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新研究發展政策趨勢-科技專案計畫

產業創新是促進產業升級之重要因素,創新互動包括廠商與廠商間、廠商 與學術和研究機構、廠商與金融市場(含創投基金)、創新行為與制度等,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00)研究發 現,其會員國中創新廠商與外界合作或緊密互動的比例提高,例如奧地利為 62%、挪威為 75%,丹麥甚至高達 97%。而在國家層次,國家創新體系的概念 形成,政府利用供需面及環境面的政策工具提供誘因,刺激民間重點產業創新 研究發展(Research & Development, R & D),以追求經濟成長暨國家財富累積 (Wallsten, 2000)。OECD 即建議世界各國對高科技產業提出明確的支援。

政府除了應加強各方面的基礎建設、培養更多的產業人才與引進投資之 外,鼓勵民間企業投入長期研發工作更是產業創新研究政策的重點。Guellec &

van Pottelsberghe (2003)指出政府政策工具基本可分為:

1.公共研究-以各種國家型科技計畫為代表;

2.減稅-以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租稅抵減為代表;

3.直接資助私部門執行-以科技專案(如業界開發產業技術計畫、鼓勵中 小企業開發新技術推動計畫)為代表。

近年來,世界各國(例如美國、芬蘭、日本等)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即在 特定產業大力提倡產業界和政府合作之科技專案計畫(Wessner, 2001)。例如,

美國政府的中小企業創新研究計畫(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SBIR) 計畫、先進科技計畫(Advanced Technology Program, ATP)等計畫,其主要目的 在加速新創科技的研發、提升成功率和增加技術應用範圍(Bingham, 2001)。我 國 鼓 勵 產 業 創 新 研 發 計 畫 有 經 濟 部 的 「 業 界 開 發 產 業 技 術 計 畫(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gram, ITDP)」、「鼓勵中小企業開發新技術推動計畫 (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SBIR)」與「示範性資訊應用開發計畫(IT Application Promotion Project, ITAP)」等,為政府提撥研發經費直接提供企業進 行技術創新活動,獎助民間企業持續從事研究發展。

科技計畫政策績效評估

從政策制訂與績效評估觀點來看,政府產業研發補助政策與計畫的效益與 執行非常重要,而合理的政策評估架構應兼顧過程評估(process evaluation)與結 果評估(outcome evaluation),同時要兼顧政府政策的效率(efficiency)與效能 (effectiveness)的評量。效率是在固定投入資源下的政策產出,政策的投入包含

政府與企業合夥投入科技專案的人力、時間、與經費等,政策的產出則為科技 專案研發成果與影響。傳統的政府科技專案政策的評估多集中於執行過程的資 源投入與產出評量;完整的評估也應涵蓋政府服務的效能層面,例如政策目標 達成、廠商可評估相關政策宣導、廠商對政策的看法與滿意度等。

圖1 顯示本案主持人近年國科會計畫,就此政策績效評估所提出的面向,

對照圖1,計畫內容簡單說明如下:

圖1 科技專案之評估架構

1. 科技專案專家評選決策-科技專案評選需經評審委員會審核確認,評選 過程中,涉及多位學者專家對於科技專案的判斷與偏好,屬於群體決策 的互動過程(Hsu, Tzeng & Shyu, 2003; Lahdalma & Salminen, 2001;

Meade & Presley, 2002);專案評選決策支援(Decision Support)以及案例 管理,則涉及到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資料採礦(Data Mining)等知 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觀念與技術。

2. 科技專案的影響-科技專案影響評估,需兼顧政府政策效率(efficiency) 與效能(effectiveness)的評量,效率是在固定投入資源下的政策產出,政 策的投入包含政府與企業合夥投入科技專案的人力、時間、與經費等,

政策的產出則為科技專案研發成果與影響。主要相關研究方法包括:

(a) 以經濟模型來評估-包括:(1)政策績效,以迴歸方法檢測政府資 助民間研發的邊際影響,探討政府補助與廠商研發支出整體經濟的 互補或替代關係(Audretsch, Link, & Scott , 2002; David et al., 2000;

Wessner, 2001;陳嘉萍,2002;柯惠友,2002;黃仟文、李鳳梧、

朱斌妤,2003;朱斌妤,2005);(2)廠商效率,以資料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評比科專計畫廠商相對效率(黃志男,

1997;林治廷,2000;董鍾明,2001;林月珠,2002;方彥永,2003)。 (b) 以準實驗方法來評估-考量經濟方法來衡量政府幫助高科技公司

成果的限制,這類方法主張透過準實驗設計,透過廠商資料配對,

比較科專廠商與其他申請未獲補助或未申請的廠商,以分析科專補 助對廠商發展的長期影響(Lerner, 1999; Eshima, 2003)。

現階段評估架構與方法有以下改進面向:

1. 政策績效評比經濟迴歸模型,多單純討論探討政府補助與廠商研發支出 的互補或替代關係,對於廠商創新管理動機、作為、產業動態競合環境 等因素與爭取政府補助的關係,以及政府補助政策對於產業的影響則未 加以納入討論。

2. 選樣偏誤的問題(selection bias)-上述準實驗方法原則正確且簡易,然 該方法忽略了廠商自願性(voluntariness)、誇張性(exaggeration)、甚至審 查委員偏誤等問題所造成的選樣偏誤(selection bias),也就是準實驗方 法中的實驗組(experimental group)是因自我選樣(self-selection)、自我報 告(self-report)所產生,而非隨機(random)產生,造成評估上的績效誤差。

3. 政策績效評估時間(temporal variation)的限制-相關政策效能可能無法 在短時間內看到其績效,需要持續追蹤評比。

考量資料分析的偏誤性、政策績效評估模型的完整性與解釋面向(力),本 研究持續整理相關創新科技的政策與文獻,進一步建構評估科技專案計畫績效 理論與執行研究,本研究重點強調:

1. 以整合模型分析科技專案政策績效-(1)提出一組織創新管理與績效整 合模型,分析科技專案廠商創新管理動機、作為、產業動態競合環境、

績效與政府補助的關係,比較不同創新能力、競爭環境與規模(獲補助、

未獲補助與未申請計畫)廠商的表現;(2)將政策對於產業的影響(如 是否研發聯盟、策略聯盟、產業內擴散與產業間擴散效果等)納入評估。

2. 降低政策評估的偏誤-Heckman (1979)、Heckman & Hotz (1989)、Jaffe, (2002)針對此問題曾提出相關模型,以修正評估政策效果。本研究參照

文獻整理績效指標(資本額,員工數等成長),持續針對科專計畫進行 調查,再依相關樣本選擇模型(sample selection model)進行校正,以減 少政策評估上的選樣偏誤。

3. 持續追蹤分析(跨國)比較科技專案廠商資料-本研究持續透過調查不 同規模的科專計畫廠商,比較分析政府補助對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差 異,同時進行跨國比較研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