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2007 年 12 月底開始,工作人員們進行了自炊方案,到 2008 年 5 月底 時,工作人員除了檢視每一次的執行狀況之外,還花了一部份的時間檢視方案 的改變成果。工作人員們漸漸可以舉出孩子們的好行為,比起以往討論孩子們 令人頭痛、消極怠惰等等的情況11,正面許多。雖然言談中所描述的是孩子的 情形,但其實受影響的是工作人員。

(一) 院生與工作人員的互動影響效應 1. 工作人員所觀察到的院生改變

從方案執行開始,院生們的反應態度與以往不相同了。過去孩子會覺得

「(以前)好像是我們要煮給他吃。」(工作人員G)。而工作人員要求孩子進 廚房協助時,回應態度是不好的,「……(好像)那是硬性規定的」(工作人員 D),「譬如說之前一開始孩子都是我們要去叫,然後有時候要看他們心情願不 願意來幫忙…」(工作人員H)。但現在,他們看到孩子們態度改變了。協助自 炊工作不是強迫、倒楣和懲罰,還有更多的意義。

(1) 主動參與和學習的意願

孩子們表達想參與的意願,「對,他們自己也已經是有期待說他喜歡……

是有一些改變,可能是參與感」(工作人員G),也深怕自己會錯失參與的機會

「『危機意識』……,比如說我家有六個大孩子,他就會發現奇怪怎麼大家都 不見了,齁,他就會發現人家某某某已經進去跟老師做飯了,他就會發現他有 點恐慌他就趕快跑進來」(工作人員G)。也會主動詢問活動的時間:「他會問 這樣子,他會主動來問說,『ㄟ……我們是要煮中餐還是晚餐,什麼時候要開

11除了之前所討論院生離院後的種種失敗舉措的負面評價認知之外,在研究者 2006 年擔任外聘 督導開始,工作人員對孩子的評價與其說是負面,倒不如說是對孩子的無力感而來的一種挫敗 反應,請參閲後面參考文獻中胡慧嫈在 2006、2008 年所發表的研究報告。

始煮這樣』」(工作人員H),「現在,你會覺得說,只要你一來上班孩子看到你 他就會問你說老師我們今天煮煮什麼湯……,等一下要煮的時候要叫我們」(工 作人員H)。工作人員也發現有些孩子則會暗自注意活動的時間表(小家的輪 值表),「他知道輪到這個小家做飯了,他都會知道。」(工作人員 E),「這個 部份他們就知道他們會去算說早餐誰(指負責的工作人員)煮...」(工作人員 C)。同時,工作人員看到孩子們主動學習的意願:「他對好像對這個好像配什 麼阿他覺得很好奇,也很喜歡說我進去今天會學到什麼料理、學到什麼不同 的,阿是怎麼樣煮才會好吃,……」(工作人員 E)

(2) 炊煮食物的能力

工作人員也開始發現孩子們在烹煮與配菜的能力表現上,有著出乎意料 的學習能力,這是過去他們未曾想過的:「……對切菜啦、洗菜啦那些認知、

配料阿、色澤那種色澤上的搭配,我覺得認知上還 OK」(工作人員 D)。雖然 在陳述所使用的字彙可能只有「OK」的程度,但是在口氣上卻顯露出一絲引 以自豪的欣慰,以及對孩子們表現的欣賞。另外,像是處理材料和數量的能力,

工作人員也表示了肯定:

「譬如說,以前你跟他說冰箱比如說我要我ㄧ些配料,……我只要告訴他量,

他就會知道要洗、甚至要泡軟,就是要解凍。那他就會說,老師今天要切怎樣,

他就會問你今天要切二等分四等分?………至少,他也知道說,我們今天如果 煮飯這麼多人吃的飯要幾公斤(米),可是煮稀飯就要減少多少,這很起碼的,

他大概他都會知道。...,他拿(食材)來的時候他就自己知道該怎麼做,所 以有時候不需要你再去講了嘿,這個這個認知上就是進步很多」(工作人員E)

(3) 分工合作

工作人員也從與孩子們一同炊煮的活動中,觀察到孩子們對人對事態度上 的改變。透過活動學習分工合作是第一個改變:「團體分工合作」(工作人員 H),尤其是在完成一件任務時,發現大家各有各的位置和貢獻:「因為他們很 喜歡吃炸地瓜,但是有人就是說好要削地瓜,... 我是切,有人負責洗,有人 就會掌廚」(工作人員D)。

(4) 被肯定和成就感

孩子們在自炊方案中,經由活動與其他人的互動,表現出自己的獨特長 處:「像我們家那個有一個小朋友就是說很會炸薯條跟炸雞塊」(工作人員C)、

「我們有特定的對象啦!炸那個臭豆腐是誰,臭豆腐那個誰會炸,男生就是找 誰、女生就是找誰就非他莫屬,他就是全程……你就丟給他,你不用動(指工 作人員親自烹煮食材)」(工作人員G)。從過程中,孩子們享受自己能力可完 成的任務「…因為他們也是很開心,齁,他們就是說也會煮。真的也是說以他 的能力這樣做是OK 的啦…」(工作人員 G),也受到肯定,獲得成就感:「他 們很喜歡說享受那個成果,因為怎麼樣他自己覺得好吃,讚!同學也會說讚,

大家也都不約而同的在期待說這一餐你怎麼煮出來的」(工作人員E)。

2. 工作人員們自覺的改變

從互動的觀點來看,孩子們有了改變,自然工作人員們自己也因為孩子 態度與行為的互動受到了影響。他們提出了自覺改變的一些想法:

(1) 成就感

在自炊方案所設置的環境下互動,工作人員們也從中得到成就感:「當然 啦,因為今天是我負責煮的大家都說讚,○○阿姨煮的菜很讚,你聽到這ㄧ句 話你當然很高興」(工作人員G)。

(2) 體諒互助

個別工作人員提到自炊活動時間若是晚餐,同個時段也是院生洗澡、洗衣 的時間,所以常有兩邊(廚房與澡間)無法兼顧的壓力。此時,其他的工作人 員主動提出:「我是覺得說因為你知道你家今天煮飯,那另外就會有人出來幫 你照料看一下(你不用擔心)」(工作人員G)。

(3) 學習工作管理與調配

針對上述的議題,則另外也有工作人員表示將不同年紀的孩子做些不同任 務的分派,仍然可以使自己兼顧自炊活動和例行的事務工作:「那有的時候我 的經驗是說大的可能就會在廚房先幫我(煮晚餐),然後因為小的就是可能他

比較沒有事做,就是會協調先去洗(洗澡)這樣子,阿小的洗(澡)完剛好大 的也幫忙完,幫忙完就OK 了,阿就換他們(洗澡)這樣子」(工作人員H)。

(二) 豐盛的饗宴--研究者的反思檢視

研究者知道的是,在安置機構裡的工作人員或許多半都試圖希望讓孩子知 道「我是友善的,我是想幫助你的,你可以相信我,我願意照顧你」,但另一 方面卻又可能因為過程中的挫敗,沮喪、無力感和不愉快的經驗事件,與孩子 之間的關係產生防衛。因為錯誤的解讀或偏見,使得兩者的互動成為「我好,

你不好」。當工作人員對孩子的一些負面評價轉化為正向行動,例如試著去理 解孩子的苦惱所表現的態度或行為,或者表達欣賞孩子的優點。那麼兩者互動 的情況便成為「我好,你也好」。研究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概念來思考與分析這 些互動過程所產生的變化:

1. 接觸假說的實踐

在接觸假說的討論中,提及要摒棄成見,增進接觸的正向經驗,必須考慮 六個前提。首先,這個接觸的情境必須要相互依賴。在自炊方案中,保育老師 要依賴院生的協助,而院生也彼此協助,方能完成任務。所以,自炊活動使得 工作人員和案主有了共同的目標(第二個前提—共同目標)。雖然,自炊方案 是由保育老師來作主導(食材與菜單由老師負責協調,烹煮由老師指導),但 是保育老師將權力分享,讓院生也來看看廚房冰箱裡的食物(材),一起坐下 來討論要煮些什麼菜,討論分工,這些參與經驗不同於以往單純被指派的經驗。

兩者之間的地位是夥伴關係(第三個前提—同等地位)。這個方案的執行 場域是生活場域的一部份,並不同於嚴肅地坐在會談室裡晤談,我們也可以將 之視為一種非正式的人際接觸,雖非以一對一的方式產生互動,但釋放的訊息 是友善的(第四個前提—非正式的接觸)。另外,自炊方案的進行相當密集,

一個月平均一個小家會進行兩次左右,也就是說平均兩個禮拜一次,若加上院 生原本就有的活動,頻率確實是高的(第五個前提--頻繁的接觸),又因為接 觸經驗是好的,因此,許多的認知和了解都以正向的方式被建構著。最後,進

入廚房工作必須遵守廚房的規範,這並不因為是保育老師或院生而有所差別大 家都要遵守,所以在廚房的場域中,大家幾乎都是平等的(第六個前提--平等 的社會規範)。凡此種種運作模式,都是在討論方案執行準備工作時所確立的 規則,認知、態度加上方案規劃所設置的互動環境,成就良好的接觸經驗。

2. 互動觀點中的認知建構

透過每一次的自炊活動,院生們事前的討論和實際參與,體認到自己有能 力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做些什麼;他們彼此之間必須分配和協調整理食材的工 作,也必須相互幫忙完成炊煮的所有工作,最後還要一起整理廚房並清洗鍋碗 瓢盆。另外,當食材烹調完成與其他院生分享時,負責炊煮的小家成員可以向 其他院生展現自己努力的成果。尤其如果一些菜餚頗受好評,更可讓院生感受 到自己辛苦的代價!事後在小家家庭會議的檢討當中,保育老師能夠適當地嘉 獎院生對此事的認真態度,並引導其思考活動過程中的心得,自炊活動服務方 案成為幫助工作人員和孩子們彼此尊重、互信,彰顯個體價值、關懷和互助等 互動效果的干預方案。

就像中國人常常在聚餐的過程中,盡情享受美食,也享受賓客之間彼此的

就像中國人常常在聚餐的過程中,盡情享受美食,也享受賓客之間彼此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