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涯(career)一詞最早見於莊子養生篇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Super 的生涯發展階段理論堪稱是最具影響力的生涯發展理論體系,Super 以年齡的階段分析 發展過程,將生涯劃分成五個主要階段,依序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五個階 段;發展乃是經由過去的種種經驗而致,而非毫無緣由的發生改變(黃月美,2005),

而發展心理學家之父 Hall 在 1985 年時提出了對於「發展」周詳而明確的解釋:「發展是 從懷孕開始到死亡的任何年齡有關的身體與行為的改變;改變的方向有可能是正向的,

也有可能是負向的,也可能是中性的,既非進展亦非退化,而僅只是差異而已。它是一 種終身的歷程,而非朝向成熟的一種狀態。」(游恆山,2001)。本節所探討之重點為影 響運動員生涯發展的相關影響因素以及運動員生涯發展的導向。

一、運動員生涯發展之相關影響因素

「生涯」一詞是指一個人一生中所從事的工作、休閒、生活及其扮演不同的角色與 職務 (林幸台,1992),金樹人(1990)認為生涯是一生當中連續不斷的過程,其中包

24

含家庭、學校、社會和工作有關的經驗,此種經驗將塑造獨特的生活方式;而生涯發展 是指個人一生當中,關連到教育、職業、以及其他重要角色的選擇、進入與進展,其最 終目標都在實現個人的自我(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在生涯諮商 的理論中,決策論者特別強調生涯發展為生涯抉擇的歷程或解決問題的歷程(林幸台,

1992),影響生涯發展的因素早期研究將其分為兩個面向,分別為外在因素以及內在因 素,Swanson 與 Tokar 於 1991 年將生涯發展大至上會經由三個面向的因素所影響,分別 為:外在因素(環境、社會結構)、態度(種族、性別、自我概念、性格特質)、人際互 動(重要他人)。一般大學生在面對生涯發展時所遇到的阻礙大部分為,工作的可獲得 性、資格審查、技能、經驗以及人格特質,而他們會產生這些阻礙的因素則為,沒有被 告知(生涯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所需具備的能力)、沒有能力達成(在選手生涯當中,運 動員無暇發展其他面向的技能)、現在以及未來的經濟因素考量、以及重要他人的影響

(教練、老師、父母、朋友)(Swanson & Tokar, 1991);運動員在求學過程中,其所接 受各類輔導大多來自其學校的體育老師或教練,並沒有專業特殊教育工作者適時介入他 們的生活中,輔導他們具備再學習的能力。隨著年齡不斷增長,運動員仰賴其專長,進 入下一個人生階段,但未必具備新階段的學習能力(呂惠富,2008)。

以臺灣的制度與文化來說,跟運動員最親近的莫過於教鍊,但受限於教練的心態或 能力,且大多以運動成績好壞做為評鑑取向,因此對運動員生涯規劃的幫助較少(張少 熙,2010)。在運動場上重視技術發展及科學研究,其後遺症不可低估。運動選手常會 覺得無法與人討論議題,最主要除了對象都是隊友之外,也欠缺足以和人進行討論的知 識。王秉泰於 2005 年曾說過一段話:「體育院校向來強調競技運動目標,亦即是「奪牌 至上」的觀念凌駕於一切。不單是學校甚至於整個體育界、社會及國家,由於過分重視 專業及比賽成績的結果,造成運動精英選手知識窄化現象日益嚴重。我們在不知不覺中 被套牢在自我的專業領域,我們不知也鮮少與其他領域專業做對話,甚至於是自我放棄 與拒絕接受再教育、再成長的機會與勇氣。」(王秉泰,2005),因次在運動員無法充分 接收資訊以及尚未做好準備之下,面對其生涯的發展更顯出手足無措之態。

25

二、運動員生涯發展之導向

無意外之下,人生之長久必大過於選手生涯,若無完善的生涯規劃以及後路的鋪陳,

恐讓運動員在退役之後形同初來乍到人間的嬰兒,彷彿手無寸鐵失去自主生存能力,身 處現實與理想世界的交錯之際,運動員之焦慮與徬徨可見一般;現役運動員大都因為現 實考量而不得不放棄訓練和奪牌的夢想,能夠順利成功至最佳成績後退役並且學以致用 的人其實少之又少(趙樁根,2009),許多完善的運動員生涯輔導機制均強調運動員應 多方面學習技能,增加自我競爭力,彭懷恩於 1995 年提出,運動員的角色學習是具有 連續性的,每一個階段若準備性不夠,則容易引起下一階段的角色衝突,而現實與競技 運動社會變遷迅速,價值觀念瞬息萬變,對於運動員的角色認知行為更帶來一波又一波 強力的衝擊,生涯發展的過程當中會有其特定的任務以及危機,個體會受到自我價值觀 的影響,而回應自我抉擇的行為表現(黃月美,2005),運動員在生涯轉換過程中,會 面臨各種困難與問題,在這過程中,個人的退休意願、對運動的認同、運動成就及退休 後的規劃,都攸關生涯轉換的成敗(鄭志富,2011),而臺灣的運動選手幾乎都面臨了 未來生涯發展的困境,當選手獲得某一程度上的優異成績時,選手本身及其家人往往更 需要國家對選手們未來生涯的保障(曾慧青,2009)。音樂家與美術家可能因經驗或領 域表現,有機會越來越發光發熱,但運動員則因年紀漸增,必須面臨退役及職涯轉換的 壓力(張少熙,2010)。

運動員一昧排他性的投入自己的運動,無睱發展未來生活經驗與專業能力,卻在終 結後沒有了運動的回饋,以致自我價值感無法得到支持,卻因先前未做好退役後的生涯 規劃,在其退休後始終無法延續自我概念滿足自己的生活,常以對運動參與成就界定自 我價值,這也是造成影響生涯終結調適的根本問題(黃高賢、呂佳霙、林惠美、周建智、

黃美瑤,2003),在以運動成績為取向的成長過程,絕大多數的運動員對於未來都抱持 著很單純的想法,就是獲得優秀的運動成績為第一優先,但到最後能躍上大舞臺發光發 熱的運動員卻是少之又少,因此在退下運動員身分又缺乏完善的生涯規劃時,多數人未 來的發展將會受到限制(張少熙,2010);我們很容易發現,競技運動生涯之短暫,讓 運動員本身除了專心訓練提升自我技能之外,無暇顧慮其他事物的思考,因為他們已經

26

將自己全心全意奉獻在競技運動場上,運動成就與所投入的時間、精力與智力有關(彭 台臨,2006),並非一蹴可及,加上身體技術必須經年累月的加總,更使運動員在心志 上只能專一無二、心無旁騖,運動生涯的轉瞬即逝至使運動員在自我燃燒殆盡之刻,卻 又發現生命之長但已無力面對及抗爭,甚至從零開始適應現實生活,為此,運動員必須 補足一連串凡人生活所成長經歷的智與能,畢竟當代社會的建構模式是以大多數人為導 向,並非針對特殊群種而設立,競技運動員在重回一般人生活將花費加倍體力與心思讓 自己重新成長的艱困之難,這並不是所有的運動員都做得到的。研究者曾有幸於 2007 年拜訪體委會主委楊忠和主委進行面談,當時為運動彩券籌備發行之際,他提到:「比 起身體殘障人士在社會中所謂弱勢族群的地位,運動員才更是被漠視以及忽略的一群,

大家覺得運動員好手好腳,在生活上根本不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但是社會大眾看不見 的,是競技運動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不同之處,所以運動員才是現在社會中真正弱勢的族 群。1」,運動員在只能扮演其特定之運動角色以及在其狹隘的的運動環境中與人互動,

在運動生涯終結後扮演其他角色的能力便相當受到限制(洪聰敏,2002)。

邱金松(2001)指出體育專業人員的就業市場大多集中在教職,但目前國內教師已 面臨飽和的狀態,使得運動選手還需往不同領域另覓發展,是一件相當辛苦的事(李欣 靜,2006)。針對運動員的研究發現,國內運動員在其生涯規劃與職業選擇的考量上異 常狹隘(楊珮琳、林靜萍,2009),而生涯規劃的功能不外乎就是讓運動員找到自己的 另一片天,平順而安穩的渡過退役生活,讓運動員具有自我謀生能力,這一片天簡單來 說就是一份工作,而這一份工作背後所隱藏的意涵就現實角度考量-經濟的來源,但當 運動員能以自己的實力在運動競賽當中奪得獎金,在有生之年體力還能負荷的階段,對 運動員而言,這就是一份「工作」,能夠發揮所長又能兼得獎金存活於現實社會之中,

何樂而不為,雖然過程艱辛,但這也是一條「沒辦法之路」。將運動領域與其他藝文科 學領域做一比較,則發現比起美術、音樂、自然科學,就獎金來說算是最高的,所以我 們在運動員的照顧制度上,比起其他藝文科學領域,可說是十分照顧(張少熙,2010),

1 2007 年底,研究者隨同臺灣柔術運動協會理事長黃劍輝先生拜訪當時的體委會主委楊忠和先生,所得

之面談資料。

27

依此分析結果,運動員在生涯發展理論上應該要比其他藝文科學領域表現突出,但卻仍 然困境重重。

由於研究者本身從幼稚園開始直到高中生涯都是舞蹈科班的學生,但在高中時期經 歷舞者與運動員兩者身份之轉折,大學時期則專心於選手生涯的訓練,並在全國比賽獲 得優異成績表現,依研究者本身之經歷分析,對於舞蹈班的學生,學校以及政府的確鮮 少提出生涯規劃輔導的相關策略以及措施,甚至連關懷的動機都少之又少,而在舞蹈的

由於研究者本身從幼稚園開始直到高中生涯都是舞蹈科班的學生,但在高中時期經 歷舞者與運動員兩者身份之轉折,大學時期則專心於選手生涯的訓練,並在全國比賽獲 得優異成績表現,依研究者本身之經歷分析,對於舞蹈班的學生,學校以及政府的確鮮 少提出生涯規劃輔導的相關策略以及措施,甚至連關懷的動機都少之又少,而在舞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