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5 -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論文 論文 論文 論文架構 架構 架構 架構

本論文除了緒論與結論外,共分為三章。為了探討戰爭結束當下之台灣人感受,必 須瞭解戰爭結束前台灣人對世界情勢、戰局趨勢的認知與想法。因此第二章探討台灣人 對「開羅宣言」的認知程度,亦即生活在台灣島的台灣人在戰爭結束前究竟知不知道美、

英、中三國曾在開羅召開會議,發表「開羅宣言」,對戰爭結束後的台灣歸屬達成共識?

其次檢討台灣人是否預測日本戰敗。於戰爭末期,台灣連日受到同盟軍的空襲,加上菲 律賓、沖繩相繼失守等消息也傳達至台灣。當然若以後見之明觀看戰局,日本即將吞下 敗國之跡已顯露無遺,然而當時台灣人如何觀看戰爭局勢,是否預測日本的戰敗?最後 探討台灣人收聽「玉音放送」之狀況。台灣人如何得知戰爭結束及日本戰敗?一般而言,

將 1945 年 8 月 15 日正午「玉音放送」視為日本正式向人民宣達接受「波茨坦宣言」之 消息,然而當時在台灣島內究竟有多少人能收聽廣播?即使親耳聆聽「玉音放送」,又 有多少人能瞭解其意旨?

而當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佈投降後,台灣社會出現哪些變化?第三章分為治安 狀態、經濟狀況以及台灣總督府、第十方面軍等日本當局之情況進行討論。戰爭結束後 的治安狀況,大致保持平靜的狀態,並未發生重大之事件。然而細看民間一般刑事案件,

發現除了台灣人對日本人的報復事件之外,也發生日本人及外國人的犯罪,並且出現公 然違背法紀之現象,顯然地方社會也呈現治安不穩之跡象。其次探討經濟狀況。戰爭結 束後,一時之間豐饒物資大量回流市場,但是長期以來受制於嚴密戰時體制與統制經濟 下的人民,因著戰爭結束及日本統治結束之狂喜,揮霍浪費,不久後再度跌入物資匱乏 之深淵。流通貨幣增加之問題也於此時發生。最後,說明日本當局之心態與作為。台灣 總督府在戰爭結束當下依舊正常運作,行使其行政權與司法權,但是自 9 月中旬後,逐 漸失去其權威。在台日本軍也以維持治安之名義重新編制部隊,有意保持其勢力。對照 台灣社會狀況與日本當局的對策,能夠顯示出台灣的社會秩序與日本統治權威的消長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6 -

係,也浮現出國民政府接收前存在的社會問題,以及日本當局在善後處理之方針。

那麼,戰爭結束當下台灣人抱持著什麼想法?第四章試圖探討在未能預設或是有所 準備的狀態下接受日本戰敗的台灣人,對於日本的戰敗及台灣的未來抱持著何種感知,

採取哪些行動。戰爭結束後 1 個月,台灣人之動向較為平靜,並未顯示希望激進地脫離 日本統治、仰賴「祖國」之傾向。自 9 月中旬街坊巷弄間出現台灣即將「光復」之風聲,

隨之轉變的是台灣人開始積極吸收中國知識,準備迎接「祖國」來臨。然而台灣人以心 目中「祖國認同」所構築出的「祖國」與實際上的中國相距甚遠,在「光復」前台灣人 已經體驗到此兩者之差距,即便如此,台灣人仍然相信只要回至「祖國」懷抱,台灣人 便能獲得自由,實現自主之目標。在如此狀況下發生的「八‧一五獨立事件」,應被如 何解釋?做為此時期台灣人與日本當局動向之事例,筆者在此試圖深入討論「八‧一五 獨立事件」。

最後以下說明在本文使用名詞之涵義;

(1) 戰爭結束:指播送「玉音放送」的 1945 年 8 月 15 日。雖然筆者深知二次大戰的結 束日期仍存有爭議,54然而在台灣的大多數人得知「戰爭結束」或「日本戰敗」之 消息應於 1945 年 8 月 15 日之後。另外「終戰」以及「戰敗」或「戰勝」等詞彙也 仍有爭議,55因此本文採用較為純粹意指現象的「戰爭結束」。

(2) 台灣人:指二次大戰結束前,從中國大陸移居至台灣及澎湖地區之住民,包括閩南 系及客家系。簡言之,戰爭結束前被指稱為「本島人」之住民。除非特別解釋,否 則原住民的狀況不在討論範疇之內。因為筆者能力有限,本論文僅處理當時居住於 台灣之台灣人。

(3) 台灣:為了撰寫及閱讀便利,一律使用「台」字。

54 參見佐藤卓己,《八月十五日の神話-終戦記念日のメディア学》(東京:筑摩書房,2005)。

55 北岡伸一,〈終戦外交と戦後構想〉《国際政治》(第 109 號,1995 年 5 月),頁 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7 -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戰爭末期 戰爭末期 戰爭末期 戰爭末期之台灣社會與台灣人 之台灣社會與台灣人 之台灣社會與台灣人 之台灣社會與台灣人

台灣在日本統治下,除去初期武裝反抗的發動,並未主動與其他國家發生軍事衝 突,然而隨著日本的對外交涉,身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被捲入戰爭體制之漩渦。早於日 俄戰爭時期(1904 年 2 月-1905 年 9 月),1905 年 4 月 13 日日本海海戰前夕,日本當局 以敕令第 133 號於澎湖島馬公要港區域內及其沿海發佈戒嚴令。56同年 5 月 13 日以敕令 第 160 號於台灣全島發佈戒嚴令。57此外,在台灣各地為日軍舉辦「戰勝祝賀會」。58同 樣於一次大戰時(1914 年 7 月-1918 年 11 月),也以舉旗遊行及燈籠遊行等形式進行「戰 勝祝賀會」。由此可見,台灣早於日俄戰爭時期便被編入戰爭的體制之內,儘管戰火遠 於千里之外,仍須配合日本國內的軍事決策,並營造舉國上下同享勝利歡愉的情境氛圍。

以 1937 年 7 月爆發的中日戰爭為契,台灣人再次被捲入日本的戰時體制。然而相 較於一次世界大戰只於消息通達及歡慶勝利等形式上的關連,此次進入戰時體制後的台 灣,直至 1945 年 8 月戰爭結束前,不再只是帝國內部遙遠的旁觀者,親赴戰場協力日 本軍的軍事行動,甚至成為戰區之一部分,都使得台灣與日本之間的連結更加緊密。身 處於兵馬倥傯的時代之下,台灣人對戰局及戰爭結束後的未來,抱持何種態度?採取什 麼樣的行為?以下試圖探討戰爭末期台灣社會的狀況及台灣人的動向。

56 《台灣總督府報》,第 1735 號(1905 年 4 月 25 日)

57 《台灣總督府報》,第 1748 號(1905 年 5 月 15 日)

58 《台灣日日新報》(1904 年 2 月 13 日,第 5 版、2 月 14 日,第 5 版、1905 年 1 月 7 日,第 5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