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動員壓力因應策略之相關文獻

運動員因應壓力的方法,以下基本的介紹:

一、 運動員調適壓力的方法

季力康(1996)提出以下方法調適壓力:

(一)心理調適法:

14

1.正面思考控制法:想法會影響選手的運動表現,在面臨競賽重要的 關頭時,選手常會因為對自己的信心不足,產生了負面思考,進而影 響競賽中的成績表現。因此選手首先要停止負面的思考方法,讓自己 從焦慮、不安和自我不信任中跳脫出來,用理智說服自己,肯定自己 的能力,穩定自己的情緒,不再產生負面想法。

2.自我談話:自我談話意指選手在比賽進行中自己和自己對話,把在 競賽中所遭遇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串連起來,以自我對話的方式 來教導自己解決問題。例如:在競賽時我們常聽到「加油!」、「我們 一定會贏!」都是正面的自我談話,用積極的言語來鼓勵自己,讓自 己放鬆、解除壓力。根據運動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成績表現優異的 運動選手,正面的自我對話次數較一般選手多。因此運動選手應訓練 自己在競賽時多採用正面的自我談話方式來消除壓力。

3.理性情緒法:學者 Ellis(1975)認為人之所以會有情緒上的困擾大都 是因為自己有不合邏輯的思考所導致。因此理性情緒法應用在運動選 手時,主要是運動選手不能有一些負面且不合邏輯的思考而產生壓力。

例如:當教練糾正選手某些動作時,選手會認為是教練看他不順眼;

或是選手太過看重競賽結果所帶來的影響,認為若是無法得到勝利,

自己的運動選手生涯、名譽都將萬劫不復等負面且不合邏輯的想法,

可以想像當選手揹負著這樣的想法去進行運動競賽時,將會承受很大

15

的心理壓力並產生情緒的困擾,進而影響選手的成績表現。以理性情 緒法來幫助選手找出這些負面且不合邏輯的想法並加以駁斥,讓選手 學會以理性的方式思考,不再有不合邏輯的想法產生。

(二)生理調適法:有下列幾項步驟:(苗培榮, 1996) 1.放慢動作,盡量避免說話。

2.放鬆身體,消除肌肉的緊繃感。

3.深呼吸、放慢呼吸的速度。

4.全心專注於正在進行的運動上。

5.重新控制身體的知覺,讓身體、肌肉重回自己的控制之中。

(三)放鬆技術訓練 1.放鬆訓練目的

放鬆訓練的主要目的在於避免運動選手因常期處於過度焦慮、緊 張的狀態下,使得肌肉變得僵硬,身體機能不受控制,不能發揮應有 的實力,利用放鬆技術訓練可使運動選手加強自我調整與場面控制的 能力,同時讓運動選手在重要比賽前擁有足夠的休息,以便能將平時 身體的訓練技術充分的表現出來,已達到理想的成績表現。

總體來說,放鬆訓練的主要作用如下:(a)降低中樞神經系統的 興奮性(b)降低由情緒緊張而產生的過多能量消耗,使得身心得以 適當的休息加速度疲勞的恢復(c)為進行其他心理技能訓練打下基

16

礎( 馬啟偉、張力為,1996 )。

2.放鬆訓練之種類

每個人壓力的情境不同,以下有多種放鬆的方法可以因應壓力的 方法:

(1) 肌肉漸進放鬆法:肌肉漸進放鬆法是由學者 Jackbson 於 1930 年所創,它主要的原理在個體以肌肉達到最大緊張度之後,在逐漸的 放鬆肌肉,讓個體體會各部位肌肉緊縮與放鬆之間的感覺,經過訓練 後,可使運動選手了解肌肉是否過度緊張,進而使選手能在短時間內 降低肌肉的緊張程度,讓選手可以敏感且有效的控制本身的肌肉反應。

此種放鬆法主要目的在於幫助選手緩和生理反應,使選手避免浪費不 必要的精力。

(2) 自生放鬆訓練法:自生放鬆訓練法是由德國學者 Schultz 所發 展,廣泛使用於歐洲運動選手。基本上是一連串自我催眠的口語化公 式,重點在於讓選手產生「沉重」與「溫暖」的感覺,進而逐漸進入 鬆弛的狀態。

(3) 鬆弛反應放鬆法:此法是由美國學者 Benson 於 1975 年所發展 出來,是屬於冥想的一種。這種放鬆法通常的作法都是,在一個安靜 的環境中舒適的靜坐、閉上雙眼,放鬆全身肌肉,平緩的用鼻子呼吸,

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

17

(4) 生物回饋放鬆法:生物回饋(Biofeed back)指的是透過儀器測出 人體內有關生物或生理的訊息,而利用生物回饋儀器可使運動選手得 知其身上某些部位生理上的正確訊息 (張宏亮,1992 )。運動選手在 面對比賽前時,身體會有明顯的反應,例如:心跳加快、肌肉僵硬等,

但有時這樣的情況因選手的心理壓力過大而未能及時察覺,此時便可 利用生物回饋的儀器測量出選手異於平常的生理反應,讓選手可以知 覺自己的緊張同時加以調整。今天生物回饋法已被廣泛的應用,所檢 查的範圍包括了心跳加速、肌肉的緊張程度、血壓、腦電波及皮膚的 溫度等,這些細微的反應是運動選手所不易察覺的,但可透過儀器測 量出來。一般最常用於運動選手的生物回饋儀器有三種:皮膚溫度儀、

皮膚導電儀(GSR)、及肌電儀,其中又以皮膚導電儀利用偵測皮膚上 電阻反應,透過聽覺再回饋給運動選手,由於運動選手緊張時,皮膚 上的汗水比較多,增加了皮膚上的導電作用,因此聲音會變大;反之 則聲音變小。

放鬆訓練雖不能增進運動選手的表現能力,卻能使選手處於表現 的最佳化;同時放鬆訓練也是一種技術,必須多加練習,方能有效果 呈現。

(四)意象訓練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高爾夫球選手 Jack Nicklaus 曾說過:「在每次

18

揮桿擊球前,我會進入在我大腦內的電影。我會看到以下的情境:首 先,我看到球停在我要的落點上,清晰而雪白的在翠綠的草皮上。接 著,我看到球到達那裡的走向、軌跡,甚至落地時的情形。下一幕我 看見自己做出實現剛剛第一幕結果的精準揮桿動作。這電影是讓我在 每次揮桿時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正面態度的秘訣。」Nicklaus 很顯然相 信,在實際揮桿擊球前先在大腦複演那個動作,是成功的關鍵。在

1980 和 1990 年代,多次金牌得主 Greg Louganis 一再談到他再跳水 前的意象運用。意象完美跳水的動做幫助他建立信心,並讓他為跳水 前的每一個身體姿勢做好準備。他意象自己完成一次完美的跳水動作 以及經驗跳水中過程中的感受。Nicklaus 和 Louganis 是許多長久以來 就運用意象來提升運動表現的其中兩位運動員。

許多科學證據都支持了意象對競技運動的效果。有更多的運動員 開始使用意象提升運動表現,也開始運用意象來讓他們更享受在競技 運動的經驗。

而在運動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心理技能訓練(PST),它是一種有系 統、持續的心智或心理技能的練習。無論是教練還是選手都必須經過 長時間的練習才能精進。PST 除了包含放鬆練習外,還有教練們認為 非常重要的主題:專注力練習、意象訓練、團隊凝聚力、注意力訓練 及自我談話等。PST 的執行計畫是必須由一位合格的運動心理諮商員

19

來規劃,實施及督導最為理想(簡曜輝等人,2002),也必須配合個別 需求。近期調查網球教練發現:他們的競技運動心理學知識相當豐富。

但這些知識並非來自書本或正式的課程,而是實際與網球選手的工作 經驗或教練講習會(Gould, Medbery, Damarjian, & Lauer, 1998a)。關於 心理技能訓練常被忽視的原因有:缺乏足夠的知識、以為沒有時間練 習,或者認為心理技能是天生的,無法學習。

有關放鬆的方法非常多種,該如何在運動競技場上發揮的淋漓盡 致就必須在平常訓練中納入許多放鬆的心理訓練,在賽前的模擬更是 不可或缺的。相信在長時間的訓練下,比賽中選手一定能增加自信 心。

二、 運動員壓力因應策略之相關文獻

研究者對於因應的看法隨著觀點、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

早期對因應壓力的看法較偏向特質論,認為因應是個人的一種特質,

此時期常稱因應為「因應方式」或「因應風格」(coping style)。後來 對因應的研究較著重在因應過程與處理上,認為情境是影響個體的重 要因素,個人對外在事件的認知會影響到個體的因應行為與結果,此 為所謂的情境論觀點,由於不將因應視為不變的特質,此時期通常稱 為「因應資源」或「因應策略」。

因應的認知過程之定義有以下幾個要點:1.以過程為主;2.強調

20

因應效果同時影響個人及環境;3.因應僅為個人回應外在需求的努力,

無好壞的先決假設;4.因應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固因應本 身無好壞之分;「因應是兼具認知及行為的綜合歷程」(蘇彙君,

1998)。

有關運動因應壓力的相關研究:運動心理學的文獻中,有研究運 動員的壓力來源,區別成功經驗較多與成功經驗較少的運動員心理特 質,也有研究壓力與表現之間的關係;然而,運動情境中的壓力因應 過程是運動心理學研究中新的領域,自從 1988 年才開始出現運動壓 力因應的相關研究(Hardy , Jones, & Gould, 1996)。

近來壓力因應學者 Bouffard and Crocker (1992)以殘障的運動員 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在不同情境運動選手會使用不同的壓力因應策 略,支持 Lazarus and Folkman (1984)所提出的壓力-因應模式,因應 策略為一動態的過程。

Gould et al, (1993)使用質化研究檢驗美國花式溜冰選手的因應策 略,資料從 17 位國手的訪談中蒐集得來,並以歸納法分析,因應策 略被定義為溜冰選手用以處理壓力源並減輕其負面影響的任何方法。

與先前研就不同的是,該研究探討運動員在其整個運動生涯中而非僅 在一項比賽裡所使用的因應策略,溜冰選手的生涯被分為兩個階段:

與先前研就不同的是,該研究探討運動員在其整個運動生涯中而非僅 在一項比賽裡所使用的因應策略,溜冰選手的生涯被分為兩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