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

不論是教師的教學或學生的學習,教科書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瞭解教科書編寫 的內涵及特色,不但可以使教學者避免選用不當的教科書,更能協助學習者使其學習更 有效率。以下分別就教科書的意義及重要性、教科書的選用與評鑑、自然與生活科技教 科書的相關研究三部分加以探討:

壹、教科書的意義及重要性

在不斷變遷的社會裡,為了使每個人都具備足夠的能力來適應現代科技生活,教育 是最快速的捷徑(魏明通,2005)。長久下來,教科書在教學活動中一直扮演知識傳遞 者的角色,其內容決定了大部分課堂裡所教導的主題與觀念,並決定了這些主題以何種 方式呈現,因此教科書不僅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依據,亦是學生在學習過程裡一樣重要的 指標,其內容設計之優劣對師生進行教學活動時的影響甚鉅。

民國 78 年以前,我國中小學教育一直是由政府編排統一的教科書,無形中限制了 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民國 78 年後為了因應社會多元化、教育自由化的趨勢,政 府逐步將中小學教科書開放,改由民間編輯,政府審定,並於民國八十六年成立「國民 中小學課程發展專案小組」,開始進行新的教育改革。九十學年度開始,正式實施九年 一貫課程。

也是課程發展、教學和評量實施的標準依據。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裡,為闡述學生學 習的內涵與實施原則要項,當中提到:

一、本課程綱要為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學生學習之主要內涵與實施原則,學校 應以此內涵與原則安排適當的教學情境和教材,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激勵學生 學習,以達成課程目標,增進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分段能力。

二、依課程總綱說明,學習領域為學習之主要內容,而非學科名稱,無論教材選編或 教師進行教學皆應掌握統整之精神,並視學習內容之性質,實施分科協同教學。

由上述得知,教師教學時應將教科書視為一種教學資源,而非唯一內容,對生活周 遭的各種知識、文化、價值也應帶入教學中,並且因應社會變遷調整課程內容,加入社 會趨勢及新興議題,以利學生獲得基本能力和知識(黃政傑,1998)。

藍順德(2006)將教科書的主要性質歸納如下:(1)教科書是達成教學目標的工 具,是課程與教學間的主要聯結,其內容傳承文化遺產與知識精華,是師生對話的橋樑,

是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2)教科書的架構設計應依其學科知識邏輯的 順序安排,並應符合學生發展與學習需要。鄭世仁(1992)指出:教科書不但能傳遞文 化的精華,塑造社會的價值,對於個人的知識發展和國家文化水準的提升,也都扮演著 不容忽視的角色。因此在中小學階段的學習歷程裡,教科書是最主要的學習資源與工 具,不但決定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進而還影響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因此教科書 的選擇與應用在教學過程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貳、教科書的選用及評鑑

教科書在中小學教學活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但決定了多數教師的教學內 容,其品質良莠亦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品質,因此如何判斷教科書是否合宜成了教師重 要的專業能力。

一本好的教科書涵蓋了教育理念、教學目標等因素,但因涉及個人主觀的影響,任

何教科書都不可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梁榮財,1995)。九年一貫課程開放後,我國

資料來源: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五南出版社,122~133。

藍順德(2006)自陳明印(2000)的論文中整理出各屬性內容,並分述如下:

一、內容屬性:指教材的實際內容,包括選材的適切性、教材的組織性以及教材的呈 現方式等。

二、教學屬性:指和「教」與「學」有關之設計。包括使用者適合度、教學設計、學 習評量、學習資源等。

三、物理屬性:係指教科書的外觀、圖文設計及印刷。包括版面設計、舉例插圖、紙 張、印刷、裝訂等。

四、發行屬性:指教科書出版發行特性。包括發行者、作者、研發過程、價格、行銷、

教具、附屬材料、售後服務等。

五、可讀性:指教科書內容文字之文法結構、文句流暢、句子長短、字彙深淺、表達 方式等。

教科書評鑑的主要目的是協助教師選用適合的教科書,而多數教科書評鑑規準是就 整本教科書分析而訂,因此教師可依評鑑基本原則,檢討教材內容的設計是否有效達成 課程的教學目標。因本研究是針對教科書中之特定概念來分析評鑑,所以著重在內容屬 性的分析。

參、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的相關研究

教科書內容的分析一直是我國教科書研究的主流,約佔全體六成,其中以學科概念 分析的研究在 1979~2004 年間共有 154 篇,旨在檢視各學科重要概念在教科書中的呈 現,以語文類科最多,其次就屬自然類科和社會類科(周珮儀,2005)。研究者整理近 五年有關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針對其內容屬性的相關研究,列表整理如表 2-1-2:

表 2-1-2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在內容屬性方面的相關研究

蓮 活科技教科書之內容。 內容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