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動員壓力來源之相關研究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內容共分為四部份:第一節 在壓力下的運動技能表現;

第二節 運動員壓力來源之相關研究;第三節 運動員壓力因應策略 之相關文獻;第四節 質性研究及第五節 本章節語。

第一節 在壓力下的運動技能表現

「壓力」在競技運動的世界中對選手的威脅,佔有極大的影響力,

一位優秀的運動員,在面臨到壓力時,往往會處理的比一般人還要成 熟甚至穩重。而 Spence and Spence (1996) 認為影響運動表現的心理 因素是所有運動心理研究人員所最關切的問題,在一場高技能水準的 比賽中,影響比賽勝負的關鍵通常不是選手的技術差異,而是心理的 因素問題。過去研究壓力情境對運動選手表現的影響主要都是探討覺 醒水準和焦慮與表現,Hull (1943) 的「驅力理論 (drive theory) 」解 釋覺醒和表現之間是一種直線的關係 (Spence and Spence, 1996) ,根 據這個理論觀點,他們認為隨著覺醒的提升,表現也會跟著提升,但 因大多數的選手都曾經體驗過度的覺醒或焦慮而造成負面的影響,因 此驅力理論幾乎已不受支持。

由於驅力理論無法令大多數的人都滿意,Yerkes & Dodson (1908) 提出的「倒 U 字型理論(inverted-U hypothesis)」得到相當程度的重 視,此假說主張在低覺醒狀態下表現會比平常水準來的低,隨著覺醒

8

圖 2-1 倒 U 字型理論「覺醒-表現」關係

的提升表現會逐漸改善,當覺醒到最適當的一點時將會有最佳表現,

除此之外,隨著覺醒的持續提升,表現又會隨之衰退如圖 2-1,倒 U 字型理論反應出當選手的覺醒水準過高或過低時成績表現會降低,當 它在最適當的覺醒水準時會有最好的表現。倒 U 字型理論的概念受 到大多數運動員和教練接受,但是它也受到一些質疑,如最適當的覺 醒水準是否一定發生在覺醒連續線的中點…等。雖然如此,倒 U 理 論的提出是具有相當的貢獻。

圖 2-1 倒 U 字型理論

之前許多的運動心理學家陸續發展出一些觀點來解釋「覺醒-表

9

現」之間的關係,Hardy & Fazey 在 1987 年提出的大災難模式

(catastrophe model) 認為生理覺醒和認知焦慮是影響表現的重要因 素,大災難模式預測運動選手在認知焦慮降低時,生理覺醒與表現會 呈現倒 U 字型的形狀,而在認知焦慮較高時,表現會隨著生理覺醒 到達一個最適當的閾值,但一通過這個閾值之後表現就會快速改變,

很難恢復先前的水準;Kerr(1997)提出逆轉理論 (reversal theory) 強 調個人解釋覺醒的重要性,逆轉理論主要說明覺醒狀態之下的兩人,

有可能分別將覺醒解釋為令人有興奮感覺,並且這樣的覺醒可以在瞬 間改變或逆轉。其它相關理論如:個人最適功能區模式,認為最適當

的焦慮水準因人而異,且最適當之水準不是特定某一點而是某個範圍

(Hanin, 1980);多向度焦慮理論(Multidimensional Anxiety Theory)

由 Davidson & Schartz (1976) 提出認知和身體狀態焦慮對表現的不 同影響,它預測認知狀態焦慮(擔憂)與表現呈現負相關,但是身體 狀態焦慮與表現呈現倒 U 字型的關係。由以上之理論我們可知道覺 醒是包含生理的激發程度與對它的主觀知覺、覺醒和狀態焦慮未必不 利於表現,因此在幫助運動員運動表現時,我們應協助他們找出自己 的最佳情緒以達到最好的表現。

覺醒水準為什麼會影響表現?最主要可以生理與心理兩個層面 來解釋,生理方面因覺醒水準的提升會增加肌肉緊張度和動作協調

10

環境要求 (身體和心理)

個體對環境要求的主觀知覺 (知覺身心威脅的程度)

壓力反應

◎ 覺醒

◎ 狀態焦慮(認知和身體)

◎ 肌肉張力

◎ 注意力改變

行為表現(結果)

(coordination)的困難度;心理方面則是改變注意和專注形式,

McGreath(1970)提出了四階段的壓力歷程從外在環境的要求到最後 的行為結果,可說明壓力引起覺醒水準與行為表現的過程,如下圖 2-2 所示:

圖 2-2 四階段壓力過程

焦慮的高低與表現的關係在一些文獻中所提的結果並不十分一

11

致,Kerr 和 Leith (1993)將 24 位國家級體操選手平均分為實驗組 及控制組,超過八個月的時間測量兩組選手的注意力、競賽時的焦慮、

心智複演問卷及察覺表現分數,實驗組需接受壓力管理課程訓練,結 果發現實驗組的成績表現、心智複演、注意力技能和競賽焦慮的程度 都明顯高於控制組,焦慮較高的實驗組表現比較低的控制組好,焦慮 較高的實驗組表現優於較低的控制組,作者認為可能是因選手認為焦 慮的提升有助於表現;Crocker(1989)評估在競賽情境下認真情感 的壓力管理訓練效果,將 21 位排球選手分成實驗組及控制組,結果 呈現令人意外的結果,控制組在比賽前的身體與認知焦慮低於實驗組,

而在表現方面實驗組較優於控制組;其他文獻也有從焦慮的高低無法 看出表現的差異。McKay, Selig, Carlson and Morris(1997)探討競技 比賽與平常練習之間高爾夫球選手在狀態焦慮(認知、身體和自信心)

與生理反應(唾液的濃度和心跳)的差異,以 15 名男性職業高爾夫 球選手與實驗參與者,分別在練習與比賽的四個階段(放球座前及打 完第 6、12 和 18 之後)填寫問卷及收集生理反應,結果發現相對於 練習,在比賽中選手出現較高的唾液濃度、認知和身體焦慮與較低的 自信心,而在表現上無明顯差異;Murphy 和 Woolfolk(1987)的研 究發現實驗參與者的焦慮降低但在成績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

從以上的文獻我們可以看出,其探討壓力情境或是焦慮下對表現

12

的影響時,焦慮之高低似乎不是直接影響表現的因素,更進一步找出 中間影響表現的重要變項有其必要性。藉此希望以多元的方法和實驗 去挖掘和發現選手的最佳表現。

第二節 運動員壓力來源之相關研究

壓力是個體來自於某一種特殊情境或刺激時,所感受到之身心平 衡受到影響(吳蘇,2000)。國外學者 Scanlan, Stenin, and Ravizza (1998) 以花式滑冰選手為研究對象,探討選手們的壓力來源,其研究結果發 現對競賽負面想法、與重要他人的負面關係、滑冰運動花費、個人努 力情形、運動傷害發生等,為選手主要的壓力來源。Scanlan, Ravizza

and Stenin (1991) 更進一步的分析美國國家級滑冰選手的壓力來源,

結果發現她們主要壓力是來自:(一)對比賽的負面影響;(二)與重要 他人的負面關係;(三)滑冰的需求與花費;(四)個人掙扎;(五)創傷經 驗。

另一方面,Gould ,Jackson and Finch (1993b) 運用質性的研究訪談 17 位國家級滑冰選手,分析研究資料後發現 71%的選手在獲得冠軍 頭銜後承受更多的壓力,壓力的來源還包含了如人際關係、對演出的 期待,生理狀態、滑冰能力、外在的環境需求、人生的目標考慮、還 有多不明範疇的壓力。Keh and Shy (1998a) 也以台灣師範大學三位女 性體育保送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大學生活適應情形,研究結果呈現出,

13

主要生活困擾來自於訓練方式與過去差異太大,學業負擔重,同儕壓 力及不同教練的期待等問題。不僅是面對學校、學業的壓力,在團體 項目中也有許多其它不同壓力的分子存在。Nicholas and John (2002) 調查國家足球隊選手的壓力來源分別為:(一)在訓練或比賽中教練所 引起的壓力;(二)國際比賽的需求,如比賽速度及強度;(三)競賽壓 力源,包含賽前、賽中、替補下場、害怕被淘汰、表現評價等;(四) 精神分散不集中,如疲勞,無法控制對手的情況。(莊豔惠,1999;

Cohn,1990) 針對大專的競技運動員,以深度訪談方式發現高爾夫選 手與網球選手的身心疲憊和壓力源往往都是來自於他們的教練、父母 的期望為主要原因。

每一位優秀的競技選手,皆會面臨到不同的壓力,不論是家庭、

教練、社會、經濟等的壓力來源。在眾多壓力的陰霾下,心理技能訓 練對選手來說,是屬於一樣不可獲缺的課程,所以在教練的角色扮演 上,協助選手解決心理的問題,更是幫助選手勝利的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