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實驗一

在行為表現方面,本研究使用的一致性與匹配性這二因素在困難度增加的 情況時顯著增加反應時間與減少正確率,但是對於動作時間則無甚影響。這表示 我們實驗所有的「一致性」與「匹配性」二個因素的操控能有效的延長反應時間,

這一個結果與 Cynthia D.& Robert M. S.或其他大部份學者的研究一致(Cynthia Doucet & Robert M. Stelmack, 1999)。動作時間(movement time)的問題較 少人探討,但是我們的動作時間結果與 Cynthia D.他們的結果不一致,在他們 互為獨立」的假說;因為依照 Sternberg 的「加成因素理論」(additive factor theory),若是有交互作用,則代表兩個變項在認知過程中重疊作用在同一個階 段,而非分別作用在不同的階段。但是由 Sternberg 的理論我們只能知道二因素 共同作用在某同一階段,並未能確知它是共同存在於「刺激評估期」內或是「反

在。 出了「事件檔案夾」(event files)的概念,他認為,不同類別的感覺或訊息可 以因為是同一事件的關係而整合到同一個「事件檔案夾」,這種概念應用於各種 不同類型感覺系統的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Hommel, 2004)。Hommel 更 將此概念延伸到知覺與動作的統合過程。他認為統合是可以橫跨不同系統模組,

例如將「感覺」與「運動」二模組的訊息整合在同一事件檔案夾。若更進一步推 論,可能知覺評估與執行動作的動作記憶(motor engram)之間是使用共同一個

「符碼」(code)或是「表徵」(representations),但是這種現象是否可以一般 化(generalized)至所有的符碼,則是需要我們在實驗二要進一步驗證的。

由於 P300 潛伏期有顯著交互作用,此結果顯示匹配性的效果是因實驗刺激 是一致性或是不一致而異的,唯有在一致性刺激的情況下,匹配的工作要求使 P300 潛伏期顯著的快於不匹配的工作要求。有關匹配性的效果的討論很多,有 些學者認為匹配性的效果僅存在於「經過累積的、完善的學習」的動作過程上 (Adolf & Christensen et al., 1996)。在 Adolf 等人的實驗中提及大腦對於不 熟悉的語言、刺激、訊息,對處理與表現產生影響。或許一致性箭頭為大多數人 所熟悉的方向符碼,若真如此,則能解釋本實驗中一致性刺激在 P300 潛伏期有 明顯的匹配效果。另外有些學者提匹配性的效果通常見於較簡單的刺激情況,當 刺激的複雜度增加時,匹配性的效果減少或消失,這似乎可說明本實驗中不一致 性刺激沒有明顯的匹配效果。

將本實驗與 Cynthia Doucet(1999)等人的研究結果比較,跟他們不同,

我們的實驗顯示有明顯的匹配性效果,而他們的匹配性效果是不顯著的。這個現 象或許是因為 Cynthia Doucet 等人缺少了將 ERP 中運動前成份(pre-motor component)去除的手續,造成匹配性的效果無法有效的浮現出來。我們的實驗 因為設計成用兩手進行反應,有別於其他研究只使用單一手工作的設計。使用兩 手交互做反應動作的實驗,將兩手反應的腦電位疊加平均之後,能得到較為純淨 的 P300 訊號,也使本實驗的統計分析有較高的敏感度,因而能夠偵測到因為匹 配性因素改變而引起的 P300 潛伏期的變化。先前一些並未能對反應選擇時間做 深入探討的實驗,有可能也是因為運動前成份波及反應時間與動作時間,使得事 件相關電位被延後,造成探討分析上的窒礙。我們的實驗設計應該能有效的降低 這項變因。

綜合行為與事件相關電位兩方面的結果,我們推測在整個訊息處理過程中 匹配性與一致性這兩個因素彼此並非各自獨立、互不干擾的。

第二節 實驗二

McCarthy 與 Donchin(1979)他們的實驗結果相吻合。但是以此結果與實驗一 的結果做比較,對於是否因為實驗二中不匹配刺激所造成反應選擇時間的延長, 明顯的高顯示出來。另外,在 Allen Azizian 等人的實驗中發現到大腦對於區辨 文字類以及圖片類的視覺刺激時,是不同的皮質區域負責運作而且反應時間也不 相同(Azizian, Watson, Parvaz, & Squires, 2006)。而且每個受試者使用的訊 息處理策略都不盡相同,也可能是造成至於反應時間的差異的原因。

以上顯示,這兩階段的實驗,受試者的辨識過程與反應選擇的過程是不同 的。關於在使用文字刺激後的改變,我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對於不同類型的刺激

(箭頭類 vs.文字類)我們的認知過程會用不同的處理程序,所以文字概念的符 碼和空間概念的符碼會有不一樣的表現。而一致性的「箭頭」符號,可能是大部 分人建立的「符碼(code)」或「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一般人 們經過完善學習的行為後可以建立適當的模組,並依照自動化處理(automatic

processing)的方式進行,這樣具有節省心智資源、加快反應時間等效能。而照 此說法,則在不匹配的情況下的指示(cue),可能會壓抑自動化處理過程,造成 反應時間延長。

本研究中,文字類的刺激在不匹配的動作要求下,P300 潛伏期的統計結果 並無顯著的差異,這與在(Adolf & Christensen et al., 1996)等的實驗發現在 不匹配的動作要求下,文字符碼刺激增加了 P300 的潛伏期並不相符。這個不一 致的結果,可以由兩個方向來討論:

1. 本實驗所使用的文字為英文,並非受試者的母語。與外國實驗受試者 相比本實驗受試者並未經過完善的學習與記憶。在使用文字類的視覺刺激 後,或許是因為實驗使用的材料為英文呈現,而讓受試者產生不熟悉的現 象,造成實驗二的文字刺激並未對 P300 顯着影響。

2. 仔細檢測實驗數據,發現受試者在做不匹配的反應要求時,變異是很 大的,這種顯著的變異可能是受試者在做不匹配的反應要求時,所使用的 辨識、反應選擇和執行策略上的個別差異。這種大的變異性也可能是造成 P300 潛伏期無法達到顯著差異的原因之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