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高中職學生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高中職學生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Copied!
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旻沛 博士. 臺灣高中職學生家庭功能、憂鬱傾向 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張月馨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

(2) 謝誌 進入臺師大心輔所學習是我大學畢業以來的夢想,更是我重拾初衷後最大的 目標,如今一眼瞬間,這三年的研究所生涯將告一段落,我想此篇論文特別能夠 為此旅程留下意義與紀念。當然,一定要好好感謝這段旅程中給予我支持和鼓勵 的師長、同學、朋友與家人們,才使得這份論文能夠如期完成,並且豐富了此趟 逐夢之旅。 首先,最最感謝的是我的論文指導教授林旻沛老師,感謝難得的緣份讓我能 夠成為您的學生,老師的正向溫暖與同理總能減輕我在論文寫作中感到的心理壓 力,讓我的焦慮、不安得到安定。謝謝老師帶給我們的正向信念-論文只是一個 過程,希望我們能有個美好回憶,因此每次的 meeting 都能按部就班且有所收穫。 此外,老師在學術研究上的嚴謹與邏輯性,也帶給我豐碩的學習與視野,讓我不 只將完成論文視為畢業的門檻,亦是訓練自己系統思考與組織能力的歷程。謝謝 口試委員洪福源老師的正向回饋,您不吝給予寶貴之建議使我在論文內容的撰寫 上能更加順暢與聚焦,您的溫暖和善也減少了我許多焦慮呀。謝謝口試委員林家 興老師在研究結果與撰寫方式上的提醒,您的提問讓我進一步釐清未曾思考過的 面向,並對此研究有更深入地反思,使此篇論文更加豐厚完善。 感謝這段旅程中,不斷讓我體驗到修正性經驗的麗娟老師,您對人的尊重與 接納是讓我逐漸產生質變的關鍵,讓我越來越愛自己、正視自己,並且相信自己! 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去挑戰自己的目標,鬆動自己的彈性,讓我很能夠與自己相 處,並以悅納之心迎接未知的將來。 還要謝謝美麗、可愛的仙女研究團隊,好幸運能夠與你們一起在論文這條路 上互相學習與扶持。謝謝溫柔貼心的薇瑄,總是無微不至又大方的和我們分享家 鄉的自栽蔬果,你的關愛讓我覺得好暖心、好幸福。謝謝最優秀的論文夥伴文均, 因為有你,讓我覺得我不那麼孤單,每當我們讀文獻、找資料,累到快崩潰的時. i.

(3) 候,總有你在身邊一起大聊八卦、嘻鬧說笑,不論是研究過程還是心靈支持你都 帶給我好多安穩的力量,更謝謝你於口試前一晚陪我在學校模擬到凌晨,我永遠 不會忘記那夜的星空有多美麗。謝謝胤含、昭瑞、桂綿的鼓勵與並肩同行,每次 與你們相遇時聊上幾句,都讓我有重新充電的感覺,且足以繼續前行。 謝謝諮商組碩 102 級的同學們,美淑、恩盈、宣露、宛蓁、詩茵、美妏與哲 宏,能和你們相識,一起在研究生自習室趕報告、寫論文的酸甜苦辣都是難忘踏 實的回憶。謝謝同為兼職實習夥伴與同學的昀昕、煒筑與致廷,那年論文和兼職 實習並行的生活是我最忙碌的時刻,多虧有你們的陪伴和同在,讓我們一起順利 挺過許多挑戰,更讓我成長許多。謝謝善良體貼又跟我一樣搞笑有創意的好友在 蓓,與你相識是最美麗的安排與福氣,祝福我們都能保己天真、成己自然,潛心 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以及我最親愛也最重要的摯友們,睿亭、毛咪、胤筠與 盈盈,大樹養成計畫中的每一棵大樹兒都是我最想珍藏的收穫,只要和你們在一 起,就算僅是靠在一起深呼吸都能感受到被支持、包容與理解,真的好感謝每次 和你們相聚時總會被療癒和感到滿滿的能量,我也相信未來的日子我們仍會共同 努力,成為美麗、堅固的大樹,我好愛你們噢。 謝謝大學同學雅茹,師大校園裡因你的出現讓我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好感 謝你總是在我不知所措時無私地和我分享經驗,也感謝你播空前來旁聽口試,緩 解了我當時破表的焦慮呀。謝謝大學摯友雅嬪,雖然我們各自在不同的人生階段 中努力,謝謝你鼓勵與支持我繼續完成初衷,讓我沒有輕易放棄。謝謝師大學長 承磬與正鏮,能與你們相識真是好棒的禮物,你們的智慧和涵容讓我知道有個地 方總會安全且能給予支持,和你們聊天是最好的紓壓方式之一。 還要感謝師大學輔中心的所有老師與全職實習夥伴們,特別感謝我的督導宜 芬老師,您總是穩穩地存在,成為我當時最有力量的支持,並且無條件的包容、 同理與鼓勵我,讓我能夠兼顧論文進度和實習接案。謝謝吳澤教我深蹲以保持體 態和快樂的心情,並總能從烏雲密佈中找出振奮人心的亮點。謝謝喬尹在口試前. ii.

(4) 的加持打氣,讓我安心冷靜不少。謝謝昱芳充滿熱情與活力,讓我在兼職實習的 過程中內化了要好好把自己當一回事。謝謝姍芸溫柔的鼓勵,看見你在中心走動, 總能帶給我寧靜的安心感。謝謝世媛雖然也在論文的水深火熱中,但仍堅持精進 實務工作的態度,謝謝你和我分享很棒的書籍,十分受用且貼心。 最後也最重要的,要感謝我所有的家人,謝謝你們總是支持著我的所有決定, 因你們明白也尊重我的堅持,我才能有更多勇氣、更義無反顧地踏上這趟逐夢之 旅,並有機會與你們分享滿載而歸的收穫和喜悅。還要謝謝最親愛的憲政,你完 美示範了什麼叫做最強大的靠山,謝謝你這三年來願意忍受並呵護一位孤單女子 的各種 murmur,而且總是能給我正向的回饋與鼓勵。這一路上我真的好幸運,得 到好多貴人的相助,在此,衷心地向每位曾和我有過生命交會的人致上最深的感 謝與祝福!有你們真好,我真的好愛你們!. 張月馨 謹誌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 iii.

(5)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檢驗高中職學生的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間之關係,並 進一步探討家庭功能是如何透過憂鬱傾向之中介途徑,來對網路成癮造成影響。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 2,170 位臺灣高中、職學生進行研究。研究工具包括家 庭功能量表簡版、柯氏憂鬱量表,以及陳氏網路成癮量表。本研究以皮爾森相關 來考驗各變項間之關係,並使用結構方程模式來檢證家庭功能與憂鬱傾向對網路 成癮之預測,以及憂鬱傾向在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間之中介模式。研究結果發現: (1)高中職學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 13.42 小時(標準差為 15.43 小時),其中, 平均每週花在非課業相關的上網時間為 11.22 小時(標準差為 14.29 小時);(2) 家庭功能的「衝突性」和「情感涉入」與網路成癮呈顯著正相關,家庭功能之「凝 聚力」、「情感表達」 、「溝通」、「問題解決」 、「獨立性」及「家庭責任」,與網路成 癮總分呈顯著負相關;(3)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呈顯著正相關;(4)家庭功能中 的「衝突性」和「情感涉入」與憂鬱傾向呈顯著正相關,家庭功能中的「凝聚力」、 「情感表達」 、 「溝通」、 「問題解決」、 「獨立性」及「家庭責任」 ,均與憂鬱傾向呈 顯著負相關;(5)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的預測力會因憂鬱傾向的加入而顯著降低 (z = -8.64,p < .001),意即憂鬱傾向在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的預測關係中,具有 部分中介效果,且該部分中介模式具有良好之模式適配度(χ2(df = 53)= 1085.18、 CFI = .95、NFI = .95、NNFI = .94、RMSEA = 0.062) 。本研究結果檢證高中職學生 的家庭功能(社會因素)和憂鬱(心理因素)對網路成癮之影響關係,且研究者 依此發現提出後續研究與實務處遇上建議。. 關鍵字:高中職學生、家庭功能、憂鬱傾向、網路成癮、中介效果. iv.

(6) Family Functio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Chang, Yueh-Hsin.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family functio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Additionally, we examin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depress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his study recruited 2,170 high school and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stratified. 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included the Family Function Scale - short form, Ko’s Depressive Inventory, and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All valid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Findings showed the following: (1) the average Internet usage time per week was 13.42 hours (SD 15.43 hours), including an average of 11.22 hours (SD 14.29 hours) for non-academic purposes; (2) confliction and emotion involved of family function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Internet addiction; (3) Depression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Internet addiction; (4) confliction and emotion involved of family function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depressive mood; and (5) The appropriate predictive model showed depression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or family funct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χ2(df = 53)= 1085.18、CFI = .95、 NFI = .95、NNFI = .94、RMSEA = 0.062). Findings from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 suggestions and a reference for schools and guidance counselors, as well as for future research.. v.

(7) Key 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Family Function, Depression, Internet Addiction, Mediation. vi.

(8) 目次 謝誌 ................................................................................................................................... i 中文摘要 ......................................................................................................................... iv 英文摘要 .......................................................................................................................... v 目次 ................................................................................................................................ vii 表次 ................................................................................................................................. ix 圖次 .................................................................................................................................. 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網路成癮之定義與衡鑑 ........................................................................ 10. 第二節. 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 15. 第三節. 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 17. 第四節. 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 19. 第五節. 研究假設 ................................................................................................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 2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24.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27.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2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29 第一節. 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行為概況 ............................................................ 29 vii.

(9) 第二節. 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相關 ............................................ 32. 第三節. 家庭功能和憂鬱傾向對網路成癮之預測力 ........................................ 35. 第四節. 憂鬱傾向在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間之中介效果分析 ........................ 37.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 39 第一節. 討論 ........................................................................................................ 39. 第二節. 實務工作的應用與建議 ........................................................................ 44.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 46. 參考文獻 ........................................................................................................................ 47 中文部分 ................................................................................................................ 47 西文部分 ................................................................................................................ 50 附錄 ................................................................................................................................ 58 附錄一. 個人資料表 ............................................................................................ 58. 附錄二. 家庭功能量表簡版 ................................................................................ 60. 附錄三. 柯氏憂鬱量表 ........................................................................................ 61. 附錄四. 陳氏網路成癮量表 ................................................................................ 66. viii.

(10) 表次 表 3-2-1. 抽樣樣本背景資料摘要表………………………………….……………23. 表 4-1-1. 網路活動每週使用時數摘要表…………………………….……………30. 表 4-1-2. 主要網路活動使用類型之比例…………………………………….……31. 表 4-2-1. 各變項之平均數、標準差及相關係數……………………….…………34. ix.

(11) 圖次 圖 1-1-1. 家庭可上網比例趨勢圖……………………………………………………..1. 圖 1-1-2. 家庭寬頻上網比例趨勢圖……………………………………………...…...2. 圖 1-1-3. 個人無線上網比例趨勢圖…………………………………………………..2. 圖 2-5-1. 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假設關係圖…………………………20. 圖 3-1-1. 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研究架構圖…………………………22. 圖 4-4-1. 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結構方程模式………………………38. x.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欲探討臺灣地區高中、職學生之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行為 三者間之關係,本章共分為三小節,依序分別為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以 及名詞釋義。希望透過此研究,能夠多加瞭解臺灣地區的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 行為之可能影響因素。.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世界各地的人們透過網際網路能夠以更快速、便捷的方式去獲得資訊並且與 他人進行交流(Ko, Yen, Yen, Chen, & Chen, 2012) 。根據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 心(2014)調查指出當年度上半年,全國12歲以上的受訪者約77.66%有網路使用 經驗,使用網路的人口約有1,622萬人次,上網率已呈現穩定趨勢,近三年來都達 到77%;全國上網的家庭戶數約為702萬戶,比例已達84.53%,家庭上網比例趨勢 如圖1-1-1所示;使用寬頻網路的家庭戶數則有698萬戶,比例達84.03%,與2013 年結果相近,家庭寬頻上網比例趨勢如圖1-1-2所示;其中使用行動及無線上網總 人數有驚人的成長幅度,由2013年的1,107萬人成長至1,260萬人,較去年成長7.04 個百分點,無線網路使用率達到60.31%,個人無線上網比例趨勢可參見圖1-1-3。. 圖1-1-1. 家庭可上網比例趨勢圖. 註:單位為百分比(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4) 1.

(13) 圖1-1-2. 家庭寬頻上網比例趨勢圖. 註:單位為百分比(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4). 圖1-1-3 個人無線上網比例趨勢圖 註:單位為百分比(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4). 綜上述調查結果顯示網路使用的高普及率且民眾對網路使用之依賴性有持續 增加的趨勢,以及網路使用的載具趨向多元化,除了以往傳統的寬頻上網,行動 上網的快速成長也已經成為民眾主要的上網方式之一。 2.

(14) 網路時代的快速來臨,讓我們擁有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生活與發展多元豐富 的人際活動,透過網路工具的連結,我們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並與世界各地交 會互動。王智弘(2004)認為,網路不僅是一種溝通媒介,更是一個活動場域, 提供青少年獲取大量資訊及與他人接觸的機會,他們能夠隨心所欲地透過網路, 迅速地擴展其生活領域,增加其人際與休閒活動之參與。青少年們也被鼓勵可以 運用網路工具來增進他們在學業上的表現與提升其競爭力(Yen, Yen, Chen, Chen, & Ko, 2007)。此外,網路是一項容易接觸與取得的媒介,提供了人們表達情緒與 抒發壓力的管道,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面臨困難挫折與難以消化的情緒時,得以 有個調適自我的空間(許韶玲、施香如,2013)。 網路生活已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密不可分,我們深受網際網路的影響,然而, 過度的使用網路則會伴隨著生理上的威脅,例如因久坐電腦前,沉迷於網路世界 而導致心肌埂塞、肢體麻痺、中風,甚至因此失去生命的新聞案例屢見不鮮。 「高 雄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馬光遠指出,近期又發生網咖猝死的案例,就是因為長 時間坐著上網,造成肺栓塞,促使致命的發生。網咖猝死也顯示心理健康恐出現 問題,尤其網路成癮者的健康也是現今社會的隱憂;凱旋醫院院長陳正宗表示, 網路成癮不再只能視為個人嗜好,應對症下藥,列為疾病診治。」(東森新聞雲, 2012);「南韓一名 22 歲的小爸爸沉迷打網咖,棄子在家不顧,導致 2 歲兒活 活 餓死,屍體在家中躺了一個月後,小爸爸竟將屍身裝進垃圾袋,丟棄到附近花園。 此案也讓南韓議會考慮推動法案,正視網路成癮問題。」(自由時報,2014)。 以上網路成癮問題的新聞頻傳,可見人們即使知道網路成癮之後果可能帶來傷及 生命的危險,仍然沉溺其中,故引發研究者欲進一步探究影響網路成癮可能原因 之研究動機。 此外,因網際網路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有時沉浸於網路世界的人際關 係,常讓我們回到現實生活中時會感到空虛失落與憂鬱不安,造成了心理上的不 適,也影響了生活功能。「孩子沉迷網路也成了引爆親子衝突的炸彈,一名高一. 3.

(15) 生只因媽媽叨唸一句:『這麼晚還不去睡?』就氣得用手砸破玻璃,結果割斷手 腕神經,現在還在復健;一名愛玩網路遊戲的小五生中毒太深,以為自己活在槍 林彈雨的世界,分不清現實與遊戲,被迫住院三週。」(中時電子報,2012); 「基 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最近接獲數起家長來諮詢孩子網路成癮問題,每位家長都 傷透腦筋,雖然嚴格禁止孩子不要使用網路,但卻常爆發親子衝突;其中甚至有 一名國二生,已到了學業中輟的地步,但家長也是無可奈何,還得每天待候三餐。」 (東森新聞雲,2013)。由這些新聞事件引發研究者思考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間 之關係,並欲進一步探討相關影響網路成癮之歷程關係。 網路工具的豐富性、便利性及高普及率,使其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休閒管 道與資訊來源,但同時,因其衍生之網路成癮問題也成為助人工作的焦點(林倩 如、王智弘、林旻沛,2012) 。當網路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時,我們 將面臨到如何健康地使用網路,以及因上網而造成相關適應問題之挑戰;網路的 易得性帶給人們許多便利,但過度使用網路則可能對個體之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 響(羅孟婷,2013);且青少年學生若曠日廢時地沉迷於網路活動中,將無法投 注心力、精神及時間於現實世界中的各項活動,導致學業、人際及家庭功能之損 傷,亦會對身心健康與生活適應帶來負面影響(林旻沛,2011);黃曉涵與古明峰 (2012)也指出,青少年經常使用網路作為抒解其生活壓力與情緒困擾的方式, 因此容易沉迷於網路世界中,而脫離了現實生活;過去亦有研究指出,網路世界 成了青少年釋放低落情緒的空間,大部份的受訪者自陳他們是網路成癮者,但沒 有人清楚地知道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成癮行為,因此助人工作者與教育工作者應該 在這重要的議題中投入更多的關注,並且提出可行的解決辦法(Tsai & Lin, 2003)。 隨著網路成癮的問題日益顯現,其嚴重性也越來越值得被關注,社會大眾、教育 界及助人專業等各相關領域,也已日益關切此議題的可能成因與解決之道(王智 弘,2008)。而現今網路資源普及且使用網路的年齡層逐漸下降,因此如何預防. 4.

(16) 網路成癮儼然已成為不容小覷之新趨勢(Omer, Guliz, Oya, & Ramazan, 2014),故 了解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成因及其歷程分析已漸趨重要。 網路成癮的當事人往往身陷於虛擬世界的泥沼無法自拔,在跳出泥沼後,才 有機會驚覺到過去的時光像是噩夢一場,就如同一位網友的真實告白,「網路世 界裡的我是成就非凡,但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卻『一無所有』…。沒有朋友、沒有 女友,親友相繼離開了,只剩自己一人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當初坐在電腦前 所奮鬥的一切都是一場空,如果可以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願意拿我天堂裡的所有 成就換回母親的生命…」(Queeni, 2004,引自王智弘,2008)。 網際網路已經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深深地影響我們的健康與功能,因 此,網路成癮的預防與探討成為不容忽視與怠慢之議題,近十幾年來關於網路成 癮的研究已大幅增加,是一項因環境變遷帶來的新興問題,我們應關心這項議題, 讓科技發展下的甜美果實為我們帶來不會上癮的快樂與美好。. 5.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網路成癮的診斷指標、病因及治療方法迄今未有定論,雖然最早是以病態的 疾病觀點作為理解此現象的視框,但現今已有愈來愈多實證研究以衝動控制疾患 的論點來理解網路成癮之概念,然而時至今日,疾病之本質究竟為何仍尚無定論 (許韶玲、施香如,2013)。黃柏蒼(2011)指出過去十幾年有許多研究已開始 投入於網路成癮之議題,網路成癮疾患不再只是DSM精神疾患診斷系統中的玩笑 話,也是一個關於大眾健康並且值得我們去關心的嚴肅議題;近幾年網路成癮之 相關研究已如雨後春筍般地大量出現,許多研究者認為未來可將視之為臨床疾患 (Watters, Keefer, Kloosterman, Summerfeldt, & Parker, 2013);且DSM-V已初步先 將Internet Gaming Disorder置入未來候選之疾患,待未來有更多研究與證據,包括 腦科學、生理、心理及社會相關因素之驗證,DSM系統中將會有正式的診斷,可 見網路成癮議題之重要性,是一項值得我們關注的心理問題。 王智弘(2004)指出,當青少年進入網路的環境中,便得以迅速地擴展其生 活領域,且參與人際與休閒活動頻率之可能性大增,因此吸引了多數的青少年投 入其中。青少年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除了課業知識的學習以外,對未來 自我角色的認同(Erikson, 1968)與生涯方向的追尋也是此時期首要發展之任務, 而網際網路正好能滿足他們對外在世界的好奇。因此,本研究考量高中職階段之 青少年正處於自我發展時期,健康的身心狀態深深影響其未來發展;而青少年階 段亦正是需要發展其自主性的關鍵時期,高中職階段之青少年有更多的機會及需 求去學習為自己做決定,在網路使用之行為上,也將展現更多的責任與自主。此 外,根據臺灣資訊中心(2011)之調查報告指出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受訪者中,以 15 歲至 19 歲青少年有網路使用經驗者為 100%占最大比例,此為值得注意之數據, 也意謂著高中職階段之學生確實為使用網路之一大族群,故本研究特別關注高中 職階段學生網路成癮之現象。 6.

(18) 許多研究文獻指出,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間具有顯著關聯性,且家庭功能是 影響網路成癮行為的重要因素(Kim, & Haridakis, 2009; Ko et al., 2009; Xiuqin et al., 2010; Yen, et al, 2007; Zhong, Sha, & Tao, 2009);在一項網路成癮的追蹤研究中亦 發現家庭功能可作為網路成癮的預測因子(Ko, Yen, Yen, Lin, & Yang, 2007)。此 外,有相當多研究指出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間存在顯著正相關(Christakis, Moreno, Jelenchick, Myaing, & Zhou, 2011; Ha et al., 2007; Kim et al., 2006; Young & Rodgers, 1998),憂鬱情緒亦會導致個體容易投身於網路活動中,增加其網路成癮的危險 (Tsai & Lin, 2003);在一項網路成癮的追蹤研究中發現,青少年的憂鬱可預測兩 年後的網路成癮行為(Ko, Yen, Chen, Yeh, & Yen, 2009)。然而,研究者回顧過去 研究,尚未同時針對家庭功能與憂鬱傾向對網路成癮行為之影響來進行探討,故 本研究欲探究在社會因素中的家庭功能與心理因素中的憂鬱傾向對於個體網路成 癮之影響,希望透過本研究探討影響高中、職階段學生網路成癮之因素,並提供 建設性之建議,以助青少年網路成癮之預防與輔導,增進實務工作面的參考性。. 二、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動機與文獻回顧,本研究目的為調查現今臺灣地區高中、職學生網 路使用行為,並探討其家庭功能與憂鬱傾向對網路成癮之預測力及影響歷程性, 以了解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三者間之關聯性。 根據研究動機與文獻回顧,以下將針對本研究目的,提出四個研究問題: (一)臺灣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之概況為何? (二)臺灣高中職學生之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關係為何? (三)臺灣高中職學生之家庭功能、憂鬱傾向對網路成癮行為之預測為何? (四)臺灣高中職學生之憂鬱傾向在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的預測關係中,是否扮 演著中介角色?. 7.

(1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中欲探討的自變項包含家庭功能與憂鬱傾向,依變項則為網路成癮。 透過此一小節,來說明本研究中各個變項之特徵與概念性定義。. 一、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疾患一詞(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最早由美國紐約精神科 醫師 Ivan Goldberg 所提出,用以表示因成癮於網路而導致使用者出現了失控的行 為,並且參照 DSM-IV 對於物質成癮的診斷,提出對網路成癮疾患的描述與定義 (林旻沛,2011);而後,不同研究者對於網路成癮,亦提出屬於自己的定義,如 Young(1998)將網路成癮一詞定義為「衝動地過度使用網路,且當無法使用網路 時會有躁動焦慮的心情與情緒化的行為反應」;Omer 等人(2014)定義網路成癮 為「過度重視網路的重要性,即使繼續使用網路會造成個體各方面的功能損害, 以及會反覆出現要限制或控制自己在網路使用上的想法,也無法消除自己對於網 路的渴望和需求,且會投入越來越多的時間。」綜上所述,研究者整理網路成癮 之相關研究,定義網路成癮為「個體自覺因過度使用網路或依賴網路,造成其生、 心理的負面影響,以及學業、人際、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功能損傷,即使干擾了 個體正常的生活能力,也無法控制自己對於使用網路的慾望和行為。」. 二、家庭功能 本研究根據黃韻璇(2013)的回顧與整理,Walsh(1993)認為家庭功能是指 維持一個家庭系統,能夠統整且達成必要的任務,讓家庭成員能夠有所成長;陳 麗英(1995)指出所謂家庭的功能是指家庭系統能夠有效運作,家庭的模式能夠 達到家庭的目標及符合家庭的常態;羅國英(1995)認為家庭功能為家庭任務的 執行過程、特性與執行的效果;鄭夙芬(1998)表示家庭功能是指促使個人與家 庭成長系統能夠執行並且維持,著重在家庭關係與互動,以及對壓力反應有適當 8.

(20) 性的因應技巧。 另一方面,根據邱郁雯(2003)整理過往文獻,發現不同學者在家庭功能向 度的選擇上不盡相同,其中家庭情感表達、家庭角色功能、獨立性與問題解決能 力是家庭功能理論模式較常用的指標。王淑惠(2001)指出家庭功能系指家庭運 作的歷程、特性與結果,可包含八個向度,為(1)凝聚力-家庭成員間所感受到 的親密感、信任感與支持度(2)衝突性-家庭中所表達出的憤怒、批評、攻擊與 衝突等(3)情感涉入-家庭成員間彼此情感過度涉入的程度(4)情感表達-家 庭成員彼此是否可適度表達情感並了解所表達的情感(5)溝通-家庭成員間能直 接表達出個人想法與意見及被了解的程度(6)問題解決-當家庭面對外界新的刺 激或挑戰時的因應歷程與適應能力(7)獨立性-家庭成員的自主程度(8)家庭 責任-家庭成員是否有其特定的角色並盡其應有的責任。 綜上所述,研究者將家庭功能定義為「家庭系統具有良好的互動關係,以因 應家庭面臨的壓力情境,並透過家庭運作的互動模式,有助於個體的發展與成長」 。. 三、憂鬱傾向 憂鬱傾向與憂鬱症不同,憂鬱症指的是具有專業診斷的情感性疾患,而憂鬱 傾向則是指個人以近兩週為時間範圍,來評估自己無望感、專注力衰退、憂鬱情 緒或人際退縮等情況之發生頻率(林家興、陳玉芳、葉雅馨、徐佳玲與孫正大, 2008);Davison、Neale與Kring(2004)將憂鬱一詞定義為個人感到極度悲傷與 擔心、感到無價值感與罪惡感、與他人疏離、睡眠困難、食慾與性慾下降、對日 常活動失去興趣與樂趣,以及精神性的激動或遲滯之疾患;憂鬱症的定義比憂鬱 更為嚴謹,憂鬱症患者有較高的憂鬱狀態,但高憂鬱狀態者並不代表具備憂鬱症 之診斷(吳玫瑩,2015)。綜上所述,本研究之憂鬱傾向是指「在憂鬱性疾患當 中所有關於認知、情緒、生理及行為的各種憂鬱症狀(Depressive Symptoms)表 現之嚴重程度」。. 9.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研究者欲進一步探討上述三變項間之關係,包含家庭功能和憂鬱傾向及網路 成癮。經回顧相關文獻,除分析三者間關聯程度外,希望能更進一步推導自變項 與依變項間是否有其方向性之影響歷程;故本章共分為五小節,前小四節進行文 獻回顧與整理,依序分別為:網路成癮之定義與衡鑑、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之相 關研究、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以及家庭功能和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 之相關研究;並於第五小節提出研究假設。. 第一節. 網路成癮之定義與衡鑑. 本節整理國內外與網路成癮有關之研究,介紹網路成癮之意涵、發展及衡鑑 方式。. 一、網路成癮之意涵 根據本研究回顧網路成癮定義之相關文獻後,發現網路成癮有許多定義。最 早提出網路成癮疾患一詞(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美國紐約精神科醫 師Ivan Goldberg,他以此名詞來形容因成癮於網路而導致的一種失控性行為,同時 他也在網路上成立了一個網路成癮支持團體,並且參照DSM-IV對於物質成癮的定 義,提出對網路成癮症的描述和定義(林旻沛,2011)。根據張高賓(2009)的回 顧與整理,Goldberg於1996年表示此病症的症狀包括:上網時間過長導致生活型態 改變、逃避生活之重要活動、失眠或轉變睡眠型態、生理或身體活動量下降、忽 略健康、失去朋友、忽略家人、不注重個人責任及工作、拒絕延長非上網時間, 及渴望增加上網時間。 其後,Black、Belsare 與 Schlosser(1999)認為「網路成癮必須是個體自己認 為過度使用網路而導致個人的困擾,或者是造成社會職業功能損傷、經濟的困難 或有法律相關的問題時,才能判定為網路成癮」;Shapira、Goldsmith、Keck、Khosla 10.

(22) 與 McElroy(2000)則定義網路成癮為「個體無法控制自己對網路的依賴,因而導 致挫敗感並且已造成日常功能的損害」 ;Beard(2005)定義網路成癮是「因過度使 用網路而損害其學業、人際與職業的功能,以及出現精神和情緒狀態的負面影 響」;Rice(2005)定義網路成癮為「過度且失控地使用網路而干擾個體正常的生 活能力」;Young(2008)則將網路成癮疾患一詞定義為「衝動地過度使用網路, 且當無法使用網路工具時會造成躁動不安的心情與情緒化的行為反應」。. 二、網路成癮定義之發展 物質成癮是定義成癮症狀最常被引用的診斷標準,當 Goldberg(1996)首先 提出網路成癮一詞時,他主要是以物質依賴(substance dependence)的七個診斷準 則來表示其概念,包括耐受性(tolerance)、戒斷反應(withdrawal)、以及持續 的渴求等標準來界定,但他並沒有發展出明確的診斷標準;然而,Pies(2009)指 出這樣的診斷標準最為人所爭議之處就是,在網路使用的過程中,有些使用者確 實會出現如多巴胺或鴉片的反應機制,但網路本身不像毒品一樣會對人體產生中 毒反應或生理的戒斷症狀,所以不能完全以物質成癮之概念視之(引自許韶玲、 施香如,2013)。 Holden(2001)認為網路成癮雖與藥物成癮有類似的腦部活動及生物化學反 應,並出現神經適應歷程,如多巴胺分泌後產生的愉悅感,但是和藥物成癮的模 式並不相同。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認為網路使用 雖足以讓人產生轉移意識的狀態,但這樣的成癮過程與強迫購物或運動類似,它 並沒有如藥癮的生理機制,因此網路成癮疾患的診斷或許可以暫時採用傳統的藥 物成癮之診斷,但並非以藥物成癮的本質來看待。由此看來,網路成癮雖然是以 物質依賴的標準作為診斷依據,但網路成癮不應被視為一種物質成癮疾患,而是 比較類似於賭博、購物等行為成癮疾患。. 11.

(23) 由於網路成癮並非化學物質依賴的結果,長期投入病態賭博行為研究的 Griffiths(1995)則以科技成癮(technological addictions)一詞指稱網路使用成癮, 認為它與成癮的賭博行為類似,是一種包含人機互動的非化學物質之成癮現象, Griffiths(2000)認為這樣的名稱可以強調其為非物質成癮之概念,但它仍同時符 合行為成癮的顯著性、情緒調節、耐受性、退縮、衝突及復發等六項診斷標準(引 自許韶玲、施香如,2013)。 然而在網路成癮就是種行為成癮的說法廣被接受的同時,許多研究也致力於 找到一個更有效的診斷指標或篩選工具,Ko等人(2005)提出網路成癮的診斷指 標是修正自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IV-TR)中的病態性賭博及物質依賴的 診斷指標之看法,其中包含九種網路成癮的症狀、因網路使用而產生的功能受損, 以及排除症狀等三大類指標;Huang等人(2010)結合了Young(1998)與Ko等人 (2005)的診斷指標,提出了包含症狀、嚴重程度、病程及排除診斷等四個領域 的指標。由此可見,學者們在接受網路成癮是一種行為成癮的看法時,似乎仍無 法避免運用物質成癮診斷的可能性。 Shaffer(1996)針對成癮的概念提出另一方面的看法,認為所謂的行為成癮 若指的是行為模式,就不宜再用「成癮」的名詞,而應以依賴或衝動控制疾患稱 之。Young(1998)在文章中也將網路成癮與病態性的網路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或是強迫性網路使用(compulsive use of the internet)交替使用。Cao、Su、 Liu與Gao(2007)在大陸地區對網路成癮的青少年進行研究,發現網路成癮者的 衝動性是較高的;Dong與Zhou(2010)也指出網路成癮的大學生之衝動控制能力 比一般學生低;Armstrong、Phillips與Saling(2000)的研究中亦發現衝動性高的 特性是網路成癮者的預測因子,因此他們都認為網路成癮與衝動控制高度相關(引 自許韶玲、施香如,2013)。 綜上所述,起初網路成癮被視為物質依賴的疾病,到後來為行為成癮疾患, 或衝動控制疾患;網路成癮此一概念的發展,除了病態的疾病觀點外,亦有研究. 12.

(24) 者以適應觀點視之,將「網路成癮」與「有問題的網路使用」交替使用(Shapira et al., 2000; Peter & Shayna, 2007; Georgios, Elena, Mari, Dimitrios, & Artemis, 2011; Joseph & Edelgard, 2013),亦可見得這是去病態化的重新框視。在美國精神醫學 會最新出版的DSM-V中,可以發現診斷標準的變革,未來對於心理疾患的診斷趨 勢將從一種多向度的角度檢視,連續光譜的概念正在形成中,網路成癮一詞未來 將是程度上的差別,而非僅是診斷上的有無。. 三、網路成癮之衡鑑 在網路成癮的診斷方面,不同研究者也已提出不同的診斷準則(Young, 1998; Shapira et al., 2003; Ko et al., 2009);然而,由於網路成癮仍是一項較新近之概念, 目前在診斷上仍未有定論,也尚未列入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最新出版DSM-V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之內。不過,近幾年網路成癮之相關研 究已如雨後春筍般地大量出現,許多研究者認為未來可將視之為臨床疾患(Watters et al., 2013),且DSM-V已初步先將線上遊戲疾患置入未來候選之疾患,待未來有 更多面向的研究論述與實徵證據,進行心理及社會相關因素之驗證。因此,目前 評估網路成癮的部分,仍以量表作為主要之衡鑑工具。 根據林旻沛(2011)的回顧,各個國家或文化,皆已發展出屬於自己國家或 文化的網路成癮量表之衡鑑工具,包括美國、南非、土耳其、中國大陸、匈牙利、 德國等國家。而在國內本土的衡鑑工具中,主要以陳淑惠等人(2003)所發展之 「陳氏網路成癮量表」(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為主;陳淑惠等人(2003) 綜合 DSM-IV 對各成癮疾患之診斷標準,與針對臨床個案的觀察和重度使用網路 者的焦點訪談結果,依循傳統成癮疾患的診斷概念模式,編製出中文版網路成癮 量表,再以 1,336 名大學生所得之資料進行分析,先後編製與修訂出中文網路成癮 量表與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修訂版,最後定名為陳氏網路成癮量表;陳氏網路成癮 量表共有兩個分量表,其一是「網路成癮核心症狀」,包括強迫性上網、網路成. 13.

(25) 癮戒斷反應與網路成癮耐受性之三個因素;另一分量表是「網路成癮相關問題」, 包括人際與健康問題與時間管理問題之兩個因素。此外,由於此量表為臺灣本土 化發展且結構合理、具穩定可靠之衡鑑工具,亦是許多發表於國際一流期刊之文 獻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可見此量表已受到國內外之接受與重視,故本研究將採用 陳氏網路成癮量表做為研究參與者網路成癮之調查與衡鑑。. 14.

(26) 第二節. 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指出,不良的家庭功能是網路成癮的危險因子(Kim & Haridakis, 2009; Ko et al., 2007; Ko et al., 2009; Xiuqin et al., 2010; Yen et al., 2007; Zhong et al, 2009);Yen 等人(2007)將網路成癮作為依變項進行迴歸分析,發 現高親子衝突與低家庭功能,可顯著預測青少年是否網路成癮,認為不良的家庭 功能與青少年的網路成癮行為有顯著關聯性,網路成癮是青少年用以反映其不良 家庭功能所展現之行為症狀,並表示負向家庭因素是防治網路成癮之重點;Ko 等 人(2007)針對 517 名臺灣地區國中生進行一年的追蹤研究,並將第一年沒有網 路成癮之國中生予以保留且進行追蹤,結果發現第二年成為網路成癮組的國中 生,其第一年的家庭功能顯著低於第二年非網路成癮組的國中生;Kim 與 Haridakis (2009)的研究指出,不良的家庭功能會導致不良的家庭關係與不良的親子溝通, 青少年為了滿足被關注的需求,轉而投入在生活中易得之網路虛擬世界,以獲得 暫時性的情感支持和歸屬感;Zhong 等人(2009)的研究則指出,在情感涉入越多 的家庭中,青少年的網路成癮程度會越嚴重;Ko 等人(2009)的研究亦發現,網 路成癮組青少年的家庭功能顯著低於非網路成癮組青少年;Xiuqin 等人(2010) 針對網路成癮與非網路成癮的青少年進行研究,也發現父母教養方式與不良的家 庭功能對於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力。 在網路成癮的預防介入研究方面,不良的家庭功能亦是預防介入的重點; Park、Kim 與 Cho(2008)指出父母管教態度、家庭溝通性、家庭凝聚力及暴露在 父母衝突等因素,都和青少年網路成癮有顯著關係,並且強調家庭是網路成癮防 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為不良的家庭功能(如家庭暴力與溝通不良)會增加青 少年網路成癮的風險,並且建議實務工作者在設計網路成癮預防方案時,應將其 原生家庭納入考量;Zhong 等人(2011)研究亦發現,以家庭為設計基礎之介入方 案中,增進家庭功能可有效減少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類似地,Omer 等人(2014) 亦指出,不良的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具有重要的關聯性,因此在建立完整的介入 15.

(27) 方案時,應含括網路成癮者的家庭成員,以提升治療的成功率。 從過往眾多的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不良的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間,具有重 要的關聯性,亦是預防介入的重點;因此,本研究將重複驗證,在大樣本的高、 中職學生樣本中,家庭功能是否同樣能顯著預測高中職學生的網路成癮。. 16.

(28) 第三節. 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在過往的物質成癮研究中,已有眾多研究指出,憂鬱與物質成癮具有顯著的 關聯性,其中,以 Khantzian(1997)的「自我醫治模式」(self-medication model) 來解釋憂鬱可能會導致成癮行為最具代表性;該模式指出,由於物質可以減輕個 體不舒服的憂鬱症狀,使得個體持續成癮並增加物質的使用量,來幫助自己逃離 這些不舒服的症狀或情境。 在憂鬱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部分,近十多年來,亦有多篇研究指出,憂鬱 與網路成癮具有顯著的關聯性(Christakis et al., 2011; Ha et al., 2007; Kim et al., 2006; Ko et al., 2009; Tsai & Lin, 2003; Young & Rodgers, 1998);Young 與 Rodgers (1998)的研究中調查 312 位年齡介於 31 歲至 33 歲的成年人,發現憂鬱症狀和 網路成癮行為有顯著正相關,臨床上憂鬱程度的增加,個人使用網路的行為亦會 增加;Tsai 與 Lin(2003)針對臺灣十位網路成癮之青少年進行訪談,亦發現網路 成癮的青少年自覺憂鬱時,容易使用網路來抒發自己的憂鬱情緒,進而沉迷於網 路世界;Kim 等人(2006)則針對 1,573 位年齡介於 15 歲至 16 歲之青少年進行研 究,發現網路成癮的傾向在性別上未有顯著差異,且網路成癮組青少年的憂鬱症 狀顯著高於可能網路成癮組和無網路成癮組的青少年;Ni、Yan、Chen 與 Liu(2009) 的研究調查大陸地區共 3,557 位大學一年級之新生,發現網路成癮組學生的憂鬱分 數均顯著高於無網路成癮者,並建議學校的輔導方案應著重在減輕學生的憂鬱情 緒,且應儘早篩選出具憂鬱症狀的高危險群,以降低其網路成癮的可能性; Christakis 等人(2011)則以 307 位美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亦發現網路成癮與中、 高度的憂鬱有顯著之關聯性;Ha 等人(2007)針對 452 位南韓中學生進行網路成 癮之相關因素探討,發現相較於氣質、強迫症狀及酒精依賴,憂鬱症狀是最具關 連性之因素,並強調在網路成癮的治療中,應評估出潛在憂鬱學生之重要性;Ko 等人(2009)進一步以臺灣南部地區之 2,293 位國一學生進行兩年的追蹤研究,發 現高憂鬱症狀能夠顯著且正向預測兩年後學生網路成癮行為的發生。 17.

(29) 如同物質成癮,在過往眾多研究中皆指出,憂鬱與網路成癮具有顯著且重要 的關聯性;因此,本研究也將重複驗證,在大樣本的高中、職學生樣本中,憂鬱 是否同樣能顯著預測高中職學生的網路成癮。 綜上所述,在眾多可能影響網路成癮的因素中,憂鬱與家庭功能方面均透過 追蹤性的研究發現兩者為影響個體網路成癮行為之重要因素。基於此因,研究者 欲進一步探究在憂鬱在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的關係中是否具有中介變項的功能。. 18.

(30) 第四節. 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儘管過去已有諸多研究指出,不良的家庭功能與憂鬱皆和網路成癮有重要且 顯著的關聯性,但就目前所知,本研究為第一篇同時探討這兩個重要的社會(家 庭功能)與心理(憂鬱傾向)因素對網路成癮之影響關係,並做歷程式探討。 本研究回顧過往研究,發現家庭功能為預測憂鬱的重要因素;根據 Formoso、 Gonzales 與 Aiken(2000)的研究,他們以 284 位平均年齡 13 歲的青少年作為研 究對象,發現家庭功能越不佳(家庭衝突越多、父母監控越缺乏),青少年的憂 鬱程度越高;亦有研究發現,不良的家庭功能與個體的負向認知和憂鬱有關聯, 批判性的情感表達與溝通,容易導致個體有負向自我歸因和較差的自我概念,進 而導致憂鬱情緒的產生(Lisa, Hyman, & Betsy, 2001);林耀盛、李仁宏與吳英璋 (2006)研究也發現,家庭衝突性高和家庭獨立性低等因素,會造成整體家庭功 能下降,而這些因子可能對個體造成束縛,進而促發個體的憂鬱,故不良的家庭 功能會增加個體的憂鬱程度。因此,基於上述研究之回顧,本研究假設高中、職 學生的家庭功能可顯著預測高中、職學生的憂鬱傾向。 另一方面,本研究回顧過往文獻,雖然目前尚未發現同時探討家庭功能與憂 鬱對網路成癮行為之影響,但是同屬外化行為(externalized behavior)的霸凌行為, 已有研究探討兩者對外化行為之影響歷程;Brandon、Audrey 與 Emilio(2008)針 對 242 位國中一、二年級學生進行研究,發現憂鬱情緒在其家庭因素(包含手足 霸凌、父親威權式管教及母親威權式管教)與自覺受霸凌程度的關係中,具有中 介效果;該研究進一步解釋,青少年會因其上述的家庭因素而出現憂鬱情緒及其 相關的行為反應,進而導致他們在學校容易成為霸凌行為的受害者,因此,家庭 因素與自覺受霸凌程度的關係中,憂鬱扮演著中介的角色。此外,在網路成癮的 相關研究中,亦有研究指出,在自尊與網路成癮、身體外貌與網路成癮間,憂鬱 同樣扮演著中介的角色(Koronczai et al., 2013)。因此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 假設憂鬱傾向能中介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之影響。 19.

(31) 第五節. 研究假設. 針對本研究在第一章提出之研究問題,研究者經過文獻回顧與探討後,在此 提出所要進行考驗之研究假設條列如下,並請參見下方圖 2-5-1 所示:. 假設一: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具有顯著關聯性且具顯著預測力 1-1 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存在顯著負相關。 1-2 家庭功能可顯著且負向預測網路成癮。. 假設二: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具有顯著關聯性且具顯著預測力 2-1 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存在顯著正相關。 2-2 憂鬱傾向可顯著且正向預測網路成癮。. 假設三:家庭功能與憂鬱傾向具有顯著關聯性且具有顯著預測力 3-1 家庭功能與憂鬱傾向存在顯著負相關。 3-2 家庭功能可顯著且負向預測憂鬱傾向。. 假設四:憂鬱傾向能中介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之影響. 家庭功能. 圖 2-5-1. 憂鬱傾向. 網路成癮. 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假設關係圖. 20.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欲了解高中、職學生的家庭功能和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間之關係, 並透過問卷調查法來收集臺灣高中、職學生的資料,以回應研究問題與假設。本 章中共分為五小節,依序說明研究架構、研究參與者、研究工具、研究程序及資 料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上述文獻回顧與探討,發現家庭功能越不佳者其網路成癮的傾向也越 高,且家庭功能中包含許多向度,如:凝聚力、衝突性、情感涉入、情感表達、 溝通、問題解決、獨立性及家庭責任等,在不同的家庭功能向度與網路成癮間, 可能存在不同的關係;此外,憂鬱傾向也與網路成癮有關係,過往研究指出憂鬱 傾向越高者、網路成癮傾向也越高,然而家庭功能與憂鬱是透過何種歷程來影響 網路成癮,則尚待研究檢證與釐清。 故本研究將先探討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間之關係,並檢證家庭功能對網路成 癮之預測力(研究假設 1-1 與 1-2) ,同時研究者也預期憂鬱傾向能有效預測網路成 癮(研究假設 2-1 與 2-2)。 此外,家庭功能與憂鬱傾向之間並非無關,過去諸多實徵研究指出不良家庭 功能者其憂鬱傾向程度也越高,其中衝突性與情感涉入與個體的憂鬱傾向有正相 關,當家庭成員間的衝突越多,個體與家庭的分化越差時,個體容易感受到來自 家庭關係中的負面情緒,而影響其憂鬱傾向,故研究者也預期家庭功能可有效預 測憂鬱傾向(研究 3-1 與 3-2)。 最後,根據文獻回顧與相關推導,本研究亦假設憂鬱傾向在家庭功能對網路 成癮之預測關係間扮演了中介角色,意即家庭功能會透過憂鬱傾向的中介來影響 個體網路成癮行為表現(研究假設四)。整體研究架構如圖 3-1-1 所示。. 21.

(33) 研究假設 3-1、3-2. 研究假設 2-1、2-2. 研究假設 1-1、1-2. 圖 3-1-1. 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研究架構圖. 22.

(34)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採用林旻沛助理教授所主持之科技部計畫: 「臺灣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 心理社會成因與預防教育及其成效評估研究(第一年)」中的研究參與者與研究 資料,來做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和資料分析;研究者在此計畫中參與部分為:文 獻整理、部份班級施測、部份資料建檔,以及資料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選取臺灣地區的高中與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並以分層(高中、高職)、 叢集(以班為單位)方式進行抽樣,以促使研究樣本具有高中、職學生之代表性。 依據中華民國教育部統計處官方網站所提供 100 學年度之資料,全國高中人數為 401,958 人、全國高職人數為 366,449 人,兩者比例約為 52:48;本研究依此比例, 於 2013 年 10 月至 2013 年 12 月期間,針對兩所高中及兩所高職抽出 2,253 位高中、 職學生(高中生 1,152 位、佔 51.13%;與母群的比例接近),當天到校且在班之 受測總人數為 2,194 人,最後有效問卷數為 2,170 份;故問卷回收率為 97.38%、問 卷反應率為 98.91%,以及有效樣本回收率為 96.32%。 本研究共回收 2,170 份有效問卷,其中女性為 1,127 位、佔有效樣本比例為 52.13%,男性為 1,035 位、佔有效樣本比例為 47.87%;另外本研究高中學生樣本 數為 1,127 人、佔有效樣本之 51.94%,高職學生樣本數為 1,043 人、佔有效樣本之 48.06%,抽樣樣本之背景資料摘要如表 3-2-1。. 表 3-2-1 性別. 抽樣樣本背景資料摘要表 高中、職別. 人數總計(%). 高中. 高職. 女性. 566. 561. 1127(52.13). 男性. 557. 478. 1035(47.87). 未填寫. 4. 4. 8. 總計 (%). 1127 (51.94). 1043 (48.06). 2170. 23.

(3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與採用問卷調查法,使用「個人資料表」、「家庭功能量 表簡版」、「柯氏憂鬱量表」及「陳氏網路成癮量表」等四個量表作為研究工具。. 一、個人資料表 由研究參與者填答有關之個人基本資料,包含性別、年齡等人口統計學資料; 另外,個人資料表也詢問研究參與者「最近一年內」各項網路使用行為的使用時 數,包括平均每週上網時間、平均每週非課業用途上網時數、家中電腦上網設備、 有無智慧型手機、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時數,以及平均每週使用各種網路活動類 型的時數(如線上遊戲、網路購物或買賣活動、網路資訊活動、網路色情活動、 網路人際互動等)。. 二、家庭功能量表簡版 家庭功能量表由王淑惠(2001)透過國內外文獻與相關量表的回顧和整理, 再輔以本土化的質性訪談,找出代表家庭功能的重要向度,並進行整理與分析編 製而成。該量表共 44 題,包含八個分量表,分別為凝聚力、衝突性、情感涉入、 情感表達、溝通、問題解決、獨立性及家庭責任,並採 Likert 式五點量尺方式計 分,反應「幾乎沒有」為 1 分、「偶而有」2 分、「一半有一半沒有」3 分、「很常 有」4 分、 「幾乎都有」5 分(林耀盛等人,2006) ;該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 信度,王淑惠(2001)的研究指出,八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介於 .73 到 .90; 邱郁文(2003)以 306 個家庭為樣本,得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介於 .59 到 .85 之間。 Ko 等人(2004)針對王淑惠(2001)之研究,選取高因素負荷量之題目,發 展出「家庭功能量表簡版」,使用的是折半版本、題數為 22 題。而本研究欲測量 整體家庭功能,且因考量施測總題數之長度,故使用折半版本。 24.

(36) 在本研究中,此 22 題家庭功能量表簡版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達 .94,並以 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進行因素模式檢證,亦發現八個 分量表的八因素模式之整體模式適配度佳(CFI = .94、NFI = .93、IFI = .94) ,且八 個因素之因素負荷量介於 .63 至 .90;因此,該 22 題家庭功能量表簡版具有良好 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與建構效度。此外,在結構方程模式分析中,為求八個分量表 概念一致,本研究先將「衝突性」與「情感涉入」兩分量表進行反向計分,而後 再進行結構方程模式分析。. 三、柯氏憂鬱量表 柯氏憂鬱量表為柯慧貞(1989)所修訂之憂鬱症狀自陳式問卷,共 26 題、以 Likert 式量尺來測量憂鬱症狀,包括(1)情緒症狀:憂鬱心情、快樂不起來、哭 泣衝動、焦躁、易怒;(2)生理活動症狀:食慾不佳或增加、體重減輕或增加、 入睡困難、睡眠中斷與早醒失眠、睡眠增加、疲勞;(3)行為能力症狀:精神運 動性障礙; (4)認知思考症狀:悲觀、無價值感、自責、罪惡感、思考反應遲緩、 注意力不集中、無決斷力與自殺意念;作答時請研究參與者從選項中圈選一項最 符合自己最近七天狀態強度之描述句,計分方式是將各題選項分數進行累加、全 量表分數介於 0~85,總分越高代表憂鬱傾向越高。 柯慧貞(1989)曾針對臨床病人進行信度分析,發現其內部一致性信度與折 半信度皆為 .87;而用於臨床篩檢重鬱症病人部分,敏感度為 85.53%、特異性為 91.80%,以及準確率為 88.32%。在效度分析部分,此量表與自殺意念強度、身心 健康評估表之憂鬱量尺(Symptom Check List-90 Revised;SCL-90R)皆達顯著正 相關,顯示該量表具良好之效標關聯效度(Chiu, Ko, & Wu, 2007)。. 四、陳氏網路成癮量表 此量表是由「網路成癮核心症狀」與「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兩分量表組成;. 25.

(37) 而「網路成癮核心症狀」分量表可再分為「強迫性上網」(5 題)、「網路成癮戒斷 反應」(5 題)、「網路成癮耐受性」(4 題)等三個因素,「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分 量表又分為「人際與健康問題」(7 題)及「時間管理問題」(5 題)等兩個因素。 全量表共有 26 題,採用 Likert 式四點評量法作答,總分代表個人網路成癮的程度, 總分越高表示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此外,全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為 0.93,兩週再測信度為 0.83;網路成癮核 心症狀分量尺與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分量尺的內部一致性係數分別為 0.90 與 0.88; 各因素量尺之內部一致性係數則介於 0.78 與 0.82 之間,且心理計量顯示此份量表 是一結構合理、穩定可靠的量表。此外,高危險群學生與一般學生在使用網路的 經驗、每週上網時間、網路成癮傾向、網路成癮症狀、網路成癮相關問題、與對 網路成癮之態度等變項上,呈現不同型態的差異(陳淑惠等人,2003)。. 26.

(38) 第四節. 研究程序. 研究者所參與的研究小組在取得各受測學校之高中職校長、輔導主任、輔導 教師,以及施測班級的導師同意後進行問卷施測;在施測過程中,由研究小組至 四所高中職學校,針對輔導教師與導師進行施測訓練,並給予施測說明書,而後 以班級團體方式進行施測。 在施測流程方面,施測人員先向研究參與者說明此次施測目的、介紹施測流 程及強調研究倫理與保密性,而後邀請研究參與者放心、誠實作答;而後,請研 究參與者先填寫研究參與同意書和個人資料表,填答完畢、隨即收回,並請繼續 填答僅載有問卷編號的身心健康問卷,讓研究參與者了解個人基本資料將被保 密,並解釋相關疑義處。 此外,在問卷填寫前,也告知研究參與者於完成問卷填寫後,於下個學期開 學時,會依其所填答之結果,給予個別回饋報告書,以提高研究參與者誠實填答 之動機。. 27.

(39) 第五節. 資料分析. 本研究先以 SPSS 視窗版 22.0 版進行描述統計,以呈現研究樣本的基本人口 學特徵與網路使用行為,並利用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來分析家庭功能、憂鬱 傾向與網路成癮的相關程度;而後,在四個研究假設的檢證部分,本研究利用結 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以 AMOS18.0 電腦統計套裝軟體來檢 證之,並採用最大概似估計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s)來估計各模式中 的效果係數和適配度,且考量樣本的代表性,處理遺漏值(missing data)時選用 估計平均數與截距(Estimate means and intercepts)之功能來處理資料的遺漏值。 此外本研究 α 之統計顯著水準訂定為 p < .05。 在模式中的中介效果分析部分,本研究採 Baron 與 Kenny(1986)所提出的方 法,來檢驗憂鬱傾向的中介效果是否存在,其準則包括:1.自變項對依變項有顯著 的預測關係;2.中介變項對依變項有顯著的預測關係;3.自變項對中介變項有顯著 的預測關係;4.自變項對依變項的顯著預測關係,會因為中介變項的加入,而有所 減弱(部分中介) 、或是呈現不顯著(完全中介)的關係之情形。另外,本研究也 利用 Sobel test(MacKinnon 等人,2002)來檢證憂鬱傾向的中介效果是否成立。. 28.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先呈現與網路使用行為有關之描述統計,以了解臺 灣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之概況;第二節則以皮爾森相關來考驗家庭功能、 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三者間之相關;接著第三節運用結構方程式來探究家庭功能 與憂鬱傾向對網路成癮的預測分析;最後,第四節進一步呈現憂鬱傾向在家庭功 能與網路成癮間是否具有中介效果。. 第一節. 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行為概況. 本節將依序呈現高中、職學生每週使用網路之時數,以及高中、職學生使用 網路活動之型態,以了解其網路使用行為概況。. 一、高中職學生每週使用網路時數 本研究之高中、職學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 13.42 小時、標準差為 15.43 小時, 其中,平均每週花在非課業相關的上網時間為 11.22 小時、標準差為 14.29 小時。 此外,有智慧型手機的人數為 1,753 人,占全體樣本有效百分比為 82.3%;無智慧 型手機的人數為 376 人,占全體樣本有效百分比之 17.7%;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上 網者人數為 1,682 位,占全體樣本有效百分比之 79.6%,未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者 人數為 431 位,占全體樣本有效百分比之 20.4%;平均每週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時 間為 9.86 小時、標準差為 17.12 小時。. 二、高中職學生網路活動使用型態 根據表4-1-1可知,高中職學生每週平均使用網路來進行線上遊戲的時間為3.93 小時(標準差為8.40小時);花費在網路購物活動的平均時間為0.78小時(標準差 為2.23小時);而透過網路進行資訊收集活動的平均時間為2.58小時(標準差為5.20 小時);使用網路在色情活動的平均時間為0.35小時(標準差為3.77小時);透過. 29.

(41) 網路工具在人際活動的平均時間為8.12小時(標準差為13.58小時)。由此可知, 青少年從事網路活動之形態中,投入最長的時間在人際活動中,而花費其他活動 的時間由多至少則依序為線上遊戲活動、資訊活動、購物或買賣活動,最少則為 色情活動。. 表4-1-1. 網路活動每週使用時數摘要表 平均數. 標準差. 每週上網時間. 13.42. 15.43. 每週非課業上網時間. 11.22. 14.29. 線上遊戲活動. 3.93. 8.40. 網路購物活動. 0.78. 2.23. 網路資訊活動. 2.58. 5.20. 網路色情活動. 0.35. 3.77. 網路人際活動. 8.12. 13.58. 智慧型手機上網. 9.86. 17.12. 註:單位為小時. 此外,高中、職學生最近一年主要使用網路之活動類型最多者為進行網路人 際活動,共有 1,999 位,占全體樣本有效百分比 93.32%;次者為進行網路資訊活 動,共有 1,588 位,占全體樣本有效百分比 74.28%;第三多為從事線上遊戲,共 有 1,209 位,占全體樣本有效百分比 56.25%;第四者為網路購物活動,共有 715 位,占全體樣本有效百分比 33.33%;最後則為網路色情活動,共有 221 位,占全 體樣本有效百分比 10.47%。主要網路活動使用類型之比例如表 4-1-2 所示。. 30.

(42) 表 4-1-2. 主要網路活動使用類型之比例. 網路活動類型. 人次. 百分比. 線上遊戲. 1,209. 56.25. 網路購物. 715. 33.33. 網路資訊. 1,588. 74.28. 網路色情. 221. 10.47. 網路人際. 1,999. 93.32. 31.

(43) 第二節. 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相關. 依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節將依序呈現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之相關分析、憂鬱 傾向與網路成癮之相關分析,以及家庭功能與憂鬱傾向之相關分析。. 一、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之相關分析 如表 4-2-1 所示,家庭功能的「衝突性」和「情感涉入」分量表與網路成癮總 分均呈顯著正相關(p < .001) ,顯示高中職學生家中的衝突性越高、其網路成癮程 度也就越高;並且,家庭中情感涉入情形越多者(即家人間的關心是過度的、有 壓力的、變成彼此的負擔之情形),其網路成癮程度亦越高。 此外,在家庭功能之「凝聚力」、「情感表達」、「溝通」、「問題解決」、「獨立 性」及「家庭責任」,均與網路成癮總分呈顯著負相關(p < .001),表示高中職學 生家庭的凝聚力越高、情感表達越佳、溝通功能越好、問題解決能力越高、獨立 性越佳及責任感越高,網路成癮程度也就越低。. 二、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的相關分析 由表 4-2-1 可知,高中職學生的「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總分」呈顯著正相 關(r = .31,p < .001),即高中職學生自評其憂鬱傾向越高,網路成癮程度也就越 高;反之,憂鬱傾向越低,網路成癮程度也就越低。. 三、家庭功能與憂鬱傾向的相關分析 如表 4-2-1 所示,家庭功能中的「衝突性」和「情感涉入」分量表與憂鬱傾向 呈顯著正相關(p < .001) ,顯示高中職學生家中的衝突性與情感涉入性越高,其憂 鬱傾向也就越高。 另外家庭功能中的「凝聚力」 、 「情感表達」 、 「溝通」 、 「問題解決」 、 「獨立性」 及「家庭責任」,均與憂鬱傾向呈顯著負相關(p < .001),表示家庭中的凝聚力越 32.

(44) 高、情感表達越順暢、溝通功能越好、問題解決能力越高、獨立性越佳,以及責 任感越重者,其憂鬱傾向越低;反之,高中職學生家庭中的凝聚力、情感表達、 溝通、問題解決、獨立性及責任感的分數越低,其憂鬱傾向也就越高。. 33.

(45) 表 4-2-1 各變項之平均數、標準差及相關係數(N = 1,979) 1 1.網路成癮 2.憂鬱總分. 2. 3. 4. 5. 6. 7. 8. 9. 10. .31***. -. 3.家庭功能-凝聚力. -.26***. -.31***. 4.家庭功能-衝突性. .23***. .30***. -.67***. 5.家庭功能-情感涉入. .22***. .25***. -.60***. -.53***. 6.家庭功能-情感表達. -.20***. -.26***. .65***. -.42***. -.44***. 7.家庭功能-溝通. -.25***. -.29***. .72***. -.60***. -.56***. .71***. 8.家庭功能-問題解決. -.22***. -.26***. .74***. -.48***. -.45***. .62***. .72***. 9.家庭功能-獨立性. -.20***. -.20***. .61***. -.34***. -.42***. .53***. .60***. .64***. 10.家庭功能-家庭責任. -.24***. -.23***. .68***. -.48***. -.46***. .52***. .62***. .66***. .61***. -. M. 51.69. 12.18. 15.55. 7.44. 4.97. 8.94. 10.42. 7.25. 10.61. 7.33. SD. 13.15. 9.30. 3.23. 2.28. 1.63. 2.92. 2.41. 1.77. 2.39. 1.67. ***p < .001. 34.

(46) 第三節. 家庭功能和憂鬱傾向對網路成癮之預測力. 為了解變項間預測情形,本研究利用結構方程模式來檢證變項間之預測情 形。檢證過程中,為使家庭功能分量表之概念一致,本研究先將「家庭衝突」與 「情感涉入」分量表予以反向計分。 此外,由於樣本人數較大時χ2值易顯著,因此本研究根據Martens(2005)的 建議,進一步檢查適配度指標的數值,包括比較適配指數(Comparative Fit Index; CFI)、規準適配指數(Normed Fit Index;NFI)、非規準適配指數(Non-Normed Fit Index;NNFI)以及漸進殘差均方和平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依據Hu與Bentler(1999)的建議,當CFI、NFI與NNFI 的數值都大於0.9,以及RMSEA值小於0.1時,此模式就具有可接受(acceptable) 之模式適配度。. 一、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之預測分析 本研究利用結構方程模式檢證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之預測模式,結果發現該 模式具可接受之模式適配度(χ2(df = 64)= 931.51、CFI = .95、NFI = .95、NNFI = .93、 RMSEA = 0.079),並且,家庭功能可顯著且負向預測網路成癮(β = -.29, p < .001),因此研究假設 1-2:「家庭功能可顯著負向預測網路成癮」,獲得支持。. 二、憂鬱傾向對網路成癮之預測分析 本研究檢證憂鬱傾向對網路成癮之預測模式,結果發現該模式具十分良好之 模式適配度(χ2(df = 26)= 214.47、CFI = .98、NFI = .98、NNFI = .97、RMSEA = 0.058) , 並且,憂鬱傾向能顯著且正向預測網路成癮(β = .35,p < .001) ,因此研究假設 2-2: 「憂鬱傾向可顯著且正向預測網路成癮」,獲得支持。. 35.

(47) 三、家庭功能對憂鬱傾向之預測分析 本研究檢證家庭功能對憂鬱傾向之預測模式,結果發現該模式亦具有可接受 之模式適配度(χ2(df = 53) = 814.90、CFI = .95、NFI = .94、NNFI = .92、RMSEA = 0.081) ,並且,家庭功能可顯著且負向預測憂鬱(β = -.36,p < .001) ,因此研究假 設3-2:「家庭功能可顯著負向預測憂鬱傾向」,獲得支持。. 36.

(48) 第四節. 憂鬱傾向在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間之中介效果分析. 為了檢證憂鬱傾向是否在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間具有中介效果,研究者建立 憂鬱傾向之中介模式(如圖 2-5-1 所示) ,以檢證本研究之假設四: 「憂鬱傾向能中 介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之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憂鬱傾向之中介模式具有良好之模式適配度(χ2(df = 53)= 1085.18、CFI = .95、NFI = .95、NNFI = .94、RMSEA = 0.062) 。此外研究結果亦指 出,憂鬱傾向為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間之中介變項(mediator variable):1.家庭功 能可顯著負向預測憂鬱傾向(β = -.36,p < .001) ;2.憂鬱傾向能顯著正向預測網路 成癮(β = .28,p < .001) ;3.家庭功能可顯著負向預測網路成癮(β = -.29,p < .001) ; 4.同時將家庭功能與憂鬱傾向置入模式中,使得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的預測力下降 (從 β = -.29,p < .001 下降為 β = -.19,p < .001)。另外,本研究亦利用 Sobel test (MacKinnon 等人,2002)來檢證「家庭功能-憂鬱傾向-網路成癮」之中介關 係,結果也發現其中介關係是成立的(z = -8.64,p < .001) ,因此研究假設四: 「憂 鬱傾向能中介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之影響」,獲得支持。整體結構方程模式如圖 4-1-1 所示,該模式總解釋量為 15.3%。. 37.

(49) .15. 圖 4-4-1. 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結構方程模式. ***p < .001. 38.

(50)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本研究以網路成癮為研究主題,分別探討其與家庭功能與憂鬱傾向兩者間之 關係,希望透過本研究更了解影響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本章中共分 為三節,第一節將依文獻探討和研究結果進行比較與討論,並於第二節整理研究 發現,且提供實務工作的應用方向和建議,最後於第三節說明本研究之限制和未 來的研究方向。. 第一節. 討論. 本研究除分析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間之關係外,亦檢證憂鬱傾向 於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間所扮演的中介角色;依據結果顯示,本研究的四項假設 皆獲支持,即 1.家庭功能可顯著預測網路成癮;2.憂鬱傾向可顯著預測網路成癮; 3.家庭功能可顯著預測憂鬱傾向;4.憂鬱傾向可中介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之影響。 茲就研究結果詳細說明與討論於下:. 一、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之關係 在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的關係部分,研究結果顯示家庭功能可顯著預測網路 成癮,此與過往研究有一致性發現(Kim & Haridakis, 2009; Ko et al., 2007; Yen et al., 2007; Zhong et al., 2009)。由於家庭功能不彰,致使青少年透過上網來紓解其在家 庭與生活中所面臨的心理壓力,因此網路成癮可能是青少年用以反映其家庭功能 不佳所展現出的行為症狀,此結果和 Yen 等人(2007)與 Ko 等人(2007)的研究 結果相呼應;此外,家庭功能中的溝通是青少年獲得家庭成員間情感支持與歸屬 感的重要因素,若家庭成員間的溝通狀況不良,青少年渴望被關愛與被支持的需 求則難以被滿足,便可能透過易取得的網路工具,來達成與他人連結和被理解之 渴望,因而加深了網路成癮的可能性,此結果也與 Kim 與 Haridakis(2009)之研 究發現一致;Zhong 等人(2009)的研究指出,家庭中的情感涉入與網路成癮程度 3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o understand the Internet addiction behaviors, this study inquires the personal and family related factors, online experience related factor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measure human foot volume using 3D scanning range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oot length, width, height and ankle circumference, to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ariables of hypermarkets consumers’ flow experience and the trust, the external variables, and the internal variables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igh-school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multiple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and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whether there is a

The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discovering the actual situations and issues faci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s in studying mathematics and tests the discovery by

The study is aimed at research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ethical consumption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adopt it, and also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