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匯流中西文化的島嶼

第四節 西方的當代

62 熊鈍生主編,《辭海》,(中冊),(台北:台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5),頁 3059。

63 陳瑞文,〈當代藝術的曖昧特徵與假性跡象〉,(台北:雄獅美術,1991.8),頁 166。

41

的概念下找到庇蔭之地。」64也就是將西方「當代藝術」等同於二次戰後的「後 現代主義」蓬勃發展;第三種則如亞瑟丹托的「後歷史藝術」(post-historical art)

觀點,在他的觀點中,「當代藝術」則是開始於 1960 年代,1960 年葛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發表其重要論文〈現代主義繪畫〉,而在他看來「那時現代 主義已經行將就木」65另一方面亞瑟丹托亦引述安迪沃荷(Andy Warhol,1828-1987)

的說法:「你怎能說某種形式優於其他呢?你應該要有下禮拜就能成為抽象表現 現代主義」一詞最早出現於 1934 年出版的菲德里柯·德·奧尼斯《1882~1923 年西 班牙、拉美詩選》中,用來描述現實主義內部發生的逆動。後現代主義在二十世

66 G.R. Swenson,’’What Is Pop Art’’:Answers from 8 Painters,Part I,’’Art News 64(November 1963),26。轉引自 Arthur Danto,《在藝術終結之後》,(台北市:麥田出版,2004),頁 71。

42

(Jacques Derrida,1930-2004)的「解構」作為本論創作論述之核心,並依此圓 心兼採它家論述補充之。德希達的「解構」主要是針對結構主義的批評而來,索 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在他的理論做了三個區分,將結構語言學分為「意 符」(signifier)和「意指」(signified),整體的語言系統(langue)和個人的語言 使用(speech),及語言的歷史向度和當前狀態,即「歷時性」(diachronic)和「共 時性」(synchronic), 1966 年,在德希達發表的〈人文學科裡的結構、符號與操

43

Necessarily present in its necessary absence)68」而觀者使用文字詮釋別的文字時,隨 著對「痕跡」的反應不一,使得意義成為不能確定的主觀性,而「痕跡」之間又 不斷串連衍生,他認為存在的不是具「中心化」且有層級差異的結構,而是「延 異」(Diff’erance)的狀態,這個詞是德希達自創,其中結合了「有所差別」(differing)

與「延遲」(deferral)的觀念,也就是說意義和差異並非是穩定的結構,而是處 越的限制。另一方面,1960 年代漸嶄露頭角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1828-1987)

則說:

69 G.R. Swenson,’’What Is Pop Art’’:Answers from 8 Painters,Part I,’’Art News 64(November 1963),26。轉轉引自亞瑟‧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台北市:麥田出版,2004),頁 71。

44

(a)現成物:現成物」(Ready-made)一詞於 1915 年第一次出現於美國,對 於巴黎藝術和達達運動影響深遠的法國作家亨利-皮埃爾·羅謝(Henri-Pierre Roch é,1879-1959),他對「現成物」的定義為:「所謂『現成物』即是一種照原樣取用 的物品,而用途卻不同於往昔;或將現成物品略加改造,以求改變原來的意涵,

透過觀者給予適當的評價和解釋。71 」最早的現成物是杜象 1913 年的〈腳踏車 輪〉,當時杜象並尚未有「現成物」的觀念,作品本身亦無特殊理念,它只是工 作室裡的擺件,杜象對此形容「就像壁爐裡的火是一種情趣」72一般,但後來陸 續製作發表〈酒瓶架〉(Bottle-rack,1914)、〈藥局〉(Pharmacy,1914),對他而言也 僅只是「標題遊戲」,直到 1915 年的那把雪鏟〈斷臂之前〉(In Advance of Broken

70 亞瑟‧丹托(ARTHUR‧DANTO)著,林雅琪、鄭惠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台北:麥田 出版,2004),頁 29。

71 黃文捷譯,〈杜象〉,《百匠每述周刊》,(第 52 期),(台北:錦繡出版,1993,6),頁 22。

72 Jeanne Siegel 著,林淑琴譯,《藝聞錄:六、七零年代藝術對話》,(台北:遠流出版,1996,3),

頁 23。

45

Arm),他開始使用「現成物」一詞指稱他這系列作品,接著還有〈秘密的雜音〉

(With Secret Noise,1916)、〈圈套〉(Trap,1917)、〈帽架〉(Hat Rack,1917)等作品,

這些現成物作品都是將一具日常的物品抽離其慣性功能及熟悉場域,並使其呈現

杜象化名為穆特先生(R‧MUTT),並在一具瓷製小便器簽上「R.Mutt 1917」,

並以此參加展覽,卻遭到籌備委員會的強烈排拒的,但杜象對《泉》的詮釋是「穆

75 Marc Dachy:The Dada Movement 1915-1923,New York,Skira Rizzoli,1990,p83。轉引自謝碧娥,《杜 象–從反藝術到無藝術》,(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頁 31。

76 謝碧娥,《杜象–從反藝術到無藝術》,(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頁 97-98。

46

娜麗莎的複製品上加了八字鬍山羊鬚,或如《藥局》、《秘密的雜音》等。三、「互 惠現成物」(Ready-made R’eciprocite’)。則是將「表現藝術」和「現成物」錯 置互換,如杜象將林布蘭的複製畫作為燙衣板,同時解構了林布蘭的藝術性和燙 修正(corrected)77之意,也就是說在「選擇」後,還需加上「製作」,而在「製 作」過程中則是難以迴避主觀「審美」的出現,也出現「協助現成物」和「繪畫」 術流派和藝術創作者。如拼貼(collage)、拼貼藝術(papier colle’)和集合

(assemblage)等技法和「新達達」(Neo-Dada)、「普普藝術」(Pop Art)、「觀念 藝術」(Conceptual Art)等潮流,也獲致「當代藝術之父」之 美名。

(b)繪畫性和空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現代藝術流派

「空間主義」(Spazialismo),而封塔納為其創始者和倡導者,1946 年發表了「白 色宣言」,並於 1949 年首次以戳破畫布的方式表現繪畫的三度空間,而關於在畫 布上劃開的「洞」,封塔納說到:「在透視之外…發現新的宇宙空間:在畫布上戳

77 Serge Lemoine,translated by Charles Lynn Clark:Dada,Paris,Hazan,1987,p64。轉引自謝碧娥,《杜象 –從反藝術到無藝術》,(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頁 97。

47 維也納行動派(Viennese Actionism)、激浪派(Fluxus)、偶發(Happenings)、行 為藝術(Performance Art)、臨場藝術(Live Art)和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等 等。在〈乘著身體的翅膀–談行為藝術的多元樣貌〉中,陳永賢對「行為藝術」

的看法為:「狹義的定義是以身體為藝術主軸,而廣義的定義則包括在其過程、

78 何政廣主編,劉永仁著,《空間主義大師–封答那》,(台北:藝術家,2003),頁 87-88。

79 何政廣主編,曾長生等撰文,《現代藝術守護神–杜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頁 84。

48

空間、身體姿態,甚至採用視覺、舞蹈、電影、錄像、文字、文學、音樂、劇場 等媒材呈現,以抒發身體元素的多元樣貌。」80而在作品中論及繪畫性和身體關 係的藝術家,本論節選傑克森‧帕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的行動繪畫,

和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1928-1962)的人體測量圖做為代表。

「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是哈洛‧羅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1906-1978)

於 1952 年所提出的觀念,它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其中 一支流派,以阿希爾‧高爾基(Arshile Gorky,1905-1948)、傑克森‧帕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以德‧庫寧(Willemde Kooning, 1904-1997)等為其藝術家代 表。「行動繪畫」主張經由任意的自發行為,以非描繪性的方式作畫,藉由身體

49

移動中力量、速度和節奏等時間感,這種從平面繪畫中閱讀到身體律動的感受某 種程度上共通於東方的草書。在帕洛克的行動繪畫中有兩點可供思考,其一是「行 動繪畫」的終極關懷仍是「繪畫」:帕洛克在 1947 年開始發展滴流潑灑的方式後,

他的作品迅速得到關注,卻也很快的遇到瓶頸,即形式和技巧上的如何超越,而 在 1951 年後他開始進入「黑色傾流繪畫」時期(Black pourings),這時候的色彩 運用減少,形式則回歸具象,(補圖)。從他「黑色傾流繪畫」的轉變可以知道, 義代表的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1928-1962),他的創作生命只有短暫的 6 年

(1957-1962),其創作脈絡略可分為「單色畫的探索」、「立即性痕跡」和「非物 質會畫敏感性」,其中筆者欲意探究的是單色畫中的「人體測量」(Les Anthropom ’ etries)和「立即性痕跡」。「人體測量」是克萊因在單色繪畫發展後期所開展出的 概念,第一次的嘗試始於 1958 年,礙於媒材問題,直至 1960 年 3 月 9 日正式於 當代藝術國際畫廊舉行了他的人體測量的「行動–表演」(action–spectacle),將 模特兒的軀體當成「活畫筆」(Pinceaux vivants),並公開展示其作畫過程,試圖 以生命本身去抓住生命的痕跡或瞬間狀態,之後則延伸此等概念,繼續創作了「立 即性痕跡」作品,作品中試圖捕捉紀錄宇宙起源的元素,即空氣、水、火、土等 的痕跡:「水」是經由雨,打在塗好顏料的畫布上而留下痕跡;「空氣」則經由顏 料粉灑向空中,由「風」吹而在塗好顏料的畫布上留下痕跡;「火」則經由「火

50 家作為代表,(Ⅰ)約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 1921-1986)。(Ⅱ)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

,以下先就其社會背景簡術述之,並探究其作品和當下社會

82Yves Klein,《Attendu que》ou《Manifeste Chelsea Hotel》in Yves Klein,catalogue de l’exposition auCentre Georges Pompidou,Paris,1983,p.195。轉引郭藤輝,《美術論叢:伊弗„克萊因–與其非物質繪畫敏 感性的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頁 185。

51

(FLUXUS,又稱激浪派或流變派)的關係:波依斯在 1961 年被聘為杜爾塞多夫 美術學院的教授後,在那裏舉辦福魯克薩斯運動的展覽,並成為其中一員。福魯 克薩斯運動其實和達達運動非常像,他們主要是破壞藝術和生活中既有的階級、

規則和文化,把個人從生理上、精神上、政治上壓抑解放出來,如 1962 年馬修 納斯(George Maciunas 1931-1978)創辦雜誌《FLUXUS》時的口號「生活即是藝 術」( Everything is art and art is life),強調的是生活當下的社會性目的而非藝 術殿堂中的美學品味,發表形式上集合了各種藝術的範疇:詩、音樂、造型藝術、

舞蹈等,常以集體事件,如表演會(concert)、偶發表演(happening)、事件(event)

等來呈現。二、創作理念從「擴張的藝術觀念」到「社會雕塑」(Plastische):德

52

擴大的觀念藝術,是感覺的恢復,就像整體成形一般…擴張到全部社 會的問題上…那問題是每人有其能力在他的工作崗位上,這包括護士及農 夫,成為一創作性的力量,以及承認這就像完成造型藝術之職責的部分。83

並依此論述而發展出他最著名的理論「社會雕塑」,「社會雕塑」某種程度上 是對杜象「現成物」的挑戰,如他 1964 年〈杜象的沉默被高估〉,主要針對杜象 的反藝術觀,「現成物」是以反精英、反精緻的前提下,透過既有物件的組合,

並直接隨機的呈現,「現成物」雖然是反藝術,但還是在藝術的範疇之中顯現其 對抗之姿態;而波依斯的社會雕塑將二元論的兩端都納入其中,即藝術和反藝術、

物理和反物理,數學和反數學,只有如此,擴張才有可能,因此社會雕塑是試圖 走出藝術的範疇,它是關聯到人類整體:世界的、歷史的、思想的、生態的,教 育的。而這裡的「雕塑」(Plastische)如他所言:

「我的路是經過語言而來,它非常特殊,並非來自一般所謂的造型才 華…因而我決定走向一種藝術,它帶領我走向一種塑造的觀念,從語言、

思想開始,在說話裡學得,形成概念,使感覺和意願得以表達。如果我不 放棄,堅守崗位,指向未來的圖畫必向我昭示,觀念也會自然建立。」84

也就是說「社會雕塑」著重的是思想觀念或社會意識的形塑建構,而這種社 會性藝術已經不是「物的造型藝術」而以,更重要是人的本身及如何改造社會結

也就是說「社會雕塑」著重的是思想觀念或社會意識的形塑建構,而這種社 會性藝術已經不是「物的造型藝術」而以,更重要是人的本身及如何改造社會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