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車隊時間延滯車輛紓解速度的探討

第三章 系統架構與模式建構

3.2 車隊時間延滯車輛紓解速度的探討

一般繪製時空圖時,從停等時的位置,到通過瓶頸路段(通常為停止線),

會使用進入路段的臨進車流速率(Approach Speed),但實際上,車輛通過停止 線時的速度,有可能比臨進車流速率快,也可能和車流速率一樣,甚至比自由車 流速率慢。所以本節將就此觀點,對車輛紓解之速度作進行的討論。

如圖3-1,由車輛減速接近車隊到停止,或從靜止到加速離開停止線時,時 空圖上,加速度和減速度會呈現曲線,為了計算方便,一般都會假設當車輛趨近 於停止線或等待車流尾端時,該車是「瞬間停止」,而離開時是「瞬間離開」,此 時 A 與 B 點的時間差即為延滯。

位置 (m)

時間 (sec)

bottleneck

臨進速率

臨進速率

A

B

圖 3-1 一般時空圖計算方法

在計算紓解速率時,通常使用的方式為停等位置和通過停止線位置的連線

(如圖3-2),或直接使用到達速率。但這與實際紓解速度會有過大誤差,對單一 獨立路口而言,影響或許不大,但對連鎖號誌路口來說,上游路口的紓解速率將 會成為下一路口的到達速率,如此,誤差將會增大,另外,就算紓解速率已知,

由於我們假設當車輛於趨近停止線或等待車流尾端時,該車是「瞬間停止」,而 離開時是「瞬間離開」,所以延伸已知的紓解速率線與停等位置的交點(C)也 會與實際停等的位置( D )有相當的誤差(圖3-2),本節以此為出發點,分別採 單階段與多階段的方式來模化紓解速率。

圖 3-2 一般紓解速率計算方式

位置 (m)

時間 (sec)

bottleneck

臨進速率

自由速率Vf 實際紓解速度 V

造成啟動位置的變更C和D點 D C 到達下一路口的速率不同

圖 3-3 車輛啟動位置的變化圖

3.2.1 車輛的單階段紓解速率

由3.2節敘述可知,車輛從啟動位置到離開瓶頸路段,不外乎兩種方式,一 種是直接使用實際的紓解速率V 從啟動位置延伸出去(如圖3-4中的 B ),但此方 常不符合離開瓶頸路段的時間;另一種則是直接連接啟動位置和通過瓶頸路段位 置(如圖3-4中的C),此種方式不能反映在連鎖路口中,車輛的實際到達速率。

所以,此兩種方式皆易高估或低估延滯,為了修正此誤差,本研究假設從啟動位 置到瓶頸路段間,車輛使用等加速度a來行駛。

由於車輛在剛開始啟動時,會受到眾多因素(如對向車道的左轉車、橫向路 口未紓解完全的車流、未完全紓解的行人流、機車流和一些變換車道的車流)的 影響,所以剛開始啟動時速度會較慢,再以等加速度方式,逐漸加速,最後以速 度V 離開瓶頸路段(停止線)。

位置 (m)

時間 (sec)

bottleneck

臨 進 速 率

實 際 紓 解 速 度 V B A

通 過 瓶 頸 路 段 的 時 間 不 一 樣

C

位置 (m)

時間 (sec)

bottleneck

臨進速率

實際紓解速度 V

等加速度 a L

S A

B

圖 3-4 使用加速度a之紓解圖

在已知啟動位置到停止線位置的距離 L,花費的時間為 t,初速度V ,加速度0 a, 利用牛頓運動定律得知:

2

0 2

1at t V S = +

2 2

2 1 2

0 t 1at at L= ⋅ + =

22 t

a= L

(3-1)

圖 3-5 單一階段紓解速率圖

從實際調查收集的資料得知車子啟動到離開瓶頸路段之各項參數值:加速度

位 置 ( m )

時 間 ( s e c )

b o t t l e n e c k

第 一 階 段 停 等

第 二 階 段 停 等 實 際 紓 解 速 率 Vf

加 速 度 a

加 速 度a

L

L

t

( ) ( )

2 2

0 V a

L V

L = +

( )

a L V L

= −

(3-4)

( )

a2

L t L

= −

(3-5)

3-6

二階段紓解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