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貿易自由化對地主國福利的影響

4.  貿易自由化的相關福利效果

4.4  貿易自由化對地主國福利的影響

(i) 0<ε<a5−c

此為創新程度相對較小的情況,如圖 3(i)所示。當關稅稅率很高時( t 接近 t )時,相 較於自由貿易( ),高關稅造成地主國消費者剩餘流失可藉由其廠商之利潤及關稅收 入來弭補,因此,地主國之福利高於自由貿易下的福利。在此圖中,當外國廠商 FDI 之利潤為 時,外國廠商在各關稅稅率下的利潤線為圖中之粗實線,亦即當

時,採取出口;當 時,採取 FDI;當

=0 t

F

π10 0≤tt1c

c

c t t

t1 ≤ ≤ 2 t2ctt 時,採取出口。在此圖下方為,

對應於上圖各關稅稅率區間的地主國福利線(如粗實線所示)。由此圖可知,當關稅稅率 從t2ctt 之區間調降至 區間時,地主國的福利將會下降;此時,地主國廠商 利潤

c

c t t

t1 ≤ ≤ 2

π

2也會下降,此可由引理 1 之(iii)得知。而從圖中我們亦明顯地得知,外國廠商的 利潤也在下降。因此,貿易自由化不但會吸引 FDI,而且會造成外國廠商、地主國廠商

及地主國政府「三輸」的結果。而當關稅稅率從 之區間調降至 區間時,

由引理 1 之(iv)可知,地主國廠商之利潤會上升,而從圖中我們亦可明顯地得知,外國 廠商的利潤也在上升,因此,貿易自由化雖然導致外國廠商改採出口模式,卻也造成「三 贏」的結果。當 FDI 的固定成本較高時,外國廠商 FDI 之利潤下降為 ,此時,

c

c t t

t1 ≤ ≤ 2 0<tt1c

F

π

11

π

1及 線分別為上下圖中之虛線,因此,進入模式改變的臨界稅率變成 及 ,此時,

我們發現,當 t 由 調降為 時,雖然,外國廠商的進入模式不改變,惟其 授權模式由授權後不使用專利技術生產的固定權利金變成授權後使用專利技術生產的 單位權利金,導致地主國的消費者剩餘及關稅收入皆提高,此二效果,可弭補其廠商利 潤因降稅而減少的效果,導致地主國之福利提高。

SW t1c' t2c'

1'

1

c

Y t t

t ≤ ≤ t<t1Y

(ii) 當

17 ) ( 7 5

c a c

a− <ε < −

圖 3(ii)的情況與(i)類似,其不同點在於當技術研發水準較高。在技術研發水準較高 之下,當關稅稅率很高時( 接近t t ),相較於自由貿易(t=0),高關稅造成地主國消費者 剩餘流失無法藉由其廠商之利潤及關稅收入來弭補,此可由(27)式之SWEDf(t)後兩項在

ε

變大時縮小得知。因此,SWEDf(0)>SWF,此時,若外國廠商之利潤線如上圖之

π

10

25

則其對應的本國福利線為下圖之SW0,此時,當關稅稅率從t2ctt 之區間調降至 區間時,地主國的福利將會上升,此乃因為稅率降低吸引外國廠商由出口轉成 FDI,消費者剩餘增加的效果大於地主國廠商利潤與關稅收入減少的效果,因此,地主 國之福利會提高。若外國廠商之利潤線如上圖之

c

c t t

t1 ≤ ≤ 2

π

11,則其對應的本國福利線為下圖之

,此時,稅率降低吸引外國廠商由出口轉成 FDI,地主國之福利將會降低,此乃因 為,外國廠商 FDI 之利潤下降導致使外國廠商由出口轉成 FDI 的臨界稅率下降,此時,

上述消費者剩餘增加的效果擴大,地主國廠商利潤與關稅收入減少的效果也擴大,為前 者小於後者,因此,地主國之福利隨之而下降。

SW1

(iii) ac <ε <ac 17

) ( 7

此即圖 3(iii),當技術研發水準很高時的情況。此時,不論外國廠商之利潤線為何,

調降關稅稅率吸引外國廠商由出口轉成 FDI,必定會使地主國的福利上升,此乃因為,

當技術研發水準很高時,稅率降低吸引外國廠商由出口轉成 FDI 造成的消費者剩餘增 加的效果恆大於地主國廠商利潤與關稅收入減少的效果,因此,地主國之福利必定會提 高。

26

圖 3(i)

0<ε <a5−c 0

0 SW

t t

π

1

t1Y EYr

π

1

EDf

π

1

t t SWEYr

SWEDf

tm '

1

tc 2'

tc

t1c t2c

SWF F

π10 F

π

11

t2c ' 2

tc

tm ' 1

tc

t1Y

t1c

11 10

π π

SW

1 0

SW SW

圖 3(ii)

17 ) ( 7 5

)

(ac <ε< ac t1Y

t1Y

0 t t

SW

SWF

SWEYr

SWEDf

π

1

0 t

EYr

π

1

EDf

π

1 F

π

1 π10F

F

π

11

tJt2c

' 2

tc

t1c t1c'

11 10

π π

1 0

SW SW

27

圖 3(iii) a c a c

<

− <ε 17

) ( 7

t1Y

0 t t

t t

π

1

SW

EYr

π

1

EDf

π

1

D

π10

t1c t2c SWEYr

SWEDf

SWF

tJ

π

1

t2c

t1Y

t1c

tJ

0

SW

28

2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