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資優教育方案推行的目的與內容

在國內外的資優教育中,所謂的資優教育方案可分為三大類(吳武典,

1994):充實(enrichment)、加速(acceleration)和能力分組(ability grouping)。

以台北市為例的充實制的資優教育方案包括有學校資優方案、區域資優方 案、全縣(市)性方案、全國性或國際性方案、社會資源方案等。加速制的資優教 育方案則有縮短修業年限辦法。本研究所指的「資賦優異教育方案」是指將集中 式(自足式)資優班或資源班予以排除之其他多元模式,包括分散式(抽離式)

資優資源班、能力分組、冬夏令營、社團活動、假日研習、良師典範、函授課程、

遠距教學、競賽活動及獨立研究等。而因集中式(自足式)資優班及資優資源班 已以學校編制內之班級型態呈現,擁有固定人員、師資的配置及相關經費的挹 注,且實施情形良好,此為本研究中予以排除的主要原因。

一、資優教育方案的法令依據與目的 (一)資優教育方案依循的法令規定

資優教育的重要目標包括實現人盡其才的理想,陶冶資優學生服務的 道德心以及培養資優學生的世界觀與未來觀(陳長益,1995)。而這些目標 的實現,有賴於各種資優教育安置措施或方案的推動。近年來,特殊教育 的重點幾乎都擺在照顧身心障礙學生的焦點中,在身心障礙學生普遍獲得 妥善照顧的同時,也漸漸的有人開始注意到資優生,他們同樣屬於特殊學 生、也同樣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服務,但卻因其傑出的表現與才能,造成 資優生不需接受特教服務的錯覺,而變成被忽略的一個群體。因此,為了

不忘培育資優生,使資優學生能持續發展潛能,得到更適性的教育,因而

表 2-1(續) 資優教育相關法令

郭靜姿(2004)則認為資優教育方案目標,在認知方面為協助資優學 生充實學科知識的基礎,接觸新的知識。高層思考方面為提供學生實際解 決真實問題的機會,激發創作發明及展現高品質的學習成果,引發學生探 討事物間的關聯,整合所學進行獨立研究,培養批判、決定及後設認知等 能力。情意發展方面,提供參與高度挑戰性的活動機會,了解自我、激發 潛能,提升溝通表達能力。在社會人際方面,提供與高能力同儕相互討論 的機會,以促進智能發展,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善用敏覺力,學習尊重他 人欣賞他人、了解人與人之間的個別差異及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生 涯方面為了解自己的興趣、性向,選擇適合的生涯。更有學者直接指出,

資優教育方案的設計目的主要是在滿足資優學生的特殊需求,所以每個設 計方案目標都不盡相同,方案的設計亦會隨著目標不同而有所差異

(Clark,1992)。

Kitano和Kirby(1986)認為資優教育方案的共同核心在於協助學生 達成下列目標:1.發展和追求興趣;2.增進學科知識;3.改善領導能力;

4.發展自信心、工作專注力、智慧性的冒險能力及對學習的正面態度;5.

練習創造思考和高層思考技能;6.發展人性關懷與理解。

目前國內各縣市推行資優教育方案實施計畫中之目的大同小異,筆者 綜合台北市、宜蘭縣、苗栗縣、台中縣、彰化縣、雲林縣、高雄市、屏東 縣等縣市之計畫中加以整理如下:

1.全面推廣資賦優異教育活動,均衡區域資優生受教機會。

2.培養資賦優異學生健全人格,發展良好社會適應能力。

3.發掘學生潛能,培養服務社會的熱忱。

4.整合共享各校資優教育資源,發揮學校群組的夥伴關係。

5.提供資優學生多元學習及互相觀摩的機會,發掘學生多元優勢智能。

6.規畫適合資賦優異學生之課程教材,建立彈性化、個別化教學,以 提昇適性教育的品質。

7.激勵建構學校本位資優課程,發展各校資優教育特色。

8.與各校資賦優異教育相輔相成,並引導各校發展資賦優異教育。

二、資優教育方案的內容

(一)資優教育方案的實施項目與基準

由於資優教育方案計畫的推行在強調多元智能的前提下,舞蹈、

美術、棋藝、音樂、體育、數理、國文、英文、創造力、領導能力等各 種才能,都受到同樣的重視,各校可依據教師專業與學生需求,發展各 具特色的資優教育課程;這項「區域性資優教育方案」,只要學校擬定 方案,向各縣市教育局提出申請,經教育局審核獲准,就能取得補助加 以執行;目前部分縣市尚未擬定資優教育方案實施要點者,大都併於縣 市特教方案之申請程序之中。筆者以台北縣市、宜蘭縣、台中縣、彰化 縣、雲林縣及屏東縣等縣市的資優教育方案為例,條列其實施項目如表 2-2;其中高雄市以分散式資優資源班形式進行,但因其為南區重要城 市,故將其實施項目一併列入,供為參考:

表 2-2 各縣市資優教育方案實施項目之比較

(二)資優教育方案的課程、教材及教法

資優教育的課程模式種類繁多,除了一般常見的加速制與充實制之 外,尚有充實三合模式(Enrichment Triad Model)、多種菜單模式 (Multiple Menu Model)、金字塔計畫(Pyramid project)、普度三階段 充 實 模 式 (Purdue three-stage enrichment model) 、 智 能 結 構 模 式 (structure of intellect model) 、 增 進 自 我 引 導 模 式 (model for increasing self-directedness)、自主學習者模式(autonomous learner model;) 、 認 知 情 意 互 動 模 式 (Cognitive-Affective Interaction Model)、多元才能模式(multiple-talent totem pole model)、和科際 整合對角課程模式(diagonal curriculum model)等(陳長益,1995),可 視學生的特性及需求斟酌採用。

以下僅就 Renzulli(1977)充實三合模式(Enrichment Triad Model)

為例做說明:

Renzulli 充實三合模式以充實、認知、研究問題為取向,係由 Renzulli 所倡導的最佳充實方案之一;此充實模式主張資優教育的目的 在於培養學生資賦優異的行為,運用適當的探究方法,真正研討實際問 題。此充實模式主要在配合不同學習經驗的資優生,為其不同需要而設 計,並與其秉持的假定結合,以達成充實三合方案預期的目標:使學生 依自己的期望及個別差異進行學習。其主要順序及步驟,包括下列三項 活動類型(謝建全,2000;Baum,1987):

1. 第一類型活動(Type I)

亦即一般試探性活動(general exploratory activities),在第一 種充實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探究他們所感到興趣的問題,使學生能 有廣泛的機會去發掘他們在各方面的潛在興趣。這類活動提供學生多元

的探索內容使他們找到適合研究的真正主題;同時也幫助教師決定適合 第二類的一些活動。在這類活動中有個很重要的觀點必須了解,就是一 般探索性的活動是個循環、繼續不斷的過程,它甚至可以激發學生進一 步去做特殊的研究計畫,在這個活動中必須不斷給學生機會來引發好奇 心與嶄新的興趣。

2. 第二類型活動(Type Ⅱ)

亦即團體訓練活動(group training activities),教師要運用方 法、教材及教學技巧來引發兒童作有創意的思考和發展他們的情意。思 考和情意的訓練可以提供兒童面對新的學習情境和學習內容的技巧和能 力,這一類活動主要在訓練兒童心智運作的能力,使兒童以一種具有創 意的方式來從事學習,活動著重腦力激盪、觀察、分析與評鑑,透過學 生在團體中的互動、討論增進學生溝通、表達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奠 定第三類型活動的基礎。

3. 第三類型活動(Type Ⅲ)

亦即個人與小組討論真實問題(individual and small group investigation of real problems),此模式提供了真正為資優教育而安 排的分化途徑。在此課程中,以教師為學生提供研究方法及實驗室環境

(laboratory enrichment)的任務最具價值。Renzulli 認為在此類型 活動中,應讓學生身歷其境成為知識的生產者(producers)而非消費者

(consumers)而已。因此,教師必須站在引導者的立場,提供真實情境、

環境,協助學生釐清問題、設計研究,安排各項教具、設備,甚至推介 相關社區相關資源及學者專家等,藉此逐漸發展學生能獨立研究,進而 提出研究成果或發現(毛連塭,1988;謝建全,2000)。

我國特殊教育法(教育部,2004)第 29 條規定:資賦優異教學,應 以結合社區資源、參與社區各類方案為主,並得聘任具特殊專才者為特 約指導教師。因此資優教育在人才資源上,經常結合校內外資源以提供 學生專長的引導,而對於資優教育的方式,則應依據學生之個別差異設 計適合其需要之課程,採加深、加廣及加速方式;目前針對資賦優異學 生課程,以一般課程標準為主,另依據學生之個別差異採加深、加廣及 加速方式,設計適合學生之課程。為達到個別化教學目標,以小班、分 組、及協同等教學方式實施,強調啟發性、創造性之教學,重視獨立研 究能力之訓練,並加強人格教育及培養服務熱忱。除此之外,為使教學 能更廣泛多元,並可經常舉行校外教學,善用社會資源,而為了符合學 生潛能,亦可重新編擬教學進度,甚或聘任具特殊專才者為特約指導教 師。

在資優教育方案的教材部份,大部份都是由資優教師根據學生加深加 廣需要或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甚或結合社區等資源自編教材,但有學者反 應,充實式的教學在資優教育中運用得雖廣,但經常被批評為偶發、零碎、

表面化、缺乏系統等。也有學者認為,充實活動大多僅流於提供若干特殊 科目或活動,既不能配合學科目標的發展,也不能培養特殊的技巧或才能 (郭靜姿,2005)。

因此,設計充實方案時,應多提供「有目的」的充實活動,注意課程 的銜接性及連貫性。也有許多學者建議學校必須採用系統的教學模式,提 供學生豐富的學習內容,並協助其發展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重要概念。換言 之,充實應當建立在穩固的根基上,不是漫無目標地獵東獵西,而將重要 的技巧和概念忽略掉(郭靜姿,200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