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訪談分析與討論

第四節 小結。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走過歲月的利澤簡 走過歲月的利澤簡 走過歲月的利澤簡 走過歲月的利澤簡

圖 4-1 利澤簡老街現貌(攝於 2008 年)

一條百年前興起的熱鬧商街,

紅頭船、浣邊船、漁船聚集渡口邊裝卸貨物。

街仔上買賣批發叫囂聲連天,

這裡的厝越起越大間,越起越美,

連外國人也來設教堂、傳聖經。

若是想要買舶來品,

溪南地區就這一條街最出名;

若是要看電影、歌仔戲,

內行的人就坐輕便車到這裡。

那是一個利澤簡人念念不忘的光榮年代。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發展基金會(1997)

壹 壹

壹 壹、 、 、 、利澤簡地區概況 利澤簡地區概況 利澤簡地區概況 利澤簡地區概況

根據利澤簡文教促進會所印製之《走過歲月的利澤簡》一書(2000)中記載,

利澤簡地區位於宜蘭縣五結鄉東南隅,在蘭陽溪與冬山河下游出海口匯流處。東 邊隔著台 2 線與成興村相接,南邊與蘇澳鎮為鄰,西邊為冬山鄉,北邊接協和村,

全村面積 2 點 4691 平方公里,戶數 728 戶,人口計 2794 人。用現行的行政區劃 分,此地包括成興、季新與利澤三村,如果以利澤老街上的永安宮媽祖廟做為祭 祀圈的界線,利澤簡則涵蓋利澤、新店、下福等傳統八大庄。除此之外,此地也 曾經是蘭陽平原重要的貨運集散與對外口岸,清代從此地出海的船隻,可達艋

舺、鹿港、台南、基隆等地;甚至遠赴廈門、汕頭、福州等大陸沿海港口。歷史 上,利澤簡地區也是平埔族噶瑪蘭人的故居地,像加禮宛社、流流社、婆羅辛仔 宛社…等現仍保存的地名,就是沿用了噶瑪蘭的古名。而位於現在季新村的流流 社是現今少數保存還算完整,富於歷史研究價值的平埔族聚落。

一、地理環境

利澤簡地區的發展與冬山河河運的發展與沒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冬山河約 略由西南往東北方向,與蘭陽溪匯流後出海,而利澤簡就位在冬山河中下游段。

這段冬山河河道,受到沿海多脊沙丘的阻攔,彎曲如新月。而彎曲的河道,更使 得季節性海水倒灌、豪雨宣洩不順暢的水流,在沙丘內側的低地形成大片內陸濕 地。至於沙丘形成的原因,是蘭陽平原的沙岸地形長年受海風吹襲,在沿岸地區 堆積出一道道平行於海岸的沙丘。上述地形對利澤周邊的聚落形貌與發展有重大 影響:此地聚落多發展於沙丘的背風面,而吸引漢人囤墾的主要因素是水運便 利,這一段彎曲的冬山河道為昔稱的加禮宛港(karewan 在噶瑪蘭語中指尖尾瑪 瑙珠,有「沙丘」之意),水深可航行商船,成為清代宜蘭溪南重要的貿易口岸。

圖 4-2 大利澤地圖(陳聖華,2002),消失的舊河道部分由研究者增加。

二、利澤簡地區的歷史(整理自《走過歲月的利澤簡》一書)

(一)噶瑪蘭時期

利澤簡名稱來自本地原是噶瑪蘭利澤簡社社地所在,利澤簡(Hedecanan)

為噶瑪蘭語休息之地的意思。在漢人入墾之前本區在冬山河下游附近的還有流流 社、加禮宛社、婆羅新仔宛社。噶瑪蘭人以獵鹿、捕魚為主要生產活動,並在聚 落附近從事小規模農耕,種植小米、玉米、地瓜等作物。他們的房舍以木樁架高,

屋身用竹木撐起,屋頂覆蓋茅草,聚落隱蔽在樹林之間。直至道光年間開始,因 漢人入墾造成的壓力,陸續遷移至花蓮、臺東,剩下的噶瑪蘭人也與漢人通婚,

逐漸喪失自己的社會認同。

(二)清治時期

清朝嘉慶年間,因為漢人在西勢(蘭陽溪以北)的拓殖將近飽和,同時為了 避免和山區泰雅族人衝突,沿著蘭陽平原東側向南進墾,利澤簡即為此拓墾風潮 的先鋒地區之一。此地的興起與航運有關,蘭陽溪北的頭城烏石港和溪南的加禮 宛港,是宜蘭當時兩大商港。加禮宛港的港口比烏石港還深三公尺,可供大型帆 船「紅頭船」駛入,商船可達艋舺、鹿港、台南、基隆、八里坌等地,甚至遠達 廈門、汕頭、福州,進口布料、石磨、瓦片、磚塊及福州杉木等,出口苧麻、白 米與酒類。漢人移墾利澤簡,即是看中它可以當作加禮宛的內港,設立利澤簡渡,

並發展一條垂直於渡口的南北向商街,形成商業集散中心。商船載運來的貨品,

在加禮宛卸貨後,透過來往於利澤簡與清水間的接駁小船「駁仔」,或者利用南 門港分配至羅東,或運送到冬瓜港,也直接在今日的利澤簡老街批發給「行郊」

(百貨批發行,即為中盤商)。

圖 4-3 利澤簡渡口想像圖,陳虞弘繪(利澤簡文教促進會提供)

利澤簡同時也是清代的陸路交通要地:東西向有道路通往羅東、三星等地。

南北向,為了躲避泰雅人的出草,利澤簡一線也是蘇澳、馬賽一帶商民往來宜蘭 縣城與二結街仔的安全路徑。

隨著移民人口的增長,從此地上岸的漢人陸續向四周分墾,形成新店、社尾、

清水、成興、下福、加禮宛、寶斗厝、埤仔尾等庄,以利澤簡為經濟中心,以永 安宮媽祖為共祀神明形成一個祭祀圈。雖然這些庄有各自供奉的主神,例如加禮 宛開山廟的開台國聖、成興的帝君廟、清水的王爺廟,但每年正月各庄會輪流作 東邀請媽祖,至正月十五日八大庄的大小神明隨媽祖回到永安宮,進行「走尪」

儀式。這是一種抬轎過金火的競賽,神明在遶境各個庄頭後,回到永安宫前比賽,

從農歷正月初二起,由八大庄頭(清水、利澤簡、成興、新店仔、加禮遠、下福、

寶斗厝、埤仔尾等,即現今利澤村、季新村、成興村)輪流作東「請媽祖」,直 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當天,改由永安宫媽祖作東,邀請八大庄頭神轎齊聚廟埕進 行「走尪」競賽,在一百公尺的老街上,按照神轎大小分成 4 人或 12 人一組,

以 3 次競賽分出勝負,勝者可將平安旗帶回庄頭廟宇供奉,保佑來年平安富庶。

(三)日治時期

日治初期加禮宛港仍維持水運功能,地理位置優越的利澤簡也設立了許多重 要機構,例如明治三十二年(西元 1899 年)成立的利澤簡公學校(今利澤國小), 大正九年(西元 1920 年)由當地望族林氏兄弟在利澤簡渡口附近成立「有限責 任信用組合」,經營會員存放款服務。利澤簡水運功能及商業活動的繁盛,連帶 使供奉媽祖的永安宮得以改建於現址,奠定今日廟宇規模。因此,利澤從原本商 機活絡的市街,漸漸加上重要行政機關,仍為溪南地區重要市鎮,許多人需要到 利澤簡洽公辦事,加以輕便車的運行,使利澤簡扮演溪南羅東以東的一個資訊、

貨物、金融流通中心的角色。

日治中期後,宜蘭的經濟局勢開始轉變,大正十三年(西元 1924 年),日本

政府為了運送蔗糖、木材,開通宜蘭線鐵路,途經羅東,利澤簡不在沿線上。加 以蘭陽溪、冬山河上游伐木,造成加禮宛港河道日漸淤積,使得本地的交通及商 業地位日漸低落,溪南的貿易中心集中到羅東。接著利澤簡地區的望族也陸續往 羅東發展,昭和十八年(西元 1943 年)信用組合移植五結;羅東車站啟用後,

輕便車也取消了利澤簡路線。

(四)國民政府時期

光復後,利澤簡的經濟情況持續低迷,反而是鄉治所在地的五結,逐漸成為 本區的中心。民國五十年前後,清水大閘門完工後,冬山河道淤積更形嚴重,常 有氾濫成災現象,因此於民國六十六年起,進行長達六年的排水整治工程,將最 彎曲的河段(流流社、新店至利生醫院前)截彎取直。殘留的舊河道在民國七十 年左右由鄉公所進行填平,以每坪數百元的價格出售。民國七十三年起成立的冬 山河風景區,以一種新氣象出現在旅遊的大舞台上。此外,民國六十九年,在利 澤簡南邊埤仔尾附近,政府規劃了利澤工業區。民國七十三年完成了濱海公路以 西工業區及工業區住宅之開發工程。民國七十六年,台塑公司曾經購買濱海公路 以東二百八十公頃土地預定興建六輕煉油廠,後因引起宜蘭居民抗議而作罷。現 在該區段已經由工業局收回,重新規劃為科技工業區,陸續已有廠商進入設廠。

(五)社區發展時期

1994 年利澤簡的一群年輕人,有感於社區人口大量外流、社區居民凝聚力 不足,便由建立書香社會找到社區營造的切入點,在利生醫院二樓成立「書香圖 書館」,並在黃春明老師的鼓勵下於次年成立「利澤簡文教促進會」,這是宜蘭縣 第一個文教性質社團。雖然開始成立的目標只是為了讓社區孩童有一個看書的地 方,但當時適逢社區總體營造的興起,於是利澤簡文教促進會便擴大服務目標,

改以社區發展為宗旨,參與宜蘭縣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也曾與台大城鄉基金會

合作老街人文地景保存與再現工作,並在促進會成立後十四年間先後培養許多志 工,同時也凝聚地方情感。雖然後來有利澤簡社區發展協會的成立,但此協會卻 因人力、物力的不足,常有理想卻苦於無法執行,因此許多活動都由文促會主辦,

由社區發展協會協辦的合作模式進行辦理。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利澤簡社造活動資料分析與討論 利澤簡社造活動資料分析與討論 利澤簡社造活動資料分析與討論 利澤簡社造活動資料分析與討論

這是一場既細膩而又浩大的台灣社會改造工程。

社區總體營造真正要營造的,是構成這個社區社會的「人」。

--《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文建會

自從 1995 年 7 月 29 日正式成立「宜蘭縣利澤簡文教促進會」以來,宜蘭縣 五結鄉利澤簡地區的變化雖不如大二結、白米等地區的成效卓越,但身為最早接 受宜蘭縣補助進行「社區總體營造」的 14 個社區之一,利澤簡地區卻也隨著政 府的腳步默默地進行「造景」、「造人」、「造社區」的運動長達 14 年之久。研究 者從利澤簡文教促進會所提供的會員大會手冊,擷取會務報告中有關社區總體營 造的部分(如表 4-1),並從中分析歷年的活動,及其活動所帶來的影響及效應。

研究者根據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所重複提到的活動,做為這一小節事件討論 的選取依據。有的社區活動可以一個對一個地對應到文化公民型塑階段中的某一 個階段,但是有的活動卻因為活動時程較久,再加上促進會將主導權下放到居民 身上,因此可以觀察到參與居民的文化公民概念型塑四個階段(喚醒組織行 動文化公民增權展能)。研究者在此想要強調的是文化公民概念的型塑本就是 透過不斷互動、不同事件或活動的相互延續而生成,文化公民概念既是被定位

研究者根據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所重複提到的活動,做為這一小節事件討論 的選取依據。有的社區活動可以一個對一個地對應到文化公民型塑階段中的某一 個階段,但是有的活動卻因為活動時程較久,再加上促進會將主導權下放到居民 身上,因此可以觀察到參與居民的文化公民概念型塑四個階段(喚醒組織行 動文化公民增權展能)。研究者在此想要強調的是文化公民概念的型塑本就是 透過不斷互動、不同事件或活動的相互延續而生成,文化公民概念既是被定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