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

第參章第參章第參章

第五節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

第五節 第五節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

本研究蒐集的資料皆為質性資料,包括課室錄影、訪談問卷、訪談紀錄、

擬題學習單、教學錄影、研究者省思日誌及學習活動相關文件。質性資料的分 析先將非文本的資料轉譯為文本資料,再從這些資料當中進行三角校正且將資 料編碼,接著反覆閱讀這些資料後找出相關性,並且分析其類別、發展出主軸,

以形成研究者的主張。

一 一 一

一、、、資料類別代碼、資料類別代碼資料類別代碼資料類別代碼

研究者分成兩種資料類別進行代碼編制,第一類是對於資料的對象以及研 究單元編制代碼,如下表 3-5-1,第二類是對於資料來源編制代碼,如表 3-5-2。

表 3-5-1 資料對象與單元代碼說明

項目 代碼

研究者 R 理化教師 T

學生 S:S1~S4 研究單元 密、熱、酸、

表 3-5-2 資料來源代碼說明 項 目 代 碼 研究者省思日誌 思

課室錄影 室

訪談問卷 卷

訪談紀錄 訪

擬題學習單 擬

教學錄影 教

學習活動相關文件 件

在以上的編碼原則中,以資料來源為第一個代號,接著是資料對象的代號,

若此資料為研究單元中所獲得,則再加註研究單元代碼,最後為資料來源的日 期。舉例來說,「訪 S1 密-20110928」此代碼表示在 2011 年 9 月 28 日對學生(S1) 進行「物質的密度」訪談的資料;「室 T 酸-20120329」則是在 2012 年 3 月 29 日的理化教師上課的錄影,其上課單元為酸鹼濃度;其中有些資料為和研究單 元無關的資料,如去訪談理化教師的一些信念、價值觀的問題,則會用「訪 T-20120426(信念)」來表示,在檔案名稱後面多註記其部分內容以讓研究者在 資料整理分析時能更加有系統的了解。

二 二 二

二、、、資料分析、資料分析資料分析資料分析

在資料分析上,研究者參照 Miller 和 Crabtree(1992)所提出的四種模式:

準統計式(Quasi-Statistical Analysis)、模版式(Template Analysis Style)、 編輯式(Editing Analysis Style)、融入/結晶分析式

(Immersion/Crystallization Analysis Style)。由於相仿的研究並不多,

加上本研究主要在於「解決問題」及「發現」,而不在「驗證理論」,且研究資

料的收集彈性較高,較無法將資料有系統的預先分類,因此主要以「編輯式」

的資料分析方式為主,首先閱讀資料文本、找出相關可辨識的分析單位,盡可 能逐步發展出有意義的分類系統,多重比較後以詮釋性的方式說明資料中的關 聯性,最後提出報告,其「編輯式」的分析模式如下圖 3-5-1。

圖 3-5-1 編輯式資料分析模式

(Miller & Crabtree,1992,p.18;胡幼慧、姚美華,1996,頁 156)

在本研究的辨識單位以每一次的訪談、學習單、或者錄影資料……等,一次

的資料類別代碼所呈現的資料為最小辨識分析單位,如「訪 S4 酸-20120409」

的學習問卷,「思 R-20120524」當日的省思日誌……皆為最小辨識分析單位;而 在發展分類系統上,則是以研究問題為依據,研究者試著去發展分類系統,接

編輯式(Editing Analysis Style)

詮釋者/編輯者

文本

辨識分析單位

發展分類系統&進行分類

以詮釋探究關聯性

驗證 報

著研究者選取分析單位的範圍進行分類,例如第一個研究問題「學生的理化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