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離開水墨繪畫的水墨(2013-2016)

第四章 個人創作

第三節 離開水墨繪畫的水墨(2013-2016)

在意識到「水墨繪畫」本身及它的媒材、它和行為的關係、它和空間的關係 之後,開始進入創作上的另一個轉折–離開水墨繪畫的水墨。在「離開水墨繪畫 的水墨」這個概念下的創作,筆者將其細分為兩個階段:(一)、尚未離開水墨繪 畫的水墨。(二)、已經離開水墨繪畫的水墨。

(一)、尚未離開水墨繪畫的水墨

在意識到「水墨繪畫」本身及其它和外在之間的關係後,筆者進一步的將「水 墨繪畫」理解為一個封存「日常痕跡」的媒介形式,並開始將思考重心轉移至完 成「水墨繪畫」的動作和空間上,也就是重構筆、墨、紙、硯之間的關係,當然 這個階段的創作最終還是會儀式性的,在留下痕跡的紙本上落款鈐印,讓最終結 果回到「水墨繪畫」收場。而在這個概念下開展的作品分述如下:

A〈耶誕快樂之左右鹿角〉

這個概念下的第一件作品是在 2013 年 12 月 24 日耶誕節前夕所做的〈耶誕 快樂之左右鹿角〉(如圖 4-12),在作品中改變了留下痕跡的慣性,筆者並沒有採 取《曾老梗》般的思維慣性,選擇可辨識的耶誕節相關符號去做描寫,而是將宣 紙塑型為麋鹿角後,由筆者將宣紙麋鹿角置於頭上,並去磨蹭飽含墨汁的耶誕樹,

以此在宣紙上留下磨蹭「動作」的痕跡,最後將宣紙從麋鹿角狀還原為平面的狀 態,其痕跡亦形成不可辨識之抽象墨痕,並落款鈐印,作為「水墨繪畫」完成之 儀式,並藉由影像記錄的方式,來完成有「水墨」意味的藝術形式。

B〈在金湖的 101 煙火〉

有過耶誕節的經驗後,很快的筆者又在跨年夜完成這個概念下的第二件作品

〈在金湖的 101 煙火〉(如圖 4-13)。為了慶祝迎接新的一年,世界各地都會在跨

128

年夜舉辦活動,而在台北的 101 的跨年煙火則是從 2004 年開始每年舉辦之今,

是生活在台北的人的共同美好記憶,但如果以一個游子的觀點而言,在歡呼熱鬧 過後伴隨而來的常常是更多的空虛,特別是身在異地,因此跨年總是鄉愁最濃時,

於是筆者決定在 2013 年的跨年夜將 101 煙火帶回金湖這個寧靜的小漁村施放,

在沒有半個人影的廟口前以一種戲謔的手法,以大量的顏料潑灑象徵煙火秀,並 在塑形如 101 建築物的宣紙上留下繽紛流麗的痕跡,比較可惜的,最後要將宣紙 展開時因為顏料過於濃郁厚重以至於打不開,只能直接落款鈐印於紙團上,作為

「水墨繪畫」完成之儀式,並藉由影像記錄的方式,來完成有「水墨」意味的藝 術形式。

129

圖 4-12:曾霆羽,〈耶誕快樂之左右鹿角〉,水墨、宣紙、單頻道錄影,480x272 Mpeg4,00;03;31,

2013 年。

圖 4-13:曾霆羽,〈在金湖的 101 煙火〉,水墨、宣紙、單頻道錄影,480x272 Mpeg4,00;03;39,

2013 年。

130

C《黃色小鴨》

《黃 色小 鴨》 (如 圖 4-14 、4-15)是 荷蘭 概念藝術 家 弗洛倫泰 因· 霍夫曼

(Florentijn Hofman,1977 年 4 月 16 日-)的作品,先後為不同城市量身訂做不 同尺寸的黃色小鴨,而黃色小鴨在台灣展出的地點依序是高雄137、桃園和基隆,

131

完成後,將其撈起展開並落款鈐印完成水墨繪畫之儀式,並藉由影像記錄的方式,

來完成有「水墨」意味的藝術形式。

圖 4-14:曾霆羽,《黃色小鴨》(一式五件),水墨、宣紙、單頻道錄影,第四站台北植物園,1920x1080 Mpeg4,00;03;06 ; 第 五 站 台 灣 省 政 府 , 1920x1080 Mpeg4,00;02;47 ; 第 六 站 家 , 1920x1080 Mpeg4,00;03;35;第七站世界就要改變了,1920x1080 Mpeg4,00;03;31;第八站松菸文創園區,

1920x1080 Mpeg4,00;02;24,2014 年。

132

圖 4-15:曾霆羽,《黃色小鴨》展開平面圖,攝於 2014《大智慧》展覽現場。

133

D〈7-11 寫生〉

在開始《曾老梗》後,書寫空間常常會移動,發現 7-11 是一個非常適合書 寫的地方,有桌椅、有冷氣、有食物,大街小巷都可以找到它的蹤跡,心底就隱 約有個想法–想做點作品跟這個空間有關的,當筆者開始意識到水墨繪畫和「行 為」、「空間」之間的關係後,〈7-11 寫生〉(如圖 4-16)這件作品就理所當然地孕育 而生。在前三件作品中,主要是側重在「紙」的型態改變。作品中將紙本塑形成 具有符號指涉的、非平面的立體造型,並藉由改變在紙本留下痕跡的方式,去強 化在完成水墨繪畫過程中的「行為」和「空間」。在〈7-11 寫生〉中則是側重在

「墨」的使用方式,不同於過去將墨汁倒至硯台,再以筆沾墨就紙,而是直接使 用化學量產墨汁罐(吳竹墨汁),和在 7-11 買的烏龍茶,將兩者以膠帶綑綁固定後,

並於底部各鑽一小洞,藉由輕重緩急的力量擠壓兩者,噴射出墨和茶水交融一起 的細水柱,在宣紙上形成濃淡不一的痕跡,藉此方式針對 7-11 門口前之行道樹 做寫生,同時一如波洛克,在繪畫中記錄了身體的運動的痕跡。

圖 4-16:曾霆羽,《7-11 寫生》,水墨、宣紙、單頻道錄影,1920x1080 Mpeg4,00;04;24,2014 年。

134

E〈立法院主席台〉

2014 年 3 月 18 日晚上 9 時,反對中國國民黨單方面將《海峽兩岸服務貿易 協議》宣告存查的學生所發起佔據立法院議場的行動,直到 4 月 10 日退場,為 期 23 天。這個運動對台灣社會造成既深且遠的影響。〈立法院主席台〉(如圖 4-17) 則是在太陽花學運140過程中完成的一件作品,那個時候筆者小孩剛滿月不久,為 了照顧老婆和小孩幾乎足不出戶,因此只能透過網路了解太陽花學運的發展過程,

看見年輕世代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雖然只是在電視前面,卻也帶給筆者心靈上的 激動和漣漪,特別是剛晉升人父的心情,對於下個世代的未來責無旁貸。因此筆 者繪製了立法院主席台前的中華民國國旗和孫中山遺像,並以影像紀錄此刻此景 的父親和小孩。

圖 4-17:曾霆羽,《立法院主席台》,水墨、宣紙、單頻道錄影,1920x1080 Mpeg4,00;03;17,2014 年。

140 太陽花學運,又稱 318 學運、太陽花運動、佔領國會事件等[a],是指 2014 年 3 月 18 日至 4 月 10 日間,臺灣的大學生與公民團體共同發起佔領立法院的社會運動事件。〈太陽花學運〉,《維 基百科》(2017/03/1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9%99%BD%E8%8A%B1%E5%AD%B8%E9%81%8B。

135

136

是笑笑的,沒有多說什麼的繼續他做墨的工作,我則靜靜的站在旁邊看著老師輾 揉墨團好一陣子後,開口跟老師要了一小團新鮮的墨團,謝過老師在回途中,筆 者亦不斷揉捏這墨團,仔細的感受墨團的狀態,如濕度、硬度、彈性、光澤和氣 味等等,並點滴銘記於心,之後在製作方法不斷調整後,開始做出質地近似如陳 老師給的小墨團一般,經過這段曲折後,方能以「製墨」的方式繼續探究「離開 水墨繪畫的水墨」之課題。

137

圖 4-18:曾霆羽,〈天龍〉,墨條、宣紙、單頻道錄影,1920x1080 Mpeg4,00;03;51,2014 年。

圖 4-19:曾霆羽,〈天龍〉攝於 2014《大智慧》展覽現場。

138

H〈大智慧〉

〈大智慧〉(如圖 4-20、4-21)是筆者以自製墨條來完成的第一件作品,也是 開始從「磨墨」這個動作去指涉自身當下。作品中將墨條製作成智慧型手機的符 號樣態,並以陶塑製作可以套在食指的「指硯」,藉由智慧型手機造型的墨條和 指硯的摩擦生墨,以一種戲謔的動作去投射當代生活之即景–即在大量資訊和即 時互動的新科技下,人類行為開始出現改變,人人均目不轉睛的盯著小小屏幕,

臉上映照彩光,不斷游移觸控螢幕的指頭,多工的同時處理公務、聊天、購物和 閱讀等等日常必需,並不斷的以此相近於「滑手機」之動作走入人群,並以影像 紀錄之,影像中,筆者靠近正在滑手機之某人,並擬仿他的動作來行使「磨墨」, 以形成一種看似和諧實則荒謬的當代景觀。另一方面,在這件作品中,筆者甚而 以繪畫用絹本客製一件襯衫,並在滑手機(磨墨)的過程中,穿上絹本襯衫來留住

「磨墨」過程中的墨痕,以一種儀式性的方式完成「水墨繪畫」的過程。

139

圖 4-20:曾霆羽,〈大智慧〉,自製墨條、自製指硯、單頻道錄影,1920x1080 Mpeg4,00;01;03,

2014 年。

圖 4-21:曾霆羽,〈大智慧〉攝於 2014《大智慧》展覽現場。

140

g《能量/輻射》

《能量/輻射》(如圖 4-22、4-23、4-24)探究的是關於核能和文明,也是一件尚 未完成的作品,可以將其按作品名稱的改變分為四個階段來談:〈能量〉而後〈到 彼岸〉而後〈墨工廠〉而後《能量/輻射》,作品名稱的改變也顯現出筆者對作品 概念和形式上的幾個轉折。2011 年日本發生海嘯,福島核電廠遭到破壞,輻射 外洩,對於人類和土地都造成幾乎不可逆的傷害,2013 年 3 月 8 號,台灣發起「308 反核大遊行」,筆者亦走上街頭,在這個過程中,理解到「核能」和我們的關係 是如此密切,對於台灣如此彈丸之地,實在無法承受核災發生之風險,最初是以

《曾老梗》的方式記錄了那次遊行,停在重慶路上一台掛滿警世標語的反核發財 車,然後心裡就一直思索著如何以創作去回應這個議題,經過製作手機造型的墨 經驗後,很自然的開始大量製作核廢料桶符號的墨條,然後在 2014 年底《大智 慧》個展中,《能量》以裝置的形式作為表現,將大量的核廢料桶(墨條)堆疊於 宣紙之上,並於其上置放滴水裝置,藉由水流緩慢的滴流於在核廢料桶(墨條),

使溶解出來的墨水噴濺滲透於宣紙之上,以其紙上痕跡儀式性的完成「水墨繪 畫」。

141

圖 4-22:曾霆羽,《能量》,自製墨條,5x5x6cm(一式 49 個,目前有 2014–2015、2015–2016、2016 共三式),2014–2016。

圖 4-23:曾霆羽,《能量》攝於 2014《大智慧》展覽現場。

圖 4-24:曾霆羽,《能量》攝於 2014《大智慧》展覽現場。

142

143

是一具有放射性和危險性之物質,在實際的運作中均是自動機械化,因此以機械 式的方式執行核廢料墨條的「磨墨」動作,在作品的陳述上是不是更為精準?於 是筆者揀選適當大小的廢棄水泥塊(文明的象徵)經過切割打磨,作為核廢料桶(墨 條)磨墨的硯台,並於水泥塊上架設自動磨墨的重力裝置,藉由此裝置使核廢料 桶(墨條)發墨,並於「藝術自由日」展覽中以一瓶 100 元販售現磨的核廢料(墨汁)。

從 2014 年開始製作核廢料桶(墨條),經過〈能量〉、〈到彼岸〉、〈墨工廠〉一 連串的轉折和思考後,最後筆者將作品名稱改為《能量/輻射》,並於 2016 年 12 月在東京都美術館的「無盡藏」聯展和 2017 年 1 月在台中的「我不確定」個展 中展出,也就是說,筆者意識到核能發電的發展雖然對土地的永續經營有著一定 的、不可逆的風險,但目前整個社會的運作也仰賴著核能發電所供應的便利能源,

從 2014 年開始製作核廢料桶(墨條),經過〈能量〉、〈到彼岸〉、〈墨工廠〉一 連串的轉折和思考後,最後筆者將作品名稱改為《能量/輻射》,並於 2016 年 12 月在東京都美術館的「無盡藏」聯展和 2017 年 1 月在台中的「我不確定」個展 中展出,也就是說,筆者意識到核能發電的發展雖然對土地的永續經營有著一定 的、不可逆的風險,但目前整個社會的運作也仰賴著核能發電所供應的便利能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