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若利維的創作源起

第一節 若利維生平簡介

1905 年 8 月 8 日若利維(André Jolivet1905-1974)出生於法國巴黎蒙馬特 Montmartre ),其父為維克多-艾梅斯特.若利維(Victor-Ernest Jolivet 1874-1936) , 母親為瑪德蓮.佩羅(Madeleine Perault 1869-1954),父親為一位業餘畫家,母親則 在教授鋼琴,因此若利維在耳濡目染之下,從小便受到藝術的薰陶,常常演奏鋼

1920 年被克里尼奧庫聖母院(chapelle of Notre Dame de Clignancourt)唱詩班指 揮賞識,收若利維為學生,開始更多地接觸嚴肅音樂,在老師戴奧達(Abbé Théodas)

指導下學習和聲學及管風琴,並學習巴洛克及古典時期的音樂。

1928 年他與瓦米耶 Georges Valmier (1885-1937)學習立體畫作,而瓦米耶正好 是〝聖日爾維合唱團〞(Chœurs de Saint-Gervais)的一員,他知道了若李維的音樂天 賦後將他舉薦給合唱團的音樂總監,也是若李維在音樂上的恩師--- 佛萊姆(Paul Le Flem, 1881-1984),7 若利維向佛萊姆學習作曲的基本原則:包括和聲,對位,

賦格,以及十六世紀的複音音樂,甚至還有現代音,如巴爾托克(Bartók 1881-1945)

7佛雷姆為法國作曲家與音樂評論家。

和貝爾格(Berg1885-1935)的音樂。 他鼓勵若利維參加在 Salle Pleyel 舉辦的三場荀 白克(Arnold Schönberg, 1874 - 1951 )音樂會,與會中、他聽到著名樂曲《月光小丑 1912》(Pierrot lunaire)後,對無調性音樂產生極大的興趣。

1929 年的一場音樂會中,若利維在佛萊姆的引介下接觸了瓦雷茲8 (Edgard Victor Achille Charles Varèse, 1883-1965),音樂會中的曲目---《美國》(Amériques, 1921)9深深吸引若利維,《美國》這首曲子使用大型的編制,還有龐大的打擊樂器,

【圖 2-1-1:瓦雷茲送給若利維的六個物件】

1936 年若里維與好友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 1992)、波德里耶(Yves Baudrier,1906-1988)、以及勒序(Daniel Lesur,1908-2002)共同組成「青年法國」 (La Jeune France),10音樂宗旨為對抗當時盛行於巴黎的新古典主義,11主張恢復人性的 音樂,並且發表以宗教信仰為根基的神秘主義作品,為當代前衛法國音樂界的代 表。1936 年 6 月 3 日「青年法國」第一次舉辦音樂會,並在節目單上起了宣言:

「這個團體的目標就是要創作與培養出具有活躍氣息的音樂」,「絕對真摯的精神 與回歸於人性的情感需求」。後來,青年法國因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 1939-1945)爆發而於 1940 年被迫解散,梅湘被拘留在西里西亞(Silesia)的德國軍 隊中,而若利維則被召入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的軍隊裡。兩人在戰爭期間仍 替米堯(Darius Milhaud, 1892-1974)所留下的職缺,於法國巴黎高等音樂院擔任 作曲教授直至 1971 年;除了教學,他晚年的活動範圍更包含指揮、演講,以及擔

任許多國際音樂比賽的評審,其一生中許多重要的優秀作品,也是在這段期間完 笛獨奏《五首咒語》(Cinq incantations, 1936)、長笛協奏曲(Concerto for Flute and String,1949)…。1954 年創作第二號小號協奏曲(Trumpet Concerto no.2,1954),其中 使用打擊樂器作為樂團,值得一提的是,另外也為 20 世紀誕生的電子樂器---馬特

爾後還不斷進行改良。若利維 1947 年創作三樂章的協奏曲,《Concerto per Onde Martenot e orchestra》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