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追溯漢醫源流,自詡優異地位

第五章 指導原則與論述主軸

第二節 追溯漢醫源流,自詡優異地位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過其弟王進益的人際網絡18。由此看來,王添灯對於運動進行的方式與策略,不 僅是層層相連、環環相扣,並滲入左翼思想。

第二節 追溯漢醫源流,自詡優異地位

對於傳統醫學的民族主義作用,醫學人類學者分析:

傳統醫學在培養民族自豪感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傳統醫學可以做 為該國家悠久歷史、古代文明高度發達的象徵。那些有著古老而文獻豐富 醫學體系的國家,都極力主張將本土醫學提高到與現代西方醫學「獨立且 帄等」的地位,其理由一方面是堅持認為自己國家的醫學知識歷史悠久,

另一方面是公認傳統的治療方法有效。19

就此而言,臺灣皇漢醫道復活運動參與者的論述,亦有類似的傾向。

一、歷史悠久的漢醫

他們認為,從歷史發展而言,漢醫是相當具有傳統且歷久不衰的。一九二八 年十一月,賴傳湘談論「醫道」之說,他以時序為主,自伏羲氏論起,直至清代,

最後略論治病與用藥之法20

藉由追溯源流與發展、以說明漢醫優異,陳芸邨的說法具有代表性。一九三

○年二月至一九三○年三月,他發表一系列的文章,全文以十二時期之發展為架 構,他首先逐一介紹重要醫者、醫經與醫藥發展大勢,並將中國醫學史的發展予 以分期,是為:炎帝與黃帝──發軔、三代──進步、周秦之際──改良進步、

西漢──最發達、後漢──進退相間、晉代至南齊──進步、隋唐──悉備為抽 象、宋──統一、金元至明初──進步、明──進步、清──學說競進、西醫傳 入──學術革新21。由此可知,他熟捻歷代中國醫學發展的脈絡,且有所心得。

自一九三○年十月起,原由署名為「TK 生」翻譯,後改由王添灯接任,將

18 王添灯,〈醫療界諸君に望む〉,《臺灣皇漢醫界》,第三十四號,和文欄,頁 1。另參陳君愷,

〈穿透歷史的迷霧──王添灯的思想、立場及其評價問題〉,頁 13-16。

19 見喬治‧福斯特(George M. Foster)、芭芭拉‧加勒廷‧安德森(Barbara Gallatin Anderson)

著,陳華、黃新美譯,楊翎校閱,《醫學人類學》,頁 68。

20 賴傳湘,〈醫道總論〉,《漢文皇漢醫界》,第一卷第一號,頁 17-18。

21 陳芸邨,〈漢醫沿革〉,《漢文皇漢醫界》,第十六號,頁 9-12;陳芸邨,〈漢醫沿革(承 前)〉,《漢文皇漢醫界》,第十七號,頁 6-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必強分西漢」;更重要的是,他以「東亞」的概念為主體,行文之間,常以

「東亞」自居,並認為漢醫漢藥有「現我東亞純粹大和魂精神」的作用29

二、做為醫者的標準

既然漢醫有如此長久的歷史發展,然而,在這以西方醫學為主導的時代,漢 醫應如何自處?許多人紛紛提出做為漢醫所應有的目的、德行與標準。一九二九 年二月,楊志一呼籲「寧為平民式之醫生。毋為貴族式之醫生」30。同年三月,

高重熙提出「良醫庸醫說」31。同年五月,顧小田為文表示,醫生有詳細調查病 家的責任32。八月,張贊臣針對醫者的人格,發表自身看法,他認為:

夫醫者之地位,本以仁術為濟世之天職,决非若一般僧侶抱卜商賈等可 比。蓋醫之業務,在各業中較為高尚,當以慎重之態度、謙讓之美德為主。

33

顯見他對於醫者道德水準有一定的要求,且強調醫業高尚。

一九三○年九月,談先進引用古人所云「學醫為濟人計則可,為謀利計則不 可也」,認為當局對於漢醫藥的政策,皆因為謀利計者過多;而為醫的目的應在 於濟人,如此才會虛心求學、精益求精34。一九三一年九月,葉橘泉針對當時中 國醫界的狀況,對於「國醫」提出標準六點,分別是:第一,要有健全的思想;

第二,要有良好的習慣;第三,要有科學的知識;第四,要有繼續的求進;第五,

要有公開的研究;第六,要有發明的創造35。一九三二年一月,黎伯槪以利己利 人的概念,為文表示:

人群相生相養,非群不能自存。……。吾既為醫,即吾之所以利羣。羣之 供給吾者良,則吾之供給乎羣者。安可獨為不良?36

他也建議,應反覆研讀《黃帝內經》與仲景之書,以「飽學為先」。

一九三五年三月,單生文認為,研究醫學的人,「要多讀醫書、更須要叫正 學說」;另外,為充實經驗,應至醫院實習、多讀醫案、詳載臨床日誌;繼之,

29 蘇星煌,〈漢醫藥宜共存〉,《漢文皇漢醫界》,第一卷第一號,頁 18-20。

30 楊志一,〈漢醫改進先決問題〉,《漢文皇漢醫界》,第四號,頁 13。

31 高重熙,〈良醫庸醫說〉,《漢文皇漢醫界》,第五號,頁 27。

32 顧小田,〈醫生與病家〉,《漢文皇漢醫界》,第七號,頁 7。

33 張賛臣,〈醫生之道德與人格〉,《漢文臺灣醫界》,第十號,頁 4。

34 談先進,〈醫者應有之目的〉,《臺灣皇漢醫界》,第二十三號,漢文欄,頁 6-7。

35 葉橘泉,〈現代國醫的六要〉,《臺灣皇漢醫界》,第三十五號,漢文欄,頁 5-6。

36 黎伯槪,〈醫之目的與應盡之職分〉,《臺灣皇漢醫界》,第三十九號,頁 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將學識與經驗互相校正,並詳究其合拍或背謬之因。如此,才算是「盡醫家之能 事」37。進康則引用俗諺「醫者操生殺之權」、「醫生有割腹之心」,提出醫者須 有責任心、惻隱之心與自謙之心38。甚至有論者主張,醫者須識天時、地利、人 和。其中,最難掌握與處理的是「人和」,畢竟「天時有固定。不可強易。地利 可移徙。而亦未必盡適」39

除了要求醫者以外,相對的,病家對於醫者的態度,亦會影響病況的進展。

一九二九年五月,顧小田表示,病家有誠實相告醫生的義務40。一九三五年五月,

賀芸生認為:首要為「信任」,病家審慎擇醫,也必須信任醫者,不應隨意更藥 或換醫;其次是「誠實」,病家不可「以偽色假聲,以淆觀聽」,否則,使醫者誤 診,用藥錯誤或不精準,後果將不堪設想41

三、保存漢醫學的理由

以上述的淵源悠久與德行操守為前提,論者進一步辯證漢醫學理的優勢所 在,欲使普羅大眾或政府官員能深刻理解,以期達成重新實施漢醫檢驗制度、復 活皇漢醫道的終極目標。因此,他們大多自實際案例分析,比較漢西醫之別,得 出漢醫優於西醫、或漢醫不可滅的結論。

一九二九年九月,和田啓十郎認為,若「漢醫之配劑,主治運用法等理論,

能參以新進科學之說明,則漢醫之嶄新奇拔足以驚倒天下而有餘」42。此外,他 又分別比較漢、西醫之診斷與治法,而得出漢醫優於西醫的論點。例如,在治急 病方面,他指出西醫多用麻醉藥,「僅能疲鈍神經機能,免病者之苦痛,不能驅 逐病毒」,且有藥物上癮、全身沉睡的問題。相對於漢醫,則以掃除體內病毒為 要,遂斷言「西醫之治急,當守備的;漢醫之治急,為攻擊的」43,亦認為「西 醫之對症療法,不可與漢醫相提並論;而漢醫之對症療法頗深遠微妙者也」44。 由此可見,其漢醫本位之立場。

37 單生文,〈醫家之學識與經驗 應採取一致之方式以研究 始可達到完善之境界〉,《臺灣 皇漢醫報》,第七十六號,頁 18-19。

38 進康,〈醫者應有之道德〉,《臺灣皇漢醫報》,第七十六號,頁 23-24。

39 沈樂君,〈醫家須識天時地利人和〉,《東西醫藥報》,第八十五號,頁 4。

40 顧小田,〈醫生與病家〉,《漢文皇漢醫界》,第七號,頁 7。

41 賀芸生,〈病人對於醫家應有之態度〉,《東西醫藥報》,第七十八號,頁 13-14。

42 和田啓十郎,〈漢醫非陳腐之學〉,《漢文皇漢醫界》,第十一號,頁 3-5。

43 和田啓十郎,〈漢醫藥絕不迂遠〉,《漢文皇漢醫界》,第十五號,頁 2-4。

44 和田啓十郎,〈漢醫之對症療法深遠而微妙〉,《漢文皇漢醫道》,第十四號,頁 3-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九三○年一月,彭連如金則以親戚患病的經驗為例,敘述其醫療過程,以 說明西醫有其侷限,而漢醫優於西醫;並期望當今醫者能「勿存黨同伐異之心」

45。同年四月,他又以「吐血」一症為例,認為西醫無法超越漢醫46。五月,楊 志一以病例來分析漢醫在內科診治上的方式與學理,並適時與西醫做出比較,其 中最為特長的部分在於「漢醫分辨虛實寒熱」;他認為「新醫僅可治外科局部之 病,而漢醫乃可擅內科之長」,也呼籲「不必一味迷信歐化」47

一九三一年四月,有蔡雷青草稿、張逸舟潤筆的文章,他比較東西醫在診斷、

治法與用藥上的差異,仍相當肯定地說明漢醫「不僅理想充足、觸類旁通,抑且 實驗確切、有象可徵」,且於用藥上「隨症使用,以應無窮之變化」,並期望醫界 能圖存自強48。同年八月,臺中漢醫曾三沂亦為文論證漢醫長於內科,並認為漢 醫能超越西醫49

一九三三年八月,舊港的曾文昆比較漢醫與西醫在病因學說上的差異,認為 西醫「診斷學病理學雖極其進步」,但「短於治療」,而「治病必求其本」的漢醫 優於西醫50。一九三五年三月,蔣尚錦從臨床治驗,如:腸窒扶斯、霍亂、水腫、

吐血、疔瘡,論證漢醫藥比起西醫有更多的癒病價值,且西醫學「弱點之處者尚 為諸多」51

除了從醫理的角度論證以外,論者亦從學術發展、民生經濟或國防外交等多 方面因素,以說明漢醫有其存在的價值。主導運動的社團與重要領導人物,便持 有這樣想法與立場。例如,一九二九年十二月,《漢文皇漢醫界》編者發表〈提 倡改進漢醫學術芻議〉,主張漢醫學術必須大力提倡,其立論原因有三:第一,

漢醫學歷時悠久而不衰,有其存在的意義,應於保存國粹的立場上,灌輸以科學 的研究,必有所獲;第二,常有西醫不能治之病,但漢醫卻能治癒者,且西藥昂 貴,漢藥便宜,較有利於平民階級;第三,從國家財源的立場而言,將大量的天 然植物製成漢藥,可促進醫藥市場的發展,對政府收入亦有所利52。一九三○年 一月,東洋醫道會臺灣支部幹事黃仁根則為文指出,以現今臺北有二十餘萬人

45 彭連如金,〈論西醫與老太婆手段之高下〉,《漢文皇漢醫界》,第十五號,頁 35-36。

46 彭連如金,〈吐血之原因與治療〉,《漢文皇漢醫界》,第十八號,頁 30-31。

47 楊志一,〈漢醫診治之特長〉,《漢文皇漢醫界》,第十九號,頁 22-27。

47 楊志一,〈漢醫診治之特長〉,《漢文皇漢醫界》,第十九號,頁 22-2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