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補強工法-橋基保護工法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7-55)

第三章 橋基沖刷及跨河橋梁補強工法

3.4 橋梁補強工法

3.4.2 補強工法-橋基保護工法

平面所成夾角與河岸土質內部摩擦角度(安息角)而定,護坡 較陡之陡坡式除了要承受水流沖刷力之外,還需要抵抗土壓 力。而直立式則更需要特殊的鋼板樁或是鋼筋混凝土構造才能 達到預期的功效。

依照其保護河岸的位置不同來分類,可分為護坡工、基腳工及 護腳工。護坡工為保護河岸及堤防的坡面部份;基腳工為護坡 工的基礎部份;護腳工為保護基腳工及護坡工之工法,其深入 至河床面下,可防止河床遭受水流沖刷。

2. 丁壩工

丁壩係為將壩之根部深埋於於河岸內,而壩身自河岸突出並直 深入水流之水工構造物。除可用來達到掛淤造灘或挑流護岸等 目的外,並可防治河岸崩退。

為避免河道高灘遭水流直接沖刷,造成河道向凹岸退縮,危及 橋墩或橋台結構之安全,可在橋梁上游側凹岸端,設置丁壩挑 流工,改變水流流向,避免水流直接衝擊凹岸側。

元鼎塊,圖3.4.4 及圖 3.4.5 為混凝土塊(鼎型塊)製作及排置工法之 示意圖。

一般此種混凝土塊於灌漿前並未排置鋼筋於模具內,惟為考量於 爾後施作於各種結構物周邊能夠發揮混凝土塊之整體連結效果,大部 分在表面其中數面可穿插近似 U 型狀的鋼筋或預先置放鋼索穿插於 模具內外,以利連結。目前國內利用鼎形(或元鼎)塊排置工法來保 護橋基的案例中,大都是在主河道或深槽區及其附近沿著橋軸方向,

施作一帶狀單層或多層且整齊排列之(連結)混凝土塊,在水流方向 之施作寬度大多超出橋梁的寬度。

採用此工法之目的是利用(連結)混凝土塊群間所發揮之群體穩 定效果與粗糙表面,來抑制沖刷減消水流動能,以達成固床的功用,

並進而保護水中結構物的安全。

針對全省各地之海岸侵蝕、農田水利設施、河海堤護岸工、丁壩 工等概況的瞭解,發現本工法除了應用在橋基之保護外,亦廣泛地運 用在港彎之防波堤工與潛堤工、海岸之海堤護基工與離岸堤工及突堤 工(以消減波能、抑制海岸侵蝕)、河川之堤防護基與丁壩工及導流 堤工、山區沖蝕河川之固床工、防砂或取水攔河堰工程之護基坦工或 護基消能工等。

圖 3.4.5 混凝土鼎塊排置

二、拋石工法

抛石(placing riprap)工法係指利用具相當重量之卵石、岩塊、混 凝土碎塊等,全面鋪設於遭沖蝕刷深的河床或局部抛置於已裸露之橋 基與河床接觸的周邊範圍,藉由抛石之近似保護層作用,以增強河床 對水流之抗沖刷能力,下圖3.4.6 及圖 3.4.7 為抛石工法之示意圖。橋 基之周邊若已被洪水淘深而形成沖刷坑時,一般係以河床之天然砂石 料進行回填,為考慮河床料易被水流攜走,而再鋪設中小卵石於其上 作為濾層,最後再抛設較大的卵(塊)石。

由於抛石之個體與個體間無連結性,所能發揮之整體性護床或護 基功效較差,除非抛石之體積或重量甚大,否則在較高的流速下甚易 被沖失,這種情形特別以台灣各大流域中、下游之主河道的河床大幅 下降、水流集中及某些坡陡流急的河段最易發生。因此本工法較適用 於河道較為寬廣、水深不大、坡小流緩(流速小於1.5 公尺/秒以下)

之砂質河床或流量不大之渠道。

台灣西部河川之河床具有劇降、坡陡流急特性,近年來單純以抛

石工法作為橋基保護工的案例已相當稀少,然而在大部分之其他橋基 工法施作前,利用抛填粒徑20 至 60 公分之卵石以抬高橋址處之河床 高程的案例卻是相當多,其中尤以利用蛇籠工施作橋基保護時,先行 抛填卵石於河床之案例最多。

圖3.4.6 拋石工法示意圖(交通部公路總局,2005)

圖3.4.7 橋基拋石保護工法(交通部公路總局,2005)

三、包墩或混凝土圍繞工法

包墩或混凝土圍繞工法是指於已遭刷深而裸露之橋基周邊,利用

(鋼筋)混凝土灌注所包圍而成之結構來局部保護橋基的方法。至於 灌注(鋼筋)混凝土所形成之圍繞結構可能是版狀(或近似擋土牆狀)

或實心狀(即與原橋基結構連結為一體),前二者所圍繞的區域內可

就近年來台灣應用本工法施作之概況而言,一般對於沈箱式橋基 係採實心狀或版狀(再回填卵礫石);基樁式橋基則採版狀(再填充 卵礫石或蛇籠工);而擴展基腳式之橋基為使用實心狀灌槳與原橋基 連結為一體,期能發揮穩固橋基的功用。利用本工法所圍繞而成的結 構,若因結構的前緣外形過於鈍體化(即非流線形)或阻水面積過大,

將造成局部沖刷效應的加劇與阻水效應的增大,而導致洪流通過橋址 時局部之流速變大,增加沖刷的潛能。這種情形對橋軸沿線臨近未施 作保護工的河床(尤以臨接砂質或卵礫石之高灘地)或橋基,會造成 極為嚴重的側向侵蝕作用。

四、蛇籠工法

橋墩在河水沖刷之下造成基礎裸露,由上游而來之石塊亦會直接 衝擊到橋墩基礎,危害到橋梁本身之安全。此時往往需要一些補救措 施,以維持安全。通常之補救方法為以類似蛇籠之結構物放置橋墩周 圍最為常見,其最主要的目的為防止橋墩基礎砂石繼續被掏空及石塊 之撞擊。

蛇籠(gabion)為利用直徑介於 3.9 至 4.2 公厘之鍍鋅鐵絲,經由人 工或機械編織而成之金屬網目,在內包卵石所構成之長條石籠。國內 常見之型式大致可分為甲種與乙種蛇籠工,渠等之網目構造,亦即兩 者最大的差異為甲種蛇籠之近似橢圓狀的斷面尺寸為60 公分×100 公 分,而乙種者則為40 公分×67 公分,至於兩者之間隔網目則皆相同。

其中以甲種蛇籠工用於國內橋基保護、堤防護坡(基)與公路邊坡穩 定之情況較為普遍。另外,亦有為抵抗鍍鋅鐵絲之鏽蝕而於鐵絲之外 表再被覆塑膠膜者。不織布蛇籠乃是以不織布作成支圓管,並抽河底 淤泥或泥沙於管內以替代傳統蛇籠之功用,其節省施工時間與經費達

一半以上。

相較於一般蛇籠工法缺點,以不織布蛇籠保護橋墩,可在現場抽 泥製作除具施工方便、快速節省材料及人工外,不織布蛇籠柔軟性佳 又不易因銹蝕或撞擊而破裂,維修費低,在實際工程應用上也可針對 不同用途選用適當之不織布,其材料本身的透水係數、抗張強度、耐 酸鹼等條件均可達到施工設計規範之要求,且可有效的避免石塊撞擊 及水流直接衝擊橋墩,保護橋墩的安全。

台灣大多數流域之橋基保護工程中,蛇籠工相當廣泛地應用在卵 礫石河床或砂質河床。在設計或施作中為考量蛇籠的穩定性、有效 性,一般的施作方式是單層或多層蛇籠再搭配數道枕籠或壓籠。早期 使用此一方法於橋基保護時,係在橋基周邊附近局部佈設,以抑制橋 基之局部沖刷;惟近年來因各大流域中下游之主河道河床已大幅下 降,因此蛇籠工(含枕籠)的設施大都是延伸至橋址上、下游側之主 河道的範圍。如果橋址處之河床刷深、且橋基裸露嚴重時,一般係以 大卵石回填至相當高度後,再進行蛇籠工的作業。此外,在現場某些 案例中可見蛇籠工的表面再噴上或鋪設一層數公分厚之混凝土,以增 加蛇籠的耐磨(銹)蝕能力;亦有於蛇籠工的表面再鋪設一層數 10 公分厚的混凝土,而形成類似護坦的結構。圖3.4.8 及圖 3.4.9 為鐵絲 蛇籠網目及蛇籠保護工放置橋墩週遭的示意圖。

圖3.4.9 蛇籠工法

五、混凝土(長)方塊與異型塊排(拋)置工法

混凝土(長)方塊工法係利用鑄造之四面鋼模板,於河床保護工 現場組立後進行灌漿固結,再拆除四側面模具,形成實心混凝土(長)

方塊,其排置於河床方式,通常為由河川上游往下游方向,以階梯狀

(階數依設計實際需求而定)逐階降低,每階相鄰交錯排置,並利用 直徑2 至 3 公分之橫向與縱向鋼筋,將四周相鄰的混凝土塊相連接形 成相互連結,發揮整體固床的效果。如圖3.4.10 及圖 3.4.11 所示。

圖3.4.10 混凝土(長)方塊製作

圖3.4.11 混凝土(長)方塊排置

另外一種情形是澆置完成後,利用機具運送吊放疊置於已裸露之 橋基周邊進行局部的防護,而灌漿前先穿 U 型狀鋼筋穿插於模具內 外,以利塊體之吊放作業及以鋼索穿梭於疊置之混凝土塊間的連結作 業。

異型塊排置工法係指非具鼎塊或(長)方塊狀之外形的混凝土塊 統稱,其製作方式或連結方法某些是與前述(三、四)項雷同,甚至 均無連結成群體而個自獨立者兼而有之。通常拋放異形塊於沿橋址之 全部深槽區或局部堆置於橋基周邊或排置於跌水固床工下游。如圖 3.4.12 及圖 3.4.13 所示。

圖3.4.12 異型塊拋置

圖3.4.13 異型塊排置示意圖(高速公路局,1997)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