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蘭博有籌備處了,那時候博物館家族就是呂理政所提出來的一種策略,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博物館,並將原本的「開蘭博物館」,正名為「蘭陽博物館」。雖然在當時宜蘭縣政府 想要設立博物館,但是礙於地方經費不足,真正的資源和權力又必須仰賴當時的中央機 關--臺灣省政府的同意。所以在經過地方首長的努力爭取,得到當時省主席連戰支持,

得到中央經費之後,蘭博才開始著手進行規劃,並將館址選在對於宜蘭具有獨特意義的 頭城鎮烏石港區。選在這個區域有兩個意義,因為烏石港區是宜蘭最早被漢人所開墾的 區域,對於宜蘭人來說是開拓蘭陽根源之地,更重要的是烏石港港口正面向著宜蘭人的 精神象徵-龜山島;再者是在地理位置上,頭城鎮位於宜蘭最北端,是距離大臺北地區 最近的一個城鎮,所有從北部來的人,無論是開車或是坐火車,一定都會路經頭城鎮與 龜山島,因此特意將蘭博設立在此處,具有一種接通過去、開往未來的意象。

「蘭博有籌備處了,那時候博物館家族就是呂理政所提出來的一種策略,

他希望在這個蘭陽博物館在還沒有正式去蓋、開館之前,就已經先去醞釀整 個宜蘭所謂的這種博物館事業的一個風潮。所以他那時候先提出一個宜蘭博 物館家族的概念,他就每家去走去拜訪,問大家願不願意嗎?要不要一起來 做一些事情這樣子」。(MF1)

1991年當時的縣政顧問呂理政與宜蘭縣教育局共同承接「開蘭博物館興建」一案,

呂理政所草擬的博物館基本構想,期待嘗試 80 年代歐美新興的生態博物館概念,打破 博物館建築的地域限制,並且將疆界範圍推向至宜蘭縣全境。因此計畫在蘭博開館之前,

建立起一個能夠提攜宜蘭縣各類的博物館共同成長的平台,目的是整合縣內所有的博物 館資源,藉由博物館網絡的概念,共同創造出一個整體的形象,活絡宜蘭縣整體的博物 館與觀光事業,而不只是單單在宜蘭縣內建造一個獨具龍頭代表性的博物館而已。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概念逐漸成型後,宜蘭縣政府在1994及1996年分別邀請了張譽騰、劉可強等博物館 學專家與城鄉發展學者,綜合思考宜蘭全縣自然與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與展示教育與 休閒觀光,以社區博物館和生態博物館的概念開始展開蘭博的規畫,並且出版「蘭陽博 物館整體規劃報告書」一書(張譽騰,2004)。宜蘭縣政府於1997年所提出「宜蘭就是 一座博物館」的想法,即是把整個宜蘭縣當做一個博物館的範圍來進行博物館運動,並 將宜蘭縣打造成一座生態博物館。

對於臺灣人來說,在當時生態博物館的概念非常新穎,真正了解其內涵的人並不是 很多,因此當這樣的概念進入到宜蘭縣原本散落各區的博物館體系之中,初期的運作上 遇到了許多困難,例如像是各地方博物館可能對於概念不甚熟悉,不知道自己該扮演的 角色等等。因此蘭博籌備團隊初期選擇引進專家學者的理論,並且親身與博物館還有當 地人士共同創造連結,才將當時宜蘭縣境內大部份的博物館集結起來,並且以蘭博為中 心,構成一個放射形的多元化類博物館網絡。

「那時游錫堃縣長覺得官方的博物館只是一個地標在哪裡,但是事實上

在宜蘭的民間本來就有很多的人、事、物,大家都在經營自己的園地,他認 為應該先把它串連起來,官方的博物館應該把它當成來宜蘭的一個入口而已。

真正要瞭解整個宜蘭,其實應該到我們這些館舍……問題是這之前他怎麼會 知道這些館舍?事實上是因為有透過台大城鄉所地毯式的搜索,然後他們知 道,哪些人、哪些事或哪些景點是他們值得去做這樣整合的」。(MF2)

宜蘭縣地理條件特殊,因為雪山山脈的阻隔,加上早期交通的不便利造就了其地景、

人文風情及產業形態都與臺灣其他縣市不同,再加上1986 年開始的「反六輕」、「抵抗 蘇澳火力發電廠」等社會運動,使得宜蘭人有著強烈的土地意識,用盡全力保留當地美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好的地景與文化,也因為希望保存散落在各地的特殊文化,進而在地居民自發性的創建 具有當地特色的地方博物館。但也因如此,宜蘭縣的博物館館舍大都偏向個人創立的小 型博物館,坐落在各個不同的區域,相比於其他縣市的大型博物館,社會能見度與執行 力較不具實質上的競爭力。

1994 年,文建會提出了「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主要是以關心周遭的生活為初衷,

強調社區居民的參與及社區自主能力的提升,企圖透過社區發展協會來營造社區的集體 記憶。因為這項政策,宜蘭縣各地的社區博物館與文史工作室因應而生,並且推動了地 方發展與在地產業的振興活力。宜蘭縣一連串的地方文化施政與中央政府的政策相配合,

再加上蘭博的籌建計畫與社區總體營造的發酵,逐漸如滾雪球般促成宜蘭縣內地方博物 館與地方資源整合的操作契機。

宜蘭人眾所皆知的草根性,也使得宜蘭到處充滿值得被頌揚但卻默默耕耘的人、事、

物,等著有心人去找尋那散落一地的顆顆珍珠。前文提及到宜蘭縣的博物館大多較小型,

並且散落各處,因此要被發現確實不容易。當時因為要盤點宜蘭縣內的博物館資源,因 此臺大城鄉發展研究所教授劉可強便領導著宜蘭工作室的成員們,以地毯式搜尋宜蘭境 內具文化深度、歷史意義與美學價值卻不為人知的地方館舍,透過前置會議將所有館舍 負責人集結,並且以「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為主要願景,增加與會者對組織定位的認 同感。

本研究所訪談的十家博物館中,有四家博物館創辦人都提到了當時呂理政與劉可強 來拜訪他們的情景;如受訪者LM1 表示,他們所保存的寶石珊瑚是種在國際上被認可 並且重視的藝術,但是在早期的臺灣,沒有人懂得欣賞,在漁港也只被當作是一種經濟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商品。而當時被蘭博籌備團隊所發現時,即想到若能夠為南方澳的漁村文化做更大的宣 傳及發揚,還能夠與宜蘭縣各地的博物館共同連結成盟友,便一口答應加入蘭博家族的 行列,除了為自己的夢想而堅持,也願意為守護蘭陽平原的文化而付出。

另外一位蘭博家族的創始會員MF2 也說:「當時的我們根本沒有想過我們自己是一 個博物館,我們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希望可以保護龍潭的文化而已」。由此可以看出 地方對於宜蘭土地的認同以及想要守護這塊土地的想法,於是在呂理政的領導之下,蘭 博家族開始漸漸成形,每個館舍都希望能夠為宜蘭這塊土地貢獻付出,最後總共集結了 十六個具有豐富地方文化色彩的類博物館加入這個守護蘭陽的行列。

二、籌備成長期(1999-2010)

蘭博於 1999 年成立籌備處,背負著「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夢想而生的蘭博家族 也在此時誕生,蘭博家族在蘭博的籌備期間就開始運作,由首任理監事呂理政、羅欣怡 一直到第五任的理監事洪美芳,從蘭博籌備到開館營運的十一年間,蘭博家族的成員從 初期的十六個家族館成長到2010 年的五十個各式各樣的家族館。在整個快速成長的十 一年間,成員們共同歷經了對願景的期待、對目標充滿希望到最後的現實落差,本段即 透過與家族館間的深入訪談來分析蘭博家族在宜蘭縣地方行銷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成長 的歷程。

「剛開始一定是靠官方的力量,他去幫我們做整合,讓我們有一個平台去

認識彼此,然後也有機會去做聯誼,但是這個本身官方當然要投入一些資金,

因為要會議或者是帶領著我們一起去做觀摩、學習,…… 成立的時候,這個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協會一直就是在蘭博籌備處,他同時在規劃自己蘭博的館舍,他也同時就是 拉著我們,因為拉著我們,我們這些人也會讓他有些靈感,所以事實上呢我 覺得公部門的這個博物館行動的開始,也代表民間博物館的這個運動要開始 了」。(MF2)

依據公部門政策與學術界理論於1999年所誕生的蘭博家族,靠著呂理政與劉可強找 尋分散宜蘭各地的特色館舍,對其逐個說明家族成立理念與願景,進而每個地方博物館 館點頭表示願意加入蘭博家族為守護宜蘭、為了並保存宣傳宜蘭一起努力。在蘭博家族 成立初期則透過舉辦許多活動與集會等非制式活動,來增加家族館間彼此的互動,讓原 本認識但並不熟悉的家族成員互相了解,建立起良好博物館網絡關係的隱形資本。

從MF2的談話中也提到,剛開始若沒有官方的力量,單靠民間較不容易將博物館力 量集結在一起,因為官方的協助,讓個別的博物館開始有了交流討論的時間與空間,促 使許多原本規模較小的館舍得以學習並且更積極發展自己的文化深度。受訪者MF2更進 一步表示,看到其他館舍如此吸引人,才開始興起了想要改建館舍的念頭。此外,若沒 有官方挹注適當資金支持相關活動的舉辦,組織內部成員很難在初期就有共識,為團隊 集資來營運整個家族。透過文獻發現蘭博初期在展示規劃時,遇到了展品不夠的瓶頸,

後來因為蘭博家族各館舍的協助,從宜蘭各地搜集到更多元面向的物品可以展示,更豐 富了蘭博展示收藏的多樣性。從這項作為可以看出蘭博與蘭博家族之間是互助互補的關 係,家族內的成員館在資源方面可以互相分享、互相學習,在經營方面也能夠互相砥礪,

共同成長,透過蘭博家族提升博物館的品質與競爭力。

共同成長,透過蘭博家族提升博物館的品質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