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迷思概念次序分析法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基礎理論

第五節 迷思概念次序分析法

( P P

P P

x D

x D P P

P e

y e

 

 。參數P叫做試

題難度特徵值。試題 RaschGSP IRT 函數曲線的斜率在xP稱為試題鑑別度。

圖 2-8 呈現二參數與四參數 RaschGSP IRT 模式之特徵曲線。

圖2-8 二參數與四參數RaschGSP IRT模式之特徵曲線的比較

近年,運用 GSP 表與 RaschGSP IRT 於測驗評量,一則助益教學者瞭解學 習結果,二則提供教學者相對更多訊息診斷學習不利問題所在。Wang, Sheu, &

Nagai,(2011)通過 GSP 表分析法評估學生的英語學習、Wang, Sheu, Liang, Tzeng, & Nagai,(2011)運用 GSP 表分析與診斷在英文語法教學上概念理解問題 所在。何慧群、范德孝、施碧珍、許天維、永井正武 (2014) 運用 GSP Chart、

RaschGSP IRT 曲線表徵受試者能力高低與試題品質。

第五節 迷思概念次序分析法

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是指學生在科學概念組織中有一些不同於科學 領域有效知識體系公認的思考邏輯與結論(Köse, 2008; Aufschnaiter, & Rogge,

(+)/2

斜率=0.425 斜率=0.425(-)

二參數 RaschGSP IRT 四參數 RaschGSP IRT

29

2010; 李雁冰、刁彭成,2006)。正視與確認迷思概念現象與事實的目的:(1)

瞭解學習者學習起點的固著性思維邏輯及其經驗、(2)規劃教學策略與教學設 計的依據,藉以坐收「事半功倍」的教學效益(Gooding, & Metz, 2011; Wenning, 2008; 王全興,2010)。

教學上的迷思概念,意指透過測驗與評量檢證的不完全理解試題的不完全 理解概念,不完全理解概念生成因素:(1)有別於合法性知識體系的認知、

(2)概念本身的難度與複雜性、(3)學習者學習不力,(4)教學者專業素質 等,因此,即時掌握與診斷迷思概念業已受到重視(Andrews, Kalinowski, &

Leonard, 2011; Taylor, & Kowalski, 2012)。

曾建維 (2013)與 Sheu, Tsai, Tzeng, Chen, & Nagai (2013)提出迷思概念 次序分析法,自 S-P 表原始數據經灰關聯分析,可得 GSP 表,其次,以前提設 定取得所謂迷思學生表、迷思試題表,其中,將迷思試題表轉換為迷思概念表、

迷思概念答錯率與答錯率的排序等。值得一提的是,透過迷思概念序可以辨識 各迷思概念的迷思程度或所謂概念理解難度的程度。蔡清斌、許天維、曾建維、

陳姿良、永井正武(2013)結合迷思概念區與迷思概念次序,提出增益與強化 二次教學的新模式。迷思概念區與迷思概念次序之重要概念敘述如下:

一、迷思學生表(Misconception-Student Chart, M-S 表)

迷思學生表表達屬於迷思概念之考慮範圍的學生,結構如表2-7所示。

表 2-7 迷思學生表

學生號碼\ LGRG LGRG-S

Sˆ ,i i1 ,2, ,mˆ S(i)

資料來源:Sheu et al. (2013)

30

二、迷思學生-試題表(Misconception Student-Problem Chart, MSP 表)

定義 12:迷思試題矩陣

資料來源:Sheu et al. (2013)

31

三、試題-概念表(Problem-Concept Chart, P-C 表)

在認知診斷測驗(Cognitive Diagnostic Assessment)設計上,Q 矩陣(Q matrix)具有相當重要地位。認知診斷測驗常透過 Q 矩陣表徵試題和認知屬性之

四、迷思概念表(Misconception - Concept Chart, M-C 表)

定義 15:迷思概念矩陣

資料來源:Sheu et al. (2013)

32

五、迷思概念率(Misconception Rate)與迷思概念序(Misconceptions’ Order)

定義 16:迷思概念率

UPˆZ [u1k]1為迷思概念矩陣,則概念k 之迷思率為:

k k

k k

u u

1 1

 max (2-20)

迷思概念序是依據迷思率k值進行比較,迷思率愈大,則迷思概念排序則 愈前面,透過排序可以區分各迷思概念的迷思程度,依據教與學需求規劃迷失 概念二次教學(蔡清斌等,201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