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針砭傳統舊說,改造漢醫現況

第五章 指導原則與論述主軸

第三節 針砭傳統舊說,改造漢醫現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人的需求;最後,強調「東洋開化。遠在西洋千有餘年之前」,並主張東洋人較 適合東洋醫學。他形容本島人與漢醫的關係「猶魚之于水」,不僅沒有逆時代的 問題,亦應早日復興62

此外,有另一種說法指出:漢醫於外科上較為弱勢。然而,有論者卻不苟同。

例如,張贊臣於一九三○年一月撰文表示,對於外科解剖之術,漢醫早有此傳統,

《黃帝內經》即有所提及,著名醫者有扁鵲、華陀,因而認為「凡西醫種々之新 奇,均不能出我範圍」63。彭蔭丞亦持類似的看法,他指出漢醫的外科「比西醫 機械之治,猶勝一籌」64。同年四月,余擇明則以清代盧福堯民之鐵扇散與程山 齡氏之天下第一金瘡藥為例,說明漢醫治療傷科的特長65

第三節 針砭傳統舊說,改造漢醫現況

透過相關法令的制定,以保障漢醫學術發展、穩定漢醫人數,這固然是該運 動的最大目標。然而,法令只是一種運作機制,重要的是,雖然漢醫有其歷史傳 統,值得肯定與讚賞,但同時也有遭人詬病與質疑之處,有待加以檢討與改善。

在主張復興漢醫的論述中,多有論者指出漢醫的缺失,同時也伴隨著改革的建言。

一九二八年十二月,澎湖的陳堪為文指出,造成漢醫藥式微的原因不在乎是 政府法令的制定、以及老漢醫逐年凋零且不將自身醫療秘傳公諸於世,遂使年輕 學子灰心,轉而學西醫66。一九二九年七月,祝天一針砭醫藥界積弊,在藥物方 面,他認為「今之醫藥分業,各馳其道」,致使「醫生不識藥、藥師不識醫」,甚 至有故意留下劣藥或偽藥的情形;在醫生方面,「診斷時間太短」,難以悉知病者 情況67。一九三一年四月,有蔡雷青草稿、張逸舟潤筆的文章,他檢討醫者的缺 失與不足,嚴正指出漢醫之所以「日漸消亡」,乃因「程度太低、眼光太小、一 知半解,操刀就割,祇圖牟利」,加上未精熟歷代名醫名著,「更有同業嫉妒,互 相傾軋」68。一九三三年六月,李健頤則批判歷代以來有醫生不識藥,導致「於

62 廖啓欽,〈漢醫是否逆時代論〉,《臺灣皇漢醫界》,第三十一號,漢文欄,頁 7-8。

63 張贊臣,〈論漢醫醫學之異同〉,《漢文皇漢醫界》,第十五號,頁 5。

64 彭蔭丞,〈對於漢西醫之我見〉,《漢文皇漢醫界》,第十五號,頁 6。

65 余擇明,〈漢醫治療傷科之特長〉,《漢文皇漢醫界》,第十八號,頁 28。

66 陳堪,〈漢醫藥式微感言〉,《漢文皇漢醫界》,第二號,頁 17。

67 祝天一,〈醫藥界的積弊和建設〉,《漢文皇漢醫界》,第九號,頁 8-9。

68 蔡雷青稿,張逸舟潤,〈東西醫學之比觀〉,《臺灣皇漢醫界》,第三十號,漢文欄,頁 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治療上有絕大之障碍」69

上述所提到的,包括藏私而不將自身醫療秘傳公諸於世、同業的惡性競爭、

未精熟醫理而程度淺薄,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當時漢醫界的狀況。面對自身 的腐朽和各方的質疑時,漢醫界該如何自處與因應?許多人對此提出見解。

一、對於漢藥材的改革

儘管漢醫人數減少,但仍不乏有藥種商販賣藥材,且使用漢藥材的民眾仍大 有人在,其原因在於漢藥有效、廉價與方便取得。一九二九年一月,李應馨為文 建議,應設立一手製造所,將漢藥製法全歸一處製造70。朱松則認為,漢醫藥名 詞意義歷來極不統一且過於主觀,「甲之所謂傷寒,非乙之所稱傷寒」,導致各派 學說分歧。因此,「第一步非先確定其專名不可」71。同年四月,劉文超建議,

須培育藥學專門人才,並設立試驗所,獎勵栽培漢藥72

一九三○年三月,《漢文皇漢醫界》編者轉載時逸人致全國醫藥團體代表大 會的投書之部分內容。在這篇投書中,針對藥學的改革,時逸人主張,應設立種 植園,專門培育藥用植物;其次,設立陳列標本室,將一切藥品的「形色、性味 功用、生長時期、炮製方法、及出產地等,分類精加圖訂,以利稽考」;復次,

建設試驗所或化驗所,專門研究、提煉藥物73。他於同年五月,兪鳳賓撰有〈漢 藥材之研究及商榷〉一文,建議「學術名詞之宜考訂審定」,並以拉丁文命名,

使西方醫界亦能參考;其次,「提煉方法之合於科學」,使漢藥材從採集到製造、

調配,皆有一定的步驟;復次,「動物試驗之宜切實施行」,以實驗新藥的效果;

最後,呼籲「藥學人才之宜廣為造就」,鼓勵有志者留學至海外研讀藥科74。林 天進則以便利為由,認為傳統漢藥的煎法過於繁雜;因此,他建議漢藥應改為藥 水、藥粉之類,「可以懷諸囊中,臨飲便利」75

一九三一年四月,署名為「愼齋」亦有上述類似的看法。他認為,「連絡藥

69 李健頤,〈醫生不識藥於治療上 有絕大之障碍說〉,《臺灣皇漢醫報》,第五十五號(更 生第四號),頁 11。

70 李應馨,〈漢藥改造論〉,《漢文皇漢醫界》,第三號,頁 36-37。

71 朱松,〈漢醫之新建設〉,《漢文皇漢醫界》,第三號,頁 11-13。

72 劉文超,〈醫藥振興管見〉,《漢文皇漢醫界》,第六號,頁 12-15。

73 時逸人,〈整頓漢醫漢藥建設之計畫書〉,《漢文皇漢醫界》,第十七號,頁 2-3。按:文中 書「時透人」,為「時逸人」之誤。

74 兪鳳賓,〈漢藥材之研究及商榷〉,《漢文皇漢醫界》,第十九號,頁 28-30。

75 林天進,〈漢藥宜速改為藥水藥粉論〉,《漢文皇漢醫界》,第十九號,頁 3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界,考察其藥之真偽,名之異同,使全體藥肆無稍或殊,所用藥類無魚目混珠之 弊」76。一九三二年十月,顧子靜則主張依照「科學方法」,將漢藥「仿照西藥 精製而行之」。例如,肉桂製成桂皮水、甘草製成甘草膏77。一九三五年三月,

中國的焦易堂主張在藥物方面,捨棄傳統煎煮方式,以科學的方法,改良製造、

包裝貯藏漢藥78

二、建設漢醫教育機構

一九二九年二月,楊志一主張「醫育之施設」,應努力建設漢醫學校,以教 育漢醫人才79。同年三月,方公溥亦有相同的說法80。六月,陳應春表示,「欲復 興漢醫,必要設立學校」,若無漢醫學校,則學者無從研究、醫書無法統一,亦 即僅是「有其名而無實學」81。七月,祝天一認為,除了設立醫院、醫學校與藥 物學校以外,藥舖須附設於醫院,醫生得通過檢定始可行醫,製藥人員也需通過 檢定82

一九二九年九月,《漢文皇漢醫界》編者主張,應「運用科學,將吾國固有 之特長發揮而光大之也」,具體做法則可從定科目、立系統、編教本開始83。同 年十二月,《漢文皇漢醫界》編者進一步論述具體作為:

請仿照醫學專門校之例,延聘國內漢醫專家若干人,組織成立,從事編制 漢醫教本、議定漢醫課程、發揮漢醫學理、改進漢醫技術,並可與西醫參 證融會,兩不反對。請仿照現行大學制,分東洋文學系、西洋文學系之例,

應於醫學校內,規定東洋醫學系,博採約取、精研深造,亦可與西醫互有 發明,並行不悖。請通行全國各處,設立漢醫改進研究會,兼設醫校、醫 院。醫校特設漢醫專修科,加授西醫;醫院分設漢、西醫診病,並可如西 醫之注重實驗,不涉空虛。84

《漢文皇漢醫界》編者的發言,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可以代表該運動的主張與方

76 愼齋,〈漢醫急須整理之種々〉,《臺灣皇漢醫界》,第三十號,漢文欄,頁 5。

77 顧子靜,〈國藥製法改良蒭議〉,《臺灣皇漢醫界》,第四十八號,頁 12。

78 焦易堂,〈漢醫藥學術當用何法來整理刷新〉,《臺灣皇漢醫報》,第七十六號,頁 15。

79 楊志一,〈漢醫改進先決問題〉,《漢文皇漢醫界》,第四號,頁 12。

80 方公溥,〈漢醫改良四大問題〉,《漢文皇漢醫界》,第五號,頁 8。

81 陳應春,〈漢醫學校宜興論〉,《漢文皇漢醫界》,第八號,頁 28。

82 祝天一,〈醫藥界的積弊和建設〉,《漢文皇漢醫界》,第九號,頁 10。

83 編者,〈漢醫之新生命〉,《漢文皇漢醫界》,第十一號,頁 1-2。

84 編者,〈提倡改進漢醫學術芻議〉,《漢文皇漢醫道》,第十四號,頁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向。由此可見,漢醫養成教育機構的建置是其重點,無論是醫學專門學校或大學 科系;此外,醫院也須有漢醫體系。

東洋醫道會臺灣支部相談役洪團飛也有類似的主張。他有感於當今漢醫消逝 迅速,以臺北地區為例,僅存十二人,因而建議「於首都設學校、各地方設講習 所」,以振興漢醫85

三、漢醫學說的改良

除了上述漢醫教育機構的實體建設以外,也必須有良好且適當的教科書本。

漢醫學說的研究、整理與編纂工作,刻不容緩。然而,前提是改掉藏私的陋習。

因此,祝天一呼籲各州郡醫生應組織團體,互相提攜並研究學術86。林濟青則表 示藏私、不公開秘方等陋習,會「影響於漢醫前途進化」,因而呼籲「化除同行 必妒的私見。實行公開的研究」87

一九二九年三月,方公溥建議在教材方面,可從歷代醫經中「刪繁就簡、務 實去虛,兼採最新學說」88;楊志一於同年十二月指出,漢醫遭批評的原因在於

「不合科學原理」,而他所理解的科學不在乎是:根據經驗、有系統的學問、以 及用極精密的分析或正確的歸納來發明真理。他認為,歷代漢醫並不完全違反所 謂「科學」。因此,主張不能廢漢醫,同時也呼籲學習者「宜具科學之精神與方 法從事研究」89。前述《漢文皇漢醫界》編者轉載時逸人致全國醫藥團體代表大 會的投書之部分內容,便有成立「整理醫書委員會」、將歷代醫學書籍系統化並 編輯成講義的主張90

類似的說法,往後仍持續可見。一九三二年六月,范國義提出改進中醫的意 見,主要是整理舊學、蒐集古今醫書、除去荒謬的理論91。一九三三年三月,新 加坡的林雲仙表示,除了請願以外,另須「招集博學同志修訂醫書」,保留歷代 之經驗與學理,但也要去除玄虛、不合時宜或矛盾之說。例如:《靈樞》〈經水篇〉

85 洪團飛,〈漢醫之宜振興〉,《漢文皇漢醫界》,第十九號,頁 21。

86 祝天一,〈醫藥界的積弊和建設〉,《漢文皇漢醫界》,第九號,頁 10。

87 林濟青,〈漢醫怎樣才不落伍〉,《臺灣皇漢醫界》,第二十七號,漢文欄,頁 3-4。

87 林濟青,〈漢醫怎樣才不落伍〉,《臺灣皇漢醫界》,第二十七號,漢文欄,頁 3-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