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文所蒐集到的臺灣地區歷史研究所博碩士論文計 2,016 篇41,正負誤差

41

本文所使用的統計數字,主要來自下列資料:(1)政治大學圖書館,《中文博碩士論文索

排名 1969-2000 比例 1 政治軍事 28.7%

2 經濟 15.0%

3 思想文化 13.1%

4 社會 11.0%

5 國際關係 8.1%

6 史學論題 6.2%

7 教育 5.4%

8 制度 4.4%

9 宗教 3.3%

10 圖書 2.1%

11 科技 1.2%

12 未明確 0.8%

13 婦女 0.6%

14 藝術 0.4%

率約為 0.04。《近史所集刊》蒐集到的論文計 922 篇,就區域而言,圖 3-5-1 “區

當接近

(《近史所集刊》17.5%,博碩士論文 13.9)

,兩者比例差距為 3.6%;此外,在臺 灣史部分,《近史所集刊》占 4.6%,博碩士論文占 17.8%,博碩士論文較《近 史所集刊》高約 13.2%,顯現兩者間的取向有異(To be continue)。

四、 《臺灣史研究》的量化分析

1986 年張光直院士為推動臺灣史研究,結合歷史語言研究所、民族學研 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4 所人力資源,籌畫臺灣史 田野研究計畫。1988 年設立“臺灣史田野研究室”為執行單位。1993 年張光直 院士再度返國積極推動,於該年 6 月核准設立“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並聘 請臺大歷史系黃富三教授出任籌備處主任。該處研究人員組成社會經濟史、

殖民地史、族群史、文化史四個研究群。目前研究群的活動以不定期舉行討 論會為主,採自由參加方式,鼓勵跨群參與,冀期藉此凝聚團隊研究的主題。

各研究群主要方向如下:1.社會經濟史研究群:以清代為主,重點課題為探 討農墾社會,瞭解傳統農業社會的特質,並建立詮釋理論。另一課題為研究 商業傳統,闡明臺灣經濟之商業根性;2.殖民地史研究群:研究主題廣泛,

以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為主要對象,目的在瞭解臺灣的殖民地性格,並與其他 殖民地做比較;3.族群史研究群:研究重點是漢人移墾過程中,族群間衝突、

調適等問題。平埔族研究亦為該研究群的重點之一;4.文化史研究群:研究 重點含蓋日治時期臺灣之教育、戰後對日治時期的反省、民間文化、宗教信 仰與醫療、婦女史等。1986 年起發行《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Newsletter of Taiwan

History Field Research)

,季刊;1994 年後改名為《臺灣史研究》

(Taiwan Historical

Research)

,半年刊。刊登有關臺灣史研究中英文論文、學術動態、資料介紹及

書評等,本文取樣為 1986-2000。

五、 《故宮季刊》的量化分析

1925 年 10 月 10 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收藏文物含蓋宋、元、明、清 4 朝的宮廷收集,並涉及北平的故宮博物院、南京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 央博物院以及來臺以後的移交、購藏與捐贈。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初即開始進 行原有的查點文物及編目工作,加強文物展覽,同時進行刊物和專書的出 版。戰爭陸續爆發後,迫使故宮一再往內陸播遷。直到抗戰勝利後,始將文 物全部運回南京。後因內戰再度將文物遷往臺灣。政府成立國立中央博物圖 書院館聯合管理處,負責管理運臺文物。聯管處將文物遷往臺中縣霧峰鄉北 溝新建的山邊庫房存放,並繼續展覽。因北溝場地有限,加上交通不便,決 定遷建新館於臺北近郊外雙溪。1965 年新館落成,定名為中山博物院。除展 覽之外,故宮也展開編輯和研究的工作,先後出版多種期刊、專書、目錄,

以及書畫、器物、善本古籍、清代文獻等書冊和裱裝畫軸、手卷等。並同時 積極選派人員出國培訓、考察,及參與國際性學術活動、主辦國際性學術討 論會。另亦挑選精品出國參展。自 1966 年起出版《故宮季刊》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Quarterly)

,季刊;1983 年起改名為《故宮學術季刊》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Research Quarterly)

,季刊。內容刊載有關文物、歷史、考古學術研究之論述,如

書畫、器物、圖書文獻諸述作,旁及博物館學、文物維護、陳列設計諸有關 科學技術。另自 1969 年起刊行《故宮文獻》

(Ch'ing Documents at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季刊;1970 年起刊行《圖書季刊》

(Quarterly Journal of Bibliography)

,季刊,

第 1 卷刊名為《圖書季刊》,第 2 卷刊名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季刊》,

第 3 卷起又改名為《故宮圖書季刊》;1983 年起刊行《故宮文物月刊》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Monthly of Chinese Art)

,月刊;本文取樣為 1966-2000。

六、 《國史館館刊》的量化分析。

1914 年北京政府將原先設立的國史院改置為國史館,1928 年北伐統一

後停辦。1934 年邵元沖、居正等人提議重設國史館,1939 年張繼等人再度 提議,國民政府乃先成立國史館籌備委員會負責。1947 年國史館在南京正式 成立,1957 年國史館在臺復館。國史館以纂修國史及典藏國家重要史料文獻 為職掌,分為修纂和行政兩大系統,修纂分為 8 組:1.史事紀要組,2.史料 叢書組,3.中國現代史書評組,4.傳紀組,5.志書組,6.口述歷史組,7.建國 文獻組,8.臺灣史料編撰組。行政業務主要是辦理國史修纂的行政支援事項。

徵集與管理史料文獻,亦為該館重要職責。典藏與管理方面則朝科學化、自 動化與制度化的方向努力。自復館後,已編印史籍 80 餘種,計 100 餘冊,

包括中華民國史、館刊、清史、史料重刊、人物傳紀史料、史料叢書、學術 論文集、專著、書評選輯等 9 大類。1947 年起發行《國史館館刊》

(The Academia

Historical Journal)

,至 1949 年版第 2 卷第 1 期後,暫時停刊。當時館刊分、論著、

專著、國史擬傳、碑傳備采、文藝、館務及附錄等 7 類;1987 年重新復刊,

內容分為演講、論著、專著、國史擬傳、碑傳備采、書評選載、史著選譯、

史料介紹、學術通訊、館務報導及其他等 11 類;另自 2001 年起出版《國史 館學術集刊》

(Bulletin of Academia Historical)

,年刊,專門刊載學術論文;本文取樣 為 1947-2000。

七、 《臺灣文獻》的量化分析

政府有鑑於地方歷史文獻對國家民族發展的重要性,於 1948 年 6 月 1 日成立“臺灣省通志館”,負責辦理臺灣省通志之修纂;1949 年 7 月改組為“臺 灣省文獻委員會”,隸屬於臺灣省政府。主要從事文獻研究工作,並分設編 纂組、採集組及整理組,負責臺灣省文獻史料的採集、整理、典藏、以及文 獻書刊的出版和纂修史志。1958 年改隸民政廳,1997 年 7 月改隸文化處。

1999 年 7 月因應臺灣省政府業務功能與組織調整,隸屬臺灣省政府。2002 年元月,再改隸於總統府國史館,並更名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文獻》

(Taiwan Wen Hsien)

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的機關刊物,創刊號

原稱《文獻》,第 2 號起稱《文獻專刊》,原名《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專刊》,

第 3 號起標“第 1 卷第 3 期”,此後即專稱《文獻專刊》。1954 年 12 月 27 日 出版至第 5 卷第 4 期,第 6 卷第 1 期改稱《臺灣文獻》,一直延用至今。第 6 卷第 1 期於 1955 年 3 月出刊,除第 7 卷 1&2 期,3&4 期;第 8 卷 3&4 期等 為兩期合刊者外,每年出版 4 期,大抵按期出刊。在《文獻專刊》時期,除 報導專輯,如:「山地文化特輯」、「鄭成功誕辰紀念特輯」、「民間文學特輯」、

「臺灣地方志展覽會特輯」、「劉銘傳特輯」、「臺灣中部古碑文集成」外,所 載文字均以專論為主。改名《臺灣文獻》後,在第 11 卷第 1 期以前,其體 例與《文獻專刊》類同,所載文字多屬專論;自第 11 卷第 2 期開始,增加 調查報告、資料整理和會議消息。截至 2002 年 6 月為止,《臺灣文獻》季刊 已出版至第 53 卷第 2 期,為發表臺灣相關史地、社會研究的重要園地;本 文取樣為 1950-2000。

八、 《近代中國》的量化分析

1930 年,黨史館成立於南京。黨史館成立之初,名為中國國民黨黨史史 料編纂委員會,宗旨為蒐集有關革命建國的史蹟文物。1972 年改名為“中國 國民黨黨史委員會”,職掌由初期以徵集和典藏為主,逐漸擴大趨於多元化,

包括收藏、整理、研究、編纂、出版、展覽與學術交流等項。同時為了提供 學者研究便利起見,1979 年起將黨史館的檔案由南投遷至陽明山,集中保管 於“陽明書屋”。2000 年起,再度易名為“中國國民黨黨史館”,隸屬於中國國 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之下。黨史館保存的檔案,依型式約略可分為文 獻、實物、圖片三大類。分類方式先以人物、事件分,再將事件按時期、類 別分。黨史館所收藏檔案,主要特色為國民黨本身的黨務發展和會議記錄,

包括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全體會議、中央常務委員會議、黨務工作 會議等。並包括:上海環龍路檔、漢口檔於中央前五部檔、中央政治會議檔、

國防最高委員會檔等重要資料。此外尚包括大陸時期的報紙、期刊、政府公

報等。

《近代中國》

(Modern China)

成立於 1977 年 3 月,初為季刊,屬中國國民黨 中央黨史委員會的機關刊物,內容包括 20 世紀以來,近代中國的政治、社 會、經濟、教育、文化等。出刊後廣受史學界的重視,自 1979 年 2 月第 9 期起改為雙月刊,2000 年起屬於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近代中國》刊載主題 雖然以中國近現代史為主,惟內容頗為多樣,其類別如專論、專載、專著、

專訪、書評、特稿、口述歷史、海外心影、學術動態、學術研究、學術討論、

教學研討、研究報告、專題資料、專題討論、人物傳記、雙月人物、近代人 物、近代史話、史料評介、鐵幕傳真、讀史與進修、抗戰歷史文獻、學術動 態報導、民生史觀論叢、華僑與革命專輯、國際漢學會議專輯等,只要與中 國近現代史內容相關的議題,幾乎無所不包,甚至擴及臺灣史研究。截至 2002 年 2 月為止,《近代中國》歷時 25 載,出刊 147 期;本文取樣為 1977-2000。

九、 結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