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綜合上述研究可知,倘若期待中年級兒童能漸進的提升其寫作能力,就必須奠定良 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基礎,再透過教學者循序漸進的誘導,將說與寫作一結合,由口述作 文進入到筆述作文,引導學生充分運用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寫出一篇完整且能表達情 意之文章。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語文學習的檢測與輔導 語文學習的檢測與輔導 語文學習的檢測與輔導 語文學習的檢測與輔導

近年來,我國受到世界趨勢的衝擊,部分文化資源不足地區及相對弱勢族群學生,

其教育問題益形嚴重,而教育部從 2003 年開始將新移民子女比例高之學校納入「教育 優先區計畫」,以改善其教育設施,期能平衡城鄉教育差距(教育部,2004)而在 2006 年推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中亦將新移民子女列入,於課後進行課業輔導,藉由輔導 的過程中,瞭解其學習需求,改善先天上的弱勢因素。

壹 壹 壹

壹、 、 、語文檢測之重要性 、 語文檢測之重要性 語文檢測之重要性 語文檢測之重要性

由於語文學習困難之成因並不單純,無法僅從日常表現及學業成績來評斷,楊坤堂

(1991)綜合各家說法認為,影響學習困難包含社會場域、學校環境、家庭因素及自己。

因此,必須經由多項或專業檢測的評估,才能準確分析學習者的學習困難所在。

Anastasi(1991)認為,檢測分析是為了瞭解學習者在某一領域中的優、劣之處,而 非測驗其一般的成就水準,如此一來,便能深入去探究其學習困難之因素,規畫個別化 的補救教學。而 Otto 和 McMenemy(1966)指出三種診斷的層次:調查診斷、特定診斷 與密集研究。其中,特定診斷即為個別診斷,亦是一種試驗性診斷,目的在於使用智力 測驗或特定的學習能力檢測,去瞭解學習者的優、缺點,並進一步確定學習者的學習問 題。又加上蔡藍儐、高介仁(2010)所述,國小教育的一致性目標無法顧及個別發展與 需求,包括學生個體的先天潛能與後天環境。因此,無法從單一角度來說明與論斷,必 須藉平時教學評量或檢測工具來發掘,最後進行額外的補救教學。

貳 貳 貳

貳、 、 、補救教學的意義與策略 、 補救教學的意義與策略 補救教學的意義與策略 補救教學的意義與策略 一

一 一

一、 、 、補救教學的緣起與意義 、 補救教學的緣起與意義 補救教學的緣起與意義 補救教學的緣起與意義

教育均等是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相同的教學與對待,讓學生得到適性的發展,

陳奎熹(1995)補充教育均等的概念中,對於學生的性別、種族、社會地位等不可有主 觀評斷,必須積極提供彌補缺陷的機會,促進立足點的平等,才能顯現學生之個人特質;

林清江(1987)也指出教育機會的均等,應先重視入學機會的均等及最低入學年限的實

施,使得不同社會階級、居住地區、性別、種族皆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並得到相同的 受教過程,因而讓學生在學習中,促進個人潛能的發揮。雖說學生接受教育的機會平等,

但天生的缺陷則導致學習上產生落後情形,因此,政府便開始推動各種補救政策,期望 能扶助低成就學生,消除城鄉差距或貧富階級的現象,補救教學因應而生。

國內很早即開始實施第八節的補救課程,但其對象不限於低成就學生的補救,有的 甚至變相成為升學的加強課程。有鑑於此,教育部從 1997 年開始,為幫助低成就學生 提升學業能力,積極推動補救教學,並提倡「教育優先區計畫」,改善偏遠地區的城鄉 差距;而後在 2005 年,又提出「攜手計畫課後扶助」,針對弱勢學生、原住民學生、新 移民學生等加強學業補救。

因而,補救教學則為教師針對各種不同學生的特質,設計不同的課程與採取適當的 教學法,提供學生接受更多的學習機會與管道,並且給予多方學習資源,改善與同儕間 之差距。邱上真(1992)指出補救教學是一種診療教學模式(clinical teaching),瞭解學 生的學習困難後,進行一系列的診斷式教學活動,期能跟上教學進度;陳長春(1992)、

謝松齡(2008)提到補救教學具有事後補救之成效,增加額外的教學時間,透過符合其 學習能力的教學,提升學習成就。最後,Julie 及 Ruby(2006)表示,可藉由補救教學,

幫助學生學習之前沒學好的課程內容,穩固其學習基礎。

從上述可知,補救教學可說是一種診療式的教學模式,針對低成就學生,教師必須 設計符合學生的課程與授課方式,讓學生從中彌補學習不足之處,並縮短與同儕之間的 能力差距,以達到補救教學之成效與存在價值。

二 二 二

二、 、 、寫作補救教學的可能策略 、 寫作補救教學的可能策略 寫作補救教學的可能策略 寫作補救教學的可能策略

寫作為一項相當複雜的高層次語文活動,對一般學生而言已非容易之事,何況是學 習背景較為不利的新移民子女,更是一項極困難的挑戰(葉玉滿,2008)。

一篇良好的作文,需要儲備大量的語文材料及寫作技巧才能順利完成,如要協助新 移民子女提升其寫作表現,需教師從旁引導,運用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 掌握主題並進行有意義的寫作活動。因此,研究者從國內碩博士論文中,搜尋相關寫作 補救教學的研究,並草擬適合本研究之教學方法。

(一)以「繪本」為材料之補救教學

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中,低年級階段處於具體運思期,其語文能力開始學會用簡單 的語言、文字及圖形等從事思考活動。因此階段學生尚未發展抽象運思能力,只能透過 實物及具體的圖片來幫助學習。

「繪本」即為「畫出來的書」,在繪本中,圖畫是獨立的,甚至超越了文字而成為 書本的主體,讓讀者透過閱讀圖像與文字的方式了解作者欲表達之意(黃文枝,2008)。

由於繪本具備教育性、兒童性、趣味性、傳達性及藝術性(林敏宜,2002),因此可藉 由閱讀繪本來充實其閱讀能力,並豐富寫作之材料。

在寫作補救教學中,有許多研究結合了「繪本」作為寫作教學,來提升低成就學生 的寫作能力並激發其寫作興趣。黃文枝(2008)以國小一年六班學童為研究對象,根據 一年級學童身心發展及學習能力來選用圖文並茂之繪本,分析其文學特質,並以「繪本 之語文結構」、「繪本主題延伸」、及「繪本之圖像」等三階段教學策略進行讀寫結合教 學,其結果分析提升低年級學生之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及學習興趣。

林燕(2006)根據低年級學童之學習特性,採用視覺效果佳、圖文並茂之繪本進行 十二單元之實驗教學,藉以提升學童寫作能力。其研究結果發現:繪本教學有助於學童 口語表達及信心提升,並增進學童之閱讀理解、興趣及提升寫作能力。

吳書芸(2011)採前實驗研究針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進行繪本結合故事結構策略提 升閱讀理解能力及摘取大意寫作能力。研究者以繪本提供視覺刺激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輔以說故事貫穿整個教學流程,藉此引導學生連結生活經驗來表達對故事的感受及想 法。其研究結果認為:教學過程應循序漸進,以學生程度為設計依據。而進行繪本結合 故事結構策略中,故事地圖可做為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輔助學習工具,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閱讀及寫作皆運用了繪本作為教學的教材,這種圖文並茂的教 學方式,能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將學習由被動轉於主動,培養學生主動閱讀之興趣,

再藉由閱讀過程中,累積寫作技巧及材料,充實其寫作能力。因低年級著重於具體、形 象的發展,繪本教學大多運用於低年級學生以及低成就學生之補救教學上。

(二)概念構圖之補救教學

概念構圖教學是一個協助學生達到有意義學習的工具,透過舊知識與新知識的結 合,呈現出階層排序的概念關係,不僅可增強學生其知識結構,亦能修正既有的錯誤概 念。概念構圖是先釐清概念後,以視覺化呈現的過程,因此,概念構圖的類型多元,適 合運用於不同的形式上,如:蜘蛛網圖、階層構圖、鎖鏈構圖、魚骨圖、權衡秤及環扣 圖(陳秋妤,2007)。

使用概念構圖教學的相關研究甚多,許多研究將概念構圖運用於低成就學生中,藉 此來幫助學生於寫作內容及寫作結構上的建構,才能寫出一篇良好的文章。沈麗蓉

(2006)針對國小三年級作文低成就學生,進行十週的合作學習式概念構圖作文教學。

在研究結果上,學生之「文句表達」及「基本技巧」皆無明顯進步;但在「內容思考」

及「組織結構」上則提升了不少,內容比以往豐富,結構也較能掌握。陳秋妤(2007)

對國小四年級寫作困難學生實施概念構圖教學法後,其「內容思想」及「組織結構」亦 與沈麗蓉(2006)相同,具有提升之效能。

柯春榕(2009)則是針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實施概念構圖策略寫作教學。在教學策 略實施過後,其文章內容之字數明顯增加,且較流暢;在延宕效果上具有良好的維持效

果,表示出學生經過概念構圖教學後,能正確掌握文章的結構。

呂尚芝(2010)運用概念構圖策略於不同語文能力的四年級學生中,來檢視概念構 圖策略對其寫作能力與態度之影響。此研究的結論顯示:高能力組學生能將概念圖做有 意義 的轉譯,而低能力組學生轉 譯能力相對較弱,但皆能有效提升高、低語文能力學生 的寫作能力,並促進高、低語文能力學生的寫作態度。

由上述可知,學生在作文的內容上,較以往有更多的材料可運用,其完成之寫作內 容豐富,不再單調乏味;而在結構組織上,利用結構性較強的階層圖,釐清學生段落安 排的組織能力,使之文章條理分明。當學生不再排斥寫作的過程時,其寫作態度便會趨 向正面、積極性。

(三)讀報教育應用於寫作補救教學

讀報教育,即為引導學生學習閱讀報紙的有效策略的教育,是藉由報紙做為教學教 材,提供學生吸收新知的來源。在 2005 年,〈國語日報〉推行讀報教育的活動,透過推

讀報教育,即為引導學生學習閱讀報紙的有效策略的教育,是藉由報紙做為教學教 材,提供學生吸收新知的來源。在 2005 年,〈國語日報〉推行讀報教育的活動,透過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