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樂曲分析

第二節 《西班牙》

1890 年,阿爾班尼士創作《西班牙》,共由六首曲子組成,每一首均有附上標 題,分別為 〈前奏曲〉(Preludio)、〈探戈〉(Tango)、〈馬拉加舞〉(Malagueña)、〈小 夜曲〉(Serenata)、〈加泰隆綺想曲〉(Capricho Catalán)、〈梭齊可〉(Zortzico),在 此六首作品中,分別以一或多種特定的節奏音型貫穿全曲,成為樂曲的特色。

阿爾班尼士跟隨貝德列爾學習作曲後,深受老師的影響,並於 1886 年開始嘗 試將西班牙的民族素材併入自己的作品中,為創作生涯中的重大改變,代表作品 如《西班牙組曲》、《旅遊印象》、《西班牙》等,常於樂曲中加入舞曲的特定節奏,

或將調性與調式合併使用等,營造更多不同的音樂色彩,增添西班牙的民族風味。

《西班牙》六首作品,在曲式部分,除第一首〈前奏曲〉為 ABAB 外,其餘 均採用 ABA 三段式,六首均有加入尾奏 (Coda) 或小尾奏 (Codetta) ,其中的第 三、第四及第五首,在樂曲開頭處有加入前奏 (Introduction) 。在調性部分,第一 和第三首有加入教會調式,增添不同的聲響色彩(表 2)。

28

(Capricho Catalán)

稍快板

29

30

【譜例 3.2.1】〈前奏曲〉,第 1-9 小節

節奏部分,樂曲中的 B 段與 B‟段,使用左、右手相互搭配的三連音節奏,左 手為正拍音,右手為休止符外加二音的三連音,於每一拍均使用此音型,並在音 高上做變化(譜例 3.2.2)。此節奏於《西班牙》中的〈馬拉加舞〉亦有使用。

【譜例 3.2.2】〈前奏曲〉,第 17-20 小節

弗里吉安調式 (A-Bb-C-D-E-F-G-A)

A 大調琶音

三連音節奏

31

B 段使用連續三連音的節奏,再加上和聲在 d 小調的 ii 級與 V 級中交替,營 造出躊躇不前的不安定感,隨後第 22-23 小節突現 F 大調的 I 級與 V 級和弦,接 著在第 24 小節立刻回到 d 小調的 ii 級(譜例 3.2.3),調性變換快速。

【譜例 3.2.3】〈前奏曲〉,第 19-26 小節

樂曲中除在調式與調性中轉換之外,也使用調性的大、小調的轉調,A 段使 用起音於 A 音的弗里吉安調式和 A 大調,二者於 a、b 樂句中交替,B 段樂句與插 入句則轉至 d 小調,段落之間的調性關係已脫離早期創作的近系調轉調手法,運 用調式、大調與小調,分別營造出不同的聲響色彩。此外,A 段在調性或調式旋 律上,均從 A 音開始,B 段低音一直維持在持續音 A 音,因此整首曲子採用 A 音 中心音 (tonal center) 的手法。

dm:V ii V FM:I

FM: V dm:ii V ii

32

33

【譜例 3.2.4】〈探戈〉,第 1-8 小節

【譜例 3.2.5】〈探戈〉,第 33-36 小節

整首曲子有三種節奏型,第一種為每一段落皆使用典型的探戈節奏 ( ),

第二種為三連音節奏的節奏( ) ,此節奏為探戈節奏 ( ) 的變形,使

節奏更綿延,第三種節奏多用於伴奏聲部,是一種四分音符和裝飾音的節奏 ( ),

而伴奏聲部亦常使用探戈的附點節奏 ( ) 。樂曲前奏部分的節奏較為特別,

旋律拍點處加入和聲音

單音旋律與對旋律 雙音旋律

對唱旋律

34

音值上與探戈節奏稍不相同,但針對其音的拍點位置,與探戈的附點節奏完全一 致,是將此探戈節奏分別拆開於左、右手,先於前奏展現其節奏型,以暗示此曲 節奏動機(譜例 3.2.6)。

【譜例 3.2.6】〈探戈〉,第 1-8 小節

調性部分,採用三度關係轉調,A 段為 D 大調,B 段三度轉至 F#大調,此手 法並不罕見,是浪漫時期初期作曲家常用的轉調手法。樂曲中的過渡樂段多次使 用 V7/vi 級 (F#-A#-C#) 的和弦,第 33 至 34 小節,使用 F#大調 V7 到 I 級的不完 全正格終止 (Imperfect Authentic Cadence),正式將調性帶到 F#大調,預備 B 段的 調性。B 段,採用 F#大調,和聲多為 I 級和 IV 級,於第三樂句開始調性不穩定,

先以 V/N 來讓聲響脫離 F#大調,接著以半音上行 (E-E#-F#) 轉回 D 大調,回到 A‟

段再現(譜例 3.2.7)。

節奏一:附點節奏的變形 節奏二:三連音節奏

節奏三:四分音符節奏 節奏一:附點節奏

35

【譜例 3.2.7】〈探戈〉,第 40-47 小節

三、〈馬拉加舞〉

此種舞蹈是一種西班牙快速的舞蹈,在音樂方面,使用自由的節奏,來展現 自由的風格,而低音聲部通常以重覆的和聲式音型來伴奏。

曲式架構採用三段式,A 段中又可分再劃分為 a、b 兩段,a 段即為較自由的 主題,b 段則轉換至頑固節奏的樂段,而 a 段共出現兩次,形成 a-a-b 的曲式。B 段直接改變其速度,從原先的稍快板 (Allegretto) 轉至慢板 (Adagio),速度上與 A 段形成對比(表 5)。

F#M: I V/N N V7 I DM: vii/ii ii V7

DM: I A‟段

半音上行(E-E#-F#)

36

37

【譜例 3.2.8】〈馬拉加舞〉,第 1-11 小節

【譜例 3.2.9】〈馬拉加舞〉,第 74-82 小節

調性與調式交替呈現

阿拉伯荷亞茲調式 (B-C-D#-E-F#-G-A-B)

弗里吉安調式 (B-C-D-E-F#-G-A-B)

38

節奏部分,伴奏聲部使用斷奏的頑固節奏,以二小節為一個單位,於 a 段中 清楚展現,並以三連音來強調拍點(譜例 3.2.10)。此外,b 段沿用〈前奏曲〉的 三連音節奏,但低音聲部轉為斷奏的形式。

【譜例 3.2.10】〈馬拉加舞〉,第 1-5 小節

以調性部分來探究,A 段的 e 小調、B 段的 G 大調與小尾奏的 B 大調,此三 種調性之間雖不是近系調,但仍然有轉調的規律,彼此之間為往上三度的關係,

與〈探戈〉同樣為三度轉調,其中不同的是〈探戈〉往上三度後有轉回原先的調,

而此曲則於尾奏再往上三度,最後並沒有回來 e 小調。

四、〈小夜曲〉

小夜曲,始於中世紀的樂種,流行於西班牙、義大利等歐洲國家,是於夜晚 間,青年男子在戀人窗口前獻唱的歌曲,以吉他、曼陀鈴等簡單的彈撥樂器來伴 奏,多採用愛情為樂曲題材,旋律優美、溫柔。

曲式採用三段式,並加入過渡樂段與尾奏,其中 A 段與 A‟段可再分為 a-b-a,

a 段旋律一致,為斷奏音型的旋律,使 A 段有頭尾呼應的效果(表 6)。 頑固節奏

39

40

節奏部分,使用特定的節奏動機,但用法不同於〈馬拉加舞〉的頑固節奏,

不是於每一拍使用相同的節奏,而是將節奏動機放置於正拍的拍點上,此節奏在 B 段的中間聲部與低音聲部均有使用(譜例 3.2.12)。

【譜例 3.2.12】〈小夜曲〉,第 52-59 小節

於調性部分亦有對比性的效果,在斷奏旋律部分均為 g 小調,連奏旋律則使 用 g 小調與關係調 Bb大調,製造調性的色彩變化,並與斷奏旋律有聲響上的對比。

B 段從斷奏旋律的 g 小調半音上行轉至平行調 G 大調,營造較為明亮、穩定的氣 氛(譜例 3.2.13)。

【譜例 3.2.13】〈小夜曲〉,第 40-43 小節 節奏動機

gm: i GM: I 半音上行 (A-A#-B)

41

42

旋律部分,以雙音旋律為主,各段落均有使用,並採用級進的方式呈現(譜 例 3.2.14)。其中較特別的為 B 段的第 55 小節,將旋律移至低音並轉為單音旋律,

隨後再移回高音並改回雙音旋律(譜例 3.2.15)。

【譜例 3.2.14】〈加泰隆綺想曲〉,第 1-11 小節

【譜例 3.2.15】〈加泰隆綺想曲〉,第 55-66 小節

低音聲部的單音旋律

高音聲部的雙音旋律 雙音旋律

43

節奏部分,每一段的伴奏聲部均使用切分的頑固節奏,並採用重覆音的方式。

主題部分由二種節奏音型所組成 ( 與 ),在各段落間均有使用此音型,

但運用的方式不是像伴奏聲部的規律呈現,而是將節奏套用在主題旋律之中(譜 例 3.2.16)。

【譜例 3.2.16】〈加泰隆綺想曲〉,第 1-11 小節

段落間的調性安排為主屬調的關係,A 段為 Eb大調,B 段為 Bb大調,在段落 中時常再加入其餘調性的和聲,以增添短暫性的聲響變化,例如 A 段原為 Eb大調,

但於第 11 至 14 小節,直接插入四小節的 g 小調和聲,第 15 至 18 小節為 Bb大調 的和弦,隨後才回至 Eb大調上(譜例 3.2.17)。

頑固節奏 二種節奏動機

44

【譜例 3.2.17】〈加泰隆綺想曲〉,第 6-18 小節

六、〈梭齊可〉

巴斯克地區的一種民族舞蹈,曲式架構多採用 ABA 或 AABA。特殊的 5/8 節

奏為此舞曲的特徵,並以二種不同的節奏 ( 與 ) 混合而成,重拍常落在第 二拍與第四拍上,形成不對稱的音型。此不規則的節奏音型,採用固定、持續的 方式呈現,成為樂曲中不斷重覆的節奏音型。

曲子架構為三段式,並加入前奏與尾奏,其中 A、B、A‟段與尾奏皆有反覆,

但唯有 A 段有譜寫出反覆的部分,B 段與 A‟段以反覆記號取代,推測記譜與此舞 曲常用之曲式 AABA 有關,但實際記譜的演奏為 ABA 的形式(表 8)。

EbM:ii V7 vi I gm:i iv

iv I BbM:I46 V7 I6 I6

45

【表 8】〈梭齊可〉曲式架構表

段落 小節數 調性 特色

前奏 1-2 E 大調 頑固節奏

A 3-34 E 大調 雙音旋律

主音織度與複音織度交替 B I 35-42 B 大調 低聲部主旋律搭配頑固節奏

二聲部反向

II 43-50 b 小調 低聲部主旋律搭配頑固節奏 減七和弦

A‟ 51-66 E 大調

Coda 67-74 C 大調→E 大調 複音織度

旋律部分,多使用三、四與六度的雙音的旋律,而其線條常有跳進音的使用,

讓旋律更為生動、活潑。伴奏聲部採用重覆音或持續音的方式來伴奏,增添其低 音的聲響(譜例 3.2.18)。

【譜例 3.2.18】〈梭齊可〉,第 11-14 小節

跳進音

46

節奏部分,採用 3+2 的不規則節奏 ( 與 ),並以第二拍和第四拍為重 拍,恰好第二、四拍的音值也較長。此節奏以頑固音型的方式呈現,在旋律與伴 奏聲部均使用,有同時使用、單一聲部使用以及拆開於二個聲部中(譜例 3.2.19)。

【譜例 3.2.19】〈梭齊可〉,第 11-18 小節

段落間的調性安排以主屬調的關係為主,A 段為 E 大調,B 段轉至 B 大調,

但其中 B 段的第二部份轉至平行調 b 小調,並頻繁使用減七和弦,呈現不穩定的 對比性的效果。再現 A 段回到 E 大調後,尾奏突插入 C 大調的和聲,並將其調性 拉遠,於第二樂句才回到本調 E 大調上(譜例 3.2.20)。

各聲部同時使用頑固節奏 單一聲部使用頑固節奏

頑固節奏拆開於二聲部中

47

【譜例 3.2.20】〈梭齊可〉,第 67-74 小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