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進入模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進入模式

一、進入模式的意義與類型

公司決定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後,接下來就必須做進入模式的選擇。進入模式 係指公司在海外從事經營活動與業務功能的組織型態。由於公司在進行對外直接 投資時受到各種不同因素的影響,所以其對進入模式的選擇會有不同的考量,茲 將歷年學者對不同進入模式的分類整理如下表 2-1:

表 2-1 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模式類型彙整表

研究學者 進入模式類型

Davidson(1980) 獨資、合資、授權

Kogut and Singh(1988) 併購、合資及海外直接建廠

Meyer(1998) 新設公司、收購、合資、合資收購 趙義隆等人(1998) 獨資、合資

Pan and Tse(1999) 契約式經營、股權式合資、全資經營2 Siripaisalpipat and Hasui

(2000) 國際合資、新設公司 李文瑞(2000) 獨資、合資

曾為忠等人(2002) 高度涉入程度(獨資、多數股權合資)、

低涉入程度(均等、少數股權合資、無 股權型式)

Cheng(2006) 收購、棕地(brownfield)、3新設公司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上述表 2-1 所整理資料,如以 Pan and Tse(2000)的分類,可將進入模 式分成二種階層,第一層為股權模式及非股權模式二大類。本研究所探討的 對外直接投資屬於股權模式,故其第二層可分為股權合資及全資經營。股權 合資依出資的多寡可區分為少數股權合資、均等股權合資及多數股權合資,

2合併、收購及海外直接建廠常稱為「全資經營」(Wholly Owned Subsidiary),全資經營又被稱為「獨資」。

3介於收購和新設公司之間的混合模式,被收購公司的廠房、設備、員工和產品線等,幾乎完全被收購公 司所替代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全資經營為新設公司、收購及其他。另外,新設公司依據 Gatling(1993)及 OECD(1994)的定義,必須有 95%以上的股權是由外商擁有,故亦視新設 公司為獨資。

二、進入模式之理論

分析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模式的理論文獻主要可分為四類(李文瑞,2000),

分別為內部化理論、策略行為理論、組織學習理論及談判力量理論。

(一)內部化理論著重交易成本的觀念,又被稱為交易成本理論。4交易成本是指 進行一項交易所產生的成本,如談判、監督及執行等成本。公司必須比較 自己擁有海外公司,還是透過授權或契約方式來營運比較符合成本效益。

Parkhe(1993)認為合資是介於契約關係與獨資的一種模式,在國際企業 中很常見。合資者公平的分享控制權,他們在協調、溝通下運作,這也是 一種內部化,喜好內部化的公司較喜好獨資而不是合資,特別是其目的是 在控制特異的資產或市場失敗資訊者,較可能尋求完全的控制權(Meyer, 1998)。

Hennart(1988)從交易成本理論中衍生出兩個論點,分別為生產的規 模經濟及互補的無形投入。首先,規模合資計畫對共同投資者有相同的功 能,例如,兩個公司投資於向後整合的生產階段,因為他們有相同的價值 鍵,此種合資的目的在達到規模經濟的效率,是將中間生產的市場內部 化。此種合資存在於需要特定原料的產業,例如製鋁業及煉油業。其次,

如果投資者面對市場失敗而需要合作者的互補投入,他會傾向合資,這經 常是由於技術上的貢獻;另外,轉型經濟亦屬於此種形式。

(二)策略行為理論是公司從競爭地位的觀點來探討進入組織的型式。強調競爭 地位會影響公司的市場價值,所以必須優先考量能創造或改善公司競爭地 位的組織型態。相對於競爭對手而言,合資和收購可做為改善競爭地位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重要方法,特別是為了快速進入市場而收購的互補投入,同時在對國際開 放寡占競爭的新興市場,進入速度對於產業取得先占優勢是很重要的

(Meyer, 1998)。Stopford and Wells(1972)也指出,收購具有當地品牌 及通路的公司或與其合資,可以達到快速進入的策略。快速進入地主國的 高 成 長 產 業 是 很 重 要 的 , 因 為 可 以 在 短 期 獲 利 且 參 與 了 成 長 的 市 場

(Hennart, 1991)。

(三)組織學習理論是從公司組織的行為來討論進入模式。由於具有競爭價值的

「組織知識」是屬於內隱且不易在組織間移轉的。Meyer (1998)指出,

在不熟悉的環境及缺乏國際經驗情形下進入地主國,會伴隨著許多額外的 障礙、較高的成本與較高的知覺風險,這包括與當地機構協商、與當地企 業伙伴的文化差異及溝通、旅行的成本,且該成本會隨著文化、語言、宗 教的不同及缺乏接觸而增加。心理距離使組織無法契合,而且會增加組織 在管理上、文化上及人格特質的磨合成本(Jemis and Stikin, 1986; Kogut and Singh, 1988),而這些成本可以藉由成立新設公司或者與當地伙伴合資而 避免。

(四)談判力量理論是從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來解釋進入模式的選擇,它指出進入 地主國的組織型態,是投資者與地主國政府談判的結果。由於合資對地主 國經濟發展會產生外部效果,所以較為地主國政府所接受,他們也常僅對 國際合資者提供補助、免稅期及信用額度等優惠(Meyer, 1998)。此理論 認為一般跨國企業傾向追求高度的股權控制,但許多國家基於上述因素考 量,對於股權比例有所限制,所以雙方必須進行談判來決定分支機構的股 權結構。Meyer 更指出,在中、東歐國家,一開始允許對外直接投資就有 許多限制,包括所有權的部分,許多早期的投資者合資是惟一可行的進入 模式,然後才逐漸取消限制,例如匈牙利、波蘭等國家到了 1992 年以後 都取消相關限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進入模式之實證研究文獻

根據前述理論之分類,本研究將歷年相關實證研究結果進行歸納與分析,並 以此做為後續實證研究之基礎:

(一)內部化理論

Meyer(1998)指出喜好內部化的公司較偏好獨資而不是合資,特別是其目 的是在控制特異的資產或市場失敗資訊者,較可能尋求完全的控制權,所以技術 密集公司偏好獨資及新設公司。Hennart and Park(1993)亦發現技術密集度高者 偏好新設公司。相反的,在美國技術密集偏好合資而不是收購,他們解釋其目的 在於獲得美國的技術,所以有些特殊的情形或目標會使企業偏好合資(Kogut and Singh, 1987, 1988)。

Hennart(1988)指出需要特定原料的產業,例如製鋁業及煉油業,會將中 間生產的市場內部化,並以合資的方式達到規模經濟的效率。其次,如果投資者 面對市場失敗而需要合作者的互補投入,亦會傾向合資。如上所述,需要當地互 補性原料或天然資源的產業,如化學、食品及飲料等產業主要依賴當地投入時,

必須取得當地原物料的許可,因此化學、食品及飲料等產業比其他產業更可能採 用合資的進入模式,經由 Meyer(1998)實證結果發現,化學產業顯著偏好合資,

食品產業則不顯著。

(二)策略行為理論

由於競爭地位會影響公司的市場價值,所以必須優先考量能創造或改善公 司競爭地位的組織型態,因此,公司如何依策略觀點選擇適合的進入模式,為本 理論的首要考量。取得先占地位亦是獲得優勢的一種策略,Stopford and Wells

(1972)即指出,收購具有當地品牌及通路的公司或與其合資,可以達到快速進 入的策略。Hill(1997)認為如果廠商為了執行多角化策略或是進入地主國市場 以提高其銷售量,應選擇與當地廠商合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另就策略動機方面言之,開拓內銷市場者應傾向合資,生產加工出口者則 應偏好獨資,實證發現僅後者呈現顯著結果(李文瑞,2000)。即台商傾向以獨 資進入東南亞市場,以達到生產加工出口的策略布局。

(三)組織學習理論

由於無形或內隱的知識無法藉由市場來移轉,因此缺乏經驗或不熟悉地主 國的公司可經由合資取得相關知識,以降低進入新市場的營運風險;相反的,如 果是規模大且有經驗的公司,則比較可能選擇獨資。

Casson(1995)指出第 1 次進行對外投資的投資者較多國企業更可能藉由 收購來擴張,Caves(1982)有類似的結論。大規模且有經驗的公司較能應付新 設公司較高的風險(Svensson, 1996)。Gomes-Casseres(1989)提出心理距離較 遠的國家偏好合資,因為他們可以提供對環境不熟悉的進入者所需的資訊。無經 驗及心理距離較遠的投資者經由收購(Dubin, 1975; Casson, 1995)或與當地伙伴 合資(Hennart, 1988, 1991)來取得所需互補的投入。

Kogut and Singh(1988)使用 Hofstede index 作為測試心理距離的指標,實 證發現心理距離較遠的投資者,在美國所選擇的進入模式,合資顯著高於新設公 司或收購。

(四)談判力量理論

此理論認為一般跨國企業傾向追求高度的股權控制,但許多國家可能基於 合資可以對經濟產生的外部效果或政治等因素的考量,而對於合資的股權比例有 所限制,因此雙方必須透過談判的方式來決定分支機構的股權結構。所以特別是 在開發中國家,跨國企業大多受限於當地政府的管制而以合資方式對外投資

(Lecraw, 1984; Beamish, 1985)。Gomes-Casseres(1989)進一步指出合資的進入 模式是投資者與地主國政府談判後的結果,而股權的多寡則決定於母國企業擁有 具有優勢資產的多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Fargre and Wells (1982)及 Blodgett(1991)等人研究顯示,技術是母國 廠商在談判時最具優勢的資產,使企業能在對外投資時傾向持有多數股權。此與 高長、陳威如(1998)針對台商的研究發現相同,即台商母公司提供主要的生產 技術或營運資金時,會偏好採取獨資或多數股權方式進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台灣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模式現況分析

本研究資料來源為2007年4月至6月間經濟部針對台灣地區從事對外投資活 動之製造業者進行實況調查,有效調查家數共2,268家,回收樣本為1,770家,回 收率達78.04%。本研究在進行資料整理時發現有5家廠商的統計資料有缺誤,故

本研究資料來源為2007年4月至6月間經濟部針對台灣地區從事對外投資活 動之製造業者進行實況調查,有效調查家數共2,268家,回收樣本為1,770家,回 收率達78.04%。本研究在進行資料整理時發現有5家廠商的統計資料有缺誤,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