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脈絡型教學策略的探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茲從脈絡型教學策略的探究、體積與容積教材分析、建構反應題三部分 來進行說明。

第一節 脈絡型教學策略的探究

本節欲探討脈絡型教學策略,而脈絡型教學策略是日本學者竹谷誠、船橋芳 雄、中內辰哉三人於 2007 年,以理論的觀點建構系列化順序,提出的四種不同 的教學策略之一。所以要探討脈絡型教學策略就必須先探討到教學結構圖的課題 系列化法(Strategic Task Sequencing Method,STS 法),因此本節將分別由 STS 法的由來、STS 法的理論、STS 法的教學策略、STS 法的應用四部分來探討脈絡 型教學策略。

壹、STS 法的由來

多元文化的世界,老舊的教學方法已無法滿足想要獨立思考的學生,所以學 生學習本位漸漸取代了教師教學本位。所謂學生學習本位,是指著重在個體與個 體間的差異,希望教師能因材施教(王金國,2000;陳易芬、林鎂惠,2009;Adelson, 1981;Bloom, 1971)。

為因應不同程度的學生所給的有效教學,蓋聶(Robert M. Gagné)透過學習 階層完成教學系列化理論(Gagné & Briggs, 1979),並於 1985 年,在學習的條件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一書中, 再次強調的學習階層理論(Learning hierarchies)的重要性(Gagné, 1985)。而沼野一男(1976)提出知名的教學設計 結構化,希望透過順序系列性進行有效教學。尤其是數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因材 施教往往要先面臨如何有效的決定一系列數學概念間的教學順序。因為數學學 習,往往是前一種知識或能力的學習為後一種知識或能力的學習之必要條件(劉

6

湘川,2004)。因此,因應教學理論,為特定學生量身打造適合其能力的教學順 序,已經是刻不容緩的議題了。

因此,在正確的教學結構圖(Instructional structure graph)之前提下,日本學 者竹谷誠、船橋芳雄、中內辰哉三人於 2007 年,以理論的觀點建構系列化順序,

提出四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分別為脈絡型、基礎型、應用型與非脈絡型四種型態。

貳、STS 法的理論

依據竹谷誠(1992)課題系列化法的主張,從教學研究圖製作初期前提課題 到目標課題的系列時,應該透過候選課題集合,依據 STS 法的算則,選擇可到達 的下一個課題,以完成自下而上系列化的教學策略。

STS 法的算則如下敘述,先給定一個教學結構圖,並將其表示成G=

(

V,E

)

, 其中V =

{

ν12,,νn

}

表示基本概念或知識所成的集合,簡稱課題所成的集合,

{

e e en

}

E= 1, 2,, 表示課題間的順序關係。而教學結構圖系列化則意指從G中,適 當地選取課題νi,依序排成一系列,例如系列O= ν12,,νn ,表示先教ν1,再 教ν2,ㄧ直教到νn之順序。而系列化的過程概念圖如圖 2-1-1 所示。(引自李柏儒、

郭輝煌、李仲瑜、王瑀、許天維、胡豐榮(2012)。教學結構圖的課題系列化法 研究。測驗統計年刊,20,87-96)。

圖 2-1-1 課題系列化的觀念圖

ν

k

V

1

V

2

ν

0

7

8

合會由Vk裡將νk刪除。換句話說,新的候選課題集合Vk+1,包括Vk

{ }

νk 和νk而 產生的候選課題,如果k =n就結束,若不是就以k = n+1重覆此步驟。

叁、STS 法的教學策略

如上述算式(4)表示的,α 與 β 是根據α + β =1的限制條件變化數值。從此限 制條件得到α 與β 的範圍如圖 2-1-2 所示。

圖 2-1-2 教學策略與參數α , β 的關係

一、 脈絡型教學策略:0≤α ≤1,0≤β ≤1(典型如α =0.5,β =0.5)時的系列化,

選擇著重前提課題與目標課題兩者的連續性。

二、 基礎型教學策略:0≤α ≤1,−1≤β ≤0(典型如α =0.5,β =−0.5)時的系列化,

選擇著重前提課題及其連續性,並輕視目標課題及其連續性。

三、 應用型教學策略:−1≤α ≤0,0≤β ≤1(典型如α =−0.5,β =0.5)時的系列化,

選擇著重目標課題及其連續性,並輕視前提課題及其連續性。

四、 非脈絡型教學策略:−1≤α ≤0,−1≤β≤0(典型如α =−0.5,β =−0.5)時的系 列化,選擇輕視前提課題與目標課題兩者的連續性。

肆、STS 法的應用

本研究根據李柏儒等人,在 2012 年發表之論文所提出「分數加法」的教學 1

1

-1

-1

脈絡型

基礎型 應用型

非脈絡型

9

12 個課題,分別羅列如表 2-1-1 所示:

表 2-1-1

分數加法的教學課題

課題編號 內 容 課題編號 內 容 課題1 同分母分數加法(不進位、不約分) 課題7 公因數

課題2 同分母分數加法的進位(不約分) 課題8 公倍數 課題3 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約分(不進位) 課題9 真分數 課題4 同分母分數加法的進位與約分 課題10 假分數 課題5 異分母分數加法的通分 課題11 帶分數

課題6 異分母分數加法(含帶分數) 課題12 假分數化為帶分數 資料來源:引自李柏儒等人(2012)。教學結構圖的課題系列化法研究。

根據「分數加法」之 12 個課題,依據課題與課題之數學邏輯關係,利用專 家的詮釋結構分析法(Takeya, 1999),透過演算法可得上下位階層關係的教學結 構圖,如圖 2-1-3 所示:

圖 2-1-3 「分數加法」之教學結構圖

根 據 前 列 所 提 出 的 四 種 型 態 的 教 學 策 略 , 分 別 以

(

α,β

) (

= 0.5,0.5

)

,

(

α,β

) (

= −0.5,0.5

)

,

(

α,β

) (

= 0.5,−0.5

)

,

(

α,β

) (

= −0.5,−0.5

)

,透過算式(6)的演算法,例如 6

4 5 2 3 8 12 1 7 9 10 11

10

一、 脈絡型教學策略的順序為:7,8,5,1,3,9,10,11,12,2,4,6。

二、 應用型教學策略的順序為:7,1,9,10,11,12,3,2,8,4,5,6。

三、 基礎型教學策略的順序為:1,7,9,8,3,5,10,11,12,2,4,6。

四、 非脈絡型教學策略的順序為:1,7,9,8,10,5,11,3,12,2,4,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