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階段行動研究為試探期之後的第三階段循環教學,教學期間為 2013 年 5 月 31 日 至 2013 年 6 月 27 日,將針對第二循環教學的缺失進行改進教學。本節主要分為教學前 的準備與規畫、教學歷程中遭遇的困難與解決方式、研究者的反思、學生的學習成效評 估等四部分來描述。

臺、教學前的準備與規畫

一、科學玩具的選擇

雖然第二階段吸管吹箭教學,由教師省思日誌、課室觀察記錄、檢核表、訪談學生 等幾個面向來看,學生的學習成效不佳,無法獨立運用「觀察現象→提出假設→設計變 因→選用實驗器材→操作實驗,記錄結果,檢視假設是否成立」的思考模式。不過學生 較投石器單元花費較少時間在科學玩具的製作與維修上,教學能依規畫進度進行。所以 研究者仍將依循「簡單易做、操作簡單、取材容易、價格低廉」為原則,選擇吸管飛機 當作第三階段教學的科學玩具。

今天上許良榮老師的「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找科學玩具的素材,覺得吸管 飛機很符合我要挑選的條件,因為它只需要吸管及紙張就可完成。只是我照 著教學步驟試做了幾隻不同型號的吸管飛機,不過飛行的距離都不遠,不是 很好玩,心裡質疑這種飛行器能否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不過想到現在已經快 學期末了,我得趕快進行第三階段教學,不然時間會來不及。而且科學玩具 的相關資料可以找的都已經找了,好像也沒有什麼玩具好可挑了,不妨就先 試看看,反正黃老師一再的講「行動研究沒有什麼對或錯,反正就是做了再 說。」(日誌-2013-0528)

圖 4-3-1 吸管飛機造型圖

資料來源:http://scigame.ntcu.edu.tw/air/air-006.html 表 4-3-1 研究者選擇吸管飛機的理由

檢核

指標 選擇「吸管飛機的理由」

取材容易

價格低廉 製作材料:普通吸管、波霸吸管、不同材質的紙張、剪刀、膠水等。

簡單易做 操作簡單

製作方法:

1.剪裁兩條長短不一紙帶。

2.將上述兩張長條紙分別彎成圓形,並以膠水固定。

3.將吸管的兩端各套入一個圈圈,並以迴紋針固定。(如圖 4-3-1) 4.完成後,手握吸管中心,小圈圈在前,水平以丟紙飛機的方式讓吸

管飛機試飛。

符合研 究目的

延伸教學活動:

1.試試看以大環在前或讓小環在前的方式擲出,看它飛的如何?

2.改變紙環的位置,看看飛行的效果如何?

3.改變紙環的大小或吸管的大小、材質,再看看飛行的效果如何?

其中紙環的「位置」、「大小」、「吸管的口徑、材質」皆是可以讓學 生操弄的變因。

延續第二階段「吸管吹箭」的教學方式,研究者可指導學生進行「比

較性」的實驗,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歷程中善用「組織與關連」、「歸 納與推斷」過程技能。

資料來源:http://scigame.ntcu.edu.tw/air/air-006.html

二、問題解決歷程中要運用的過程技能

雖然第二階段教學成效不甚理想,研究者反思可能是平常上實驗課時,學生都依研 究者指示的步驟操作實驗,沒有機會學習利用科學探究法解決問題。所以研究者決定指 導學生運用的「組織與關連」、「歸納與推斷」於問題解決歷程。

可能是學生還是習慣「食譜式教學」吧!印象中幾乎沒有跟學生討論過實 驗中哪些變因要維持不變?哪些變因可操控?,要如何提出假設?更遑論 讓學生準備實驗器材。也難怪他們會對設計變因等觀念會一頭霧水。

(日誌-2013-0528)

他們可能還很不熟悉控制變因、操縱變因等概念吧,最好還是讓他們多練 習幾次。(協觀-2013-0528)

三、吸管飛機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歷程詳見教學行動一(吸管飛機製作)及教學行動二(吸管飛機大變身)。吸 管飛機的教學架構圖詳見圖 4-3-2。

圖 4-3-2 吸管飛機教學架構圖

貳、教學歷程中遭遇到的困難與解決方式

一、教學行動一:吸管飛機製作

圖 4-3-3 吸管飛機製作流程簡報

資料來源:http://sf.wfjh.kh.edu.tw/module/power/workUpload/2009_573602.doc

研究者根據圖 4-3-3 吸管飛機教學簡報簡介製作步驟後,隨即發下材料讓學生製作 並練習試飛。為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研究者訪談學生製作與試飛心得,及過程中所發 現的問題。分析學生的訪談內容,研究者發現除一些製作小細節尚待克服外,學生也由 試飛的過程中察覺到有些問題尚待解決,且能初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研究者也觀察 到學生在試射吸管飛機的過程中,玩得十分盡興。

S402:我覺得吸管飛機太輕了,那個吸管換成胖的會比較有重量。

研:那太輕會怎麼樣?

S402:太輕的話,它就會亂飄亂飛。

研:製作過程中,你有覺得那邊地方有比較難嗎?

S402:唉…就是黏那個圈環的時候。(訪談-2013-0531)

研:妳做吸管飛機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

S408:嗯…那個…射的時候都會自己自動往後飄,那個飛機呀!

研:那做的過程會不會那個步驟覺得很難?

個膠帶都會黏到一些有的沒有的。

研:喔!就是做的時候,膠帶會沾到手。

S408:對呀。(訪談-2013-0531)

我本來擔心飛行效果不理想,學生會沒有學習動機。不過還好我看他們試 飛的過程都玩得蠻開心的,學生給予的回應還算正面,讓我有繼續做下去 的動力。(日誌—2013-0531)

二、教學行動二:吸管飛機大變身

研究者依教學規畫構想,延續第二階段所運用的創思教學法,引導學生製作不同造 型的吸管飛機,教學簡報檔如下圖 4-3-4。為了讓學生易於比較不同造型吸管飛機(即 不同的變因)如何影響吸管飛機的距離遠近,研究者要求學生確實量測紙環在吸管上的 位置、吸管長度、紙環大小,並將上述量測值記錄在學習單上,舊版學習單詳見圖 4-3-5。

製作完讓學生自由操作,並記錄將各種不同造型吸管飛機的飛行距離。

圖 4-3-4 吸管飛機大變身製作簡報

圖 4-3-5 舊版吸管飛機學習單

為了讓學生有多元化的選擇,研究者發下不同造型吸管、不同材質紙張等材料供學 生選用。但實作過程中,研究者觀察到學生所做的飛機造型迥異於研究者最初的構想,

其兩者的差別可比較圖 4-3-6 及圖 4-3-7。

圖 4-3-6 吸管飛機大變身-研究者預期學生的作品

資料來源:http://tw.class.uschoolnet.com/class/?csid=css000000115590

圖 4-3-7 吸管飛機大變身-學生實際作品

研究者要求學生依原教學構想設計吸管飛機,不過,學生卻給予研究者不同回應,

研:喂!你們要做圍成紙環的啦!

S404:老師,一定嗎?

研:對啦。

S402:老師,又不會怎麼樣,這樣比較好玩呀!

S412:<用手勢比出飛機的模樣>老師,不可以做成這樣子嗎?

S405:老師,這樣子比較好玩呀,我們想要有自己的想法。

S411:我們想做這種樣子。

S403:老師,這樣子比較好玩。

研:要做成紙環的,紙環可以放在吸管旁邊,這樣子也可以當成是機翼啊!

S403:老師,我們就不想做那樣子

S402:給人家改造比較有創意啦!(錄影-2013-0607)

聽到學生的反應,當下研究者也反思學生的想法其實也沒有錯。老師的工作除了傳 的機會與空間。(日誌-2013-0607)

經過上述的省思,再加上由第二階段相互交叉比對檢核表、學習單、訪談記錄,發 現學生仍無法獨立提出假設、設計變因、規畫實驗等流程,因此研究者決定運用其它的 過程技能於問題解決歷程中。

范斯淳、林弘昌(2008)的研究指出學生在生活科技實作活動中,容易產生相互模仿

S405:S407。

研究者:那為什麼要模仿 S407,他那邊你覺得做的比較好?

S405:就他上次射很快呀!(訪談-2012-1109)

研:如果下次你們再做玩具的話,你們會用老師指導的方法讓科學玩具變 得更好嗎?

S410:有可能自己嘗試新的,然後讓我們聯想。

研:妳所謂嘗試是指?

S410:就是讓我們自己去發現。(訪談-2013-0522)

S412:我會比較喜歡,因為我比較喜歡自由創作。因為如果是老師教,那 大家都做得一模一樣,這樣有點死板。(訪談-2013-0531)

《科學教育框架》也指出科學知識發現或工程問題的解決是需要不斷對話的過程,

3. 能由電話、報紙、圖書、網路與媒體獲得資訊。

研究者也依據「傳達」能力指標擬訂相對應的教學活動,詳見下表 4-3-2。

表 4-3-2 吸管飛機-運用「傳達」技能所規畫的教學活動

九年一貫中年級「傳達」能力指標 第三階段教學活動 能運用表格、圖表(如解讀資料及

登錄資料)。

能記錄歷次吸管飛機距離,並能運用 表格比較歷次成績。

能傾聽別人報告,並能清楚的表達 自己的意思。

上台報告科學玩具設計與製作構想及 網路資料搜尋心得。

能由電話、報紙、圖書、網路與媒 體獲得資訊。

能透過網際網路搜尋關於科學玩具設 計與製作的相關資訊。

其教學架構圖修正如下圖 4-3-8。

圖 4-3-8 吸管飛機教學架構修正圖

教學方法將參考《科學教育框架》所建議的工程問題解決法,詳見圖 2-1-3,教學 內涵簡述如下:

1.定義和界定工程問題:設計及製作飛行距離最遠的吸管飛機、規定材料選用及製作時

間的限制

2.開發可能的解決方案:鼓勵學生設計不同造型的吸管飛機,並上台分享設計構想。

3.選擇最優方法:挑選一台性能最佳的吸管飛機參加競賽。

三、教學行動三:發表吸管飛機設計構想

為了讓學生彼此分享設計構想,在進行改良版吸管飛機競賽前,研究者讓學生各自 上台發表吸管飛機設計的想法。在研究教學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大部份學生的發言意願 並不高,只有少數 2-4 位學生會主動舉手回答研究者的提問,其他的學生則默不出聲或 被動發表個人意見,如此一來並不利於研究教學的進行,且研究者所得到的回饋也很 少。因此激勵學生上台發表意見的表現,研究者配合該班的獎勵制度,並請協同觀察教 師及班導師擔任評分員,針對學生上台發言內容的品質,給予以 1-10 分的成績。學生 對此獎勵制度持肯定態度。

圖 4-3-9 學生上台報告吸管飛機設計構想

圖 4-3-10 學生上台發言的評分記錄及競賽成績

圖 4-3-10 學生上台發言的評分記錄及競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