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就第二章所介紹的課程架構,列述有關課程規劃的原則,以供學校課程領導 與教師根據課程理念、宗旨和目標,並因應學生需要、興趣和能力,以及學校實 際情況規劃課程,編排教學進度和活動等,從而協助學生達致學習成果。

3.1 主導原則

學校和教師在規劃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時,應考慮以下的主要原則:

 學生從基礎教育八個學習領域習得的已有知識和學習經歷,是修讀高中公 民與社會發展科的基礎,在規劃本科課程時應予以適當考慮。學校須利用 靈活的初中課程組織,為學生提供均衡的學習經歷;但不應自行參照高中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及評估指引》,而開設並無課程發展議會提供《課 程及評估指引》的校本初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或相關科目。學校若為 了騰出課時以推行校本初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而刪削各學習領域(如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技教育)中對學生知識基礎甚為重要的必需學 習內容,將不利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長遠也不利高中課程的學習根基。

 應與學生在其他課程的學習經歷有意義地聯繫起來,讓他們透過體驗學習 充實其學習經歷。

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屬於跨學科科目,加強與相關科組的協調和聯繫,能幫 助學生擴闊學習層面,強化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深化學習。

 基於各校校情不同,故應根據學生能力的差異而採用多元的學與教策略,

照顧學生的不同需要、興趣、能力及學習風格。

 評估的設計是學與教過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學校需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評 估模式,並為促進學習的評估提供資料,以回饋學與教,促進學習成效。

 根據課程理念、宗旨、目標和學生學習情況而在課堂結束時作綜合解說,

優化學習過程,鞏固學習成果。

27

3.2 課程領導及統籌

課程領導是推動課程持續發展的重要元素。良好的課程領導能使學校進行有效的 課程規劃,有助課程順利推展,以及因應日後的課程發展而予以優化和更新。領 導和促進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持續發展,應涵蓋以下各項範疇:

3.2.1 課程規劃

學校的課程領導和教師,必須透徹掌握本科的課程理念、宗旨和目標,以及課程 和評估架構;並須充分了解學校現況、教師的專長和經驗、學生的需要和能力等 各方面校本情況,藉以規劃本科課程的各項事宜(例如整體學習目標、學年教學 進度表、學與教策略和學習活動、資源選取、評估策略和安排)和帶領本科發展。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課程規劃應關注以下重點:

 檢視初中課程及相關學習經歷,建基於學生的已有知識、技能和經驗,以整 體規劃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

 從課程的主題、課題及學習重點,識別相關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

繼而按課程所制定的主題先後次序,以及因應校本學生情況而擬訂學年教學 進度表,作為科任教師施教本科課程的依據;

 利用合適事例協助學生學習各課題,並選取多樣化和經過調適的資源供學生 學習,讓他們對課題所涉及的範疇有基本認識。所選取的事例和題材必須配 合本科的課程宗旨和目標,並與課題的學習重點密切相關;

 配合照顧學習多樣性的原則,靈活運用多元化學與教策略,藉以提升學與教 效能。探討跨科組協作的可能性,因應課題的性質而安排合適學習活動或全 方位學習活動,讓學生從體驗中深化學習,並從中培養正面價值觀和積極態 度;

 配合課程宗旨、學習目標和學與教內容,設計促進學習的校內評估政策、活 動或課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和延展課堂所學,循序漸進地發展學 生的知識、共通能力、正面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

28

3.2.2 課程統籌、支援及管理

若要有效發揮課程領導職能,科主任/中層管理人員必須擔當統籌、指導、支援、

及監察者的角色,制定清晰的工作指引和分工,集思廣益、共同協作,務使恒常 科務配合課程、運作暢順。

科主任/中層管理人員應透過定期的科務會議、發展性和考績觀課,以及查閱簿 冊/課業等措施,掌握本科工作計劃及教學活動的落實情況,了解課程進展和學 與教成效。審視校內學習評估時,須留意課業類型、評估範圍和方式、題目的質 量和適切性,以及教師的回饋等各項情況是否適切有效。在課程評鑑方面,應就 科務計劃的各項工作進行檢討,反思工作成效,以釐定提升學與教的策略。

教師肩負傳承知識、薰陶品格的重要職責,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階模作用,影 響深遠。科主任/課程領導應就本科課程落實情況,包括校本教材的內容和質 素、課堂的學與教效能等,提供指導和支援,與教師持續溝通商議,協助教師按 本科《課程及評估指引》的要求施教,讓學生掌握準確的知識、建立正面的價值 觀、態度和行為。

科主任應妥善管理科組工作,處理相關行政職務,提升科組的管理成效及質素。

例如運用相關津貼發展採購學與教資源、採購專業培訓服務、舉辦交流團、聯校 活動或比賽,以支援本科的學與教。在採購/招標過程中,教師須遵從「資助學 校採購程序指引」的規定辦理,並監察供應商提供的物料及服務的質素,使資源 運用得宜。

3.2.3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為高中課程的核心科目,普遍由不同學術背景和專長的教師任 教,故教師的持續專業發展甚為重要。科主任及科組內的教師可參考《課程及評 估指引》,透過教師間的經驗分享加強了解最新的課程發展趨勢,掌握本科的理 念、宗旨、目標和教學法,並且身體力行,積極參加由教育局、外間專業機構所 舉辦的專業發展課程,並與科組成員或跨校教師分享心得,共同促進教師的專業 發展。

為促進科組教師之間的專業交流,科主任可安排共同備課時段,讓本科全體教 師,或任教本科同一級別的教師,可以共同檢視教學進度和設計學習活動,分享 教學經驗。另一方面,科組教師可互相分享自己的教學設計,並開放課堂作觀課

29

和評課,促進同儕互相觀摩和分享;又可互相分享資源和教材、習作設計、學與 教活動資源等。透過這些分享活動,有助科組教師彼此支援,培養正面的學習文 化及建立團隊協作的氛圍。

促進專業交流和分享的活動,並不限於科組教師之內。學校宜多安排機會,讓高 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教師多與任教初中相關科目的教師溝通,以估量學生在不同 範疇的學習成果,亦為學生學習本科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科主任可與校內其他 科目或組別合作,安排跨科組/跨學習領域的教師交流活動。例如舉辦校內教師 發展工作坊,讓本科教師和其他學科的教師,就學科知識、技能及學與教策略等 方面作專業交流;更可與其他學校建立合作網絡,分享成功的校本實踐經驗,強 化教師團隊的專業能量。

3.2.4 發展、選取及調適學與教資源

本科學與教的成功,有賴運用合適的不同類型資源;所以科組教師須共同努力嚴 謹選取和建立本科的學與教資源,並適時更新,以持續優化學與教。

學與教資源的種類及來源繁多,教師在選用各種學與教資源時,必須參照本科的 課程理念、宗旨、目標、課程架構和內容,秉持嚴謹及專業的態度選取及調適教 材。如有疑問,可參考或採用教育局提供的學與教資源。本科可與其他科目教師 及圖書館主任協作,持續更新圖書館的館藏及各科相關的參考資料,以豐富及更 有效地運用資源,全面支援本科的學與教。

就調適教材方面,科主任可與科組教師協作商議,明確釐清調適方向,令教材切 合學生的學習需要,並有助照顧學習者多樣性。學校需強化校本監察機制,定期 檢視學與教資源的內容和質素,務求校本學與教資源的設計,內容和質素符合課 程發展議會所訂定的課程理念、宗旨和目標,並切合學生的程度和學習需要。如 涉及憲制秩序,包括有關《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及國家安全教育的校本學與 教資源,應存檔不少於兩個學年,方便辦學團體、學校管理層或教育局有需要時 查閱相應學習階段的資料。

30

3.3 學習進程

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課程由「『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 家」及「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三個主題組成,為學生提供探討相關課題的平台,

讓他們更清晰地了解社會、國家和當代世界的情況。這三個主題的設計,都是建 基於學生在香港學校課程的基礎教育階段中已有的學習經歷,教師須根據課程架 構中三個主題的先後次序,並適當和均衡地分配各主題的課時,有助學生循序漸 進地掌握本科學習。

教師可以在中六級預留部分時間,用以複習於較早年級研習過的主題。因為在三 年的學習過程中,隨着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及成熟程度的提升,重溫曾經研習的 主題,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以更廣闊的角度認識該主題下的不同課題,

有助他們更清晰地理解三個主題所涵蓋的內容,包括國家和香港不可分割的關 係,以及國家、香港和世界所存在的緊密互動聯繫。

內地考察是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的組成部分,學校可在高中三年內靈活安排內 地考察時間,以配合本科的整體課程規劃。學生透過內地考察所獲得的學習經 歷,除了增加對國家的認識外,亦可學習搜集資料,建構知識及培養共通能力。

配合內地考察的專題研習,亦是建基於學生以往的學習經歷(例如不同的內地考 察交流計劃),他們應該不會陌生。學校應協助學生深化及鞏固他們參與內地考 察和進行專題研習的學習成果,以達至本科的學習目標和預期成果。

按照《香港國安法》規定,學校有責任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教師可參閱教育局通 告第2/2021 號、第 4/2021、第 6/2021 號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讀 本》1的內容,了解不同學科的課程內容如何自然連繫並有機結合國家安全教育 的元素,提升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加強守法意識,維護國家安全。至於公 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內已有關於國家安全教育的元素,並在各個主題都有不同 程度的涉及,請參閱本指引第二章課程架構內涉及國家安全教育的內容,並採取 適切的學與教策略,加強學生認識法治和國情,以建立國家觀念及明白保障國家 安全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王振民、黃風、畢雁英《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讀本》,香港:三聯書店,2021 年。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