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調查與分析

4.5 跟隨時間

.000 .575 .012 D3 Pearson 相關 1 .152** -.027 顯著性 .000 .468

4.5 跟隨時間

本節主要探討行人發生跟隨行為後,至跟隨行為結束為止,中間經過時間的 長度,總共 100 組行人資料故共有 100 筆跟隨時間之紀錄,但因觀察地點之車流 影響,故實際上之跟隨時間應大於本研究之紀錄,此為研究限制之一,本研究將 就觀察所得之確切跟隨時間進行研究分析。由下表 23 可得知,整體平均跟隨時 間為 3.008 秒,最短跟隨時間為 1.5 秒,最長跟隨時間為 8.5 秒。

表 23 跟隨時間統計表 性別 最小

最大值 平均數 標準差 跟隨時間 1.50 8.50 3.0080 1.16400

前方 女 3.1517 1.32655

男 2.8095 .86920

後方 女 3.1250 1.22567 男 2.8591 1.07581

將前方性別分組計算跟隨時間與將後方性別分組計算跟隨時間,發現當前方 領導者為女性時,平均跟隨時間為 3.15 秒,較前方領導者為男性之 2.81 秒要多;

同樣當後方跟隨者為女性時,其跟隨時間為 3.125 秒也較男性跟隨者長。故再進 行獨立檢定,確定是否此一顯著性差異。

表 24 跟隨時間與性別之獨立 t 檢定 組別 變異數相等的

Levene 檢定

平均數相等的 t 檢定 F 檢定 顯著性 t 自由度 顯著性

(雙尾) 前方性別 假設變異

數相等

3.954 .050 1.459 98 .148 不假設變

異數相等

1.557 97.149 .123 後方性別 假設變異

數相等

.160 .690 1.136 98 .259 不假設變

異數相等

1.154 96.754 .251

由表 24 中可知道,雖然平均數上性別的不同使得跟隨時間有不同,但是在 統計檢定上,其結果均不顯著,推測應為本研究樣本組數僅有 100 組,而有此一 結果。

若將跟隨終止的原因與跟隨時間一併考慮,需利用 ANOVA 檢定來判斷組間與 組內的差異,首先需滿足進行 ANOVA 的條件,即為變異數檢定需為相等,結果檢 定值為 0.81,大於 0.05,故滿足此條件,可繼續進行檢定。

表 25 終止原因與跟隨時間同質性檢定表

Levene 統計量 分子自由度 分母自由度 顯著性 2.579 2 97 .081

而 ANOVA 檢定結果如表 26,其整體 F 值為 9.204,相伴機率為 0.00 小於顯 著水準 0.05,拒絕虛無假設,表示跟隨時間在 3 種終止原因組別有顯著差異,

同時根據多重比較表中的 LSD 法(表 27),可以看出,除了前方轉向與後方轉向 組間的跟隨時間沒有顯著差異外,另外 2 種組合皆有顯著差異。

表 26 終止原因與跟隨時間 ANOVA 表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

方和

F 顯著性 組間 (組合) 21.396 2 10.698 9.204 .000

一次項 未加權 16.273 1 16.273 14.001 .000 加權 18.340 1 18.340 15.780 .000 離差 3.055 1 3.055 2.629 .108 組內 112.738 97 1.162

總和 134.134 99

表 27 LSD 法多重比較表 (I) 原因 (J) 原因 平均差異

(I-J)

標準誤 顯著性

LSD 前轉 後轉 -.04734 .30481 .877 持續 -.94511* .25258 .000 後轉 前轉 .04734 .30481 .877 持續 -.89777* .27667 .002 持續 前轉 .94511* .25258 .000 後轉 .89777* .27667 .002

*表平均差異在 0.05 水準為顯著

由圖 25 中可清楚顯現,在 3 種不同組別間,其平均跟隨時間的差異與其值,

跟隨持續組之平均跟隨時間為 3.5 秒,比另 2 組之平均跟隨時間要長約 1 秒左右,

此結果也支持跟隨時間越長,其願意繼續保持跟隨行為之可能也越高,反之則會 發生前方轉向離開,或是後方轉向、加速超越…等情況。

圖 25 不同跟隨終止原因與其平均跟隨時間圖

在此 100 組樣本中,有 6 組樣本發生在自由流(free-flow)的情況下,即跟 隨行為發生當時,該路段上僅有前後兩人以跟隨行為前進,不受到其他行人干擾,

其跟隨時間資料如表 28。可以發現性別組合上前後行人皆為同性別,推測在自 由流速時,與前方領導同樣性別的跟隨者才能以相似速度前進,而不發生其他行 為(如超越行為),此 6 組中於資料紀錄後仍然保持跟隨狀態者有 4 組。發生有前 方轉向及後方轉向者各有 1 組,且其跟隨時間僅在 2.5 秒與 3 秒。而更深入之研 究則因本研究所取得資料不足無法進行。

表 28 自由流跟隨統計表 組號 跟隨時間

(秒)

跟隨終止情況 前方性別 後方性別

24 8.5 持續跟隨 女 女

59 5 持續跟隨 女 女

60 6.5 持續跟隨 女 女

64 2.5 前方轉向 女 女

65 3 持續跟隨 男 男

76 3 後方轉向 男 男

4.6 小結

本研究為探討行人跟隨行為之移動方式與特性,以及影響行人的因素,將對 行人流動相關特性進行分析,以瞭解行人在各種不同情況下與人流特性之關係性,

而建構微觀行人跟隨模式。經過現場錄影收集台北市市民大道與承德路交叉路口 行人穿越道,並依研究所需定義行人跟隨行為,從錄影資料中總計觀察人數 1442 人,發生符合本研究限制及觀察之跟隨行為人數為 100 人,占全部對象之 6.93

%。在 100 組行人跟隨行為資料中,計男性跟隨者 44 人,女性跟隨者 56 人。以 下將依速度、加速度、起始跟隨距離、跟隨距離及跟隨時間等行人行為特性統整。

(1) 在性別方面:

若前方領導者為女性,則其後方跟隨者不分性別,會有 58%的比例跟 隨;若前方領導者為男性則後方跟隨者不分性別約有 42%的比例跟 隨。

(2) 在終止跟隨原因方面:

依觀察結果分類 3 組,分別為前方轉向、後方轉向與持續跟隨。將此特 性以跟隨者性別分組進行相關分析,根據列聯表的卡方檢定,Pearson 卡方值為 7.713,其 P-value 為 0.021 小於顯著水準 0.05,顯示出性別 與跟隨型態之間有顯著相關。

(3) 在跟隨速度方面:

領導者平均速度為 116.89 cm/s,跟隨者平均速度為 115.55 cm/s,在 95%的信賴水準下,前方領導者速度與後方跟隨者速度無顯著差異。但 前方領導者速度與後方跟隨者速度具有統計上顯著相關,其相關係數為 0.594 屬於中度相關。檢定結果也提供本研究一結論,當跟隨者的性別 不同,其速度也具有顯著差異,而以男性速度較女性速度快。

另外本研究提出 3 種假設:

1. 後方跟隨者速度是否因前方領導者性別不同而有差異。

2. 前方領導者為女性時,後方跟隨者的速度在性別上是否有差異。

3. 前方領導者為男性時,後方跟隨者的速度在性別上是否有差異。

在 95%的信賴水準下,情況 1 沒有顯著的證據支持當前方領導者性別 不同時,後方跟隨者速度會有顯著差異;而在情況 2,同樣沒有證據支 持當前方領導者性別為女性時,後方男性跟隨者與女性跟隨者之速度有

顯著差異;但在情況 3 中,根據檢定結果則有顯著差異。綜合此三種情 況,及前一統計結果,男性行走速度較女性快,可說明當前方領導者為 女性時,因為跟隨行為的發生,會導致後方男性跟隨者降低本身速度以 符合前方女性領導者的速度。

(4) 在加速度方面:

具有跟隨行為之行人,其加減速度多集中於 0 cm/s2、±40 cm/s2及±80 cm/s2

(5) 在起始跟隨距離方面:

,共計分別有 92.7%及 91.3%的比例。因加速度係由速度資料換 算所得,故無更詳細分析。

本研究設定 3 種距離,分別為前後行人之頭間距,D1;前方後腳跟至後 方前腳尖間距,D2;前方身體至後方頭部間距,D3。其平均距離分別為:

114.25 cm、67.3 cm、135 cm。其中男性跟隨者平均起始距離比女性長,

但獨立 t 檢定則顯示,沒有顯著證明男性跟隨者之起始跟隨距離大於女 性跟隨者。

(6) 在跟隨距離方面:

就後方跟隨者性別與跟隨距離檢定中,D1 與 D3 之變異數檢定為不相等,

且後方男性跟隨者之跟隨距離與後方女性跟隨者之跟隨距離並無顯著 差異;D2 之變異數檢定為相等,且跟隨距離有顯著差異。在前方領導 者性別與跟隨距離之檢定中,3 組距離之變異數檢定皆為相等,且 D1 與 D3 具有顯著差異。綜合此現象說明,當前方領導者為男性時,後方 跟隨者不分性別,其保持之跟隨距離會比當前方領導者為女性時要長,

換句話說,若前方為男性,則後方跟隨距離較遠;若前方為女性,則後 方跟隨距離較近。

(7) 在跟隨時間方面:

探討行人發生跟隨行為後,至跟隨行為結束為止,中間經過時間的長度,

本研究依觀察所得之確切跟隨時間進行研究分析。整體平均跟隨時間為 3.008 秒,最短跟隨時間為 1.3 秒,最長跟隨時間為 8.5 秒。而當前方 領導者為女性時,後方平均跟隨時間為 3.1517 秒,較前方領導者為男 性之 2.8095 秒要多;同樣當後方跟隨者為女性時,其跟隨時間為 3.125 秒也較後方男性跟隨者長。故再進行獨立檢定但結果均不顯著。

(8) 在終止原因與跟隨時間方面:

在 3 種不同終止原因組別間,透過 ANOVA 分析,持續跟隨組之平均跟隨 時間顯著比另 2 組之平均跟隨時間要長,此結果也支持跟隨時間越長,

其願意繼續保持跟隨行為之可能也越高,反之則會發生前方轉向離開,

或是後方轉向、加速超越…等情況。

(9) 自由行人流方面:

在此觀察樣本中,共有 6 組樣本發生在自由行人流的情況,可以發現該 性別組合中前後行人皆為同性別,推測在自由流速時,與前方領導同樣 性別的跟隨者才能以相似速度前進,而不發生其他行為(如超越行為),

仍然保持跟隨狀態者有 4 組,且跟隨時間皆大於 3 秒。發生有前方轉向 及後方轉向者各有 1 組,且其跟隨時間僅在 2.5 秒與 3 秒。

本研究至此對於行人於跟隨行為中的客觀行為特性已有初步瞭解,例如,跟 隨行為中,後方跟隨者速度會受前方領導者速度影響而且具有顯著正相關;女性 領導者較容易吸引跟隨者進行跟隨行為…等。然而過去車流理論模式中因為不易 觀察到駕駛的性別,故沒有此一變數,但本研究則發現行人的性別對於一些變數 仍然具有影響力,故後續行人跟隨行為模式之建構,將納入前方領導者性別與後 方領導者性別之變數,期能獲得更佳的模式解釋能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