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評估遊憩效益的方法

由於遊憩資源或自然資源無法在市場中取得交易,導致缺乏市場價 格,使其遊憩效益或資源效益無法透過市場機能加以衡量,因此需要以非 市場評估方法(Nonmarket Evaluation Technique)來估計。

自從Clawson(1959)具體化利用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 CS)之理 念來衡量旅遊區產生之遊憩效益後,多種不同評估遊憩效益之方法相繼被 提出(Deyak and Smith, 1978; Loomis, 1982; Brown and Mendelsohn, 1984;

Bowker and Stoll, 1988)。

Randall(1994)以經濟理論的觀點,認為非市場的評估方法有「所得補償 法」(Income Compensation Approach)與「支出函數法」(Expenditure Function Approach)兩大類。前者在理論上是針對自然或遊憩資源的增量或減量,直 接找出能使消費者達到原來效用水準之補償金額,在實務上以 CVM 最重 要,後者則是利用自然遊憩資源與其他具市場價格之財貨,在消費者效用 函數之相關性而導出自然遊憩資源增量或減量之價值,在實務上以TCM 為

最重要。

作者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檢 定,結果顯示自然景觀類遊憩效 濟價值,使用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模 式 進 行 校 估 與 檢

作者

作者

能對環境資源中的使用價值(Use Value)與非使用價值(Non-use Value)進行評 估(Freeman, 1993)。CVM 是在並無實際交易行為的問訪,除了評估遊憩效 益外,更常被用在環境資源保護或新產品的訂價上。

由於 CVM 是在假想狀態下,尋求消費者之願付價格(Willingness to Pay),因此,其有效性備受爭議(Mitchell and Carson, 1989; Zawacki et al., 2000)。但也有學者認為,有許多潛在的消費行為,現實中難以進行觀察,

若欲探討各種潛在消費行為對願付價格的影響,建議可使用CVM 進行試訪

以當作參考的樣本資料來做研究(Sorg et al., 1985;Walsh, Johnson and McKean, 1988)。

TCM 則是基於消費者可觀察的實際行為,而探討旅遊者因從事某地點 旅遊活動投入之支出和旅遊次數間之關係(陳麗琴等,2002),是用於實證研 究旅行次數與旅行成本間之關係的方法(Zawacki et al., 2000)。因此,旅行的 定義對建立 TCM 之理論基礎是非常重要的(陳麗琴等,2002)。基本上旅行 的定義有二種不同說法,一是認為旅行僅是到某遊憩區之過程而已,因此 旅行成本僅包括運輸成本及門票(Shaw, 1987);一是認為旅行是一種遊憩體 驗(Recreation Experience),須結合個人之時間、費用、器材與技術而產生此 遊憩體驗,多數研究者較支持此說法(McConnell, 1975; Rockel and Kealy, 1991; Layman et al., 1996)。後者的相關旅行成本之研究非常多樣與複雜,例 如專程與順道旅遊性質、當地與外來遊客的旅遊、交通成本的討論,旅遊 時間成本的決定等(陳麗琴等,2002),有眾多學者加以研究(Gum and Martin, 1975; McConnell, 1975; Hanley, 1989; Hanley and Spash, 1993; Loomis and Walsh, 1997),惟專程與順道問題在實務上較常被忽略,然而此問題對遊憩 效益之影響甚大,故本研究進一步回顧文獻上對於此問題的討論。在回顧 文獻上對專程與順道問題之討論前,以下先介紹以TCM 模型來評估遊憩經 濟效益的方法。

使用TCM 法來衡量遊憩經濟效益時,常用的指標有 3 種,分別是消費 者剩餘、補償變量及對等變量(Equivalent Valuation, EV)。消費者剩餘係指消 費者願意支付大於實際支付的部分,補償變量係指為維持消費者於原效用

圖2-2 消費者剩餘、補償變量與對等變量

陳凱俐和林雲雀(2005)表示,不論是哪一種模型,理論上皆可評估消費 者剩餘、補償變量與對等變量三種遊憩效益指標。以下即以陳凱俐和林雲 雀(2005)的說明為基礎,加上本研究整理後續文獻,對遊憩效益不同評估方 法加以闡述。

黃宗煌(1989)、鄭蕙燕、張偉祐和林政德(2000)、陳麗琴等(2002)、

Huang(2004)、陳宛君和廖學誠(2007)、李俊鴻和陳吉仲(2007)、吳珮瑛和廖 珮吟(2008)等學者採用推估旅遊需求模型方式來估計遊憩效益,在實證研究 上,影響旅遊需求的解釋變數除了旅遊成本外,也可能包括個人的社經特 徵(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變數,因此建立如下的迴歸模型:

) , , , , ,

(X1 X2 X p Y f

q = K n (2-1)

q

q p

Z

D U0 U1

CV EV

p1 p0

DH0

DH1

EV=A+B+C CV=A

CS=A+B

A C

B

其中,X1,X2,K,Xn分別代表個人的社經特徵變數,如性別、年齡、

教育程度、職業別、至此地點旅遊的其他訊息等自變數及旅遊成本(p)和所 得(Y )。找出遊客個人的遊憩效益需求函數後,依據此函數即可以積分法計 算消費者剩餘,以作為遊憩地點的遊憩經濟效益。其計算如下:

= ∫ H

L

pp f X X Xn p Y dp

CS ( 1, 2,K, , , ) (2-2)

式中,pH為所有樣本中最高的旅遊支出,pL為所有樣本中最低的旅遊 支出。若欲計算每位遊客的遊憩效益,則第i 位遊客的消費者剩餘為:

= ∫ M

i

pp n

i f X X X p Y dp

CS ( 1, 2,K, , , ) (2-3)

pM 為 Choke Price,此時之旅遊次數為 0。其意涵類似 Reservation Price,即買方所能接受的最高價格。

pi為第i 位遊客的旅遊支出。X1,X2,K,Xn以及Y 等自變數,對需求函 數的影響視為常數,以各自變數的樣本平均值代入函數中,並假設不再變 動,如此便可將旅遊支出的變動視為消費者剩餘變化量的唯一原因。

需求函數除了可推導出消費者剩餘外,Hausman(1981)曾說明,透過 Roy’s identity 及微分方程,由普通需求(Marshallian Demand)推導支出函數 後,可推導出補償變量與對等變量:

黃宗煌(1989)、鄭蕙燕、張偉祐和林政德(2000)、陳麗琴等(2002)、陳 資料來源:整理自Huang(2004)、陳凱俐和林雲雀(2005)。

第二種評估模型由Cameron (1992)提出,其模型不以旅遊需求線為推估 對象,而是直接假設效用函數的型態,並以最大概似估計法推估效用函數 之參數。

陳凱俐和溫育芳(1995)採用此架構,而將效用函數由 Cameron (1992)的

(Hicksian Demand Curve)以下、實際支付金額以上的部分,對等變量則為以

新效用為基準所繪出的受補償需求以下、實際支付金額以上的部分。簡言 之,這些觀念都是指消費者對某商品所願意支付的代價,超過他實際支付 代價之差額,因此差額可衡量消費者額外之滿足。

由於 CS、CV 與 EV 同樣都可以評估遊憩效益,因此,本研究直接採 用估計旅遊需求模型來推估 CS,而不需另外將其轉換成支出函數來推估 CV、EV。以下進一步回顧文獻上對專程與順道問題的討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