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美術展覽會前期(1927-1931)

第三章 美術展覽會中臺籍畫家繪畫的題材統計

第二節、 臺灣官辦美術展覽會中臺籍畫家的繪畫題材統計

一、 臺灣美術展覽會前期(1927-1931)

(一)東洋畫部

許多藝術評論認為,雖然臺展初辦,不管是東西洋畫部的作品都是相當具有 野心且魄力十足作品,但是畫家們對於題材還處於摸索的階段。展覽會的西洋畫 部作品明顯多為臺灣在地的實景寫生為題材,而東洋畫的部分除了文人畫與禪宗 畫被排除在外的爭議之外,入圍的作品在選用的題材上較為狹隘110。從臺展前期 東洋畫部中,臺籍畫家作品的題材比例來看,動植物類題材有 34 件(佔 42%)

最多,其次為風景類題材的 23 件(佔 29%),最後則是人物類題材 22 件(佔 28%),其它類題材 1 件(佔 1%)。而日籍畫家選擇風景類題材 47 件(佔 40%)

最多,動植物類 40 件(佔 34%)位居其次。(參見表 3-2-1)

我們從統計數據可以得知,臺展前期東洋畫部動植物類與風景類題材作品的 整體比例並沒有太明顯的落差,但是此時期的臺籍畫家的作品題材主要是描繪臺 灣的動植物,日籍畫家則將焦點放最臺灣的山水風景上,可以見得此時的臺籍畫 家與日籍畫家的題材選擇上,雖然都是與臺灣相關的實物或實景寫生題材,但是 實際上關注的視角卻是有著顯著差異。接下來將會對第 1 到 5 屆臺展東洋畫部中

108 〈落選畫展覽會 宮比會主開於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27 年 10 月 31 日,漢文 4 版。

109一記者,〈第七回臺展評 洋畫部優秀的進步〉,《大版朝日新聞》,1933 年。參中文譯文 顔娟 英譯著;鶴田武良譯,《風景心境 :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 (上下冊)》,臺北:雄獅美術,2001 年,頁 203。

110澤村專太郎文;邱彩虹譯,〈觀臺展所感〉,《藝術家》,313 期,民 90 年 6 月,頁 319。

43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臺一

44

以畫家居住地附近的圓山為題材,呈現精細寫實的田園風景,雖然是實景寫生,

但仍有部分為自行點綴的景物113,和前一年日籍畫家萩谷秋琴同樣題材的〈圓山〉

風格相異。由於前一屆寫意戲墨的文人畫明顯不受評審青睞,第二屆的東洋畫部 也多為寫實取向,多為臺灣實景題材居多。而《臺灣日日新報》的藝評認為,寫 實與南畫並不衝突:「東洋畫由寫實入手極可。由寫實而不脫於寫實則不可也。

是亦猶法四王吳惲114及明之文沈者。不可不時時返於寫實。115」本屆第一次入選 的徐青蓮有〈八獎溪〉、〈春宵之圖〉二件,其中描繪夜晚廟會的〈春宵之圖〉被 認為是延續前屆特賞〈基隆燃放水燈圖〉的臺灣風俗題材。同樣前一年以〈水牛〉

入選的林玉山本屆則是以〈山羊〉入選,〈水牛〉則是由黃敬山所接續,已開業 的畫師潘春源也循著牛的題材〈牧場所見〉入選,其描繪的是當時在臺灣甫引進 不久,即使在鄉間也不多見的乳牛116

三屆臺展以來入選臺籍東洋畫家逐年增長(參見表 3-2-1),動植物類題材有 10 件(佔題材 50%),風景類題材有 4 件(佔題材 20%),人物類題材有 6 件(佔 題材 30%),共 20 件。動植物類題材有明顯增長,尤其以動物居多,似乎是受前 兩屆林玉山的寫實水牛描寫題材的影響,像是潘春源兩幅以水牛為主要題材內容 的〈浴〉、〈牛車〉,潘春源的弟子林東令的〈牛〉、黃靜山的〈犢〉與〈猿兒〉, 另外還有周雪峰的〈獵犬〉,足以表現臺籍畫家在對動物的題材用心。而帶動牛 題材的林玉山則轉而嘗試過去多為民間畫師拿手的歷史人物題材〈周濂溪〉與描 繪二鷺的翎毛題材〈雨後乍晴〉入選。本次的日籍畫家作品中,那須雅城的〈新 高〉、〈日月潭〉、〈太魯閣〉三件作品,田中謙堂〈太魯閣峽〉明顯是在臺灣登山 取材後的作品,在臺籍畫家中幾乎未有如此明顯以單獨山岳為描繪對像的題材。

第四屆臺展東洋畫作品中臺籍畫家的題材也有明顯的異動,動植物類題材減 少,風景類題材增加。本次臺籍畫家作品題材中(參見表 3-2-1),動植物類題材 有 5 件(佔題材 22%),風景類題材為 11 件(佔題材 48%),人物類題材 7 件

(佔題材 30%),共 23 件。本屆許多風景類題材的作品趨近於西洋寫生風格,吳 天敏的〈新岩路〉就近似於西洋風景畫,甚至是有觀眾誤以為是油畫117。即使臺 籍畫家的作品展現出嘗試新的題材與技法,本屆的畫評仍毫不留情的批評,認為 東洋畫部的題材與技巧過於舊派,蔡雪溪〈扒龍船〉就被評為有如江戶末期剛開

113漢文記者,〈 第二回臺灣美術展覽會 會場中一瞥作如是我觀〉,《臺灣日日新報》,1928 年 10 月 26 日,漢文 2 版。

114「四王吳惲」即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六位清初畫家的合稱,為「清 六家」。他們的繪畫曾被認為是清代繪畫史的「正統」。其中包括「山水正宗」與「寫生正派」。 也就是文人畫主要的繪畫兩科。所謂的「山水正宗」,是指最先為王時敏、王鑑所開,繼為王原 祁所成的山水畫宗法,稱「婁東派」。又有王翬創造的另一種山水畫宗法,即「虞山派」。

115漢文記者,〈 第二回臺灣美術展覽會 會場中一瞥作如是我觀〉,《臺灣日日新報》。

116漢文記者,〈 第二回臺灣美術展覽會 會場中一瞥作如是我觀〉,《臺灣日日新報》。

117 《臺灣日日新報》,1930 年 11 月 3 日,日刊 6 版。

45

始利用西洋畫遠近法的創作118。畫評認為,若是不注重題材表現,而只是畫家本 身炫耀技巧的「遊戲筆墨」,其作品的藝術性與時代性不高。甚至提出了「既然 武家殺伐都可以作為繪畫題材,飛機、戰鬥艦、工廠和群眾、鋼鐵建築也同樣可 成為東洋畫題材。119」這樣的提議。即使如此,臺籍畫家明顯仍在嘗試將傳統風 俗表現在畫作之中,像是郭雪湖的特選作品〈南街殷賑〉雖然是屬於寫實,但並 非完全寫生,街道上的人物衣著明顯都穿著臺灣傳統的寬大服飾,並非當下的時 裝。蔡雪溪的〈划龍船〉雖然在技巧上被認為偏向日本新浮世繪,但是題材內容 是臺灣風格濃厚的風俗活動。另一方面,第四屆東洋畫部中臺籍畫家的風景類題 材突然的增多,甚至遠高於前幾屆的動植物類題材。林雪洲的〈深坑溪〉與蔡九 五〈成子寮〉同樣都是實景寫生風景,但是作品中傳統山水不多,多為描繪郊區 田園景色,如林東令的〈夕照〉,不過也可以看出臺籍畫家嘗試前往郊區探索,

而不是就近熟悉的市街內風景題材。本屆動植物類雖然有如作品穩定的呂鐵州的 花卉作品〈八仙花〉、〈立葵〉,謝寶治描繪瓜果的的〈淡味〉等,都是臺灣農 村常見的植栽蔬果,但是臺籍畫家前屆流行的畜獸類題材在本屆未有延續;人物 畫方面蔡媽達的〈姉妹弄唵蝶〉與潘春源〈琴笙雅韻〉較為突出,而陳進以女性 為主要描會題材持續的練習與探索120

第五屆臺展東洋畫部在題材主流上開始出現轉變,整體風景畫的題材開始減 弱,臺籍畫家入選的作品中(參見表 3-2-1),動植物類題材有 10 件(佔題材 53%), 風景類題材 4 件(佔題材 21%),人物類題材 4 件(佔題材 21%),其它類題材 有 1 件(佔題材 5%),共 19 件。又回復到以動植物類題材為大宗,題材表現更 加的貼近臺灣的農家。雖然作品水準整齊,但主要是追求技巧,題材的表現較弱。

畫評認為,臺灣的東洋畫家缺乏統一的指導方向121,也因此在題材選擇上還未出 現習慣的風格。而整體作品基本上仍延續之前帶有西洋畫技巧的寫實題材,潘春 源之子潘雪山的〈畫具〉幾乎和西方靜物畫一樣,甚至在畫面中安排了《第四回 臺灣美術展圖錄》與《帝國美術院第十一回美術展覽會圖錄》,期望參展入選的 企圖明顯。持續以動植物題材創作的有林玉山的〈朱欒〉,雖然畫題與描繪對象 都有柚子樹,但是焦點則是在果樹下的貓的描寫;呂鐵州以花鳥畫作〈後庭〉雖 然在構圖上被認為稍微刻板有如圖案,但藝評仍將其譽為是「東洋畫第一人」122, 可見其技巧已相當純熟,但是直到本屆為止整體動植物題材中,仍是以純花卉的 題材內容佔最多數。另外,人物類題材中潘春源的〈婦女〉、周雪峰的〈朝趣〉, 都是描寫穿著臺灣傳統服飾的女性,和陳進〈逝春〉的和服女子不同,且〈婦女〉

和〈朝趣〉的背景與人物姿態都帶有濃厚的肖像館風格。

118N 生,〈第四回臺展觀後記〉,《臺灣日日新報》,1930 年 11 月 3 日,6 版。

119N 生,〈第四回臺展觀後記〉,《臺灣日日新報》,1930 年 11 月 3 日,6 版。

120N 生,〈第四回臺展觀後記〉,《臺灣日日新報》。

121 鷗亭生/XYZ 生,〈第五回臺展評論〉,《臺灣日日新報》,1931 年 10 月 26 日,3 版。

122鷗亭生/XYZ 生,〈第五回臺展評論〉,《臺灣日日新報》,3 版。

4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