淺談日治時期臺灣體育專業雜誌〉,

16

前者統計66 本體育書籍和27 種雜誌的 2,640 篇體育文章,再細分學校體育和社會體 育兩個層面加以分析和討論,其內容略為討論運動雜誌;至於後者,則 是一篇極為粗糙的文章,僅簡單地將日治時期的運動雜誌進行介紹,這 兩篇文章均存有較大的討論空間。由上得知,針對運動知識如何透過專 業雜誌加以傳布,或是運動專業知識如何呈現近代性等問題之文章較為 闕如。

14 陳俊安,〈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新竹地區的客家社會統治:以《警友》雜誌為例〉(桃園:國 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15 林丁國,《觀念、組織與實踐: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臺北:稻鄉,2012 年)。

16 林玫君,〈尋求五十年前的體育史料:日治時期臺灣體育書籍和雜誌之分析研究〉,《人文學 報》第1 期(2002 年 12 月),頁 189-207;林玫君,〈淺談日治時期臺灣體育專業雜誌〉,《臺 中學院體育》第3 期(2006 年 12 月),頁 94-105。

(9)

由於臺灣運動雜誌的歷史,對於某些讀者而言,可能有些陌生,為 了能使讀者清楚理解日治時期運動雜誌的特殊價值,以及討論日治時期 的運動型態及其推動的知識內容,以下的文章舖陳,先以日治時期運動 雜誌之出版時間順序加以陳述,使讀者有較為清晰的樣貌,以理解其時 序感。接著再從3 個主軸來說明運動雜誌的特殊性:一是運動的分類,

此節特別以《運動と趣味》雜誌為主,加上其他史料的旁證,來說明運 動在分類上的模糊性;二是知識的媒介位置,則是從邊陲和中心的觀點,

敘說運動雜誌在臺灣和日本的知識位置;最後則是近代化的象徵,本 文透過運動雜誌的封面和廣告,加以說明運動雜誌本身如何呈現其近代 性。

至於「體育」、「運動」或「體育運動」乙詞的概念,眾說紛紜、

莫衷一是,至今為止,國內外學者對於許多不同類似語之概念及釋義仍 不明確,在文獻資料上常有混淆之現象,主要原因是這個概念自西方而 來。體育與運動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又合用,成為「體育運動」,此種 中文約定俗成的方式,指的內容其實包括學校體育、身體活動和運動競 賽等。

17

本文的書寫,在採忠於原著及反映時代背景的用法時,特別加上 引號,以區別之。又因本研究討論的雜誌,多半已跳脫「體育」的範疇,

因此,用「運動雜誌」之名,做為本研究書寫的概念。

另外,在此要向讀者說明的是,筆者已多方爬梳史料,包括〈臺灣 雜誌興亡史〉乙文、各種書籍雜誌、《臺灣日日新報》的專欄「雜誌紹

17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U.N.E.S.C.O.) 所屬國際運動與體育委員會(Internation Council of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擬定之運動宣言 (Declartaion of Sports),將之定義為:「(1) 具有遊戲之本質;(2) 具有競技型態,不論其對象為自身或他人;(3) 參加者必須具備高尚的運 動員風度以及公平競爭的精神。」「日本體育原理專門分科會」認為スポーツ不僅應該符合身 體的物理性移動,同時必須具備規則、教授和競爭等元素。H.L Nixon 和 J.H. Frey 所著《運動 社會學》曾定義Sports 為「發生於有正式組織或法人團體結構內,身體方面的制度化競爭」,

就這定義而言,它必須包含三種元素,分別為:一是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此為具有既定 的結構型態和與其相對稱的持續性規範、地位、角色、社會關係;二是身體競爭(competition),

包括個人或團體一起相互競爭,有輸有贏;三是正式的社會結構(formal social structure),包含 有明顯或正式規則,和由管理團體、分級的職位、及不定時的官僚組織構成的執行單位所訂立 的正式硬性規定。體育原理專門分科會編,《運動の概念》(東京:不昧堂,1984 年),頁 24-25、57;Howard L. Nixon Ⅱ & James H. Frey, A Sociology of Sport, Belmont: Wadsworth Pub.

Co., 1996;王宗吉譯,《運動社會學》(臺北:洪葉文化,2000 年),頁 5。

(10)

介」

18

,以及各大圖書館現存雜誌等,目前得知至少出版22 種運動雜誌,

但或有遺缺之可能性,在此敘明,希望讀者能夠理解。又因有些藏書遭 到損毀或遺失,部份討論是以相對完整,且較能看出當時雜誌編輯各種 面向的運動雜誌做為分析討論的依據。另外,以現有入手的史料觀之,

筆者無法正確掌握每一種運動雜誌的發行數量,也無法明確處理作者/

讀者知識群的部份,亦為本研究之限制。

貳、運動雜誌的專業「登場」

印刷鼓勵了各種知識的商業化。

19

總觀日治時期的雜誌,1896 年 6 月 17 日「始政紀念日」發行的《臺 灣產業雜誌》、《臺灣新報》,是臺灣最早的雜誌。爾後,各種文藝、

教育學術、法政、財經等雜誌相繼發行,總計日治時期發行的雜誌有 424 種之多,另有 22 種並非在臺灣出版,但獲淮行銷臺灣的雜誌。

20

基 本上,可分為綜合性雜誌和專門性雜誌。

運動成為雜誌書寫的對象,是在日本統治臺灣之後,尤其是大正年 間,日本在殖民地臺灣推行的運動有了初步成效之際,方有運動雜誌的 出現。

在此,我們先還原歷史,陳述臺灣知識界對日治時期運動情勢的瞭 解。一般咸認為,臺灣現今呈現的現代運動,其實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歷 史,大部份是日本統治臺灣伊始引進的,至於臺灣人開始「認識」體育 運動,公學校的教育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事實上,或因臺灣運動的推展風氣之盛,也或許殖民統治者大力推 動學校體育,雜誌刊登和報導各種運動的活動內容,數量實是不少。根 據筆者查閱多本雜誌後得知,由臺灣教育會出版的《臺灣教育會雜誌》

18 筆者以關鍵字「雜誌」蒐尋《臺灣日日新報》,共有 9,384 筆,已一一爬梳。其中在「雜誌紹介」

乙欄,則是不定期針對出刊的雜誌加以書寫,內容雖然十分簡單,但可看出其出刊雜誌的脈絡 性。

19 Peter Burke 著,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 從古騰堡到狄德羅》,頁 262。

20 賴秀峰,〈日據時代臺灣雜誌事業之研究〉,頁 84-120。

(11)

(1901-1913 年,1914 年易名為《臺灣教育》,發行至 1942 年)最為龐大。

由於體育被視為教育的一環,因而刊載不少體育運動方面的文章,多半 以體育教學或運動會為主。此外,時人對於學校體育的看法,以及政府 公布之體育相關法令,也列在其中。又因為體育和醫學、衛生、保健密 切相關,在《臺灣學校衛生》雜誌(1938-1943 年),亦網羅不少學校體 育的文章,另有政府執行的身體檢查調查報告,並側重運動生理的實證 研究,或是運動方法的介紹。

除了上述2 種與教育較為相關的雜誌之外,其他還包括《新竹州時 報》(1940-1943 年)、《臺北州時報》(1926-1929 年)、《臺灣時報》

(東洋協會臺灣支部,1909-1919 年)、《臺灣時報》(臺灣時報社,

1921-1943 年)、《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917-1929 年)、《臺灣警察 時報》(1930-1943 年)、《臺灣鐵道》(1912-1941 年)、《臺灣婦人 界》(1934-1939 年)……等雜誌,亦刊登不少運動文章。例如:《臺灣 時報》經常報導各項運動賽事,《臺灣警察協會雜誌》和《臺灣警察時報》

屬於警察協會的機關雜誌,因以培養警察人員的日本固有武德為主,對 於柔道、劍道、弓道、馬術、相撲等武道競賽的記載特別多。最後,值 得一提的是報導運動消息最多的《臺灣鐵道》,由於臺灣鐵道部成立各 項代表隊(稱為「鐵團」,如棒球、網球、田徑、游泳……等代表隊),

實力堅強,故在此雜誌當中,經常有各種運動競賽的報導。有時,也有 選手在刊物中發表參賽心得。

依此,筆者曾經整理刊載體育運動文章的21 本雜誌,發現至少刊 登過1,640 篇文章。

21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雜誌的性質並不相同,有警 政議題、交通機構、婦女團體、山林組織、醫學雜誌、原住民相關雜誌 或是其他的社團組織等,卻或多或少討論到運動主題,有些篇數甚為可

21 以一般性文章而言(扣除運動雜誌),各雜誌刊登體育和運動文章部份如下:《國語學校校友 會雜誌》74 篇,《國語研究會會報》7 篇,《臺灣教育會雜誌》39 篇,《臺灣教育》329 篇,《第 一教育》32 篇,《臺灣學校衛生》166 篇,《醫學雜誌》1 篇,《臺灣時報》(東洋協會臺灣支部)

14 篇,《臺灣鐵道》533 篇,《新臺灣》7 篇,《臺灣警察協會雜誌》208 篇,《臺灣時報》(臺 灣時報發行所)90 篇,《臺灣山林會報》31 篇,《臺北州時報》5 篇,《臺銀俱樂部》5 篇,

《臺灣警察時報》33 篇,《理蕃の友》13 篇,《趣味の臺灣》5 篇,《臺灣の山林》19 篇,《臺 灣婦人界》21 篇,《旅と運輸》8 篇。林玫君,〈尋求五十年前的體育史料:日治時期臺灣體 育書籍和雜誌之分析研究〉,頁189-207。

(12)

觀。顯示運動擁有相當程度的多元化,同時也成為每個機構單位重視的 議題。

雜誌的專業化傾向通常發展頗快,其發行對象自然是特定的社會 階層或群體。既然運動的報導文章多,那麼,運動做為雜誌單一主題 的現象,很快地在臺灣出現,或許也不覺得令人意外。以下,依日治 時期出版運動雜誌之年代順序整理如表1,再針對運動雜誌的登場,加 以說明。

知識成為一種商品,且可用金錢或交易。依表1 所示,有些雜誌視 為商品,用以販售;但也有些雜誌為了維繫組織內部的團結力,或是維 持社會關係,採用贈與(非賣品)方式出版,但會員需繳交會費,以維 其營運,因此有些雜誌也被定義為「機關誌」,也就是「某一機關組織 用來宣傳其活動成果的雜誌」。另外,運動雜誌的出刊時間不同,有的 是月刊,有些則屬年刊,定價介於10-30 錢之間。若我們以日本出版的《野 球界》雜誌進行對照,該雜誌定價初期為15 錢,之後則高達 70 錢或 1 圓。

22

相較於此,臺灣的運動雜誌頁數雖然較少,但仍被定位屬於「大眾 價」,

23

屬於較便宜的刊物。

以下,依其年代時序發展來說明日治時期的運動雜誌。

一、1910 年代的運動雜誌

1915 年 10 月創刊的《臺灣運動界》,是臺灣第一本運動雜誌,每 本13 錢,由「臺灣體育獎勵會」發行,

24

每期50-60 頁。第 1 卷第 1 期 的發行編輯者為伊藤杏堂(又名伊藤猛三郎),

25

爾後,第1 卷第 2 期的

22 1911 年的《野球界》,一本 15 錢,但之後的價格不斐。例如 1920 年出刊的《野球界》附上 山岳旅行案內,一本54 錢;1921 年出刊的《野球界》附上三都中心遊覽旅行案內,一本 74 錢;

1923 年出刊的《野球界》附上山岳旅行案內,一本 1 圓 10 錢;1926 年出刊的《野球界》,一 80 錢。〈新刊圖書紹介 野球界(一卷ノ一號)〉,《臺灣日日新報》,1911 年 10 月 5 日,

3;〈新刊紹介 山嶽旅行案內(野球界臨時增刊號)〉,《臺灣日日新報》,1920 年 7 月 16 日,版 3;〈三都中心遊覽旅行案內(野球界臨時號)〉,《臺灣日日新報》,1921 年 7 8 日,版 3;〈山岳旅行案內(野球界社編)〉,《臺灣日日新報》,1923 年 7 月 9 日,版 4;〈野球界(臨時增刊號)〉,《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 1 月 23 日,版 n03。

23 〈雜誌『スポーツ』發刊さる〉,《臺灣日日新報》,1931 年 1 月 28 日,版 n03。

24 〈新刊紹介 臺灣運動界 ( 創刊號 )〉,《臺灣日日新報》,1915 年 10 月 26 日,版 3。

25 伊藤猛三郎,茨城縣人。明治 38 年(1905)6 月來臺灣,至大正 3 年(1914)10 月,擔任臺

(13)

表1:日治時期臺灣運動雜誌出版一覽表 雜誌名發行日期停刊日期發行編輯者 性質頁數價格規格備註 1臺灣運動界191510191511 本西憲勝 育獎勵會月刊50-6013/會 10四六倍判V 2運動と趣味19161119194月本西憲勝 育獎勵會/後 60-10020菊判

50 20 V 3臺灣野球界19176月不詳楢崎冬花臺灣野球會每月3回4頁菊倍判 4臺灣スポ一ツ19241月不詳 臺灣社菊倍判 5臺灣山岳19274月19441月/沼 // /谷 梅人

岳會 性質170 3 2 V 6庭球雜誌19276月不詳楊立成 球團 7劍道同志會會誌1920 19378月越智美雄 部劍道同志會不定期100賣品2 V 8臺灣山岳彙報19295月194312

/沼 // /谷 梅人 岳會月刊

12-20 8頁

10-20 5錢菊判

3 2 V 9Cordial Athletes19305月不詳藤岡保夫臺北20四六倍判 10スポ一ツ19311月不詳 ツ社8030四六倍判 11T.G.C19314月不詳 ルフ俱樂部季刊 12竹馬時代193110不詳 究會 13臺灣運動界19334月不詳高須佐助 動界社 第二次出版

(14)

14The Dance19337月不詳越智美繼 リーダ社月刊1820菊判

20 130 2 60錢,

V 15運動と趣味193311不詳千本木義人 趣味社50-80 四六倍判第二次出版 16趣味登山會會報19342月1940年代小泉清 山會月刊4頁V 17新高阿里山19346月 7期19362 月)

園協會 立公園協會季刊50 / 30V 18 錄表)19366月19366月福井淺一臺北僅一期V 19臺灣第一舞廳時報19374月不詳 月刊 20臺灣競馬研究19375月不詳 月刊 21臺灣の國立公園19406月不詳

協會 22萬華登山會會報1940年代1940年代 說明: () 刷,75分、5者(152mm x 218mm),為「」,為「」(304mm x 218mm),1/2做「」。6餘、餘,為「」(188mm x 127mm), 稱為「四六倍判」,1/2大小則為「四六截判」。至於四六四倍,則是364mm x 257mm)的大判。 () 現存雜誌是指在臺灣仍存有之雜誌,現多半藏於國立臺灣圖書館。 資料來源:》,北,1896-1944年;《》,北,1929-1943年;誌;無,〈 史()〉,《18619355),124-127峰,〈〉(北: 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頁84-120

(15)

發行人改為新聞從業者本西憲勝。發刊當月,《臺灣日日新報》特別為 文宣傳,但所占篇幅甚小,內容強調《臺灣運動界》編輯者的「苦心」,

報導內容十分多元,希望透過該雜誌的出版,做為臺灣運動界的「刺戟 濟」(刺激)之用。

26

然而,這份最早的運動雜誌,雖是反應時下運動風氣之興盛而生,

並倡言其內容是來自各運動界的報導,實際上卻多半介紹棒球運動在各 地的比賽戰況,明顯偏重棒球。報載棒球運動觀念、規則、術語、基本 動作和戰術運用等,甚為詳實,同時,也注重時事。不過這本雜誌很快 地在翌月停刊,只出版兩期(僅兩個月),之後不再發行,其箇中原因 至今仍不清楚。

圖 1:臺灣第一本運動雜誌:《臺灣運動界》

資料來源:臺灣圖書館藏書

「臺灣體育獎勵會」於《臺灣運動界》廢刊一年後,重新於1916 年 11 月出發,復而出刊運動雜誌,名為《運動と趣味》。發行編輯者仍為 本西憲勝,每期60-100 頁,是一本屬於臺灣體育獎勵會的機關雜誌,會

灣日日新報記者。劉澤民,〈南投縣仁愛鄉「立鷹」山名探源〉,《臺灣文獻》,別冊46(2013 9 月),頁 31-47。又,根據臺灣日日報的報導,伊藤猛三郎於 1909 年轉勤至南部支局。〈記 者異動〉,《臺灣日日新報》,1909 年 11 月 18 日,版 5。

26 〈新刊紹介 臺灣運動界 ( 創刊號 )〉,《臺灣日日新報》,1915 年 10 月 26 日,版 3。

(16)

員每月繳交20-50 錢會費,

27

即可收到此份雜誌。然而,除會員外,亦可 發售他人,例如愛國婦人會於出刊數月之後,在臺中設立「巡回俱樂部」

之際,購買《運動と趣味》等39 冊圖書雜誌,供臺中廳的警察職員和家 屬閱覽。

28

為了避免重蹈前述《臺灣運動界》的失敗經驗,此份雜誌除了運動 之外,也側重休閒趣味的主題,因而有了兩個明確的主軸,分別是「運 動」和「趣味」。加上「有力人士」的贊助,

29

使得此份雜誌維持時間較 長,《臺灣日日新報》甚至協助宣傳高達14 次之多。

30

後於1919 年 4 月 停刊(發行至第4 卷第 3 號),總共發行 2 年 6 個月。

《運動と趣味》的內容,多半是運動報導,以及各項運動規則和觀 念的介紹,另加上運動或趣味日誌和隨筆文章,文章內插入生動圖樣或 漫畫,吸引讀者閱讀。雜誌含卷頭言和一般性文章,屬於運動的專題論 說及感想,或是針對運動的一般性研究和論說等原創性的作品,通常邀 請對運動貢獻者來撰述,其內容可被視為該雜誌的精神指標。不過,以 筆名報導運動戰況者最多。

「臺灣體育獎勵會」是最早成立運動雜誌的組織。在此之前,其實 已經成立「大日本武德會臺灣支部」(1901 年)和「體育俱樂部」(1902 年)2 個運動組織,但並未發行任何刊物。不過,臺灣社會的運動風氣 在前述運動組織的運作與推廣之下,已頗具發展,倒是個不爭的事實。

那麼,這個於1915 年成立的臺灣體育獎勵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組 織呢?經查閱史料得知,臺灣體育獎勵會事務所設在臺北府後街臺南新 報社支局內(後改設在府前街、艋舺八街),

31

其會長是總督府工事部部 長高橋辰次郎(也是北部棒球暨網球協會會長),副會長是臺北廳長加 福豐次(也是北部棒球協會副會長)。至於各成員,臺灣史學者林丁國 整理過163 位人士,發現其中若非官員即是紳商名流,臺灣人也至少有

27 〈運動と趣味生る〉,《臺灣日日新報》,1916 年 11 月 14 日,版 7。

28 〈臺中巡回俱樂部 愛國婦人會新施設〉,《臺灣日日新報》,1917 年 9 月 1 日,版 5。

29 〈臺灣體育獎勵會 雜誌『運動と趣味』の刊行〉,《臺灣日日新報》,1916 年 10 月 26 日,

7。

30 《臺灣日日新報》對於《運動と趣味》的介紹,有些十分詳實,有些則僅列刊名及價格。詳見

《臺灣日日新報》,1916 年 10 月 26 日至 1919 年 4 月 27 日的報導。

31 見每期《臺灣運動界》和《運動と趣味》雜誌之版權頁。

(17)

4 位,均具雄厚的經濟實力,也與殖民政府存著友好關係。

32

可以看出,

整個機關呈現出濃濃的官方色彩。只是,臺灣體育獎勵會成立的目的在 於涵養國民的武德精神,以及鼓勵民眾從事各種競技與趣味活動,但辦 理過那些重要賽事,至今尚不明確。然而,該機關出版《臺灣運動界》、

《運動と趣味》月刊,

33

對臺灣運動知識的推動,或許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除了上述2 本由臺灣體育獎勵會出版的雜誌,1917 年 6 月也發行《臺 灣野球界》雜誌,由位於撫臺街二丁目的「臺灣野球會」出刊,每月發 行3 次,這是一本「四頁的小雜誌」,也是首次以棒球運動做為報導的 雜誌,但內容未盡完整。

34

究竟,「臺灣野球會」是個什麼樣的組織?這 本雜誌的內容和編寫型式又如何?至今無法得知。

35

事實上,時人認為1910 年的臺灣已經瀰漫著一股運動的風潮,是成 立運動雜誌的重要因素,

36

但筆者認為或許運動知識的傳遞模式已具雛 型,而成為發行運動雜誌的契機點。由於筆者曾進行雜誌內的運動文章 之統計工作,發現在1910 年代之前,《國語學校校友會雜誌》、《國語 研究會會報》、《臺灣教育會雜誌》、《第一教育》和《臺灣學校衛生》

等教育相關的雜誌,已經發表近百篇體育運動的文章,

37

或許可以稍稍說 明以運動做為書寫的對象,已經略為成熟。

二、1920 年代的運動雜誌

運動,隨著臺灣社會的重大變遷,以及殖民政府獎勵運動,其實有 了較為重大的轉折和大量的文字關懷。林丁國指出,「大正年間(1912- 1926),是臺灣體育運動發展的重大轉變時期:隨著臺灣社會、經濟、

32 林丁國,《觀念、組織與實踐: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頁 208-216。

33 〈新刊紹介 臺灣運動界 ( 創刊號 )〉,《臺灣日日新報》,1915 年 10 月 26 日,版 3。〈臺 灣體育獎勵會 雜誌『運動と趣味』の刊行〉,《臺灣日日新報》,1916 年 10 月 26 日,版 7。

鄭國銘,〈臺灣體育協會〉,《臺灣學研究》,頁13-15。林丁國,《觀念、組織與實踐:日 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頁206。

34 〈『臺灣野球界』發刊〉,《臺灣日日新報》,1917 年 6 月 24 日,版 7。

35 事實上,1935 年書寫臺灣雜誌歷史的時人裏川大無,表示從未見過這本雜誌,足見《臺灣野 球界》早在1930 年代已經散佚,時人亦無法得知其情形。

36 裏川大無,〈臺灣雜誌興亡史(四)〉,頁 124。

37 林玫君,〈尋求五十年前的體育史料:日治時期臺灣體育書籍和雜誌之分析研究〉,頁 189- 207。

(18)

教育狀況的進步,以及政治局勢的安定,各種運動得到興盛的良好環境,

不僅競技項目增多,規模擴大,而且所需經費也逐漸增加。」

38

此外,「臺 灣體育協會」於1920 年 11 月 25 日由總督府總務長官下村宏

39

召集成立 後,每年舉行全島性運動競賽,自1923 年起開始參加甲子園棒球賽,以 及參加1924 年的明治神宮大會,從大量運動競賽之舉行,以及各種運動 團體的成立,均顯示臺灣體育協會成立後,臺灣的運動風氣有著較為全 面性的進展。

相較於1910年代,1920年代的雜誌發行數量增多不少。例如臺北「實 業之臺灣社」發刊的《臺灣スポ一ツ》,於1924 年 1 月出刊,其緣由乃 是為了宣傳「健康第一」。但出版至何時,以及報導的相關內容,不甚 清楚。

40

另外,此時期發行的兩本登山雜誌,對臺灣登山界產生頗大影響,

這是由「臺灣山岳會」於1927 年發行的《臺灣山岳》以及 1929 年出版 的《臺灣山岳彙報》。前者大約一年出版一本(其實是不定時出版),

至1943 年才停刊;後者則是臺灣山岳會於 1929 年 5 月,為補年刊之不足,

每月另外發行。《臺灣山岳》內容分為「文章」、「轉載」和「圖表」,

包括山岳文獻或歷史文章、說明原住民風俗或殖民政府的理蕃經過;高 山形成地質學、高山植物學、登山的心理素質、登山的生理學知識、山 難報導、紀行文章等,也轉載其他報章雜誌的論說文章與摘錄報紙相關 報導。不論是臺灣島內、日本內地或是歐美的登山訊息,都盡可能蒐羅,

雜誌成為臺灣登山者與日本,甚至歐美登山者的橋樑。至於補充《臺灣 山岳》之不足的《臺灣山岳彙報》文章,

41

多為小品,文章篇幅不多,多 數為登山感言,少部份介紹國外的登山活動。這兩種山岳雜誌,除了介 紹臺灣的山岳和林木之外,也有撰文報導、登山例會報告,或是介紹登

38 林丁國,《觀念、組織與實踐: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頁 217。

39 下村宏,1916 年 -1919 年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1920-1921 年為臺灣總督府總務長官。

40 裏川大無,〈臺灣雜誌興亡史(四)〉,頁 124。

41 文章共有 360 篇之多,雖然篇數遠遠多於《臺灣山岳》雜誌,但兩者屬性並不同。至於「轉載」

部份高達1,079 篇文章和 528 篇新聞,這樣的份量遠遠超過《臺灣山岳》,臺灣山岳會企圖囊 括所有相關登山訊息。另外,臺灣山岳會的會務報告或是活動的預告高達3,417 篇,十分可觀。

這顯示臺灣山岳會對於登山活動的進行,抱持著積極的態度,藉此宣傳活動,更是組織與會員 溝通最好的畛域。

(19)

山的歷史等,以提供登山會員知的權利。

42

根據筆者的研究,臺灣山岳會雖屬民間團體,但會長是總督府內的 總務長官後藤文夫、

43

總務長官河原田稼吉、

44

臺北帝國大學總長幣原 坦、

45

臺灣日日新報社社長河村徹

46

,其構成的中心人物多為官吏、教授、

紳商和媒體工作者,參與臺灣山岳會的會員更高達二千名之多。甚者,

其事務所直接設在總督府官房文書課內,難免具有強烈的國家附屬團體 之性質。也或許基於上述的原因,使得臺灣山岳會出刊的兩種雜誌,可 以一直持續到1940 年代。

47

此外,由大日本武德會臺灣支部劍道同志會出版的《劍道同志會會 誌》,可能自1920 年代中期出刊(第三號為 1928 年 3 月),至 1937 年 8 月為止,發行時間頗長,以「武道研究、劍道普及宣傳獎勵」為主,

48

因此,武道和劍道戰況報導居多。

值得注意的是《庭球雜誌》,這是由斗六地方青年組成的「青葉庭 球團」,場地設於新公園,團員有四十餘名,團長楊立成特別發起創刊 網球雜誌,於每月5 日發行,配送給團員。

49

1920 年代,臺灣居民的教育漸次普及,日人移民來臺的人數較為增 加,印刷技術也有進步,具有普及民眾知識的雜誌之出刊,顯著增加。

對於運動雜誌之所以於1920 年代之後陸續出版,裏川大無特別撰文指出 原因,係為「臺灣出產的砂糖、茶和米,都已經出版相關的雜誌,報導 相關的訊息,當時運動十分興盛之下,出版運動專業雜誌,是一件理所 當然的事。」

50

認為在全盛的運動時代,運動的社群眾多,理當要擁有運 動的專業雜誌。因此,運動雜誌的出版,乃因應時事而生。

42 林玫君,《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臺北:國立編譯館主編,博 揚文化發行,2006 年 11 月),頁 359-367。

43 後藤文夫,1925-1927 年總督府總務長官,兼中央研究所所長,擔任臺灣山岳會的會長(1927 2 月 -1928 年)。

44 河原田稼吉,1928 年總督府總務長官,擔任臺灣山岳會的會長(1929-1931 年)。

45 幣原坦,臺北帝國大學總長,文學博士,擔任臺灣山岳會的會長(1932-1937 年)。

46 河村徹,臺灣日日新報社社長,擔任臺灣山岳會的會長(1938 年 -1942 年)。

47 林玫君,《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頁 341-359。

48 〈武德會支部劍道同志 設立計畫進む〉,《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1 月 17 日,版 3。

49 〈斗六/庭球雜誌發刊〉,《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6 月 7 日,版 4。

50 裏川大無,〈臺灣雜誌興亡史(四)〉,頁 124。

(20)

三、1930 年代的運動雜誌

相較於 1920 年代,1930 年代的運動雜誌也頗為蓬勃。1930 年,因 應臺灣田徑界的興盛,取「ユニオン・オブ・コーヂアル・アスリーツ」

U.C.A)之名,出版《COROIAL ATHLETES》雜誌,是由臺北帝國大 學學生,也是田徑選手的藤岡保夫(臺灣體協陸上競技部技術員、臺灣 代表選手監督)

51

於同年5 月出版,一本 30 錢,置於新高堂、文明堂和 南光堂等書店發售。

52

但銷售情形似乎不佳,裏川大無形容學生之拮据 情形,「如相撲角力般要很努力」,因為沒有經費,乃採廣告費支付方 式渡過難關,雖是如此,裏川大無還是推薦他校學生們一定要閱讀此雜 誌。

53

1931 年 1 月 23 日,臺北的「スポ一ツ社」創刊《スポ一ツ》雜誌,

一本30 錢,《臺灣日日新報》特別刊登此消息,認為在運動的「隆興時 代」和「流行時代」,出刊此雜誌,別具意義,復加上該雜誌報導諸多 早稻田大學和平安中學的棒球戰況記事,其運動專業程度值得一看。

54

尤 其是此份雜誌由加納直彥、

55

平野兩人協力編輯,裏川大無認為,從創刊 號雜誌充實的內容來看,是當時出版雜誌的「第一位」。

1931 年出版的雜誌,還有高爾夫雜誌和賽馬雜誌,前者係由「臺北 ゴルフ俱樂部」於1931 年 4 月發行,名為《T.G.C》,從英文縮寫來看,

應是「臺北高爾夫俱樂部」的縮寫(Taipei of Golf Club),是研究高爾 夫球藝的季刊;後者則是《竹馬時代》,同年10 月出刊,由臺北「產馬 研究會」創刊,惟這兩份刊物何時停刊,亦不清楚。

51 藤岡保夫,1931-1936 年臺北州州立宜蘭農林學校教諭,1937 年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囑託,

1938-1939 年殖產局棉作指導所技手,同時也是臺灣體協陸上競技部技術員和臺灣代表選手監 督。見〈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三選手 東京へ向ふ 後藤長官から 激勵され て〉,《臺灣日日新報》,1924 年 10 月 24 日,版 n02;〈最高の能力を發揮して戰はん 臺 灣代表選手監督藤岡保夫〉,《臺灣日日新報》,1937 年 7 月 6 日,版 8;〈藤岡保夫氏〉,

《臺灣日日新報》,1938 年 4 月 10 日,版 8。

52 〈體育雜誌『コ-ヂアル•アスリ-ツ』發刊さる〉,《臺灣日日新報》,1930 年 5 月 24 日,

6。

53 裏川大無,〈臺灣雜誌興亡史(四)〉,頁 124。

54 〈雜誌『スポーツ』發刊さる〉,《臺灣日日新報》,1931 年 1 月 28 日,版 n03。

55 加納直彥,1931-1941 年總督官房營繕課工手。見〈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收錄於中央研究院 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21)

至於由臺北「趣味登山會」出版的登山雜誌,名為《趣味登山會會 報》,1934 年 2 月 15 日創辦,屬於月刊,但不清楚停刊時間點。由於 登山團體會相互寄贈雜誌,並在雜誌當中記載相關訊息,筆者逐一對照 後,發現直至1943 年的《臺灣山岳彙報》仍記載收到 12 卷 11 期的《趣 味登山會會報》雜誌,

56

顯示該會報仍出版至1943 年。而《The Dance》

這本舞蹈雜誌,於1933 年 7 月出刊,編輯者是越智美繼,由ダンスリー ダ社出版。

值得注意的是,運動雜誌復刊的情形亦於1930 年代出現。前述之

《臺灣運動界》,改由臺中的「臺灣運動界社」於1933 年 4 月出刊,係 屬15 頁左右的月刊誌,編輯者是高須佐助。《運動と趣味》也隨之復刊,

是由臺北的「運動と趣味社」於1933 年 11 月出刊,屬於 50 頁的月刊誌,

由千本木義人

57

擔任編輯工作。千本木氏認為在臺灣無法單獨發行運動雜 誌,因此放大範圍,網羅趣味、娛樂等方面的主題。只是,筆者目前尚 未尋獲這兩份雜誌的復刊本,亦不清楚之後的出版情形。

《新高阿里山》由嘉義市役所「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出版,特別 於1934 年 6 月 7 日的始政紀念日創刊,主要是為了實現以阿里山為中心 的國家公園,而創辦的雜誌,為季刊誌,

58

屬於地方政府所屬協會的雜誌。

初期為非賣品,後期則定價30 錢。

59

由福井淺一編輯的《臺灣之畜產》,曾於1936 年 6 月出版的雜誌裡 附上「全島各地春季競馬記錄表」,不過,有關競馬紀錄的刊登,僅只 一期,之後未有。同樣是競馬的雜誌還有《臺灣競馬研究》,由「臺灣 競馬研究會」於1937 年 5 月 27 日創刊,是報導臺灣競馬成績及有關競 馬方面的月刊。

60

1937 年創刊的還有《臺灣第一舞廳時報》,由臺北「第

56 〈寄贈新刊〉,《臺灣山岳彙報》第 13 年第 10 號(1943 年 12 月 5 日),頁 8。

57 千本木義人, 1927-1928 年臺北地方法院雇,1929-1931 年臺北地方法院判任官見習。見〈臺 灣總督府職員錄〉,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

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58 〈新高阿里山(創刊號)〉,《臺灣日日新報》,1934 年 6 月 26 日,版 4。

59 〈新高阿里山(第三ノ八號)〉,《臺灣日日新報》,1936 年 11 月 29 日,版 4。

60 原人,〈臺北競馬風景〉,《蕃ざくろ》(1937 年 8 月),頁 14-18。賴秀峰,〈日據時代臺 灣雜誌事業之研究〉,頁118。

(22)

一舞廳」於4 月 5 日發行,是一本關於舞藝的月刊。

61

觀看1930 年代出版諸多單項運動項目的雜誌,十分多元,如舞蹈、

高爾夫、賽馬、田徑和登山等雜誌,時人更稱「ゴルフ狂時代」(高爾 夫狂時代)

62

、「ダンス時代」(舞蹈時代)

63

的來臨,同時,也象徵各 種運動種類的發展漸成專業性。例如1931 年在臺北市千歲町成立「臺灣 賽馬協會」,制定「臺灣賽馬協會規約」與「賽馬施行規程」,對賽馬 季節與種類、馬匹與騎手管理、競賽與裁判、優勝獎賞等均有詳細規範,

顯示賽馬活動朝向專業化和規則化。後「基於提升馬術、普及軍事思想、

增加馬產的考量」,臺灣總督府在1938 年公布「臺灣賽馬令」及「臺灣 賽馬令施行細則」,使得相關法令規程更為完備。

64

也因此,在1930 年 代開始,分別出現3 種不同競馬的雜誌,也呼應了運動雜誌乃因應運動 風氣興盛而創設之說。

四、1940 年代的運動雜誌

到了1940 年代,受到入手史料的限制,無法得知是否有雜誌發刊。

以目前掌握的史料得知,《臺灣山岳》、《臺灣山岳彙報》和《趣味登 山會會報》等雜誌的出版,一直持續到1940 年代,足見登山雜誌是日治 時期發行時間較長的運動雜誌。

還有,1940 年 11 月成立的「萬華登山會」,由周延壽擔任會長乙職,

是以臺灣人為主體的登山團體,

65

除了舉辦登山活動之外,同時創刊《萬 華登山會會報》,只可惜,何時創刊?以及其內容為何?均無法得知。

目前僅知1941 年 11 月的《臺灣山岳彙報》曾經記載收到第 5 期的《萬 華登山會會報》,

66

按此推算,有可能在創會未久即發行刊物。總計發行 的時間約有3 年,因為直至 1943 年 11 月的《臺灣山岳彙報》仍然記載

61 賴秀峰,〈日據時代臺灣雜誌事業之研究〉,頁 118。

62 〈ゴルフ狂時代〉,《臺灣日日新報》,1931 年 1 月 1 日,版 9。

63 〈ダンス時代來る-〉,《臺灣日日新報》,1931 年 7 月 27 日,版 3。

64 戴寶村,〈消失的體育活動:賽馬與相撲〉,《臺灣學通訊》第 77 期(2013 年 9 月),頁 28-29。

65 吳永華譯、沼井鐵太郎原著,《臺灣登山小史》(臺北:晨星,1997 年),頁 293。〈萬華登 山會誕生〉,《臺灣日日新報》,1940 年 12 月 25 日,版 n02。

66 〈寄贈新刊〉,《臺灣山岳彙報》第 13 年第 7 號(1941 年 7 月 1 日),頁 11。

(23)

收到第10 卷第 11 號的《萬華登山會會報》,

67

這也顯示該會報仍出版至 1943 年代之後。

另外,1935 年 8 月成立統合臺灣地區國立公園推動業務之「臺灣國 立公園協會」,

68

隸屬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1940 年 6 月出版《臺 灣の國立公園》雜誌,

69

不過,何時停刊,未能得知。

綜上所述,日治時期的運動雜誌發行至少22 種,大約可以得知發刊 時間,但停刊日期則限於史料,無法清楚得知。至於為何停刊,此部份 將於「肆、邊陲與中心:運動知識的位置」加以說明和分析。

參、知識的游移:《運動趣味》的分類

人類思想的類別從不固定於任何一種明確 的形式。有人不斷地創造類別、取消類別 和再創造類別:它們因時因地而變遷。

70

日本受到國外西方文化思潮影響所致,「體育」

71

和「運動」

72

等名 詞,在明治年代期間傳布發展,並在此後大量使用,甚者於大正年代直 接使用外來語「スポーツ」(Sports)等詞。也因此,日治時期的若干史

67 〈寄贈新刊〉,《臺灣山岳彙報》第 15 年第 11 號(1943 年 11 月 8 日),頁 8。

68 〈國立公園協會近く發會式を舉行〉,《臺灣日日新報》,1935 年 8 月 22 日,版 2。〈臺灣 國立公園協會きのふ初理事會〉,《臺灣日日新報》,1935 年 9 月 17 日,版 7。

69 〈臺灣の國立公園(第一號)〉,《臺灣日日新報》,1940 年 6 月 29 日,版 n03。

70 涂爾幹(1912 年)所言。引自 Peter Burke 著,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 從古騰堡到狄德羅》,

149。

71 日本在 1877 年初已提出「體育」的概念,意涵是指「身體的教育」。十九世紀,「體育」成 為身體訓練的重要手段,並為軍國民主義的產物,兵式體操相應而生,幾乎成為「體育」的全 部,而極力擴張帝國版圖的日本,亦提倡兵式體操,以訓練人民,並企圖導入學校體育。「體 操」即「體育」這樣的認識於是形成,最明顯的例子即是學校以「體操科」來代表學校所有的 體育課活動(後期改為「體鍊科」)。體育原理專門分科會編,《體育の概念》(東京:不昧堂,

1995 年),頁 102。成田十次郎編著,《スポーツ教育の歷史》(東京:不昧堂,1988 年),

58。

72 「運動」這個名詞,倒是很早出現在臺灣的史料中,日本治臺之初,殖民政府則明確強調運動 的重要性,從1895 年 8 月 1 日臺灣總督府的檔案中,即記載「運動」和「遊戲」二詞。臺灣 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一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92 年),頁298-299。

數據

表 4:運動雜誌刊登廣告一覽表    商店 商品 店名或人名 販賣物 店址 資料出處 運動用品 新高堂運動部 棒球、網球、足球、四輪溜冰、運動器具 臺北 運動と趣味、臺灣運動界美滿津商店棒球、網球、足球、籃球、奧林匹克各種運動用具東京運動と趣味日 本 體 育 用 品 株 式會社棒球,足球,網球,奧林匹克用具東京、大阪 運動と趣味山川商店運動用器械器具東京運動と趣味玉澤バツト商會丸善運動具店運動具製造販賣東京、神戶 運動と趣味山本商店各種運動具和服裝製造販賣、帳篷臺北、京都、大連運動と趣味 諸富商店 運動 (
圖 5:臺灣士紳的祝賀 資料來源:《運動と趣味》第 2 卷第 1 號、第 3 卷第 1 號 二、分眾化之性格 從表 4 廣告的資料來源,可以得知,《臺灣運動界》和《運動と趣 味》運動廣告較為重複,而《臺灣山岳》和《臺灣山岳彙報》則略顯重複, 至於《 The Dance》則未有重複之廣告。 以運動用品的廣告來說,《臺灣運動界》和《運動と趣味》出現的 新高堂運動部、美滿津商店、日本體育用品株式會社、山川商店、丸善 運動具店、山本商店等廣告,均未出現在山岳相關雜誌。出現在山岳雜 誌的諸富商店、小倉洋服店、臺灣日日
圖 8:各種登山用具店的廣告 資料來源:《臺灣山岳》第 2 號,1927.9,末頁。《臺灣山岳彙報》第 7 年 6 號,1935.6,頁 4。 值得注意的是,日治時期臺灣最有知名度的運動品牌「美津濃」, 竟然沒有出現在運動雜誌當中。根據筆者多年搜尋各種雜誌和報紙的過 程中發現,「美津濃」出現在《臺灣日日新報》的機率較高。陳柔縉在《廣 告表示: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臺灣的摩登生活》 乙書指出, 1920 年代臺灣的報紙已經常見美津濃的廣告,甚至全臺有 27 處可以買到其商品。 120 但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05 則,張妙禪( 1886-1965 ), 字閒雲,別號臥虛, 苗栗 獅頭山金剛寺、台中 寶覺寺、臺北鎮南學林(在今臺北圓 山臨濟寺)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五名 第七名 臺北市太平國小 .. 段劭謀

系之一月眉山派的創立者,也是台灣佛教中學林(今臺 北市泰北中學)的創立者。明治 40 年(1907),善慧入

輸入 佳作 林詩涵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五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五名..

臺中 豐原 沙鹿 彰化 員林

六、參加本校專任運動教練甄選人員錄取後,具有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 任管理辦法第 12 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與第 33

夏俊雄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王偉仲 召集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