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第2章、文獻探討與初步研究

本章可分為三個段落,首先為視障者之背景認識,並了解定向行動能力的養成與重 要性,接著為室外無障礙環境的輔助設施與現況,第三部份為視障導航的相關研究與服 務,透過上述資料分析現有服務的缺口,確立本研究的設計問題與系統開發方向。

2.1 視障者背景與定向行動能力

2.1.1 視覺障礙者基本介紹

 視覺障礙之定義

自 2012 年起,台灣身心障礙鑑定及需求評估新制採取世界衛生組織(WHO)所頒 布的「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以下簡稱 ICF)。將身心障礙分類改為 ICF 八大系統,其中視覺障 礙屬於第二類-眼、耳及相關構造與感官功能及疼痛,表 4 為障礙程度之等級差異。

散的空間資訊,以視覺記憶形成三度空間的形象組織概念(Cattaneo, 2008、黃敬凱, 2007、

顏杏砡, 1992)。

然而,在空間中找路對視覺障礙者來說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它牽涉了多重的感官 運作和複雜的訊息處理。蘇怡帆(2012)以視障者在台北市空間中移動的經驗為例,視 障者以身體其他感官捕捉空間訊息,因此認知空間的方式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根據個

2.1.2 定向與行動能力(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O&M)

Jacobson(1993)定義定向與行動能力為教導視覺障礙者行走的概念與技能,使視

特殊需求課程大綱(2004,教育部)中的「定向行動」領域裡參考了 Griffin-Shirley、

Trusty 和 Richard(2000)概念,將定向行動能力分為七大主軸,包括:感覺訓練、概念 發展、行動技能、定向系統、求助技能、安全議題及社區資源與大眾運輸系統等,此課 彎與羅盤方位的概念(turns and compass directions),指的是正確的轉彎須把握轉彎的角 度和轉彎的方向,由較確定的角度開始練習(如 90 度、180 度)再做小角度的變化。而

直線的概念(linear concepts)須同時建立,並應練習偏離路線的調整。另外提到與行走 有關的環境概念並整理了 Hill、Jacobson 等數人的研究得到以下重點:

1. 路標與線索(landmarks and clues):環境中任何熟悉的物體、聲音、氣味、溫 度或觸覺經驗,經有其獨特的特性可協助視障者確定位置與方向。路標通常是

9. 編碼系統(numbering system):包括室外(街道、房屋門牌)及室內(房間、

樓層)之編碼與代號。

10. 地圖概念:包含實際地圖的認識與心理地圖的構圖。

11. 自我熟識過程(self-familiarzation process):在不熟悉或新的環境裡,需要面對 三個問題:a.我需要哪些資訊、b.我要怎麼取得與 c.我如何利用。

上述定向與行動能力訓練項目,亦是本研究目標族群所需具備的外出基本能力 。 然而外出步行除了個人認知的訓練之外,使用的輔助裝置也須符合行走習慣。為了專注 於路況,視障者除了持白手杖(或導盲犬)之外,另一手儘量不持握任何物品以免干擾 判斷與影響平衡感(Hanlu, 2014),然而現有導航 APP 須持手機並維持平放的操作習慣 與視障者於室外步行時相抵觸。法國 Navi'Rando 視障者登山計畫(2015)利用胸前背帶 的方式固定手機如圖 10,此方式可確保手機維持同一方向,但胸前背帶造成的束縛感 較大且穿戴不易,若要操作仍必須拿出手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