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傳統繪畫與日本繪畫的交流

第二章 日治時期臺灣的繪畫發展

第一節、 臺灣傳統繪畫與日本繪畫的交流

在清代臺灣的移墾社會中,初期領導人物多半偏重開墾或經濟活動,但在基 本的溫飽和經濟需求滿足了之後,就會開始追求更上一層的精神需求,大地主和 仕紳階層一般的也開始追求藝文活動,像是收藏書畫來妝點居住空間46。而臺灣 地理位置近閩粵,尤其福建地區書畫對臺灣影響最深;而中原文化在明清時期的 臺灣,美術上的表現主要呈現在兩個面向:一是以廣大的民眾生活為內涵的工藝 美術,包括各種生活工藝及宗教美術;二是以文人仕官,乃至流寓人士所呈現的 書畫創作。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呼應與彼此滲透的痕跡。明清臺灣書畫家 可分為三類:一為仕官畫家,即前來臺灣任職的文武官中擅長書畫者;二為流寓 畫家,亦即以書畫擅長,來臺販畫為生,或是受聘客寓於大戶人家之中,如謝琯 樵、呂世宜、葉化成等人;三為本地出身的書畫名人,如林朝英、莊敬夫、林覺 等人47

又清代臺灣的文人仕紳階層逐漸蓬勃後,正逢明清師古臨摹的流風,相當喜 愛以水墨寫意為主的文人畫。而在臺灣的閩籍畫家間流行的是狂野的潑墨式「閩 習」風格,閩習與明清福建畫家畫風有關,有當代學者將其認為是中國閩浙畫壇 的延伸48。此種風尚雖然受不少時人批評,但卻符合臺灣人民的拓荒精神與草莽 習尚49。而像是臺灣清代書畫家林朝英、林覺、莊敬夫、謝斌等人的繪畫皆深刻

45 汪大淵,《島夷志略》,中華書局,1981 年,頁 2。

46 蔡淵洯,〈社會領導階層轉變之因素與模式〉,《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一六八四-一八九 五)》,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民國 69 年,頁 113。

47蕭瓊瑞,〈「閩習」與「臺風」─對臺灣明清書畫美學的再思考〉,《閩習臺風─明清時期臺灣美 術之研究》,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 年,頁 105。

48 張繼文,〈文人品味之差異-明清時代臺灣水墨藝術與發展〉,《臺灣水墨畫》,藝術家,2013 年,頁 8。

49 崔詠雪,〈臺灣早期書畫發展 1662-1945〉,《臺灣早期書畫專輯》,臺北市:國史館臺灣文獻 館,頁 16。

22

表現出這種狂野美感。清代臺灣繪畫題材中,以水墨花鳥及四君子最多,人物次 之,山水最少。花鳥與四君子自古便是是深受文人的喜好題材,臺灣作為拓墾社 會,居民多為拓墾農人與商賈,暴發之氣盛而文學低落,即使有文房設備也較為 簡陋,自然傾向於簡易的文人繪畫題材,故八大山人、石濤等花竹畫作在臺灣蔚 為流行;又豪紳喜愛濃烈的筆意,故楊州八怪對臺灣書畫風格影響很大。

而中國繪畫自元代以後偏重花竹,尤其梅、蘭、竹。清代花家喜好水墨花卉、

四君子,花竹的風氣盛。清代留寓畫家也明顯帶有這種特徵。早期臺灣四君子繪 畫,在摹古風潮中經常可以看到如鄭燮、華喦、惲壽平、蘇軾等畫家的作品被拿 出來討論,也因此,比起花鳥與人物,清代山水畫在臺灣較無發展,雖偶有作品,

又臺灣山水環境教中國本土陌生,除臨摹題材外,少有臺灣的山水作品。初期來 臺畫家文人儒士居多,也因此臺灣明清時代的畫家作品以水墨寫意為主。水墨寫 意花鳥及四君子不需設色,更容易發揮創作,蘭竹為主要題材,像是謝琯樵就精 於畫蘭50。然而像畫人物畫者仍民間畫工最多,多為寺廟建築之需要,較少文人 從事人物題材的創作。主要是因為民間佛道教興盛而在寺院內多有人物壁畫,而 早期寺廟畫匠的人物畫多為史實、故事、神畫等敘事性題材,多半為民眾的精神 重心,故仍有一定的地位51。不過先前提到的幾位臺灣早期文人畫家中,除了林 朝英外,均有為寺廟作壁畫的經驗,但是並非全是人物題材,莊敬夫曾應臺南寺 廟之邀請,製作壁畫;而在臺南、新竹之間遊走的林覺,主要以繪製寺廟水墨壁 畫為生;另外還有臺中的謝彬承襲了林覺的人物畫系統,擅長為寺廟進行繪畫裝 飾的工作。另外還有竹塹人林占梅於臺灣四大庭園之一的潛園創建時,牆上均有 其四君子及水墨提書52。可以說這些早期文人中也有與民間畫師關係密切者53。 不過在儒學主導的思想體制下,繪畫只是文人諸多技藝中的一項,並且是讀書人 墨戲後的產物54,並非如民間畫師般以繪畫為主業。

日本在甲午戰後取得臺灣,但是在接收臺灣時並不順利,並持續了一段時間 的武裝衝突,在順利控制並鎮壓臺灣全島後,在初期的治理期間仍有不少的漢人 零星反抗以及與原住民的流血衝突,早期歷任臺灣總督都任期不長,甚至有「棄 臺論」的出現,也因此殖民政府在政治經濟尚未穩定的情況下,也未有餘力將關 注放在文教。1898 年,日本政府任命兒玉源太郎接任已經半放棄臺灣的乃木西

50謝忠恆,〈從謝琯樵影響的清代臺灣水墨畫家論起〉,《書畫藝術》,第 14 期,2013 年 7 月,頁 185。

51崔永雪,〈臺灣早期書畫發展(1662 年至 1945 年)〉,《臺灣早期書畫專輯》,國史館臺灣文獻 館,2003 年,頁 18。

52 張繼文,〈文人品味之差異-明清時代臺灣水墨藝術與發展〉,《臺灣水墨畫》,藝術家,2013 年,頁 8。

53蕭瓊瑞,〈「閩習」與「臺風」─對臺灣明清書畫美學的再思考〉,《閩習臺風─明清時期臺灣美 術之研究》,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 年,頁 115。

54賴明珠,〈「日治時期圖畫教育散論選輯」序〉,《藝術家》,266 期,1998 年 7 月,頁 460-462。

23

典,成為第四任總督,隨著兒玉源太郎來臺赴任的還有後藤新平,並在日後擔任 民政長官,也是實際行政上治理臺灣之人。後藤新平從生物學的觀點認為,太過 躁進的同化政策對於殖民地人民的影響太大,在日本還未站穩殖民者的地未之前 容易遭受強烈的反彈而失敗,後藤認為日本真正要學習的應該是的英國,其軟硬 兼施的殖民統治方式,使得英帝國本土雖為島國,但是仍能穩固控制著全球廣大 領土。也因此,應該將臺灣視為日本本國領土之外的殖民地,並以以獨立於國內 法律之外,對臺灣的就有習慣與風俗進行全盤的調查了解,並以適合當地民情的 方式統治,在政權穩固以後,再漸進式的將殖民地同化為國內的一部分。

也因為如此,政策要順利推行,便要先和臺灣在地的仕紳交好,也方便統治 者更快速了解地方上的事物。初期來臺的日本官原有許多精通漢學者,總督兒玉 原太郎也經常在「南菜園」舉辦詩文活動,主要是放下統制者的身段交流55,並 加深臺灣仕紳階層對於日本的認同,日本南畫家與臺灣傳統畫家有不少交流機會,

甚至有中國本土的書畫交流也未停斷過,並非由於日本統治臺灣後,中國的書畫 界就完全與臺灣斷絕聯繫。透過林玉山的回憶,我們可以知道臺灣早期書畫和外 界的交流狀況:

早年我常接觸的中國繪畫,不過是幾本如「十竹齋書畫譜」、「芥子園畫譜」、

「飛影閣叢書」等的參考畫譜而已。至民國十五年首次於東京美術館看到了 中日美術聯合展覽會的中國繪畫,才發現畫譜與真跡畫不同的妙趣,使我非 常感動。而中日美術展那時候所參加展出的中國繪畫是以北平為主體,如金 北樓、齊白石、陳半丁、陳師曾等為代表。56

而這類畫譜在日本實際上也在元明之際傳入,因此並不比臺灣還要疏離水墨 藝術,文人書化也成為雙方交流的共通語言。中國繪畫的本質意識,就是知識份 子、或為官者的畫,再加講究「畫品如人品」的品德教育,「畫」已經不單指「畫」

了,繪畫是為了表現文人的氣質,而不在技巧上講究,也因此講求的是「寫意」

的畫法,對於精細的寫實繪畫則貶為「匠師」,尤其明代的董其昌的崇尚南畫,

貶低工筆畫的價值性,寫意的文人畫也成為文人階層的象徵。也因此臺灣傳承自 明清時期的中國繪畫潮流,主要是表現內容與美學都以文人觀點為主的繪畫。不 過也因為南畫系統與臺灣傳統文人畫的趨近性,臺灣仕紳漸承認日本的「南畫」

也是中國繪畫中的一部分,而形成相承融合的現象57。像是在臺展以前畫墨蟹聞 名畫壇的傳統書畫家李學樵並不會日語,其畫風也與臺展評審品味有所落差而落 選,但其畫仍多少呈現出溫潤特質,而有別於日治以前狂野的閩習臺風。日治時

55廖瑾瑗,〈第四章 來自西方式線下的東方覺醒-論陳慧坤的新國畫〉,《背離的視線:臺灣美術 史的展望》,臺北;雄獅美術,2005 年,頁 263。

56林玉山,〈與陳澄波先生交遊之回憶〉,《雄獅美術》,雄獅圖書,106(臺北:1979.12),頁 64。

57黃光男,〈文人畫在臺灣評述〉,《書畫藝術》,第 6 期,2009 年 6 月,頁 3-4。

24

期的本島水墨畫家,雖然尚無明顯來自殖民政府的新文化政策的壓力,然而由於 日本化界人士陸續來臺,隨著文化環境的轉變,逐漸也對不少臺籍傳統書畫家的 畫風產生某種程度的潛移默化58

另外,還有應後藤新平邀請來臺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編輯的尾崎秀真創立 了臺灣第一個書畫家團體「臺灣書畫會」。來臺後的尾崎也投身書畫界活動。1910 年 9 月 29 日臺灣日日新報刊載了以臺北書畫界為題的記事。文中提到 1898 年於 淡水管成立臺灣書畫會時,在臺的代表性日本書畫家極少,尾崎與山本竟山、須 賀蓬城、片寄南峰、高橋醇領、木下大東、館森繡海等人,均被列在著名書法家 明單。1919 年田健治郎總督上任後,開啟文官統治的時代,從田健總督的日記來 看,其參與的書畫活動相當頻繁59,而於臺北榮町二町目開辦「辻利茶舖」的三

另外,還有應後藤新平邀請來臺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編輯的尾崎秀真創立 了臺灣第一個書畫家團體「臺灣書畫會」。來臺後的尾崎也投身書畫界活動。1910 年 9 月 29 日臺灣日日新報刊載了以臺北書畫界為題的記事。文中提到 1898 年於 淡水管成立臺灣書畫會時,在臺的代表性日本書畫家極少,尾崎與山本竟山、須 賀蓬城、片寄南峰、高橋醇領、木下大東、館森繡海等人,均被列在著名書法家 明單。1919 年田健治郎總督上任後,開啟文官統治的時代,從田健總督的日記來 看,其參與的書畫活動相當頻繁59,而於臺北榮町二町目開辦「辻利茶舖」的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