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量化考察:以政府機構與研究機構刊行歷史學相關期刊為分析對象(1945-200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量化考察:以政府機構與研究機構刊行歷史學相關期刊為分析對象(1945-2000)"

Copied!
9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以政府機構與研究機構刊行歷史學相關期刊為分析

對象(1945-2000)

摘要 ... 3

ABSTRACT ... 4

一、 引論 ... 5

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的量化分析... 12

(一) 區域比例... 14

(二) 本國斷代史分期比例 ... 15

(三) 本國史專史分期比例 ... 19

(四) 本國斷代史的時間序列 ... 22

(五) 專史分類的時間序列 ... 26

(六) 《史語所集刊》與博碩士論文、期刊論文的比較... 31

1. 史語所集刊與博碩士論文 ... 31

2. 史語所集刊與期刊論文 ... 36

(七) 小結... 39

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的量化分析 ... 40

(一) 區域比例... 41

(二) 本國斷代史分期比例 ... 43

(三) 本國史專史分期比例 ... 44

(四) 專史分類的時間序列 ... 47

(五) 《近史所集刊》與博碩士論文、期刊論文的比較... 51

(2)

1. 近史所集刊與博碩士論文 ... 51

四、 《臺灣史研究》的量化分析 ... 53

五、 《故宮季刊》的量化分析... 53

六、 《國史館館刊》的量化分析。... 54

七、 《臺灣文獻》的量化分析... 55

八、 《近代中國》的量化分析... 56

九、 結論 ... 57

十、 統計表... 57

十一、 徵引書目... 91

(一) 中日文部分(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 91

1. 政府機構與研究機構刊行歷史學相關期刊 ... 91

2. 專書 ... 92

3. 期刊論文... 92

4. 網站 ... 94

(二) 西文部分(依作者姓名英文字母排列) ... 94

(3)

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量化考察

以政府機構與研究機構刊行歷史學相關期刊為分析

對象(1945-2000)

摘要

1945-2000 年臺灣地區的歷史學研究,主要內容為何,關注點為何,是

許多歷史學工作者關心的課題。1945 年以後臺灣地區史學主要受到五方面的

影響:一、日治時期的遺風;二、中國大陸史學的傳承;三、西方史學的輸

入;四、歷史學術社群內部對史學的思考;五、政治、社會等外緣因素對史

學動向的影響。在各種史學彼此交互影響下,臺灣史學呈顯了多樣化的風

貌。面對這種多樣貌的史學發展,史學工作者雖時有論文述及,但全面性的

研究則未之見。

臺灣史學一面承襲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傳統,一面繼承第一代來臺大陸

學者的學風,同時也受到西方史學輸入的影響,加上歷史學術社群內部對史

學的思考,以及政治、社會等外緣因素對史學動向的影響,可謂多方交會、

系出多元。而欲探索臺灣地區 1945 年以後史學發展的進程,可以就個別史

家,學術機構,專著,博、碩士論文和學術期刊等進行分析。

歷史學期刊主要的功能在於快速傳播新知與交流學術意見,本文選政府

機構與研究機構刊行歷史學相關期刊為對象,分析其內容取向及關注課題,

配合計量分析,探索 1945-2000 年間臺灣地區史學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臺灣地區、史學、 歷史學期刊、史學理論、計量分析

(4)
(5)

A Survey on the Historiography in Taiwan: The Case of History

Journals at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Government in Taiwan

(1945-2000)

Abstract

Many historians in Taiwan have long been concerned with the questions of the

contents, dimension, and foci of historical works during the period 1945-2000. After

1945 five factors influence historiography in Taiwan: first, the Japanese legacy; second,

approaches adopted by scholars from Mainland China; third, Western ideas of history;

fourth, historians’ reflections on historical writing; and fifth, socio-political change. Due

to these five factors,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ography in Taiwan shows diversities.

Although some scholars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topic, a full-scale research is still

indispensable.

As mentioned previously,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ose five factors, the

historiography in Taiwan presents various facets. By studying individual scholars,

academic institutions, monographs, master theses, doctoral dissertations, and papers in

history periodicals shall shed some light on the trends of historiography over the years.

Due mainly to the unusual functions of historical periodicals in spreading the new

concepts of history,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topics and content of papers in history

journals published by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government during this period. I shall

conduct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s well, analyses in my research, so that we can

have a broader,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trends of historiography in Taiwan.

Keywords:Taiwan, historiography, historical periodicals, theories of history, quantitative

analysis

(6)

一、 引論

世紀交替之後,各學門回顧二十世紀的研究趨勢,反省現在,策勵未來,

臺灣地區的歷史學界亦不自外;2002 年 5 月杜正勝教授在劍橋大學東方研究

系“川流講座”

(Chuan Lyu Lectures 2002)

演講,講題為〈新史學之路──兼論臺灣五

十年來的史學發展〉

1

,將臺灣史學分為 5 個截點加以分析:(一)臺灣史學的

起點──1950 年,(二)史學以真為本務──傅斯年與史語所,(三)史學反映

時代精神──沈剛伯,(四)社會科學方法進入史學──許倬雲和《食貨》

,(五)

物質、社會與文化有機連繫的「新史學」;杜正勝教授在演講中指出,臺灣

50 年來的史學變革,有其內在理路亦與外緣的政治社會情勢密切關連;臺灣

史學的第一代學者於第二次大戰後來自中國,傅斯年強調自然科學的研究方

法;沈剛伯認為史學研究不應與社會脫節,1970-1980 年代引進社會科學方

法,昌盛社會經濟史的研究;1980 年代以後,臺灣史學界出現新的趨勢,形

成以社會經濟為基礎的文化史;1990 年青壯代史學工作者創辦《新史學》,

嘗試推動新領域、新課題的史學研究,此為臺灣史學發展的內在理路;而 1990

年代臺灣地區完成民主化,對史學發展造成的衝激遠較過去任何史學思潮或

方法更深刻,50 年來臺灣以中國史為中心的史學教育與研究不得不重新檢

討,而臺灣史學何處去?臺灣史家當如何安身立命?在歷史學社群內部的意

見變得相當分歧,甚至成為敏感的政治問題。處在轉變的關鍵時刻,杜正勝

教授認為下一波的新史學運動將不再是史家技藝的探索,而是史家心態的解

放,如何突破長久以來以中國史為主體的習慣與束縛,重新建構世界性的歷

史視野,為長年永續的實證研究開闢一條新路

2

1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兼論臺灣五十年來的史學發展〉,《新史學》,11.3(臺北,

2002.09): 21-42。

2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兼論臺灣五十年來的史學發展〉,《新史學》,11.3: 21;有

關打破長久以來以中國史為主體的習慣與束縛,建構世界性的歷史視野,林滿紅教授亦

有深刻的觀察,參閱:林滿紅,〈以世界框架寫中國人的近代史〉,《晚近史學與兩岸

(7)

2002 年 7 月 7 日中國歷史學會第 38 屆年會舉行“近年史學新趨勢座談

會”,引言人分別是劉翠溶教授

(臺灣史)

、李東華教授

(中國史)

、王琪教授

(西洋史)

對臺灣地區 1980 年代以後的歷史學研究做了綜合性的討論。劉翠溶教授將

臺灣地區歷史研究所的臺灣史博碩士論文分為所別比較和專史比較,對了解

臺灣史研究的動向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3

;李東華教授的引言延續其〈一九四九

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論點

4

,並補強 1980 年代以後的相關發

展,說明史料學派和史觀學派對壘的最新趨勢,以及後現代史學對臺灣地區

歷史學研究的衝激

5

;其中劉翠溶教授和李東華教授的引言,均使用量化的方

式進行討論,對 1945-2000 年間的史學研究進行分析,略可說明在探討歷史

學研究動向時,量化證據的意涵。

1945-2000 年臺灣地區的歷史學研究,主要內容為何,關注點為何,是

許多歷史學工作者關心的課題;特別是處此世紀已然交替,歷史學將往何處

去,亦為史學工作者所關心的切身問題。2002 年王晴佳教授出版《臺灣史學

五十年》

,從外部分析 1945 年以後臺灣地區歷史學的發展

6

,是相關著作中論

旨與涵蓋範圍最廣泛者。王晴佳教授將臺灣史學分為 3 期討論:(一)1950-1960

年代中期:為臺灣史學的初創時期,主要受到兩方面的影響:1.史料學派;

2.冷戰的政治環境。(二)1960 年代中期至 1987 年:主要受社會科學與現代化

理論的影響。(三)1987 以後:政治的禁令解除,加上史學研究禁區的開放,

臺灣史學進入蓬勃發展期

7

。王晴佳教授的論述基本上採取印象式的敘述方

式,比較缺乏數據資料的支持

8

,而且在論述上亦稍較概論式。而臺灣歷史學

思維》(臺北:麥田出版,2002),177-202。

3

劉翠溶,〈臺灣史部分引言〉,《中國歷史學會會訊》,70&71(臺北,2002.11.30): 20-22。

4

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臺北,

1984.10): 36-43。

5

李東華,〈二十年來臺灣中國史研究趨勢之我見〉,《中國歷史學會會訊》,70&71(臺

北,2002.11.30): 22-24。

6

王晴佳,《臺灣史學50年:傳承、方法、趨向》(臺北:麥田出版,2002)。

7

王晴佳,《臺灣史學50年:傳承、方法、趨向》,xiv-xvii。

8

王晴佳教授在量化部分略微徵引筆者對臺灣地區博士論文所做的量化分析;參閱:王晴

(8)

者的相關討論,截至 2002 年為止,除了本國史各斷代研究的相關論述

9

,以

及研究主題與動向的分析

10

,我們很難拿出比較整體性的介紹或說明。過去

有關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取向的討論,大約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對史

學理論、史學方法與方法論的討論興趣較為濃厚,如黃俊傑、李東華、林正

珍教授

11

;另一種是以較宏觀角度對臺灣史學進行整體性討論,如杜正勝、

佳,《臺灣史學50年:傳承、方法、趨向》,211, 214。

9

如:蔡學海,〈近五年(1987-1991)來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報導〉,《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

刊》,25(臺北,1993.09): 205-230;王吉林,〈近五年來隋唐五代史研究〉,《中國歷

史學會史學集刊》,25(臺北,1993.09): 231-234;王德毅,〈近五年來宋史之研究──

民國七十六年至八十年〉,《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5(臺北,1993.09): 235-241;

秦照芬,

〈近五年(民國76至80年)中國上古史研究目錄彙編〉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25(臺北,1993.09): 287-302;吳智和,〈近五年來臺灣地區明史研究論著選介〉(上),《漢

學研究通訊》,10.1=37(臺北,1991.03): 5-12;吳智和,〈近五年來臺灣地區明史研究論

著選介〉(中),《漢學研究通訊》,10.2=38(臺北,1991.06): 93-97;吳智和,〈近五年

來臺灣地區明史研究論著選介〉(下),

《漢學研究通訊》

,10.4=40(臺北,1991.12): 289-296;

張榮芳,

〈近五年來臺灣地區中國中古史研究論著選介〉(上),

《漢學研究通訊》

,9.1=33(臺

北,1990.03): 1-4;張榮芳,〈近五年來臺灣地區中國中古史研究論著選介〉(下),《漢

學研究通訊》,9.2=34 (臺北,1990.06): 69-75;杜正勝,〈近五年來臺灣地區中國上古

史研究書目簡介(民國七一年至七五年)〉,《漢學研究通訊》,7.1=25(臺北,1988.03):1-7;

施志汶,〈臺灣史研究的“反思”──以近十年來國內各校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為中心(一

九八三至一九九二)〉,《歷史學報(師大)》,22(臺北,1994.06): 413-446;周健,〈近

十年來臺灣地區西洋史研究概況簡述〉,《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5(臺北,1993.09):

267-275;王德權、甘懷真,〈最近十年(1980-89)來唐代學術研究概況:臺灣地區──史

學部分〉,《中國唐代學會會刊》,1(臺北,1990.11): 25-40。

10

李筱峰,〈近三十年來臺灣地區大學歷史研究所中有關臺灣史研究成果之分析〉,《臺

灣風物》,34.2(臺北,1984.06): 84-97;張炎憲,〈臺灣史研究的新精神〉,《臺灣史料

研究》,1(臺北,1993.02): 76-86;吳密察,〈臺灣史的成立及其課題〉,《當代》,100(臺

北,1994.08): 78-97;杜正勝,〈中國史在臺灣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92(臺北,

1995.09): 79-85;陳弱水,〈傳統中國史研究與臺灣史的未來〉,《當代》,111(臺北,

1995.07): 104-113。

11

相關著作如:黃俊傑,〈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六十年至民國

七十年)〉,上,《漢學研究通訊》,2.2(臺北,1983.04): 69-76;黃俊傑,〈近十年來國

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六十年至民國七十年)〉,下,《漢學研究通訊》,

2.3(臺北,1983.07): 135- 145;黃俊傑,〈戰後臺灣關於史學方法論的研究(1950-1980)〉,

收入:黃俊傑,《戰後臺灣的教育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29-99;李東華,

〈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臺北,1984.10):

(9)

宋晞、林滿紅教授

12

李東華教授在〈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指出,

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主要淵源有二:(一)日治時期臺灣的歷史研究,(二)

民國以來的中國史學發展

13

。李東華教授的分析,勾勒出臺灣地區歷史學研

究的兩條重要線索:民初以來的中國史學發展與日治時期臺灣的歷史研究,

可謂深刻而有見地。李東華教授進一步指出,1949 年以後的臺灣史學,約略

可以 1960 年代畫分為兩個時期,1960 年代以前為大陸史料學派延續時期,

1960 年代以後,史料學派的地位開始動搖,進入解釋史學時代

14

。在另一篇

論文〈中華民國歷史學博士論文內容及方法之評析〉中,李東華教授分析了

1957-1983 年間臺灣地區歷史學博士論文的師承、斷代分布、專史領域與方

15

黃俊傑教授在〈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

(民國六十年至

民國七十年)

〉中,曾就刊載有關史學方法論最多的兩分雜誌──《食貨》月刊

和《思與言》雜誌,做了統計與分析

16

。黃俊傑教授認為 1970-1980 年代是

36-43;林正珍,〈臺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漢學研究通訊》,20.4(臺

北,2001.11): 6-17。

12

相關著作如:杜正勝,〈中國史在臺灣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92(臺北,1995.09):

79- 85;林滿紅,〈當代臺灣的史學與社會〉,《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169-176;宋

晞,〈民國以來的中國史學──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十五日上午在中國歷史學會年會上

講〉,《國史館館刊》,復刊21(臺北,1996:12): 1-26;王晴佳,〈臺灣史學的“變”與“不

變” :1949-1999年〉,《臺灣大學歷史學報》,24(臺北,1999): 329-374。

13

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 37- 38。

14

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 36- 42;

李東華教授進一步說明以1960年代為分期的原因有三:(1)從史學理論及方法論而言,1963

年2月15日創刊的《思與言》是對史料學派最早提出批評的刊物;(2)就史學研究工作者而

言,1960年代是內地來臺老一輩教授逐漸退隱、凋謝的時代,也是第二代學者大量崛起

的時代;(3)就歷史研究與教學而言,1960年代是歷史研究、教學單位數量上大量增加的

時代(頁40)。

15

李東華,〈中華民國歷史學博士論文內容及方法之評析〉,《史學評論》,8(臺北,1984.07):

121-149。

16

黃俊傑,〈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六十年至民國七十年)〉,上,

《漢學研究通訊》,2.2: 69-76;黃俊傑,〈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

(10)

臺灣地區注重史學方法論的年代,其中量化史學、心理史學、社會科學與歷

史學的結合

17

,對史學研究有重大的影響。在〈戰後臺灣關於史學方法論的

研究(1950-1980)〉一文,黃俊傑教授將臺灣歷史學界對史學方法論的觀察分

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1950-1970,第二階段為 1970-1980;黃俊傑教授認

為第一階段主要是繼承近代中國的史料學派,第二階段則是社會科學

(特別是歐

美以實證主義為中心的行為科學)

對臺灣史學的影響

18

;黃俊傑教授在文中亦提及部分

學者

(如錢穆、杜維運、余英時、汪榮祖、王爾敏教授等

)對傳統史學思想中有關“史識”的

強調,說明歷史學工作者無法避免“意義”的問題及其先導性

19

林正珍教授在〈臺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中,全面回顧

和檢討了 1950-2000 年間臺灣史學有關史學理論的引介,並對臺灣史學過度

向現代化、科學化傾斜的現象有所評騭,認為在科學化風潮之下,使得文學

或藝術想像與史學產生距離

20

杜正勝教授〈中國史在臺灣研究的未來〉一文,將臺灣地區的史學工作

者分為四代:(一)第一代學者:1945 年以後來臺的史學工作者,研究方法基

本上以史料學派為基礎;(二)第二代學者:1960-1970 年代的史學工作者自國

外帶回許多新的觀念,最突出的是援引社會科學方法到歷史學領域;(三)第

三代學者:1970 年代以後到 1980 年代之間,在介紹外國理論時較不生吞活

剝,顯示臺灣史學界對 1960-1970 年代迷信方法論的反省;(四)第四代學者:

國六十年至民國七十年)〉,下,2.3: 135- 145。

17

黃俊傑,〈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六十年至民國七十年)〉,上,

《漢學研究通訊》,2.2: 70-73。

18

黃俊傑,〈戰後臺灣關於史學方法論的研究(1950-1980)〉,《戰後臺灣的教育思想》,

72-99;我們也意到因著眼點的不同,黃俊傑教授和李東華教授對臺灣地區的史學發展,

在年代上約有10年的差距,李東華教授以《思與言》雜誌對史料學派的挑戰為分期依據,

黃俊傑教授則以當代西方史學的輸入(特別以計量、心理史學、社會科學與歷史學的結

合),做為臺灣地區史學發展的分水嶺。

19

黃俊傑,〈戰後臺灣關於史學方法論的研究(1950-1980)〉,《戰後臺灣的教育思想》,

81-97。

20

林正珍,〈臺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漢學研究通訊》,20.4: 15-16。

(11)

1990 年代,臺灣歷史界發生較大的變化是臺灣史研究蔚為風尚,本土意識確

立,臺灣史研究與中國史研究重新畫分界線

21

林滿紅教授在〈當代臺灣的史學與社會〉指出當前臺灣歷史學界的幾個

現象:(一)以中國為思考範圍,無法突破舊有的框架;(二)研究著重古史,近

代史研究又不講求歷史解釋;(三)忽略現在與過去對話及史學整體性的方法

論問題;(四)史學研究與社會的脫節

22

;林滿紅教授並提出四項建議:(一)促

請立法院趕快通過檔案法;(二)建立公報、報紙等資料光碟,鼓勵全民寫史;

(三)調整與史學相關的獎評、升等、聘任辦法;(四)加強當代臺灣歷史的研究

實習

23

。林滿紅教授的論文大體指出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一般現象,其中

以中國史為思考範圍,無法突破舊有的框架,尤指出問題關鍵所在;加強當

代臺灣歷史的研究實習部分,在 1990 年代以後已有明顯改善;其餘所論大

抵鉤勒出臺灣史學研究的一般現象及弊端所在。

宋晞教授論析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將臺灣史學與現代中國史學放在同

一範疇中討論,較接近書目式的列舉,而以史料的發崛和各領域史學研究論

著為論述主軸

24

1945-2000 年間臺灣地區的歷史學研究已集木成林,在 21 世紀之初的此

刻,回顧 20 世紀的學術成果,試圖在回顧與前瞻中找尋未來的發展方向,

不失為一適當時機。有鑑於此,近幾年來筆者嘗試用計量方式,對臺灣地區

歷史學研究做一些粗略的量化考察

25

21

杜正勝,〈中國史在臺灣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92: 80;李東華教授在〈一九四

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認為「臺灣史的研究始終有良好的發展」,與

杜正勝教授的說法略異;參見: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

《中國論壇》,21.1: 40。

22

林滿紅,〈當代臺灣的史學與社會〉,《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144-168。

23

林滿紅,〈當代臺灣的史學與社會〉,《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169-176。

24

宋晞,〈民國以來的中國史學──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十五日上午在中國歷史學會年會上

講〉,《國史館館刊》,復刊21: 1-26。

25

筆者已完成的是臺灣地區歷史研究所博碩士論文、歷史學期刊分析;請參閱:彭明輝,

〈臺灣地區歷史研究所博碩士論文取向:一個計量史學的分析(1945-2000)〉,《臺灣史

(12)

1945-2000 年間,臺灣史學的發展已是繁花葳蕤,全面性的探討有其必

要性;但截至 2000 年底為止,相關論述主要係以概念式的方式進行,以較

宏觀角度對臺灣史學的發展進行討論,而缺乏實證的計量分析,雖然計量並

非研究史學發展的唯一途徑。

臺灣史學一面承襲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傳統,一面受到第一代來臺大陸

學者的影響

26

,更在西方史學的影響下,呈現多樣而豐富的面貌

27

。此外,歷

史學術社群內部對史學的思考,亦影響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動向;而外在

政治、社會環境的改變,亦牽引歷史學研究的動向。欲探索臺灣地區史學發

展的進程,可以就個別史家、學術機構、博碩士論文和學術期刊等進行分析,

其中期刊主要的功能在於快速傳播新知與交流學術意見,本文擬選取研究機

構與政府機構所出版期刊為對象,分析內容取向及關注課題,配合計量分

析,探索臺灣地區史學發展的趨勢。本文擬討論的政府機構與研究機構所刊

行歷史學相關期刊如下:

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BIHP])

, 臺 北 ,

1945-2002,季刊。

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臺北,1969-2002,半年刊。

學的中國纏結》,151-206;筆者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臺灣地區歷史

學研究的動向:以學術期刊為分析對象(1945-2000)”(編號NSC 89-2411-h-004-033),討論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史學集刊》、《史學

評論》、《思與言》、《幼獅學誌》、《食貨月刊》、《新史學》等8種期刊,研究報告

於2002年1月20日完成;部分章節以單篇論文的形式發表,請參閱:(1)彭明輝,〈從歷史

學期刊論文分析臺灣史學研究動向(1945-200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19: 335-364;

30pp;(2) 彭明輝,〈臺灣地區歷史學期刊論文與博碩士論文的量化比較(1945-2000)〉,

《漢學研究通訊》,21.2=82: 1-16;(3) 彭明輝,〈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量化考察:以

5種學術期刊為分析對象(1945-2000)〉,《漢學研究通訊》,20.4=80: 18-27。

26

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 36-37。

27

黃俊傑,〈戰後臺灣關於史學方法論的研究(1950-1980)〉,《戰後臺灣的教育思想》,

29-99。

(13)

3.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編),

《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Newsletter of

Taiwan History Field Research)

,臺北,1986-1993,季刊。

4.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編),

《臺灣史研究》

(Taiwan Historical

Research)

,臺北,1994-2002,半年刊。

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故宮季刊》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Quarterly)

,臺

北,1966-1983,季刊。

6.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文獻》

(Ch'ing Documents at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臺北,1969-1973,季刊。

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圖書季刊》

(Quarterly Journal of Bibliography)

,臺北,

1970-1973,季刊。

8.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故宮學術季刊》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Research

Quarterly)

,臺北,1983-2002,季刊。

9.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故宮文物月刊》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Monthly of

Chinese Art)

,臺北,1983-2002,月刊。

10.國 史 館 ( 編 ) ,《 國 史 館 館 刊 》

(The Academia Historical Journal)

, 新 店 ,

1987-2001,半年刊。

11.國史館(編),

《國史館學術集刊》

(Bulletin of Academia Historical)

,新店,2001,

年刊。

12.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文獻專刊》

,南投,1950-1954,季刊。

1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臺灣文獻》

(Taiwan Wen Hsien)

,南投,1955-2002,

季刊。

14.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

《近代中國》

(Modern China)

,臺北,

1977-2002,季刊(1977.03-1978.12)、雙月刊(1979.03-)。

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的量化分析

(14)

Academia Sinica [BIHP])

,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機關刊物,創刊於 1928

年,迄 2002 年已歷 74 年之久,其間雖經抗戰而中斷,但至抗戰末期又恢復

刊行,為臺灣最老的學術刊物之一。該刊每年出版 4 分,分別於 3, 6, 9, 12

月刊行,迄 2002 年已有 73 本共 204 分刊行,所刊載論文為歷史、考古、語

言學論著,在歷史部分主要包括婦女史、生活史、法制史、藝術史、民族史、

宗教史、思想史、社會文化史、政治社會史和社會經濟史等領域。該刊品質

與專業皆優,已為 AHCI、Current Contents 及 Research Alert 所收錄,在國際

漢 學 研 究 期 刊 中 亦 名 列 前 茅 , 廣 受 國 內 外 學 術 界 的 重 視 , 本 文 取 樣 為

1945-2000 年。

1928 年 3 月,中央研究院於廣州聘請傅斯年、顧頡剛、楊振聲三人負責

歷史語言研究所籌備事宜。同年 10 月正式成立遷入廣州柏園,初分設史料、

漢語、文籍考訂、民間文藝、漢字、考古、人類學及民俗學、敦煌材料研究

等 8 組。1929 年遷至北平,合併為 3 個學術組,由陳寅恪負責史學及文籍考

訂,趙元任負責語言學及民間藝文,李濟負責考古學、人類學及民物學。因

戰亂不斷,史語所不停隨政府播遷。直至 1948 年冬遷移來臺,暫設於桃園

縣楊梅鎮。1954 年春,定居於南港現址。史語所自創立以來,便建立高標準

的出版原則,舉凡史料整理、考古發掘、語言及民族調查的報告和研究皆經

過嚴格審核。出版包括《集刊》

、《古今論衡》

、Asia Major、

《考古報告集》

以及各種專刊、史料和各種論文集等。目前史語所計有 4 組、3 館、9 個專

題研究室及 6 個工作

(實驗)

室。即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和文字學 4 個學術

組,為研究人員隸屬的長久性建制。3 館分別收藏史語所重要圖書和文物,

即傅斯年圖書館,收藏研究用的圖書資料;文物陳列館,收藏中國考古與民

族文物;以及臺灣考古館,收藏臺灣考古標本。專題研究室與工作

(實驗)

室,

則是史語所學術的基地,匯聚各方研究人力和資源,以推動學術發展。

(15)

(一) 區域比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928-)

是截至 2000 年為止仍持續發

行的史學期刊中,創刊時間最早,持續發行時間最久的歷史學期刊,發行時

間已逾 74 年,可以說比較完整地記錄了 50 年來臺灣歷史學發展的進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是典型以中國史研究為重心的歷史

學期刊,在蒐集到的 922 篇論文中,圖 2-1-1 “中國史分期比例(1945-2000):

史語所集刊”顯示,中國史研究在 5 個分期均占 90.0%占以上,總比例為

96.5%,在比例上可以說是非常高

的;我們在圖中也看到在 1980 年代

以前,中國史比例甚至高達 98.0%

以上,略可說明史語所研究的重心

所在,甚至我們可以說史語所是臺

灣地區中國史研究的大本營;這種

情形和其他歷史學相關期刊相較,

大抵頗為類似,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更偏向中國史,並且

忽略臺灣史和世界史;1980 年代以後,中國史比例稍稍降低,第 4 期占

92.4%,第 5 期占 92.7%,或許可以說明 1980 年代以後,史語所朝更多元的

史學發展,不再集中於中國史領域。

在與臺灣史比較部分,圖 2-1-2 “中國史&臺灣史分期比例(1945-2000):

史語所集刊”顯示,在 1970 年代以前,

《史語所集刊》並未出現臺灣史論文,

一直要到本文第 3 期(1971- 1980 之

間)方始出現臺灣史論文,但比例甚

低,僅占 1.3%;臺灣史比較受到注

意已是 1980 年代以後,第 4 期占

6.3%,第 5 期占 6.7%,略可顯示史

語所部分同仁已稍稍投入臺灣史的

圖2-1-1 “中國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所集刊” 88.0% 90.0% 92.0% 94.0% 96.0% 98.0% 100.0% 比例 98.6% 98.3% 98.7% 92.4% 92.7% 96.5% 1945-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1945-2000 圖2-1-2 “中國史&台灣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所集刊” -20.0%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中國史 98.6% 98.3% 98.7% 92.4% 92.7% 96.5% 臺灣史 0.0% 0.0% 1.3% 6.3% 6.7% 2.4% 1945-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1945-2000

(16)

相關研究,雖然總體比例仍低。我們從圖 2-1-3 “臺灣史分期比例(1945-2000)”

可以較明顯看出臺灣史比例上升的

情形,因為圖 2-1-2 的中國史比例極

高,在進行比較時期曲線幅度較不

是那麼明顯,單獨看臺灣史的曲線

圖,比較容易看出上升的軌跡;而

就 1945-2000 的總比例而言,僅占

2.4%,算是相當低的。

在世界史(西洋史)方面,圖 2-1-4 “世界史分期比例(1945-2000)”顯示,

《史

語所集刊》在世界史的著墨無多,

總比例占 1.0%,在 1970 年代以前

還 略高 (第 1 期 1.4%, 第 2 期

1.7%),1981-1990 年之間的第 3 期

則未出現世界史論文,第 4-5 期則

所占比例未達 1.0%,說明世界史並

非史語所的重點領域。但在 2000

年以後,史語所加強聘請世界史的人材,希望能在世界史方面能有所建樹,

但這部分的成果在本文討論的年代尚未顯現,未來的成果尚待觀察。史語所

之所以未著眼於世界史研究,固有其現實的考量,以傅斯年創立史語所當時

而言,建立科學的東方學在中國,是其主要目標之一,而其中具原創性的研

究,以中國史較易入手,史語所之未在世界史多所著墨,固有其時代背景因

素的考量。

(二) 本國斷代史分期比例

中國史研究是 1945-2000 年臺灣地區歷史學期刊論文的重心,

《中央研究

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尤為典型以中國史研究為重心的歷史學期刊,就區

圖2-1-4 “世界史分期比例(1945-2000)” -0.5% 0.0% 0.5% 1.0% 1.5% 2.0% 比例 1.4% 1.7% 0.0% 0.7% 0.6% 1.0% 1945-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1945-2000 圖2-1-3 “台灣史分期比例(1945-2000)” -1.0%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比例 0.0% 0.0% 1.3% 6.3% 6.7% 2.4% 1945-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1945-2000

(17)

域而言,在蒐集到的 922 篇論文,中國史研究在 5 個分期均占 90.0%以上,

總比例為 96.5%;雖然在第 5 期

(1990-2000)

以後,臺灣地區的臺灣史研

究極其紅火,但在《史語所集刊》

似未撼動中國史研究的地位,因而

在整體比例上中國史研究仍一枝獨

秀。臺灣史僅占 2.4%,相對於臺灣

地區歷史學研究而言,在比例上是較低的;世界史(西洋史)所占比例尤低,

僅得 1.0%;因此,中國史研究顯然是史語所的最主要研究領域。

由於臺灣史研究和中國史研究在臺灣歷史學界被視為本國史,本文的量

化乃將臺灣史與中國史一併列入統計

28

。本國史所涉年代甚長,王朝迭替興

衰,內容繁複多變;圖 3-1-2 “本國斷代史比例:史語所集刊(1945-1960)”顯

示,本文第 1 期的本國斷代史,除臺灣史未有論文,中國近現代史 2.9%,比

例較低之外,其餘各斷代比例均在

5..0%以上,可見在這段期間,

《史

語 所 集 刊 》 在 本 國 斷 代 史 的 均 衡

性。我們看到圖 3-1-2 各斷代史研究

呈現出啞鈴的現象,即兩端高,中

間低的情形,比例最高的上古史占

20.6%,次高的明清史占 17.3%;而

且因為中央研究院另外成立了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因此,近代史在《史語所

集刊》呈現較低比例,是可以解的

29

。然而一般歷史學研究的詳近略遠,在

28

這並不表示筆者贊同這種論述,但為了便於敘述和比較,暫時以一般通行的主流論述概

念進行討論;1990年代以後,有部分學者主張臺灣史應獨立於中國史之外,筆者亦同意

此論點;在論述區域研究時,則以中國史、臺灣史分別統計的方式處理;而在討論本國

斷代史時,則將臺灣史列入;因而這兩種方式在本文中分別使用,視計量及比較的需要

而定,讀者亦請審慎分辨。

29

中國現代史學的發展基本上即由兩端向中古逼近,晚清的今古文問題到民國以後發展出

圖3-1-1 “區域比例:史語所集刊” 中國史 96.5% 台灣史 2.4% 不明 0.1% 世界史 1.0% 圖3-1-2 “本國斷代史比例:史語所集刊(1945-1960)” 上古 20.6% 秦漢 11.2% 魏晉南北朝 5.4% 隋唐五代 8.7% 宋遼金元 8.3% 明清 17.3% 近現代 2.9% 台灣史 0.0% 未明確斷代9.0% 通史 16.6%

(18)

《史語所集刊》是看不到的,雖然不至於發生詳遠略近的情形,但我們注意

到第 1 期的本國斷代史,比例最高的是上古史,其次為明清史;排名第 3 的

通史,占 16.6%,這在講求窄而深研究的歷史學研究而言,是一個值得注意

的現象。秦漢史排名第 4,占 11.2%;這種現很可能是受到安陽發掘和居延

漢簡的影響,使得上古史和秦漢史研究成為史語所的重點領域。就斷代而

言,魏晉南北朝史所占比例最低,或許可以說明此一時期史語所的魏晉南北

朝史研究人口略少。這裡需注意的是未明確斷代,在本文的討論中包含兩個

意涵,一是無法分辨該論文的斷代何屬,另一種情形是該論文跨越兩個

(或兩

個以上)

斷代,但又非屬通史性論文,而從未明確斷代比例占 9.4%來看,

《史語

所集刊》論文跨斷代的情形甚多,略可說明其跨斷代研究之一斑。

圖 3-1-3 “本國斷代史比例:史語所集刊(1961-1970)”顯示,本文第 2 期

的本國斷代史,延續第 1 期的現象,

但上古史所占比例高達 33.3%

(第 1 期

占 20.6%)

,顯示此期的中國上古史研

究再創高峰;類似的情形在明清史

亦同,第 2 期明清史占 24.0%

(第 1 期

占 17.3%)

,略有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之意味。臺灣史未有論文,中國近現代史占 2.3%,比例仍低。未明確斷代占

9.4%,與第 1 期的情形類似。其餘

各斷代因上古史與明清史所占比例

上升,因而在比例上均呈下降的現

象。

圖 3-1-4 “本國斷代史比例:史

語所集刊(1971-1980)”顯示,本文第

古史辨運動,加上各種考古成果,使中國上古史成為當時歷史學研究的重點領域;近代

中國的內憂外患,則使中國近現代史成為另一個歷史學研究的重點領域。

圖3-1-3 “本國斷代史比例:史語所集刊(1961-1970)” 上古 33.3% 秦漢 8.8% 魏晉南北朝 4.1% 隋唐五代 6.4% 宋遼金元 2.9% 明清 24.0% 近現代 2.3% 台灣史 0.0% 未明確斷代 9.4% 8.8%通史 圖3-1-4 “本國斷代史比例:史語所集刊(1971-1980)” 秦漢 31.0% 魏晉南北朝 3.2% 隋唐五代 8.2% 宋遼金元 4.4% 明清 5.7% 通史 5.7% 未明確斷代 7.6% 台灣史 1.3% 近現代 2.5% 上古 30.4%

(19)

3 期開始出現臺灣史論文,然比例僅占 1.3%,但略可說明《史語所集刊》開

始關注本士歷史,雖然一直到 2000 年為止,

《史語所集刊》對臺灣史的關注

僅止於小火微溫,而且主要是考古的田野調查報告。本期特別值得注意的有

3 點:1.明清史的比例由第 2 期的 24.0%降低為 5.7%,約為第 2 期的 1/4;2.

秦漢史的比例由第 2 期的 8.8%,升高為本期的 31.0%,越升為占最高比例的

本國斷代史,其本期秦漢史比例約為第 2 期的 3.5 倍;3.上古史仍維持其一

貫的高比例,占 30.4%,略低於秦漢史,排名第 2。

圖 3-1-5 “本國斷代史比例:史語所集刊(1981-1990)”顯示,

《史語所集刊》

的本國斷代史在第 4 期出現相當大

的變化,其中有 5 個現象值得觀察:

1.臺灣史占 5.6%,顯示《史語所集

刊》對本土歷史的興趣,有相當程

度的提高;2.中國近現代史比例占

5.6%,或許可以說明有近代史的研

究工作者進入史語所

30

;3.上古史由第 3 期的 30.4%,降低為本期的 17.6%,

說明上古史研究似不再如前 3 期的紅火,略有降溫之勢;4.秦漢史由第 3 期

的 31.0%,降低為本期的 19.0%,雖然仍為占比例最高的斷代,但已不再如

第 3 期的高溫;5.隋唐五代史比例升高為 12.0%,較第 3 期的 8.2%高約 3.8%,

在本國斷代史中排名第 3。這些本國

斷代史所占比例上的變化,可能和

中 央 研 究 院 所 推 行 的 五 年 計 畫 有

關;部分研究工作者老成凋謝,而

因五年計畫進入史語所工作者各有

專研之領域,故造成本國斷代史研

30

原本史語所僅從事1840年代以前的歷史研究,即近代中國以前的歷史研究,因為中央研

究院另有近代史研究所之故,但1980年代以後似乎打破了這個默契。

圖3-1-5 “本國斷代史比例:史語所集刊(1981-1990)” 近現代 5.6% 台灣史 5.6% 明清 6.3% 宋遼金元 8.5% 隋唐五代 12.0% 魏晉南北朝 4.2% 未明確斷代 10.6% 秦漢 19.0% 上古 17.6% 通史 10.6% 圖3-1-6 “本國斷代史比例:史語所集刊(1991-2000)” 台灣史 6.1% 近現代 6.1% 明清 19.5% 宋遼金元 6.1% 隋唐五代 6.7% 魏晉南北朝 4.3% 秦漢 15.9% 上古 17.1% 通史 8.5% 未明確斷代 9.8%

(20)

究比例上較大的變化。

圖 3-1-6 “本國斷代史比例:史語所集刊(1991-2000)”顯示,1990 年代以

後《史語所集刊》呈現出另一種面貌,觀察的重點如下:1.臺灣史持續攀高,

由第 4 期的 5.6%,升高為本期的 6.1%;2.中國近現代史亦持續攀高,由第 4

期的 5.6%,升高為本期的 6.1%;有趣的是第 4 期和第 5 期的臺灣史和中國

近代史比例適巧完全相同,或許這只是歷史的偶然,但實在太巧合了;3.明

清史驟然飇高為 19.5%,較第 4 期的 6.3%高約 13.2%,幾近 3.1 倍,成為本

國斷代史排名最高的斷代;4.秦漢史由第 4 期的 19.0%,降低為本期的

15.9%,排名自第 1 下跌為第 3;5. 上古史占 17.1%,僅較第 4 期的 17.6%低

約 0.5%,排名仍居第 2,顯現出上古史在《史語所集刊》的長青樹特質。

(三) 本國史專史分期比例

《史語所集刊》的內容,除了斷代與區域的意涵外,在專史分類上亦有

值得觀察之處。本文在討論專史分類時,主要係以中國史和臺灣史為主,外

國史並未列入

31

就專史分類而言,圖 4-1-1 “專史分類比例:史語所集刊(1945-1960)”顯

示,《史語所集刊》在本文第 1 期(1945-1960)以政治軍事史所占比例 22.7%

最高,其次為社會史,占 18.8%,值

得注意的是圖書史占 17.3%,排名第

3,雖然“不識書目無以學史”,但圖

書史所占比例如此之高,卻頗出人意

表。思想文化史占 9.0%,排名第 4,

31

本文未將外國史列入的原因,並非這部分的工作不重要,而是因為臺灣地區的外國史(包

括西洋史、世界史與國別史),斷代上既辨別不易,專史分類尤須進一步檢驗相關資料;

而且外國史所占比例僅得1.0%,影響計量的變數並不大,這部分的討論將另文處理,此

處暫存而不論。

圖4-1-1 “專史分類比例:史語所集刊(1945-1960)” 婦女 0.0% 科技 0.0% 教育 0.0% 國際關係 2.5% 經濟 6.9% 未明確分類 3.2% 藝術 4.0% 史學 3.6% 制度 7.9% 宗教 4.0% 圖書 17.3% 政治軍事 22.7% 社會 18.8% 思想文化 9.0%

(21)

在比例上並不算高。依序為制度史 7.9%,經濟史 6.9%,其餘各專史均未達

5.0%,屬較冷門之專史。這裡值得觀察的是國際關係史僅占 2.5%,略可說

明在近代以前涉外關係的不受重視。

圖 4-1-2 “專史分類比例:史語

所集刊(1961-1970)”顯示,第 2 期的

政治軍事史繼續攀高,由 22.7%上

升為 30.4%,所占比例仍居最高;

這種情形很可能是受到傳統中國資

鑑史學的影響

32

;社會史仍居次高,

占 19.9%,與第 1 期的 18.8%相近;圖書史占 11.7%,排名第 3;經濟史占

9.4%,排名第 4,取代原本思想文化史的位置;思想文化史占 8.8%,與第 1

期的 9.0%接近,排名第 5;宗教史占 5.3%,排名第 6;其餘各專史均未達

5.0%。

《史語所集刊》在本文的第 3 期大體維持前兩期之走勢,圖 4-1-3 “專史

分類比例:史語所集刊(1971-1980)”

顯示,政治軍事史繼續攀高,由 30.4%

上升為 38.6%,所占比例仍居最高,

與其他專史拉開一段不小的差距;圖

書史占 13.9%,較第 2 期的 11.7%略

高,排名第 2;社會史略微下滑,由

第 2 期的 19.9%降為 13.3%,值得思考的是 1960- 1980 年代是臺灣地區歷史

學與社會科學結合的重要年代,但顯現於《史語所集刊》的量化數據,卻未

32

資鑑史學來自孔子《春秋》,相關討論可參考:杜維運,《中國史學史》,1 (臺北:三

民書局,1993),84-95;白壽彝,《中國史學史》,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13-216;進一步發揮鑑戒史學功能的是司馬光《資治通鑑》,相關討論可參閱:陳明銶

(著),張榮芳(譯),〈《資治通鑑》的史學〉,《食貨月刊》,12. 4-6 (臺北,1982. 08-09):

164-178;王德毅,〈司馬光與《資治通鑑》》,收入: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

學史論文選集》,1(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515-536。

圖4-1-2 “專史分類比例:史語所集刊(1961-1970)” 科技 0.6% 國際關係 1.8% 婦女 0.0% 教育 0.6% 藝術 3.5% 史學 4.7% 未明確分類 0.0% 制度 3.5% 宗教 5.3% 經濟 9.4% 圖書 11.7% 政治軍事 30.4% 思想文化 8.8% 社會 19.9% 圖4-1-3 “專史分類比例:史語所集刊(1971-1980)” 圖書 13.9% 思想文化 10.8% 社會 13.3% 宗教 5.1% 制度 3.8% 未明確分類 0.0% 史學 3.2% 3.2%藝術 政治軍事 38.6% 科技 4.4% 國際關係 1.9% 經濟 1.3% 教育 0.6% 婦女 0.0%

(22)

出現高比例的社會史和經濟史研究,而一直要到 1980 年代方始開花結果。

第 3 期的思想文化史小幅攀升,由由第 2 期的 8.8%上升為 10.8%,大抵維持

小火微溫的熱度。宗教史由第 2 期的 5.3%略降為 5.1%,基本上可以說沒有

太大的變動。其餘各專史均未達 5.0%,尤其經濟史僅得 1.3%,較第 2 期的

9.4%,可謂大幅下滑。

1980 年代以後,史語所因為中央研究院的五年計劃,由量變而產生質

變,在專史分類上呈出與前 3 期不同的取向。圖 4-1-4 “專史分類比例:史語

所集刊(1981-1990)”顯示,社會史占 21.8%,躍升為排名第 1 的專史分類,較

第 3 期的 13.3%高約 8.5%,政治軍

事史由由第 3 期的 38.6%,下降為

20.4%,排名第 2;圖書史占 19.0%,

較第 3 期的 13.9%高約 5.1%,排名

第 3;事實上,圖書史在《史語所集

刊》一直位居重要研究領域,在專

史分類中,自第 1 期迄第 4 期排名均在前 3 名。經濟史由第 3 期的 1.3%,上

升為第 4 期的 8.5%,是值得觀察的現象;如果說第 3 期的 1.3%略微偏低,

那麼,第 4 期的 8.5%或許只是回歸基本面。制度史由第 3 期的 3.8%,上升

為第 4 期的 8.5%,有相當幅度的上升。而思想文化史由第 3 期 10.8%,下降

為 4.9%,這是自 1945 年以來,思想文化史首度低於 5.0%,是《史語所集刊》

刊載思想文化史的低潮期。其餘各專史均未達 5.0%,顯現弱者恆弱的現象。

本文第 5 期的《史語所集刊》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現象,圖 4-1-5 “專史分

類比例:史語所集刊(1991-2000)”顯

示,圖書史占 20.7%,躍升為專史分

類的第 1 名,雖然前 4 期圖書史研究

均排名在前 3 名,但本期衝上最高,

仍令人頗感意外。社會史延續第 4 期

的熱度,占 16.5%,排名居次;思想

圖4-1-4 “專史分類比例:史語所集刊(1981-1990)” 國際關係 0.7% 婦女 0.0% 未明確分類 0.7% 藝術 3.5% 圖書 19.0% 思想文化 4.9% 制度 8.5% 宗教 2.8% 經濟 8.5% 教育 0.0% 科技 2.8% 政治軍事 20.4% 社會 21.8% 史學 6.3% 圖4-1-5 “專史分類比例:史語所集刊(1991-2000)” 圖書 20.7% 經濟 5.5% 婦女 2.4% 教育 0.0% 國際關係 0.0% 史學 1.8% 未明確分類 1.2% 藝術 4.9% 科技 12.2% 制度 6.1% 宗教 9.8% 政治軍事 10.4% 思想文化 8.5% 社會 16.5%

(23)

文化史由第 4 期的 4.9%上升為 8.5%,回復前 3 期的基本面。第 5 期最值得

注意的專史變化有 3:1.政治軍事史由第 4 期的 20.4%降低為 10.4%,如果我

們再往上追溯,第 3 期的政治軍事史占 38.6%,第 5 期的政治軍事史比例約

為第 3 期的 1/4,其衰落的情形不可謂不大。2.科技史由第 4 期的 2.8%上升

為 12.2%,在專史中排名第 3,僅次於圖書史的 20.7%,社會史的 16.5%,其

方興未艾,在可預的未來或許後市看漲。3.宗教史由第 4 期的 2.8%上升為

9.8%,約上升 6.0%,其比例在專史中排名第 5,未來應有更多發展的空間。

1981-2000 是《史語所集刊》內容轉變的關鍵年代,除圖書史維持其一

貫熱度外,社會史漸次取代政治史成為重要的專史分類;1990 年代以後,科

技史和宗教史的興起,尤為《史語所集刊》注入新血。

(四) 本國斷代史的時間序列

本國斷代史所占比例的升降起伏,在加上時間序列後,更能顯現其意

義,部分斷代在時間的洗禮下,呈現前後比例上的大幅度差異,部分斷代史

則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觀察在時間序列下的比例升降,是一個饒富興味的經

驗。

就本國斷代史整體比例而言,上古史向來是史語所的重點斷代,圖 5-1-1

“本國斷代史總比例:史語所集刊(1945-2000)”顯示,在本文取樣的 912 篇本

國史論文中,上古史有 215 篇,占 23.6%,是所有本國斷代史中比例最高的;

其次是秦漢史 148 篇,占 16.2%;排名第 3 的是明清史 139 篇,占 15.2%;

位序為:隋唐五代史 76 篇,占 8.3%;

宋遼金元史 57 篇,占 6.3%;魏晉南

北朝史 40 篇,占 4.4%;由於中國近

現代史和臺灣史並非史語所的重點

斷代,因此所占比例極低,中國近現

代史 34 篇,占 3.7%;臺灣史 20 篇,

0.0% 5.0% 10.0% 15.0% 20.0% 25.0% 圖5-1-1 “本國斷代史總比例:史語所集刊(1945-2000)” 比例 10.9% 23.6% 16.2% 4.4% 8.3% 6.3% 15.2% 3.7% 2.2% 9.2% 通史 上古 秦漢 魏晉 南北 朝 隋唐 五代 宋遼 金元明清 近現 代 臺灣 史 未明 確斷 代

(24)

占 2.2%;如就史語所一般所研究的中國斷代史而言,魏晉南北朝史所占比例

最低。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通史性質的論文有 99 篇,占 10.9%,這在

講究窄而深研究的現代學術而言,是相當特殊的情形。而類似的情形亦發生

在未明確斷代部分,此處所謂未明確斷代係指其斷代跨越本文所分期的一般

性斷代(亦即一般歷史學研究之習慣性斷代方式),這部分的論文有 84 篇,占

9.2%;此為筆者進行臺灣歷史學相關期論文所做統計中僅有之例,略可說明

《史語所集刊》所刊載論文跨斷代論文的比例相當高。

將時間序列的因素列入考量,我們發現《史語所集刊》在本國斷代史研

究 上 亦 有 其 前 後 期 間 的 變 化 ; 圖

5-1-2 “中國近現代史&上古史分期比

例(1945-2000):史語所集刊”顯示,

本文第 2 期(1961-1970)是上古史研究

的最高峰,占 33.3%;此後則持續下

降,至第 5 期占 17.1%,是本文 5 個

分期中上古史所占比例最低的時期。反觀中國近現代史,在本文第 4 期以前

(1980),所占比例從未達 5.0%,第 4 期占 5.6%,第 5 期占 6.1%,雖然 1945-2000

年間的總比例僅得 3.7%,但我們在圖 5-1-2 看到其比例在逐漸上升中,而且

中央研究院另外還有一個專門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所。

明清史研究所占比例起伏甚大,圖 5-1-3 “明清史&上古史分期比例

(1945-2000):史語所集刊”顯示,本文第 2 期是《史語所集刊》明清史研究

的高峰,占 24.0%;但此後明清史所占比例急遽降低,第 3 期占 5.7%,第 4

期占 6.3%;而到本文的第 5 期,明

清史則又驟然飇高至 19.5%,我們

猜測可能史語所在 1990 年代以後補

強了明清史的研究人員,使得這部

分的論文所占比例忽爾升高,甚至

超越上古史,成為排名最高的本國

圖5-1-2 “中國近現代史&上古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所集刊”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上古 20.6% 33.3% 30.4% 17.6% 17.1% 23.6% 近現代 2.9% 2.3% 2.5% 5.6% 6.1% 3.7% 1945-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1945-2000 圖5-1-3 “明清史&上古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所集刊”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上古 20.6% 33.3% 30.4% 17.6% 17.1% 23.6% 明清 17.3% 24.0% 5.7% 6.3% 19.5% 15.2% 1945-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1945-2000

(25)

斷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和臺灣史向來不

是史語所的重點斷代,顯現於量化

上亦確然如此,圖 5-1-4 “中國近現

代 史 & 臺 灣 史 分 期 比 例

(1945-2000):史語所集刊”顯示,中

國近現代史在本文第 3 期以前,所

占比例一直未達 5.0%,第 4 期占

5.6%,第 5 期占 6.1%,雖然比例仍低,但已超過魏晉南北朝史。在臺灣史

部分,本文第 1-2 期未曾出現臺灣史研究的相關論文,第 3 期占 1.3%,第 4

期占 5.6%,第 5 期占 6.1%;我們也發現《史語所集刊》中的中國近現代史

和臺灣史研究,在時間序列的曲線頗為接近,也許這只是一種巧合,但卻是

一個非常有趣的巧合。

宋遼金元史並非《史語所集刊》

的重點斷代,圖 5-1-5 “宋遼金元史

&明清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

所集刊”顯示,在 5 個分期中,宋遼

金元史一直未達 10.0%,其中比例

最高的第 4 期為 8.5%,最低的第 2 期僅得 2.9%,總比例則為 6.3%,在本國

斷代史中排名第 5,如以中國斷代史而言,僅高於中國近現代史與魏晉南北

朝史,為《史語所集刊》較冷門的斷代;相對於明清史而言,明清史研究所

占比例雖然起伏甚大,本文第 2 期是

《史語所集刊》明清史研究的高峰,

占 24.0%;但此後明清史所占比例急

遽降低,第 3 期最低,占 5.7%;總

比例為 15.2%,所有本國斷史中排名

第 3。

圖5-1-5 “宋遼金元史&明清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所集刊”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宋遼金元 8.3% 2.9% 4.4% 8.5% 6.1% 6.3% 明清 17.3% 24.0% 5.7% 6.3% 19.5% 15.2% 1945-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1945-2000 圖5-1-4 “中國近現代史&台灣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所集刊” -1.0%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近現代 2.9% 2.3% 2.5% 5.6% 6.1% 3.7% 臺灣史 0.0% 0.0% 1.3% 5.6% 6.1% 2.2% 1945-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1945-2000 圖5-1-6 “秦漢史&隋唐五代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所集刊”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秦漢 11.2% 8.8% 31.0% 19.0% 15.9% 16.2% 隋唐五代 8.7% 6.4% 8.2% 12.0% 6.7% 8.3% 1945-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1945-2000

(26)

漢唐是中國歷史上的輝煌王朝,圖 5-1-6 “秦漢史&隋唐五代史分期比例

(1945-2000):史語所集刊”顯示,秦漢史顯然較受到青睞,這很可能是受到

發現漢簡的影響,圖 5-1-6 “秦漢史&隋唐五代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

所集刊”顯示,

《史語所集刊》的秦漢史研究起伏甚大,其中第 3 期為最高峰,

占 31.0%,比例最低的是第 2 期,占 8.8%,差距約為 22.2%;隋唐五代史部

分雖亦有所起伏,但幅度遠不若秦漢史,其中最高峰是第 4 期,占 12.0%,

最低潮是第 2 期,占 6.4%,兩者差距約為 5.6%;整體而言,除第 4 期外,

約在 6.0%-9.0%之間,維持一定的熱度,但亦僅小火微溫。

魏晉南北朝史向來是《史語所集

刊》較冷門的斷代,圖 5-1-7 “秦漢史

& 魏 晉 南 北 朝 史 分 期 比 例

(1945-2000):史語所集刊”顯示,魏

晉南北朝史的比例在 5 個分期中均未

達 6.0%,其中比例最高的是第 2 期,

占 5.4%,最低的是第 3 期,占 3.2%,總比例為 4.4%,為《史語所集刊》除

中國近現代史、臺灣史之外,占比例最低的本國斷代史。

就本國斷代史而言,

《史語所集刊》顯了明顯的重點斷代,雖然在 5 個

分期中各斷代之間的比例起起落落,但整體而言,上古史、秦漢史、明清史,

是論文比例較高的斷代,臺灣史、中國近代史、魏晉南北朝史,為較冷門代;

中國近現代史比例較低的主要因素,係因中央研究院於 1965 年 4 月設立近

代史研究所;臺灣史則因史語所缺乏這方面的人才,並且

中央研究院於 1988 年設立“臺灣史田野研究室”,1993 年 6

月核准設立“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吸納了臺灣史研究的

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史語所集刊》中的通史性論文比例

甚高,占 10.9%,說明通史性論文在《史語所集刊》的重

要性;未明確斷代占 9.2%,略可說明《史語所集刊》所刊

載論文跨斷代論文的比例相當高。如將通史與未明確斷代

表5-1-1《史語所集刊》 本國斷代史排名&比例 排名 斷代 比例 1 上 古

23.6

%

2 秦 漢 16.2% 3 明 清 15.2% 4 通 史 10.9% 5 未 明 確 斷 代 9.2% 6 隋 唐 五 代 8.3% 7 宋 遼 金 元 6.3% 8 魏 晉 南 北 朝 4.4% 9 近 現 代 3.7% 10 臺 灣 史 2.2% 圖5-1-7 “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所集刊”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秦漢 11.2% 8.8% 31.0% 19.0% 15.9% 16.2% 魏晉南北朝 5.4% 4.1% 3.2% 4.2% 4.3% 4.4% 1945-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1945-2000

(27)

合計,占 20.1%,可見《史語所集刊》通貫性的論文比例甚高,這種現象與

講求窄而深的現代學術趨勢,似略有所異。

(五) 專史分類的時間序列

專史分類所占比例的升降起伏,在加上時間序列後,更能顯現其意義,

觀察在時間序列下各專史間的比例升降,或許可以進一步了解《史語所集刊》

在 1945-2000 年之間,專史研究的變化。本文的專史分類以本國史(中國史

臺灣史)為母體,每 10 年為一個分期。

政治軍事史向來是歷史學研究的重心,特別在強調鑑戒史學的中國,政

治軍事史長期以來受到史學工作者的青睞;在蒐集到的 912 篇本國史論文

中,最受歡迎的專史即為政治軍事

史,圖 6-1-1 “專史分類總比例:史

語所集刊(1945-2000)”顯示,專史

分類的排名,依序為:1.政治軍事

史計 222 篇,占 24.3%;2.社會史

165 篇,占 18.1%; 3.圖書史 151

篇,占 16.6%;4.思想文化史 78 篇,

占 8.6%;5.經濟史 58 篇,占 6.4%;6.制度史 56 篇,占 6.1%;7. 宗教史 48

篇,占 5.3%。其餘各專史均未達 5.0%,屬較冷門之專史;其中占比例最低

的 3 外是:1.教育史 2 篇,占 0.2%;2.婦女史 4 篇,占 0.4%;3.國際關係史

14 篇,占 1.5%。這裡比較值得意的是圖書史排名第 3,此為一般歷史學研究

較少出現的情形;以及國際關係史排名倒數第 3,這也是一般歷史學研究較

少出現的情形,其原因尚待進一步分析。

整體比例固顯現《史語所集刊》專史分類的倚輕倚重,分期比例的升降

尤值得觀察。

0.0% 5.0% 10.0% 15.0% 20.0% 25.0% 圖6-1-1 “專史分類總比例:史語所集刊(1945-2000)” 比例 3.8% 6.1% 5.3% 18.1% 8.6% 24.3% 3.5% 1.5% 0.4% 0.2% 6.4% 16.6% 3.8% 1.3% 史學 制度 宗教 社會思想文化政治軍事科技國際關係婦女 教育 經濟 圖書 藝術 未明 確分 類

(28)

政治軍事史雖然是歷史研究的重心,但在加上時間序列後,並非每一分

期均最受重視。圖6-1-2 “政治軍事史&社會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所

集刊”顯示,在本文的5個分期中,政

治軍事史占比例最高的是第3期,占

38.6%;最低的是第5期,僅占10.4%;

兩者間的差距達28.2%,第3期政治軍

事史的比例約為第5期的4倍。由圖

6-1-2我們注意到政治軍事史的比例

呈一座山峰的形狀,第1期占22.7%,

第2期上升到30.4%,第3期上升為38.6%;此後則持續下降,第4期占20.4%,

第5期占10.4%,頗有節節下降之勢。反觀社會史研究則維持較穩定的比例,

其中第4期占21.8%,是5個分期中占比例最高的時期;第3期占13.3%,則是5

個分期中比例最低的時期,兩者間的差距僅8.5%,遠低於政治軍事史的升降

幅度。總比例為18.1%,為排名次高的專史。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第4-5期的社

會史研究,在比例上已經超過政治軍事史,略可說明《史語所集刊》所刊載

的論文,在專史分類上有愈來愈多元化的趨勢。

思想文化史向來不是史語所的研究重心,顯現於《史語所集刊》的情形

亦然如此。圖 6-1-3 “社會史&思想文化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所集刊”

顯示,除了第 4 期占 4.9%之外,《史

語所集刊》的思想文化史大抵維持在

9.0%上下。其比例最高的是第 3 期,

占 10.8%;比例最低的是第 4 期,占

4.9%;總比例為 8.6%,排名第 4。圖

6-1-3 透露了一個相當有趣的信息,

即社會史與思想文化史的比例似乎有一種微妙的互動關係;即社會史與思想

文化史的比例相加約占 26.0%上下,因此當社會史比例上升時,思想文化史

的比例即降低;反之,當思想文化史比例上升時,社會史的比例即降低;或

圖6-1-3 “社會史&思想文化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所集刊” 0.0% 5.0% 10.0% 15.0% 20.0% 25.0% 社會 18.8% 19.9% 13.3% 21.8% 16.5% 18.1% 思想文化 9.0% 8.8% 10.8% 4.9% 8.5% 8.6% 1945-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1945-2000 圖6-1-2 “政治軍事史&社會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所集刊” 0.0% 10.0% 20.0% 30.0% 40.0% 50.0% 社會 18.8% 19.9% 13.3% 21.8% 16.5% 18.1% 政治軍事 22.7% 30.4% 38.6% 20.4% 10.4% 24.3% 1945-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1945-2000

(29)

許我們可以在這裡做一假設,即《史語所集刊》所刊載的社會史與思想文化

史論文,有相當密切的關連性。

史語所的創辦人傅斯年曾提出材料和工具的重要性,他在〈歷史語言研

究所工作之旨趣〉中認為,凡能直接研究材料、能擴張研究材料的便進步,

因而發展出照著材料出貨的精神

33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34

並提出近代史學只是史料學的觀點

35

。史語所相當重視實證研究,對於理論

部分較缺乏興趣,顯現於《史語所集刊》的亦然如此。因此當我們看到《史

語所集刊》所刊載論文並未對史學相

關論題多所著墨,就一點都不感到意

外了。圖 6-1-4 “學相關論題分期比例

(1945-2000):史語所集刊”顯示,

《史

語所集刊》所刊載論文,史學相關論

題所占比例除第 4 期外,基本上均超

過 5.0%;比例最低的是第 5 期,僅

占 1.8%,與最高的第 4 期差距 4.5%;整體比例為 3.8%,在所有專史中排名

第 8,算是比較冷門的領域,這也說明了史語所強調實證研究的重要性,而

不特別討論史學相關理論的課題。

經濟史向來屬於歷史學研究不

冷不熱的專史,在《史語所集刊》

所刊載論文中亦然,圖 6-1-5 “國際

關 係 史 & 經 濟 史 分 期 比 例

(1945-2000):史語所集刊”顯示,

《史

33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斯年全集》,4/261-262。

34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斯年全集》,4/261-262。

35

傅斯年在〈史學方法導論.史料略論〉中說:

史學的對象是史料,不是文詞,不是神學,並且不是社會學。史學的工作是整理史料,

不是做藝術的建設,不是做疏通的事業,不是去扶持或推倒這個運動,或那個主義。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2/5。

圖6-1-5 “國際關係史&經濟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所集刊” -2.0% 0.0% 2.0% 4.0% 6.0% 8.0% 10.0% 國際關係 2.5% 1.8% 1.9% 0.7% 0.0% 1.5% 經濟 6.9% 9.4% 1.3% 8.5% 5.5% 6.4% 1945-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1945-2000 圖6-1-4 “史學相關論題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所集刊”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史學 3.6% 4.7% 3.2% 6.3% 1.8% 3.8% 1945-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1945-2000

(30)

語所集刊》的經濟史研究向來維持在 10.0%以下,其中比例最高的是第 2 期,

占 9.4%;最低的是第 3 期,占 1.3%;兩者之間的差距約為 6.1%;其總比例

為 6.4%,在專史中排名第 5,大抵維持在不冷不熱間。如果我們把這個現象

放到整體臺灣地區歷史學的發展來看,我們發現 1970 年代是臺灣地區社會

科學影響歷史學研究的重要年代,似乎《史語所集刊》的經濟史研究並未呈

現此種趨勢。比較令人不解的是國際關係史在《史語所集刊》似乎一直熱不

起來,5 個分期的比例均未達 3.0%,其中比例最高的第 1 期僅得 2.5%,比

例最低的第 5 期甚至沒有一篇國際關係史論文,而總體比例占 1.5%,在專史

中排名倒數第 3,僅略高於婦女史和教育史。

制度史亦非《史語所集刊》的重點專史,大抵維持在不冷不熱間,比起

熱門的政治史或社會史而言,屬於較冷門的專史,但與冷門的國際關係史、

婦女史和教育史相較,則又略具溫度,與經濟史受重視的程度類近。圖 6-1-6

“制度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

所集刊”顯示,制度史研究在各分期

間的起伏並不大,比例最高的是第 4

期,占 8.5%,最低的是第 2 期,占

3.5%;兩者差距約為 5.0%;總體比

例為 6.1%,與經濟史相近,而稍稍

略低於經濟史。雖然在 5 個分期中制度史研究所占比例略有起伏,但看不出

有何特殊因素造成這些起伏,我們認為這些比例的升降,僅屬一般歷史學研

究的常軌,而不具有太多特殊之意涵。

宗教史是 1990 年代以後新竄起

的領域,《史語所集刊》顯然是這個

新風氣的倡導者之一,圖 6-1-7 “宗教

史&科技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

語所集刊”顯示,在本文前 4 期,

《史

語所集刊》的宗教史研究僅止小火微

圖6-1-6 “制度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所集刊”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制度 7.9% 3.5% 3.8% 8.5% 6.1% 6.1% 1945-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1945-2000 圖6-1-7 “宗教史&科技史分期比例(1945-2000):史語所集刊”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宗教 4.0% 5.3% 5.1% 2.8% 9.8% 5.3% 科技 0.0% 0.6% 4.4% 2.8% 12.2% 3.5% 1945-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1945-2000

數據

圖 書  博 碩 篇 數  0  0 9 8 14 31 圖 書  博 碩 比 例  0.0% 0.0% 3.0% 1.7% 1.5% 1.7% 圖 書  期 刊 篇 數  0  3 29 22 16 70 圖 書  期 刊 比 例  0.0% 0.4% 1.6% 1.3% 2.3% 1.3% 圖 書  近 史 所 篇 數  0  2 6 3 0 11 圖 書  近 史 所 比 例  0.0% 15.4% 4.1% 1.7% 0.0% 2.1% 藝 術  博 碩 篇 數  0  0 25 16 22 6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sia,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Racism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Canon, 1780–1830,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3) 等人 的 研 究。Garfield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sis and researching material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music, the author illu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sacred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With respect to methodology, I draw on techniques of religious studies and art history toexplore the position of the legend of Bodhidharma in Sung-Yuan Ch'an history, as well

Thi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f the play incorporates the use of (a) flashbacks to an earlier tim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aracters (not the main focus of the play, but perhaps the

7 HPM 原是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這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