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討論

本研究除分析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間之關係外,亦檢證憂鬱傾向 於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間所扮演的中介角色;依據結果顯示,本研究的四項假設 皆獲支持,即 1.家庭功能可顯著預測網路成癮;2.憂鬱傾向可顯著預測網路成癮;

3.家庭功能可顯著預測憂鬱傾向;4.憂鬱傾向可中介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之影響。

茲就研究結果詳細說明與討論於下:

一、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之關係

在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的關係部分,研究結果顯示家庭功能可顯著預測網路 成癮,此與過往研究有一致性發現(Kim & Haridakis, 2009; Ko et al., 2007; Yen et al., 2007; Zhong et al., 2009)。由於家庭功能不彰,致使青少年透過上網來紓解其在家 庭與生活中所面臨的心理壓力,因此網路成癮可能是青少年用以反映其家庭功能 不佳所展現出的行為症狀,此結果和 Yen 等人(2007)與 Ko 等人(2007)的研究 結果相呼應;此外,家庭功能中的溝通是青少年獲得家庭成員間情感支持與歸屬 感的重要因素,若家庭成員間的溝通狀況不良,青少年渴望被關愛與被支持的需 求則難以被滿足,便可能透過易取得的網路工具,來達成與他人連結和被理解之 渴望,因而加深了網路成癮的可能性,此結果也與 Kim 與 Haridakis(2009)之研 究發現一致;Zhong 等人(2009)的研究指出,家庭中的情感涉入與網路成癮程度

40

Lin, 2003; Young & Rodgers, 1998)。在現今網路普及的社會,科技發展的人性化與 上網工具的易得性(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觸網路世界 癮行為時,會造成腦中多巴胺迴路(dopamine pathway)的改變(Han et al., 2007; Hou et al., 2012; Kim et al., 2011; Park et al., 2010)。而根據 Treadway 與 Zald(2011)的 回顧性研究指出,憂鬱個體的多巴胺功能較差,因而使其較易缺乏樂趣、動機及 精力;但是,Park 等人(2010)的研究卻發現,網路成癮組比起正常控制組,在 使用網路時,其多巴胺的主要投射區域(如 orbitofrontal 與 striatum 區域)之血糖 代謝會從靜止狀態變成活躍狀態,意即上網會刺激正向情緒的多巴胺產生;因此,

當青少年感到憂鬱時,其大腦的多巴胺含量較低,但此時上網可產生愉悅感的多 巴胺,個體便習得上網是幫助其快速減緩負向情緒的因應方式,進而養成了上網 習慣。

然而,這樣以上網來補充憂鬱青少年大腦所缺乏的多巴胺真的是好方法嗎 ? 結果並非如此,Han 等人(2007)的研究發現,網路成癮組比起正常控制組,大腦 多巴胺的 D2 接受器(dopamine receptor D2)的可得性較低;進一步地,Kim 等人

(2011)的研究指出,多巴胺 D2 接受器的可得性較低已被證實為一種獲得酬賞缺

42

(Brandon et al., 2008; Koronczai et al., 2013);Brandon 等人(2008)的研究指出,

青少年會因不良的家庭功能而出現憂鬱及其相關的行為反應,進而導致他們在學

五、結論

綜上所述,由於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家庭扮演了一個核心角色,因此在 青少年物質成癮危險因子的回顧性研究中,已指出家庭因素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Barker & Hunt, 2004);同樣地,在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危險因子中,家庭因素亦 是重要的影響因素(Kim & Haridakis, 2009; Ko et al., 2007; Yen et al., 2007; Zhong et al., 2009)。並且,若家庭功能不彰,亦會提升青少年的憂鬱情緒狀態(Formoso et al., 2000; Lisa et al., 2001; 林耀盛等人,2006),而憂鬱情緒為一令個體不適的情 緒狀態,且現今社會網路普及、上網工具易得性高(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 再加上使用網路工具會刺激快樂的多巴胺產生(Park et al., 2010),使得青少年易 養成上網習慣,但長時間或過量上網卻會造成獲得酬賞缺陷症候群(Han et al., 2007;

Kim et al., 2011),因此青少年為了要刺激大腦中多巴胺活性低落的酬賞迴路,因 而持續地上網、甚至增長上網時間長度,進而增加了網路成癮傾向。

4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