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詩作《天鵝》內容之探討與分析

第一節 詩人馬拉梅之簡介

斯特凡‧馬拉梅(Stéphane Mallarmé, 1842-1898)是法國象徵主義詩人、散文 家與評論家。1842 年馬拉梅誕生於巴黎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他從小由祖母撫養 長大,1898 年病逝於巴黎近郊的城市瓦爾凡(Valvin)。

馬拉梅二十歲時,前往英國倫敦研習英語,並且開始發表詩歌,次年他獲得 英語教師的資格;1871 年他在巴黎的康多賽中學(Lycée Condorcet)覓得教席開 始教授英語,此後馬拉梅一直留在巴黎,直到1894 年才退休結束教學的生涯。馬 拉梅在學生時代便開始寫作,他1862 年在《藝術家》(L’Artiste, 1831-1904)雜誌 發表詩作,開始受到詩界的關注,1866 年《當代巴拿斯詩刊》(Le Parnasse

Contemporain)收錄了他的十首詩作,27由此可觀察到馬拉梅早期的成就與發展。

馬拉梅在1875 年回到巴黎後,與當時的幾位詩人建立了友誼,最著名的像是 象徵主義始祖的法國詩人魏爾蘭(Paul Verlain, 1844-1896),透過魏爾蘭的介紹,

馬拉梅也認識了更多藝術界的工作者,像是畫家馬奈(Édouard Manet,

1832-1883),馬奈成為馬拉梅最親密的朋友。1880 年開始馬拉梅在他的住宅舉辦

27 Stéphane Mallarmé《馬拉美詩選》(Stéphane Mallarmé),莫渝 譯。

(台北;桂冠,1995),2。

16

詩歌沙龍,一些著名的詩人、音樂家、和畫家都是他家的常客,座中常客有法國 詩人康恩(Gustave Kahn, 1859-1936)、美國詩人梅希爾(Stuart Merrill, 1863-1915)、 希臘詩人莫里亞(Jean Moréas, 1856-1910)、比利時詩人羅丹巴克(Georges Rodenbach, 1855-1898)、愛爾蘭詩人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法國 詩人魏爾蘭、畫家馬奈、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雷諾瓦(Pierre Renoir, 1841-1919)等人,28因為沙龍在星期二舉行,被稱為「馬拉美的星期二」(Mardis),

這樣的聚會促進了象徵主義運動的發展,亦形成了象徵主義的新思潮。

馬拉梅創作許多象徵主義的代表作品,在詩的方面有《牧神的午後》

(L’Aprés-midi d’un faune, 1876)、《愛羅狄亞得》(Hérodiade, 1865)、《骰子一擲永 不能破除僥倖》(Un Coup de dés jamais n’abolira le hazard, 1897)以及多種版本的

《詩集》(Poésies, 1887);散文方面有《音樂與文學》(La musique et les letters, 1894)、《雜文集》(Divagations, 1897);翻譯方面的著作為翻譯美國詩人愛倫‧坡

(Edgar Allan Poe, 1809-1849)的作品《愛倫坡詩選》(1898)等等。

馬拉梅在寫作中力求以最少的文字表現豐富的內容,他的詩作追求語言之美 與句法的多變化,確立了自由詩的形式。在詩作的內容與形式上中強調純粹的知 性與音樂性,表達出詩人當下的心靈狀態,詞句之間與音調、色澤的凝聚力皆有 相當的和諧,借重作曲的程序而模仿音樂,讓一首詩作即是一首交響曲;29並且,

28 劉淑如,〈論德布西音樂的視覺印象〉,《勤益學報》(21:1),392。

29 Stéphane Mallarmé , 6。

17

他於1892-1894 年間根據馬拉梅的詩作《牧神的午後》(L’après-midi d’un faune, 1876),寫作了管弦樂作品《牧神的午後前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1894),並且邀請馬拉梅參加首演,而另外德布西將馬拉梅詩作結合音樂作品的例 子,還有包括由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幻象》(Apparition, 1884)與《馬拉梅的三 首詩》(Trios poems de Stéphane Mallarmé, 1913)32;另一位印象樂派的作曲家拉威 爾,也同樣使用馬拉梅的詩作與其音樂作品作結合,包括藝術歌曲《聖女》(Sainte, 1896),以及以弦樂四重奏做為伴奏的歌曲《馬拉梅的三首詩》(Trios poems de

30 劉淑如,394

31 熊思音,〈德布西《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新探〉,《復興崗學報》(51,1994),118-119。

32 樂曲包含三個樂章,分別為《Soupir》、《Placet futile》、與《Eventail》。

18

Stéphane Mallarmé, 1913)

33,再者,法國作曲家米堯與本論文所探討之作曲家布

列茲,皆是使用馬拉梅詩作將音樂與文學結合的最佳例證。

 

 

 

 

 

 

 

 

 

 

33 樂曲包含三個樂章,分別為《Soupir》(題獻給 Igoe Stravinsky)、《Placet futile》(題獻給 Florent Schmitt)、與《Surgi de la croupe et du bond》(題獻給 Erik Satie)。

1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