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一、 茶文化相關研究

眾多下午茶文化當中,英式下午茶的特色又是如何被突顯出來?透過分析消費者 對英式下午茶的認同與實踐,或可得到答案。

綜合上述發問,本論文研究目的可歸納為:

(一) 了解臺北市下午茶生活方式的發展背景。

(二) 探討臺北市英式下午茶館經營者對其茶館的意象形塑。

(三) 探究臺北市英式下午茶消費者的消費認同與實踐。

第二節 文獻回顧

隨著下午茶館增設、悠閒的下午茶生活風格等相關論述逐漸蔓延於社會中,

臺灣對於下午茶的研究,近年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瀏覽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 值系統,以「下午茶」作為主題或關鍵詞的有 8 筆資料;在此之中以「下午茶店」

或「下午茶空間」為研究主題的就有 6 筆;另有 1 筆以「英國 茶」為主題、內 容涉及下午茶的論文。下午茶研究者的領域遍及社會學、歷史學、商業設計、室 內設計、觀光與國際貿易等,內容主要為探討消費文化、下午茶文化及下午茶館 經營策略等面向。

本論文首先探討與下午茶相關的書籍與研究,再回顧與臺北生活方式有關的 研究,以了解前人如何討論此地的生活方式,之後,回顧消費認同相關文獻,以 了解消費者如何與商品及消費空間產生連結、形成認同。

一、 茶文化相關研究

在全球化與「異國風味」的潮流下,近年來臺灣的英式下午茶館如雨後春筍 般紛紛出現,坊間也出版許多包含「下午茶」內容的英國茶文化相關著作(表 1-1)。觀察表 1-1 可發現:在這十四本書籍當中就有六本的作者是日本人,從較 早出版的書籍來看,出口保夫、出口雄大父子著作、繪製的兩本,與土屋守所著 的一本,內容皆以享受英式紅茶的豐盛華美飲食經驗為主,並融入享用下午茶的 日常知識;經濟史學者角山榮所著的《茶的世界史》則是從經濟史的觀點探討茶

6

作者:Macfarlane, A. &

Macfarlane, I.

譯者:楊淑玲、沈桂鳳

商周出版 2005

尋味‧紅茶 作者:葉怡蘭 積木文化 2005

歷史六瓶裝:啤酒、葡萄酒、烈酒、咖 啡、茶與柯口可樂的文明史

作者:Tom Standage

譯者:吳平、葛文聰、滿海霞等 聯經出版 2006

作者:Sarah Rose

譯者:呂奕欣 麥田出版 2014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2014/1/10)

7

整體而言,目前在臺灣書店可見、與下午茶相關的書籍,最多的是食譜類,

其次是呈現生活風格、紀錄異國飲食風情的類型,而從歷史、文化脈絡梳理出概 念、提出發問的類型則相對少得多。

對臺灣人而言,英式下午茶在飲食型態與空間裝潢方面充滿了異國風情,讓 許多學術研究者對此產生各種好奇與發問,研究者遍及社會學、歷史學、商業設 計、室內設計、觀光與國際貿易等領域,內容主要為探討消費文化、下午茶文化 及下午茶館經營策略等面向。將英式下午茶與臺灣傳統飲茶風俗相互對照,有助 於理解都市地景與生活方式的轉變歷程。

在英式下午茶消費文化方面,林盈秀(2007)於《英式下午茶文化的呈現與 體驗消費:以古典玫瑰園為例》一文中,以舞台、表演、食物為架構對古典玫瑰 園的文化消費設計進行分析,發現古典玫瑰園透過篩選英國茶文化元素及創造

「玫瑰意義」的過程,形成符號性消費,並使消費者透過體驗消費過程參與其中。

此研究使研究者了解臺灣代表性下午茶館──古典玫瑰園呈現消費符號的手法 及建構出的符號意涵,可作為本研究探討英式下午茶館在臺北市所代表符號意義 的基礎。而關於英式下午茶館消費者多為女性的現象,余雅雯(2012)也在《臺 灣女性體驗消費之社會學考察─以古典玫瑰園為例》探討在消費社會中的現代女 性,藉由美感、感官和情緒等內在價值的體驗真實,想像維多利亞時期貴族奢華 的生活享受,以滿足在家庭與職場無法獲得的身、心靈平靜。此研究有助於研究 者對英式下午茶的生活風格及其所形塑出的都市生活方式進行思考與研究設 計。

在英式下午茶文化發展方面,從陳韻如(2012)《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飲茶 文化》可知,英國茶文化的發展背景與不列顛帝國在維多利亞時期大規模擴張殖 民地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關,由於在英國飲茶文化中茶葉與蔗糖同等重要,為滿足 茶葉與蔗糖的需求,勢必要連結亞洲印度、美洲加勒比海地區與歐洲英國本土三 大洲,方能取得亞洲的茶葉與美洲的蔗糖,如此國際貿易的結果為大英帝國累積

8

大量財富。此歷史脈絡,重建英式下午茶發源時期的社會經濟背景,讓本研究理 解原在英國上流階級間高度發展的下午茶文化,如何藉由雄厚國家資本帶動的工 業化與都市變遷,擴展到一般消費大眾。另外,马晓俐(2010)以其英國文學背 景在《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描述紅茶在英國生活方式中是不可或缺 的要素,在這樣文化背景下才孕育出下午茶飲食型態。

關於下午茶館經營策略的研究頗多,如蔡承容(2011)《下午茶消費者行為 之研究》注意到臺灣消費者對於用餐環境的氣氛、服務、店面設計與規劃、色彩、

音樂、照明與空調等方面,有愈來愈重視的傾向,而在所有餐廳中,下午茶館最 重視氛圍營造。透過分析,結果顯示生活型態、利益區隔與氛圍之間存有高度相 關,而年齡、平均月收入、外向程度高的消費者與美食享受型消費者,對於下午 茶消費行為各層面存在著差異。陳慕賢(2011)的《下午茶消費者之色彩偏好對 消費情緒及消費行為之影響》,則對下午茶餐廳裝潢選色提出有趣的研究結果:

以黃、藍、紫、白、黑色為主色調的下午茶餐廳能對消費者產生正面消費情緒;

而紅、綠、灰色則會引發負面消費情緒,雖然不同色彩在性別、職業別及居住地 區上有所差異,但色彩能營造氛圍、形成風格。另外,古佩伊(2012)認為下午 茶館的訴求為放鬆及悠閒,試圖加入具療癒型態的視覺設計以達撫慰心靈的效果,

陳宥妤(2011)則在將消費者生活型態進行因素分析後,得到西式點心消費者較 重視社交活動的結果。前述研究雖然並非地理學領域,但為本研究提供視野更廣 的英式下午茶館觀察,可供本研究探討午茶地景如何展現生活風格,間接形成生 活方式。

至於臺灣傳統飲茶文化方面,對其歷史淵源及飲茶風俗加以著墨的,有侯閔 祥(2007)的《茶葉產品消費者重複購買行為之預測》,文中指出「飲茶」是中 國淵源已久的文化傳統及生活習俗,最早的興盛時期可追溯至中唐,而臺灣的飲 茶風俗便承襲於此。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飲茶時重視茶色、茶香、茶味,把 品茶融入生活,招待客人、饋贈親友也常以茶為禮,生活處處皆是茶,對於文明 文化有極大影響,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9

林鼎盛(2007)的《新式臺灣茶飲的社會學分析》觀察臺灣茶飲文化,認為 1980 年代出現的新式臺灣茶飲,特色在於茶飲的日常性與混雜的性質。臺灣的 茶飲並未代表某種純然的精神追求,也非將茶視為某種道德象徵,茶做為一種媒 介性飲食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並以各種不同的姿態在生活的各個場合中出現,茶 是經由實踐而來的文化,呈現出大眾對現代生活的態度與生活風格。新式臺灣茶 飲十分重視、強調茶葉茶的意義,但茶葉卻又在消費的過程中消失,因新式臺灣 茶飲販售的是「茶水」,消失的茶葉被轉為符碼重新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對本研 究而言,將臺灣自中國承襲而來的傳統飲茶文化及臺灣後來發展出的新式茶飲,

一起與英式下午茶文化做對照,能印證兩種文化的明顯差異。

至於黃馨儀(2007)《日治時期臺灣紅茶文化研究──以三井合名會社為例》, 則以歷史學觀點重建日治時期臺灣紅茶產業的輝煌歷史,當時三井合名會社透過 臺灣總督府的協助,引進現代化經營與農業管理的方式,建立整合上下游的製茶 事業,不僅改變臺灣傳統茶產業的經營方式,也促使臺灣紅茶產業的興盛,三井 會社推出的日東紅茶,是臺灣第一個世界性的企業品牌茶。由此論文使研究者得 知,臺灣在過去也曾經大量栽植紅茶外銷並由日本經營出世界性的茶品牌,然紅 茶當時並非臺灣主流茶品,直至今日才開始轉變。

茶文化相關書籍與研究的數量十分可觀,且討論面向豐富,坊間書籍以關注 食物內容與生活風格為最大宗,而學術論文涵蓋英式下午茶消費文化、英式下午 茶歷史發展、下午茶館經營策略、臺灣飲茶文化……等,可見當代臺灣對於歐洲 飲食文化抱有很大好奇心、接受度也很高。由文獻中可知,紅茶是英國日常生活 當中重要的飲品,也象徵著休憩、精緻的生活方式,許多臺北的下午茶館以此作 為核心概念,調整茶館內外的風景、色彩、音樂、照明、服務……等來吸引顧客。

然而,這些茶館所營造的氛圍與準備的食物、餐具、家具、擺設……是否真的符 應「真正的英式下午茶」樣貌,以及「真正的英式下午茶」究竟該如何呈現,仍 尚待解決,此即本研究欲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10

In document 臺北市英式下午茶生活方式與消費認同之探討 (Page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