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要以事件研究法及分析除權行情所產生的平均異常報酬率 (CAR)及平均累積異常報酬率(SCAR)之實證研究,茲將研究流程分為:

第一章 緒論

主要說明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論文架構。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將除權息相關文獻彙總整理,並回顧國內外重要研究假說,作為本研 究推論時依據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以事件研究法估計出異常報酬(AR)及累積異常報酬(CAR),衡量股價 與特定事件間之關聯性,並利用 Panel data 模型,選擇出最適使用模型,

以探討影響除權行情之因素。

第四章 研究設計

說明本文之研究對象、研究期間、事件期與估計期之選定、研究變數 定義變數介紹。

第五章 實證結果分析

進行除權行情檢定、迴歸模型介紹、最適迴歸模型選定、並對實證結 果進行分析,並提出解釋。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對實證結果作整體性敘述,並對日後研究者提出可行之研究方向。

第貳章 文獻回顧

公司配發股利,並不影響公司的現金流量、投資人的財富亦不會改變,但在 文獻中不難發現除權息事件仍有正面效應,在本節我們先回顧國內外有關除權息 事件之實證研究,了解除權行情發生之原因以及有哪些因素會對除權行情造成影 響。

一、「棄權賣壓假說」:

李存修(1991)對股票股利之發放樣本之除權日前後股價行為,提出投資人行為 與心理有關之假說,並加以驗證;以市場模式為基礎,發現台股在除權前兩個月 起至除權當月止,存在 7.82%的異常報酬率,且從-5 至-2 的交易日中,有顯著負 的異常報酬,故提出「棄權賣壓假說」。康素珍(2004) 研究投資人能否在考量參 與除息(權)獲利之因素以增加其財富效果。實證結果顯示:除息日前有棄息賣壓 的現象。李治國(2001)研究影響臺灣電子產業除權行情之因素,實證結果顯示:

除權前 3 日有棄權賣壓現象。

二、「比價心理假說」:

李存修(1994)進一步研究除權行情是否因投資人感覺除權後的股價,相對除 權前股價還要低而吸引買氣,提出「比價心理假說」:研究結果顯示:當配股率 愈大,除權參考價愈低,投資者覺得股價相對便宜的心理,增加除權後的買氣,

除權後產生的異常報酬與配股率呈正向關係、且異常報酬與配股率呈現三階段的 線性關係,當配股率低於 28%及高於 84%,配股率與異常報酬呈正向關係;當 配股率介於 28%-84%之間,呈反向關係。

針對配股率與異常報酬進行研究的有:Mcnicholes and Dravid(1990)在實證發 現,配股率為未來異常報酬的增函數。Woolridge(1983)以事件研究法,研究除權

交易日(t=0)開盤價與前日(t=-1)收盤價進行比較,結果顯示:61%的樣本在除權 當日開盤價高於前日收盤價,且除權前一日收盤價至當日開盤價報酬率,有顯著 大於零、且 6%以下的配股率與異常報酬率呈正向關係,故認為美國證券市場有 除權行情。

台灣文獻亦有諸多針對除權息事件之異常報酬與配股率進行研究,柯孟聰 (1990)發現:配股率≥ 20%之樣本,有顯著正的異常報酬,反之配股率 ≤ 20%之樣 本,有顯著負的異常報酬。李建然(1991)發現:股票股利在 30%以下之樣本,除 權當日有顯著的異常報酬,但在除權後異常報酬急降至原水準,作者解釋為:人 為炒作高配股率題材所致。李忠憲(1997)發現:高配股率者其報酬率相較於低配 股率者為低。范瀛文(1999)發現配股率越高,異常報酬越大。

三、「稅負效果假說」:

Elton 與 Gruber(1970)提出「稅負效果假說」:認為股票股利若來自盈餘配股,

參與除權會增加投資人稅負,故將稅負納入考量,以評估參與除權之稅負效果。

實證結果顯示:認為股票除息當日的異常現象,與投資人之資本利得稅率低於一 般所得稅率所致,且高邊際稅率的投資人會在除息日前出售持股。Lasfer (1995) 實證結果支持這項假說。Avner Kalay (1984)依稅負效果假說為基礎,提出「短線 交易假說」:認為高邊際稅率的投資人,傾向除息日前賣出股票,除息日後再購 回;低高邊際稅率的投資人,傾向除息日前買進除息,除息日後再行賣出,故認 為越接近除息日越有可能有異常交易量。

1998 年台灣實施兩稅合一,目的為消除重複課稅,公司將稅後盈餘分配給 股東,應併入股東之綜合所得中課稅,而公司所繳納營所稅扣抵綜所稅之規定:

投資者可配合公司之稅額扣抵比率及適用綜所稅率之差異,參與除權息產生更多 的扣抵稅額,故兩稅合一之規定,可能提高投資大眾積極參與除權行情因素之一。

台灣有關除權息事件當日異常現象與稅負之研究:邱正仁(1992)比較未分配 盈餘轉增資和資本公積轉增資兩種會計處理及法令規定不同之樣本,驗證兩種樣 本之無償配股對證券市場反應是否有所不同,結果顯示:董事會及股東會決議日 後,盈餘轉增資者股價呈下降走勢,而資本公積轉增資者呈現上升趨勢,故作為 支持稅負效應假說之解釋。陳奕任(1999)在兩稅合一實施後,投資人參與除權息 所獲配股利的實質所得會因扣抵稅額比率而有所不同。實證結果發現:稅額扣抵 比率在全部樣本中,並沒有顯著的累積異常報酬(CAR)存在,只有在非電子產業 樣本,有正的累積異常報酬存在。林世銘、陳明進、李存修(2001)主要探討兩稅 合一實施後,股利分配是否仍有以往文獻中所稱之除權行情。實證結果顯示:兩 稅合一前,配股率在 13%以下,參與除權者才能獲得正的異常報酬,在兩稅合一 後,配股率在 21%以下,參與除權者可獲得正的異常報酬,表示實施兩稅合一,

有提高投資人參與除權的意願。曾雲蘭、胡星陽(2005)認為股利稅負可能影響投 資人參與除權之意願,故將台灣所發放的兩種股利做區分,一為資本公積獲配之 免稅股利,一為保留盈餘獲配的應稅股利,探討兩者間對除權日異常報酬之影 響;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兩稅合一之後相較於未實施前,保留盈餘樣本在除權日 的異常報酬有明顯的下跌,表示兩稅合一之施行,有助提高投資人參與除權的意 願。

四、將股利政策視為訊號:

Woolridge and Chambers(1983)提出「情報效果假說」:認為管理當局不會冒 著背信及聲譽受損之風險,給予投資者錯誤訊息,因此投資人相信公司所發佈之 配股率,藉由公司發佈之情報,了解公司未來現金流量的改變。依據「情報效果 假說」,有相關文獻將股利之發放區分為好、壞消息,目的為了避免好、壞消息 對股價之相互抵消,才能觀察出不同情況下之股利政策,投資人對股價之反應。

Ball and Brown(1968)為了瞭解會計盈餘的公布是否會影響股價,將樣本區分為好 消息樣本及壞消息樣本,好消息係指實際宣告盈餘較宣告前市場預期好,反之為

壞消息,實證結果發現:盈餘宣告日好消息樣本股價會上漲、壞消息樣本股價會 下降。Barker, Das and Dater (1993)認為過去文獻多以發放股票股利視為公司前景 之觀察依據,但忽略市場上的異常報酬為負值的樣本群,故將樣本依照股利發放 之變動,區分為好消息樣本(今年發放股票股利較去年多)及壞消息樣本(今年發放 股票股利較去年少),實證顯示:好消息樣本在股利宣告日的異常報酬大多為正 值,壞消息樣本的異常報酬大多為負值。

鄭丁旺(1988)提出「填權預期假說」:認為投資人將配股率視為公司成長之 象徵,對除權後的填權有濃厚預期,且高邊際稅率的投資人,偏好除權後買進股 票、低邊際稅率的投資人,偏好除權前買進股票,造成除權日前後之異常報酬現 象。

五、依市場景氣所帶來的影響:

在相關文獻中研究也有將樣本區分為多空頭市場:謝庭金(1988)以「比價心 理假說」為出發點,針對上市公司配股率大或等於 20%之樣本,在除權日前 39 日至除權日後 40 日之間股價異常報酬之變化,以驗證台灣證券市場之效率性。

實證結果發現:在多頭市場與空頭市場,平均異常報酬並無顯著差異。王雪花 (1994)主要探討股票股利對股價之影響及可能造成之因素,藉以驗證「多、空頭 市場效果」,實證結果發現:(1)、多頭市場具有顯著正的異常報酬,而空頭市場 則無此現象,顯示台灣證券市場存在「多、空頭市場效果」。王玉鳳(1994)主要 以稅負效果假說及比較心理假說,來解釋台灣的除權行情,進一步探討多空頭市 場之除權行情表現,實證結果發現:(1)、多頭市場除權前三天即有棄權賣壓的 現象;空頭市場時,棄權賣壓約在兩~三週前就出現。(2)、多頭市場之除權行情 表現會優於空頭市場之表現。范瀛文(1999)探討 1996 年 2 月開放外資投資台股 後,台灣上市公司於除權日之異常報酬是否顯著。實證結果發現:在除權前 30 至除權後 30 日中,空頭市場樣本才會產生負的異常報酬。

相關文獻研究有關市場景氣議題,主要將大盤加權指數依波段高低點,做為 劃分多空頭之指標,再加入虛擬變數以區分多空頭,此法顯得粗略並存在太多主 觀看法,故本文不探討多空頭效果之議題。

六、依除權先後劃分:

蘇瓜雅(2000)、張珮瑤(2001)將除權息事件樣本區分時間先後,區分先除權 者(最早除權之 25%樣本)、除權潮者、後除權者(最晚除權之 25%樣本),以驗證 不同時段是否存在除權行情,並比較其除權行情有何不同。實證結果顯示:(1)、

無論任何時段皆存在除權行情。(2)、蘇瓜雅(2000)認為電子股樣本越早除權,除 權行情表現越好。(3)、張珮瑤(2001) 以整體上市公司為樣本,發現越晚除權的 樣本,其除權行情表現越好。

依時間劃分除權先後,因樣本劃分時點不同,將影響實證結果,且實證研究

依時間劃分除權先後,因樣本劃分時點不同,將影響實證結果,且實證研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