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命歷程(life course)意味著個體生命發展的過程,是一種動態的、個人與環境之間 不斷互動的概念,亦為一連串軌跡與轉變的組合(黃月美,2005),在經歷過一段時間 後,一連串社會中的事件及個人角色扮演後的結果。本節文獻分析針對社會結構與選手 生命歷程互動形成轉換之行為模式,進行文獻分析與綜整,並將此段落分成「社會結構 互動形式」以及「選手生命歷程轉換」兩個部分,探討選手生命歷程與社會結構之關連 性。

一、社會結構互動形式

生命歷程的概念可以包括個體外在的歷史事件或社會互動,也可以含括個人生理與 心理的陳述,對於生命歷程理解可將之視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而不僅只是個人的發展 史;社會結構是由制度力、歷史、組織過程以及個人的行動所造就的,亦即生命歷程是 社會結構的一個要素,人們與社會互動所建構出來的領域,不同的制度之下,會形成不 同的規範、期望與行為模式(馬慧君、張世雄,2006),紀登斯(Giddens)為調和兩者的 區隔,在《社會的構成》這本書提出了「結構化理論」( structuration theory),並提出了

11

「結構的二重性」(duality of structure),指出人的行動會受到外在社會結構的限制,但是 結構也會提供「規則」與「資源」來協助人的行動(李康、李猛,2007);生命歷程是 在社會空間(social space)的舉動,可以將生命歷程落實在一連串的社會參與當中;Giele 和 Elder(1998)將影響生命歷程之因素分為以下四個面向:

(一)歷史文化背景:個體以及社會行為包含了許多不同社會層次以及行為的脈絡,其 生命歷程會經由過去的經驗以及時空背景所促成。

(二)生命歷程中時間的累進:個體在每一階段都會產生特定的任務,如何運用所習得 的經驗及智慧決定事件的發生,例如選擇工作、繼續就學、進入家庭生活等等。

(三)生命連結:經由社會活動的互動(文化、組織、心裡以及社會生物)與相互影響,

以及其他相似經驗的接觸,都會形塑生命發展的過程,與社會歷史脈絡是環環相 扣的。

(四)個體目標確立:個體會在社會環境中的機會以及限制之下,透過選擇與行動建構 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歷程,並掌握機會與不屈服於歷史社會環境。

根據 Erikson 於 1968 年的觀點提出,個體在整個生命歷程的發展中會受到三個力量 所影響:(1)個人生物上的力量與限制;(2)個人獨特的生活環境與發展歷史;(3)個 人生命時期獨特的社會、文化與歷史力量(引自黃佳純,1998)。在觀察階段變遷和生 命軌跡時,北美將生命歷程研究著重在三個層面的探討:鉅觀層面(歷史情境與社會結 構)、中介層面(人際關係網絡與社會資源)和微觀層面(行動者的選擇),個人的生命 歷程被視為一種個體和這三個層面互相關聯、交互影響(施世駿,2002),生命歷程的 變化可視為個人對於結構資源和限制、參與制度的安排以及序列變遷的調適過程。身體 與社會經過長期互動,導至身體成為身體化主體得以置身於社會環境且適應社會環境的 媒介,身體既是生物現象、也是社會現象,身體既不斷的建構社會,在某種程度上,身 體也是由社會建構而成(謝明珊、杜欣欣,2009);沈六(1998)指出,社會學習論者 認為人類天生是中性的,由環境決定一切,包括人格、氣質、興趣與學習動機都是經驗 的結果,行動會受到社會標準的制約,包含從衝動經過慾望轉變到意志的歷程(洪致遠、

曾慶裕、張芳文,2010),涂爾幹(Durkheim E. ,1858-1917)也於 1895 年指出,人們多數

12

的意念和傾向都不是自己造就而成,是來自外界,通過引導、影響、強迫而使人們自覺 或不自覺地接受(黃丘隆,1990);生命歷程不只是一個人從小到大的生命故事敘述,

必須從各種不同的觀點看待整個生命的變化(黃月美,2005),因為生命歷程的階段不 同(如未成年階段、就業階段、老年階段),個人所面對的人生議題也不相同。然而,

生命是一連續的時間進程,因此每一個階段的選擇都會對下一個階段造成影響(馬慧君、

張世雄,2006)。人生存在於這個社會之中,許多個人的選擇與未來發展都是受到社會 結構的左右,諸如某些看似其來有自的地位與身分,著實都是存在於整個社會架構之下 的產物(邱韻竹、張思敏,2009)。

二、選手生命歷程轉換

現今大多數對於生命歷程的研究論述對象都集中在「個人」,但以個體作為研究的 單位及關注的焦點,卻常常忽略掉個人身處的外在環境以及國家政策的影響(馬慧君、

張世雄,2006),生命歷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個人與環境不斷互動,彼此相互影響,

而行為表現則依循著社會結構下的許多脈絡(黃月美,2005);競技運動的世界更是如 此,運動員長期身處於競技運動世界當中的微觀層面,對於其周遭的人、事、物,在在 都是運動員行為模式建構的基礎,其影響之深,是可以被理解的,由運動世界當中所蘊 育出的價值與社會價值存有一致性的關係,必須從社會策略、文化架構等關係來加以瞭 解運動員性格之轉換(許義雄,2000)。

在運動員的身體活動情境裡,行為以及認知推理並非只感染而來,意志展現狂熱,

對於所抗拒、強度、張力,可以支配肌肉達到一個完整性的狀態,而這種狀態是連續性 的(趙衛民,2003),在運動的世界裡,這便形為一種文化、一種藝術;當運動員的生 活有週期性的完全圍繞在一個專項的運動當中,運動世界會變成運動員的整個世界 (Coakley ,2009);意志是經驗內化(社會化)所產生出來的一種型態,經驗存在於我們 所生存的世界當中(社會結構),意志不同,則所獲得的力量便不同,使生物呈現不同 的活動型態,而意志是一種多樣性的,對存在於生命活動的過程上來說(周國平,2005);

運動就像是一個平台,一種與人類社會進行連接的平台,在這平台中充滿了許多故事,

13

但不論是講的人還是聽的人,都會因為這個故事有不同的感受(Coakley ,2009)。在競技 運動的世界裡,藝術與誘惑展現了運動員對於自我意志追求的形式,而形式的展現則為 內容的轉換,尼采說:沒有一種東西是一種價值,除非它能「轉變」成形式,而價值是 力量增進的一種形式,是一生物型態而有的特性(趙衛民,2003),人們在創造活動的 過程當中,給與事物形式,也給與自己形式。運動員的生命歷程與一般人的生命歷程大 不相同,除了須具備生理與心裡的完備狀態之外,更必須面對現實社會的脈動以及生活 壓力,在競技運動與現實兩者共生的世界,常存在著矛盾與相互交融的界線;而人存在 在這個普羅大眾的世界裡,無法使心裡意志完全脫離,只純粹沉浸在競技運動的世界當 中;運動員在文化以及社會結構之下,經過外在經驗的內化,形塑其自我意志,進而產 生狂熱生命狀態的行為模式,這一連串的過程,促使運動員在選手生涯歷程轉換當中,

激發追求目標的動力。

第二節 資本主義意識型態與運動員行為

人們的生活狀態會因社會結構制度的影響而衍生出一種特定的行為模式,運動是一 種社會建構的產物,而身體是社會結構展現的場域,社會學領域當中存在著一種觀點,

認為運動把身體變成一種用來執行合理化過程的生理工具(謝明珊、杜欣欣,2009),

運動員的身體是知覺的主體,也是被(自己、他人或萬物)知覺的客體,同時也是運動 經驗的源頭(劉一民,1991),當運動員意識到事物對他們的意義是重要的時候,便會 採取相當的行動,在運動行動中,所謂「積極」與「消極」的表現基礎,端視其所接觸 的「事物」(陳俊玄,1998),在某一種運動情境中,運動員會藉由與外在對象的互動過 程改變其對於運動的意志,而運動員所處的運動情境與社會結構制約,對於運動員行為 模式的影響,是為一項不可忽略的重要成因。Sobesky(1983)曾提到:「運動是社會的縮 影」,運動與社會之間具備一種相互影響的關係(引自洪志遠、曾慶裕、張芳文,2010),

而運動員則在此相互影響之間形成了意志引導其生命歷程的行為。本節將依資本主義意 識型態介入-現代奧運商業化、運動員商品化以及運動員獎勵金之迷思兩個社會結構之 意識型態面向,綜整文獻並分析社會結構形塑運動員行為之關聯性。

14

一、資本主義意識型態介入

意識形態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解釋世界的方式,馬克斯認為,人與實在是主客交融,

天人合一的,但是,意識形態卻破壞了這種關係,以致人無法完整的認識實在(張孝銘,

1998),它賦予人以認同、尊嚴和道德的幻象,而使人們與現實世界輕易地脫離。資本 主義即為一種意識形態(張虹,1995;楊國樞,1994),只要有名有利,資本主義可以 鼓動暴力、可以腥羶、可以毫無意義的胡來一通,因為大家迷信「金錢至上」、「階級萬 能」。George Soros 於 1998 年在他的書中《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提出全球資 本主義體系在本質上是純粹功能化的,其功能就是競爭與擴張;換言之就是在競爭中無 限追求成功,這構成了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主導價值為對金錢的追求,而這種主導價值 所帶來的嚴重缺陷,就是「對金錢的追求凌駕於其他社會考量之上」,尤其是道德的考 量,形成所謂「國家、人民沒有原則,只有利益」(Soros,1998)。資本主義在二次世界大 戰之後的必然發展,即儘管強權對受殖民國家在政治與軍事的正式統治關係已不復見,

1998),它賦予人以認同、尊嚴和道德的幻象,而使人們與現實世界輕易地脫離。資本 主義即為一種意識形態(張虹,1995;楊國樞,1994),只要有名有利,資本主義可以 鼓動暴力、可以腥羶、可以毫無意義的胡來一通,因為大家迷信「金錢至上」、「階級萬 能」。George Soros 於 1998 年在他的書中《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提出全球資 本主義體系在本質上是純粹功能化的,其功能就是競爭與擴張;換言之就是在競爭中無 限追求成功,這構成了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主導價值為對金錢的追求,而這種主導價值 所帶來的嚴重缺陷,就是「對金錢的追求凌駕於其他社會考量之上」,尤其是道德的考 量,形成所謂「國家、人民沒有原則,只有利益」(Soros,1998)。資本主義在二次世界大 戰之後的必然發展,即儘管強權對受殖民國家在政治與軍事的正式統治關係已不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