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展前期的東洋畫其它類類題材

第三章 美術展覽會中臺籍畫家繪畫的題材統計

第二節、 臺灣官辦美術展覽會中臺籍畫家的繪畫題材統計

4. 臺展前期的東洋畫其它類類題材

1927 1928

臺二

49

首屆臺展西洋畫部 88 件作品(參見表 3-2-3)中,以風景畫最多(59 件),靜 物次之(17 件),人物畫最少(12 件)。其中臺籍畫家的作品有 22 件,風景類題材 16 件(佔 74%),人物類題材 3 件(佔 13%),靜物類題材 3 件(佔 13%)。風 景畫的題材內容多以臺灣的港口、河道與船隻為描繪對象,淡水風景尤多。像是 特選賞的陳植棋作品〈海邊〉,邱創乾〈崖〉、李石樵〈大橋〉,都是取材自河畔 與海岸風景,也可以從取材地點知道此時期臺籍西洋畫家多集中在臺灣北部。不 過,畫家陳澄波雖然以故鄉的街景〈嘉義街外〉入選 1926 年的第七回帝展,但 是參與第一次臺展時的作品,雖然一樣是風景題材,卻是以日本東京上野公園為 描繪對象的〈帝室博物館〉,而非臺灣的題材。次多的靜物題材被認為主要是業 餘的參展者131居多,以日籍畫家居多,但臺籍畫家中廖繼春便是以靜物作品特選。

人物畫雖然是最少的,但其中像是顏水龍、廖繼春等人的裸女畫也引起討論132, 當時日籍審查委員鹽月桃甫除了原住民題材的〈山地姑娘〉也有描繪橫臥裸女的

〈夏〉,谷喜一的〈浴後乘涼〉則是描繪女子沐浴的裸體描寫。

第二屆的臺籍西洋畫家題材(參見表 3-2-3)中,風景類題材 19 件(佔 66%), 人物類題材 4 件(佔 14%),靜物類題材 6 件(佔 20%),共 29 件。畫評認為作 品整體漸入佳境。和東洋畫的評論相異「洋畫始於寫實,故以離去寫實為佳,東 洋畫易離去寫實,故應時時返於寫實。133」,對於畫展中幾乎是純寫生的極寫實 風景題材,提出了應該要有畫家本身想法(寫意)來創作的看法。本屆風景畫中 水文題材依然相當多,像是楊啟東〈滯船〉、以及吳松妹〈茄苳溪海岸〉,而倪蔣 懷〈雙溪夕照〉則類似於南畫的水墨構圖134。陳澄波則是以在艋舺寫生的〈龍山 寺〉獲特選,不過另還有一作也是水文風景的〈西湖運河〉就是在中國的風景,

還有藍蔭鼎的〈練光亭〉也是前往朝鮮的旅遊寫生作品。。而李石樵〈後街〉、

高橋清〈臺南後街〉、李梅樹〈三峽後街〉則是同時選擇了相同視角的街景題材。

本次人物畫比前屆更少,陳植祺入選作品〈三人〉、〈二人〉、〈桌上靜物〉中就有 二件是人物畫。不同於臺籍畫家以淡水的洋房街道為主的街景描繪,如御園生義 太〈廟前〉、鈴木千代吉〈芝居〉都是以臺灣的廟宇前戲臺為描繪對像的風俗活 動題材。

第三屆時臺日籍西洋畫家作品數量相當,足見臺籍畫家的成長。臺籍畫家的 作品(參見表 3-2-3)有風景類題材 31 件(佔 76%),人物類題材 7 件(佔 17%), 靜物類題材 3 件(佔 7%),共 41 件,是為臺展期間臺籍畫家入選最多的一屆。

本屆西洋畫的題材取向,建築與街景仍然於純粹的自然風景題材,但是比起前幾 屆明亮的大路街道,畫家更加深入城市內的凌亂巷弄取景,描寫臺灣一般民眾真

131鷗亭生,〈臺展評 西洋畫部(三)〉,《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11 月 1 日,日刊 2 版。

132 一記者,〈當然ぶつつかつた 裸體畫の問題 慣れしめ向上せしめよ〉,《臺灣日日新報》,

1927 年 10 月 28 日,日刊 4 版。

133漢文記者,〈會場中一瞥如是我觀〉,《臺灣日日新報》,1928 年 10 月 26 日,漢文 2 版。

134漢文記者,〈會場中一瞥如是我觀〉,《臺灣日日新報》。

50

正生活的場域。像是陳英聲的〈後巷〉、倪蔣懷〈後街〉、蘇振輝〈大稻埕後街〉, 郭柏川〈關帝廟前的小巷〉都是延續了這樣的題材。而像是李澤藩〈初秋的城隍 廟〉、陳植棋〈土地公廟〉、趙雅裕〈赤門〉都是在強調臺灣傳統建築高翹的屋簷。

陳澄波的〈晚秋〉、〈普陀山前寺〉、〈西湖斷橋之殘雪〉則明顯呈現出畫家目前身 在在中國的題材。

第四屆臺籍畫家的作品有風景類題材 31 件(佔 74%),人物類題材 9 件(佔 22%),靜物類題材 2 件(佔 4%),共 42 件。依然穩定延續上屆風格,也因此有 評價認為是「舊瓶裝新酒」。本屆除風景畫外題材的選用尚無太大變化,仍以街 景為大宗,水彩畫幾乎是黃色的道路,臺灣瓦的家屋,相思樹和點景人物組成的 郊外風景135。另外像楊佐三郎〈廈門港〉、藍蔭鼎〈港〉、高均鑑〈朝〉都在畫面 中描繪了傳統帆船,呈現當時臺灣河海口的獨特風景。人物畫方面,臺籍畫家有 的任瑞堯〈朝〉嘗試原住民題材的描寫。日籍畫家方面進藤常雄〈ロバオバワン〉、 鹽月善吉〈馬西多巴翁社的少女〉也都是以原住民為題材;而像是千田正弘的〈賭 博〉是過去少見的風俗題材;另外蒲田丈夫〈無我〉作品所描寫的足球賽就是相 當新穎的生活題材,雖然按王白淵說法,在當時的學校內臺籍學生已有接觸網球 與足球等新引進的運動136,王白淵也相當熱衷,畫家張萬傳本身也相當投入運動,

日後擔任教職後還擔任過校隊橄欖球教練,但是綜觀臺府展臺籍畫家並沒有將此 類運動題材表現在作品中。此屆的畫評也認為,要表現臺灣的在地色彩並非只是 尋找傳統的題材與風景137,鼓勵多從一般生活中隨著時代演進的景物取材 第五屆的西洋畫部臺籍畫家的作品減少相當多(參見表 3-2-3),有風景類題 材 8 件(佔 45%),人物類題材 7 件(佔 34%),靜物類題材 3 件(佔 17%),僅 18 件。本屆臺籍畫家參與人數下滑,尤其是水彩畫家,參展畫家的題材也多為室 內或是街道庭院之題材為主。像是廖繼春獲得臺日賞的〈庭〉就是在自宅庭院取 景138,李石樵〈編織的少女〉也是畫室內的人像描寫,臺籍畫家的作品多籍中在 市街,已無太多野外題材的作品。可能是受到第四屆臺展藝術評論的影響,也有 可能受同年在臺灣巡迴展出的「獨立美術協會」影響,此屆西洋畫雖然臺籍畫家 的題材未有太大變化,但日籍畫家中出現了如夏秋克己〈過渡期的感覺〉等脫離 寫實主義的作品,而鹽月桃甫的〈構成(三幅)〉更是有著濃厚的超現實色彩。

總結臺展前期臺籍畫家的作品共 152 件,其中風景類題材有 105 件(佔 69%), 人物類題材有 30 件(佔 20%),靜物類題材有 17 件(佔 11%)。另外從日籍畫家 的總結來看,241 件作品中風景類題材 145 件(佔 60%),人物類題材 34 件(佔

135N 生,〈第四回臺展觀後記〉《臺灣日日新報》,1930 年 10 月 31 日, 6 版。

136羅秀芝,〈第二章 荊棘之道行路悠悠:王白淵的生平〉,《臺灣美術評論全集 王白淵卷》,藝 術家,1999 年,頁 36。

137N 生,〈第四回臺展觀後記〉《臺灣日日新報》, 6 版。

138鷗亭生/XYZ 生,〈第五回臺展評論〉,《臺灣日日新報》,1931 年 10 月 26 日,3 版。

5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