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優秀運動選手生命歷程轉換與生涯發展關係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優秀運動選手生命歷程轉換與生涯發展關係之探討"

Copied!
1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臺灣優秀運動選手生命歷程轉換與 生涯發展關係之探討. 研 究 生:簡欣穎 指導教授:鄭志富.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i.

(3) 臺灣優秀運動選手生命歷程轉換與生涯發展關係之探討 2012年6月 研究生:簡欣穎 指導教授:鄭志富. 摘. 要. 運動員的內在意志形成,會受到許多社會化經驗以及社會結構所影響,生命歷程的 概念是個體與社會互動的過程,經由文化背景、環境因素、人際互動關係以及社會結構 之下,逐漸發展並影響其生命歷程的改變,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法,針對亞、奧運項目, 並在國內連續獲得三連霸成績以上的 5 位運動員進行訪談,透過解釋性互動論概念進行 整理與分析,從中了解外在社會結構對於運動員的內在意志,進而改變選手生命歷程的 行為模式轉換。研究結果顯示:一、運動員既身處競技運動世界卻也同樣活在現實生活 世界,其現實層面的生存條件考量,會經由外在社會結構制度的影響,發展出特定的行 為模式。二、從社會結構制度與選手生命歷程之間的關聯可發現,運動員最終所追求的 不外乎為穩定的生涯發展以及對工作的渴望,但卻礙於害怕自己缺乏社會競爭力,會轉 而在選手生涯當中,盡力掌握可獲得的資源,包含獎勵金以及期待利用優異的成績表現, 求得未來穩定的生涯發展。三、運動員的選手生命歷程亦是建構未來生涯發展的基石, 經由運動員歷經年齡、環境壓力、經濟因素考量,以及運動成績表現等種種因素,使運 動員意識到競技運動並非單純存在,並開始為生涯轉換做一規劃,但囿於運動員終其一 生為了競技運動付出,使他們僅能於有限的轉換方式盡全力求發展,而運動選手生涯所 獲得的獎勵金更轉化成為運動員往後生涯轉換的保障。建議後續研究可針對臺灣設有體 育相關科系之大專校院,配合課程安排與校內軟硬體設施,甚至可比較非體育科班與體 育科班體制下的優秀運動員,從中發現運動員對於生涯發展轉換的異同點。並可配合政 府所推出之政策,調查運動員適應狀況,以協助瞭解施行之可行性。. 關鍵字:優秀運動員、選手生命歷程、生涯發展、社會結構、內心意志 ii.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transition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in Taiwanese elite athletes June, 2012 Student:Chien, Hsin-ying Advisor:Cheng, Chih-fu Abstract As an athlete, the inner willpower was usually influenced by the experiences of socialization. The concept represented a process of an interplay which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career of athletes and examined how cultural background, environmen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and social structure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transitions and career developments. The qualit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in-depth interviews and analyzed via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e main aspects of the athletes’ career changes are as follows: 1) being in the real world, the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controls athletes’ willpower inevitably, 2) considering of athletes’ age, environmental stress, economical conditions, and performance, the reward becomes the priority they were pursuing, 3) athletes spend their whole life to pursue better performance to exchange more security which offered by government, hence, their career transition must under a certain limitation. They are also difficult to change their career after retirement. As a result, during the professional player lives, their thinking patterns of career planning will be deeply influenced by seeking more secure life insurance. The follow-up studies could be compare with sports related departments of colleges in Taiwan by curriculum designed, sub-system, software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even with the athletes in sports system and non-sports system of colleges to discove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thletes conversion for career development. Also, the researcher could coordinate the policies introduced by the government to investigate the adapt situation on athletes, in order to assist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feasibility implement. key words:elite athletes、life transitions、career development、socialization、 inner willpower. iii.

(5) 謝. 誌. 最後一刻,猛然想起還有謝誌沒寫… 如果這個世界上除了偉人傳記所載的那些豐功偉業之外,我此生最欽佩,也最敬愛 的人,莫過於我的指導教授-鄭志富教授,難以想像工作繁忙如老師,竟還能如此盡心 盡力為學生付出,每一回合將論文送進可比擬公文叢林的副校長室,不消幾刻鐘的光景, 必定會被安然的輸送出來,滿載著數十個紅色圈圈,化身成普普風論文,然而那些鞭辟 入裡的獨到解析,日以繼夜被嚴刑逼供的文字,就這麼的我一一珍藏著。謝謝您,老鄭 爹地。 感謝鄭門的所有學長姐、同學、學弟妹的鼓勵與支持,感謝俊成學長、建文學長細 心的指導,感謝長腿馮姊姊,我始終追隨著妳直到安全抵達,感謝羅屏屏、蔡崑、嘎逼, 小鄭門永遠不會解散。鈺倫接下來換妳表現了,加油。 特別感謝林胖偉,不厭其煩替我解惑,並且在學術研究上幫助了我好多好多,還有 郭,妳的真誠讓我倍感溫暖。對了,從結下不解之緣開始,一路走來吵吵鬧鬧、假鬼假 怪,卻依然愛我的可樂方琬珺,我沒有要感謝妳的意思。 最後,我必須向我的口委至上千萬分的謝意,許義雄教授以及胡天玫教授,是你們 開啟了我的思想泉源,峽谷裡,微甜的雨,讓我懂得,我誤以為的那個自己,也能以生 命的長度,擁有寶石。 然而這一切的相遇,都必須感謝我的父母,從降落的家庭到安然成長的家庭,對我 的父母,感激之情於此訴說不盡,此生若無以為報,願生生世世都還能有機會報答。 感謝上帝讓我經歷了這一切,曾經沮喪失落的我,終於有了那麼點光明。. iv.

(6) 目 次 口試委員及系主任簽字證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謝 誌………….…………….……..………………..……..……..…………iv 目 次………….…………….…….………………..……..……..…………v 表 次………….…………….……….……………..……..……..…………vi 圖 次………….…………….…………..…………..……..……..…………i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倫理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7. 第貳章. 文獻回顧.............................................................................10. 第一節 選手生命歷程轉換……………………..…….………………… 10 第二節 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與運動員行為…………..….……………… 13 第三節 運動員生涯發展…………………………..….………………… 23 第四節 文獻總結…………………………..………….………………… 28. v.

(7) 第參章 研究方法..............................................................................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0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33 第五節 質性研究信效度建立……………..……...….…….…………… 3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40 第一節 受訪者選手歷程側寫…………………………………………….40 第二節 社會結構制度影響選手生命歷程之整體實踐形式.……….…...44 第三節 社會結構制度影響運動員選手生命歷程轉換之關聯性….……51 第四節 選手生命歷程轉換與生涯發展之關係…………………….……60 第五節 小結……………………………………………….….……………6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71 後記........................................................................................................75 參考文獻................................................................................................77 附錄........................................................................................................84 受訪者同意書. ……………..………………………………………... 84. A 受訪者逐字稿 …………………..…………………………………... 85 B 受訪者逐字稿. ……………………..………………………………... 102. C 受訪者逐字稿. ……………………..………………………………... 117. D 受訪者逐字稿 …………………..…………………………………... 137 E 受訪者逐字稿. …………………..…………………………………... 146 vi.

(8) 表 次 表 2-1 現代奧運商業化之得失利弊分析表……………………….……………….. 18 表 3-1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A…….…………………………………..…...………….. 33 表 4-1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B…….……………………………………….………….. 43 表 4-2 受訪者對於卓越表現之定義…………………………...……………..…….. 46 表 4-3 運動員對於獎勵金獲得的認知表現…………………….………….………. 50 表 4-4 外在社會結構影響內心意志轉換…………………………….….…………. 53 表 4-5 社會結構制度影響運動員意志轉換與行為模式之關聯性………………... 53 表 4-6 運動員生涯轉換考量之關鍵因素…………………………………...……… 59 表 4-7 運動員持續參與競技運動之生涯發展考量面向……….…………….……. 64 表 4-8 運動員生涯轉換所面臨之困境…………………..………………...……….. 65 表 4-9 運動員生涯轉換考量時間點…………..……………………………...…….. 67. vii.

(9) 圖 次 圖 3-1 資料整理和分析關係圖 ........................................................................ 30 圖 3-2 研究架構圖 ............................................................................................................... 31 圖 3-3 研究流程圖 ............................................................................................................... 32 圖 4-1 臺灣優秀運動員選手生命歷程圖 ........................................................................... 68 圖 5-1 運動員身體與環境互動之整體實踐形式圖 ........................................................... 71. i.

(10) 第壹章. 緒論. 在運動員選手生涯當中,最初以及最終所追求卓越過程之目標為何?金錢、地位、 工作、名氣,亦或是自我超越?然而其競爭目的不外乎獲得最高的勝利,但在競爭的過 程當中伴隨著肉體的勞苦,以及心理的煎熬,如何突破這種困境讓自己義無反顧的追尋; 心底所產生動力、意志從何而來,其所影響的因素為何?對於選手生命歷程之轉換有何 改變?「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在殘酷現實的運動競技場上,皆可一一驗證,然而為 何還有如此眾多運動員,選擇投身於此,竭盡所能在運動場上角逐一席之地,其出發點 為何?是使命感?是夢想?或物質利益的誘惑? 運動員的意志形成,會受到許多社會化經驗以及社會結構所影響;現今資本主義造 就了現實主義取向,為了生存下去而競爭求取利益與財富,似乎變成人唯一生活的目標, 每個人無不為了五斗米折腰,這是否改變了運動員對於身體本身、超越自我狂熱的初衷? 以及運動員在選手生命歷程當中,與社會結構互動影響意志轉換的過程所產生的行為模 式以及生涯發展之間的關係形成了什麼影響。本章節之重點在於說明本研究之問題意識 與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倫理與限制以及名詞釋義。.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背景. 運動員會發展出像社會學家所描述「社會生存身體」,這就是他們的認知以及行為 的核心(Coakley , 2009)。尼采(Nietzsche F. W. ,1844-1900)提出「人之所以不覺得世界之 苦,或甘於世界之苦,從而能在痛苦的世界裡存活下來,原因是透過創造性的意志的保 護」 (周國平,2005) ,人們與社會之間的存離關係,會在轉換的過程當中形成一種互動 的力量,意志影響生命狀態,而人透過創造性的意志形成,維繫了在社會中生存的條件, 身體會經由社會化形成一種特定的行為模式,且身體化是組成社會的多面向媒介,與社 會存在著相互影響及建構的關係(謝明珊,2010;謝明珊、杜欣欣,2009);現今臺灣 社會為資本主義所主導,人們的生活以及思想受資本主義所建構之下的意識型態影響甚 深,其所形塑的階級制度,讓人們只能使自己在初始財富分配下達到目標最大化,以累. 1.

(11) 積財富逃脫被剝削的命運,並透過財富的再分配改善物質條件(張虹,1995),資本主 義將財富與自由放任視為首要,形成社會的貧富不均、資源分配不公,甚至有所謂「笑 貧不笑娼」的社會畸形現象產生(王秋燕、黃恆祥,2003)。然而,由於資本主義在社 會以及競技運動發展上的偏差,使競技運動與其原來的本質漸行漸遠,甚至成為資本主 義意識形態展現的場域(張孝銘,1998;Hargreaves, 1982)。 現代奧運商業化雖為促使運動適應社會潮流的重要關鍵因素,卻也是社會結構資本 主義之下多元綜合的產物(洪煌佳,2005),競技運動的本質或者競技背後所贏得的獎 勵逐漸被運動員當成交換物質牟取社會意義的手段,甚至被用來肯定自我社會價值的一 種方式(周宏室,2006;盧俊宏,2007)。最初的《奧林匹克憲章》明訂「業餘條款」禁止運動涉及商業利益,但是在競技場上要奪得勝利必須將全部的心力與時間投注於訓 練當中(鄭志富,2011),使得運動員在工作生活和競技運動之間難以同時兼顧,業餘 愛好已經不足以支撐「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對於名次的追求崇拜也從榮譽桂冠 轉向廣告商與企業贊助利益,出場費更明白列為賽事支出項,表現在運動員的納稅單上 (葉韋君,2004)。 而臺灣運動員在社會結構制度所影響之下,利用卓越成績變相成為對於金錢利益的 追求,或許可牽涉到其生涯規劃發展的思慮,繁複的訓練過程造成運動員無暇關注生涯 發展等問題,而且並無從得知相關資訊的來源,導致運動員到最後甚至造成無心也不願 意面對的逃避心態(鄭志富,2011),更由於臺灣運動員普遍因為生涯發展困難,選手 階段的社會主義模式與計畫經濟體制,與選手退休之後所面臨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體 制之落差缺口,選手退場機制不利(李建興,2009),導至退役之後產生生活無重心以 及不知該何去何從的徬徨感,許多運動員為求往後的生存之路,只好將運動本質隱蓋至 利益之後,榮耀與物質獎勵變相成為追求現實生活存在之必要條件的報酬(周宏室,2006; 彭台臨,2006;盧俊宏,2007),以換取結束選手生涯之後的維命之道。根據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的看法,人類高貴的特性會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摧 殘,變得泯滅不彰(游恆山,2001),而資本主義之下的社會意識型態,更讓運動員喪. 2.

(12) 失了原本所崇尚超越自我的純粹意志,也逐漸削弱了競技運動的本質而趨向資本主義之 圍。 然而,獎勵金制度的衍生更在資本主義意識型態的驅使之下,逐漸扭曲了運動員與 教練本身的價值觀,高額獎勵金對選手、教練確實是重大的激勵,惟「物質化」的功利 主義,卻也帶來「唯利是圖」的偏差行為(張武隆,2002),奪標者以獎金掛帥,毫無 國家榮譽觀念,為爭取豐厚獎金,選手、教練以及協會之間鬥爭不斷,紛紛擾擾,衍生 諸如教練擁兵自重、獎金分配的爭端、選手的價值扭曲、不當破紀錄方法與心態......等, 皆為衛道者詬病之(李建興,2009;彭台臨,2006)。在社會學習理論之下,人們的學 習是築基於外在的條件化、酬賞和懲罰等概念,並透過觀察與模仿逐漸發展而成(游恆 山,2001),政府設置體育獎勵制度之宗旨,原在激勵優秀選手締造運動佳績,並藉由 獎章及獎金之頒發,使其獲得精神與物質層面之滿足(呂宛蓁、鄭志富,2007),現已 逐漸演變為獎勵金制度以及名利的誘惑,成為運動員奪取勝利的最佳動力(周宏室,2006; 彭台臨,2006)。 每當運動員奪得金牌,媒體所關切的首要重點為-運動員可以獲得多少獎金、得到 什麼贊助以及代言的費用高低,其次才是運動員的選手生命歷程,並且在臺灣最常聽到 的媒體發問便是-拿到獎金之後會交由爸媽管理還是自行運用。物質上的吸引力似乎已 經超過卓越的本質精神,而運動員自身是否也認同這樣的觀點,認為物質獎勵只是經過 經年累月困苦磨難的報酬,其追求形而上運動本質的意義對於運動員在選手生命歷程所 產生的意志佔有多少影響力,資本主義社會之下所建構的利益導向意識型態,理想(超 越自我的本質意志)與現實(名利、利益)間的平衡,應該是背道而馳還是雞與蛋的模 式,至今仍然是個模稜兩可的謎。 運動員在生命歷程的轉化過程當中,其所追求卓越表現形而上的意識形態,會藉由 狂熱的生活狀態(行為模式)表現出來,社會化過程使運動員將經驗內化成意志,展現 他們對於生命中狂熱的原因,無論他們將之視為藝術或是誘惑,而這完整的狀態則給予 了他們一種形式,一種價值。本研究欲從現代奧運商業化之後,資本主義意識型態介入 競技運動世界,以及優秀運動員獎勵金制度的迷思兩個社會結構面向,探究運動員在社 3.

(13) 會化的過程當中,對於經驗內化之後成為意志,進而產生狂熱的生活狀態、超越自我的 選手生命歷程轉換因素為何,並探究運動員在選手生命歷程當中,社會結構對於其轉換 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兩者之間的關聯性,進而分析選手生命歷程與生涯發展之間的關係, 最後藉由此反思社會結構制度與運動員選手生命歷程轉換至生涯發展之間的矛盾與衝 突。.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研究者本身亦為運動員,對於身為一個運動員所需經歷的身體磨練以及意志的 考驗具有相當深刻的體會,社會結構制度對於選手生命的歷程更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內 在意志的形塑,現實生活的考量與運動世界的理想交錯,使選手常常在之中徘徊遊移, 而為求此一平衡,運動員會經由外在結構的經驗內化,找到自己在選手生涯以至往後的 生涯發展當中想要走的路;運動員在追求卓越的過程當中所產生意志形成狂熱的生活狀 態,的確影響了運動員本身追求的目標及目的,過去、當下以及未來的轉化歷程;而在 這過程當中的轉換,運動員對於意志層面形而上所代表的存在價值,同樣為其造就未來 生涯發展之重要因素;然而國內過去針對運動員所做的相關研究中,多以生涯規劃、內 在動機之有效策略或運動員自身對於選手生命歷程內在感受為主要議題,反倒是探究運 動員對於外在社會結構意識型態內化影響生選手命歷程至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甚少著 墨。因此,以上種種經歷及感觸,都一再加深研究者想一探究竟的動機。結合上述之觀 點,本研究將欲探討之議題,衍生出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本研究欲以深度訪談方式,以獲得受訪者觀點之完整性以及自發性提供之相關經歷, 並引導受訪者進入問題核心情境,且就過去相關經驗或主體感知進行闡述,並透過 訪談結果,剖析社會結構影響運動員追求卓越表現之目的以及整體實踐形式為何。 二、運動員在追求卓越的生命歷程當中,其主體與社會經驗內化產生意志進而展現狂熱 的過程是一整個串連的概念,因此冀望藉由訪談汲取運動員在歷程當中的轉換,說 明運動員在社會結構制度影響之下,形塑選手生命歷程轉換之關聯性為何。. 4.

(14) 三、運動員為求現實生活之存在意義、生命價值,在階段與階段之過渡間勢必形成一種 因果或對立的關係,透過深度訪談內容分析,期探究選手生命歷程轉換與其生涯發 展之關係為何。.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引入問題意識與背景的概念之後,研究者首先確立研究主題與範圍,繼而形成本研 究之研究目的,延續此研究目的之概念,本研究試以歸納彙整出三項研究問題,進而針 對下列三點核心問題進行相關探討: 一、社會結構制度影響選手生命歷程中對於追求卓越(成績)之目的以及整體實踐形式 為何? 二、社會結構制度影響運動員選手生命歷程轉換之關聯性為何? 三、選手生命歷程轉換與其生涯發展之關係為何?. 第四節. 研究倫理與限制. 由於質性研究關注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關係對研究的影響,從事研究工作的倫理 規範以及研究者個人的道德品質在質性研究中成了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陳向明,2011), 本研究為秉持研究者應具備的研究倫理,在此將本研究之倫理與限制加以詮釋;本研究 欲採用深度訪談法(depth interview)進行資料蒐集,並依循解釋性互動論(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之概念,闡述訪談中所彙整之資料;在訪談進行中,受訪者會將其與研究 主題相關的個人經驗與研究者分享,故本研究以(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 黃韻如,2010)所提出之質性研究倫理原則為依據,延伸出本研究之研究倫理。. 一、研究倫理 為避免研究者本身對於研究結果假設之影響,引導受訪者在訪談過程當中造成偏頗, 研究者在此立下研究倫理,並以此為借鏡,確立研究結果的真實與可靠性。. 5.

(15) (一)自願和不傷害原則 為避免干擾受訪者之正常生活,以及受訪者對於揭露有關他們自身,甚至連朋友、 家人都不知道的訊息給陌生人之意願,研究者必先徵詢受訪者同意,並於訪談之前將研 究目地以及訪談大綱向受訪者公開說明(劉鶴群等,2010),在徵詢受訪者同意的過程 當中,研究者必須確實做到「知情同意」 ,即為有能力並同意且願意參與研究,以及「自 願同意」,即避免強迫受訪者同意接受訪談,且受訪者擁有隨時要求停止參與本研究之 權利,本研究透過訪談所蒐集之資料皆以匿名方式進行處理,因此在簽署研究同意書時, 若受訪者不願於同意書上留下真實姓名,則改以口頭同意以及匿名取代之。而在不傷害 原則之下,研究者務必注意受訪者態度以及對於受訪者在受訪過程當中細微的觀察,避 免受訪者遭受心理上的傷害,先告知受訪者本研究之主題與目的,以及訪談進行方式、 資料處理過程的保密措施與研究者參與權利,保護受訪者權益。. (二)匿名與保密原則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涉及個人價值觀、參與競技運動本質與轉化歷程,對於主題之呈 現可能會有黑暗面、運動員內心意志的陳述,由於訪談內容屬較敏感、隱私性議題,加 上研究者為貫徹此一理念,在受訪者還未打算公開身分前,研究者有保護受訪者個資外 洩之責任;故本研究在研究進行過程中,為尊重受訪者的意願及自主權(徵求受訪者同 意並簽署訪談同意書),包括訪談的時間、地點之選擇,皆以受訪者意願為主要考量, 其次盡量以安靜、舒適空間為原則,以方便訪談資料之收集。而在本研究事後資料分析 部分,將完全把受訪者相關資訊予以隱匿,採用代號或匿名的方式呈現在文本中,並嚴 守資料保密原則,在未經受訪者同意,不向任何人透露受訪者身分;此外,訪談內容在 經研究者以逐字稿彙整後,予以受訪者進行再次審視,以避免任何可能因曲解而產生之 不真實內容,並剔除任何可能對受訪者造成傷害之資訊。. 6.

(16) (三)立場中立與不欺瞞原則 研究者在進行訪談過程當中必須採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事實不能歪曲和臆 測,並且客觀地描述關於問題的全面資料和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後所得出的結論,避免 因其個人好惡以及自身的價值取向對受訪者產生影響。因此研究者必秉承立場中立原則, 儘量減少主觀因素的負面影響,使研究客觀公正。依陳向明(2011)對公正合理之描述, 係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則公正的對待受訪者以及所蒐集到的資料,並合理的處理 研究中所得之研究結果。而不欺瞞原則為研究者將以事實陳述本研究目的,並誠實告知 受訪者研究者身份及研究者設計目的,避免造成事後研究結果與受訪者得知的訊息相違 背,進而產生混淆、懷疑之落差。.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擬以臺灣五位為亞、奧運項目,選取三位持續奪得連霸獎金或破記錄獎金之 優秀運動員,加上二位持續參加全國等級以上運動賽會前三名之優秀運動員為研究對象; 由於本研究目的涉及個人價值觀、行為導向的真實意志、受訪者當下對於選手生命歷程 轉換的認知思想以及受訪者願意坦誠相訪的程度,本研究僅能假設每位受訪者所呈述的 內容皆屬實,因此本研究結果並無法用於其他任何概括性推論。而研究者本身即為「研 究工具」,其研究工具之靈敏度、精確度和嚴謹程度、研究者跟研究對象之間的互動、 以及研究者本身的理解與描述能力,都會影響研究結果的分析與呈現(陳向明,2011)。.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臺灣優秀運動員 根據北美的研究指出,優秀運動員和一般運動員在認知型態上有顯著性差異。和一 般運動員比較起來,優秀運動員具有高度專注力、充分的自信心、較佳的焦慮抵抗力、 有效運用自我心理建設、高品質的心理意象、強烈的動機以及充分的心理準備(廖主民, 1993),而這些條件都造就了運動員在比賽當中能夠沉穩應對各種狀況,並發揮極致的 技能表現贏得勝利,運動員表現最具體描述就是所參加運動賽會的等級以及獲獎的名次, 7.

(17) 本研究根據《國光體育獎章及獎助獎學金頒發辦法》所訂定之優秀運動員標準,三等三 級以上為本研究所定義之臺灣優秀運動員。. 二、選手生命歷程轉換 運動員在選手生涯轉換過程中,需要心理與社會上的調整適應(卓俊伶,2003), 當競技運動不再單純只是身體技術上的競技(超越自我或者是與他人競爭),加入許多 現實生活層面的因素,例如:教練思想灌輸、環境因素、名利誘惑、生涯發展考量等, 其運動員追求卓越的初衷勢必會藉由這些因素介入,改變其競爭的意志,巴門尼德 (Parmenides)於公元前五世紀提出: 「能被思維者和能存在是同一的,可以被思想的東西 和思想的目標是同一的,因為你找不到一個思想是沒有它所表達的存在物的。」(何兆 武、李約瑟,2005),人生而追求其目的必存在相對的意志與本質,意志則影響行為模 式,而這一整個環節的構成以及影響,本研究將之定義為運動員在選手生涯當中的生命 歷程轉換。. 三、社會結構 涂爾幹(E. Durkheim)在其《社會學方法論》這本書中,提出了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社 會事實」(social fact)所具有的「外在性」與「強制性」 ,為「社會結構」的概念奠定了基 礎(許德珩,1999),廣義來說,社會結構可以指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多方面 的結構狀況,狹義地講,在社會學中主要指的是社會階層結構。社會結構的具體表現在 人群社會關係的結合(李康、李猛,2007)。把社會結構分成許多成分,在微視社會學 的組織水平上,個人的行為因地位和角色而定型;這些地位和角色,把個人與更大的社 會結構連結起來,佔有這些社會地位的人,組成團體;而微視水平上的許多團體,又連 結成鉅視水平的社會結構,如經濟體系、政治體系,和制度。本研究在此將社會結構微 縮至資本主義意識型態介入競技運動世界、以及獎勵金制度的迷思兩個面向,並加以定 義之。. 8.

(18) 四、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以現代社會的結構特徵而言,金錢之價值確立被建立在對於制度化之資本主義金融 體系的權威產生信任之下(葉啟政,1994) ,資本主義在 20 世紀的大幅勝利,造成了競 爭理論被廣泛的使用,19 世紀貧窮有罪的說法又悄悄在 21 世紀裡復活,資本主義繁景 的背後所形成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吊詭的階級制度,由均貧到均富再到財 富重分配以至於最後導致貧富不均,甚至愈來愈嚴重,這是資本主義必然的進程;經濟 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其《國富論》中曾經說過,資本主義的原則是每個人 在自利動機的驅使之下,追求個人最大的利益, (施建生,2010) ,而資本主義意識型態 的基本假設為人性是自私自利的,自由市場經濟藉由保障私有財產,以及追求個人私利 的自由,建構出整體社會的利益(施建生,2001) ;本研究定義之資本主義意識型態為, 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下,形塑人們重利愛財之道,以及為了生活而不得不努力競爭,追求 財富,受困於階級制度的無奈現象,介入真實與虛假之間的意識型態。. 9.

(19) 第貳章. 文獻回顧. 針對本研究欲探討之議題,在此部分將針對三個面向進行文獻之彙整;第一節為「選 手生命歷程轉換」主要探討運動員在選手生命歷程當中,經過社會結構影響之下外在的 經驗內化,形成意志所引導其身體活動以及目的追求的形態。其次為「資本主義意識型 態與運動員行為」,主要針對資本主義意識型態介入競技運動世界與運動員意志行為之 關聯性進行探討,藉由現代奧運商業化、運動員商品化以及獎勵金制度的迷思,分析運 動員在潛移默化之下,所形塑之行為模式;第三節為「運動員生涯發展」,透過影響運 動員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以及運動員生涯發展導向,探討運動員在生涯發展上的限制與 困境;最後則針對上述三個面向所探討之文獻,綜整出契合本研究主題之文獻總結。. 第一節. 選手生命歷程轉換. 生命歷程(life course)意味著個體生命發展的過程,是一種動態的、個人與環境之間 不斷互動的概念,亦為一連串軌跡與轉變的組合(黃月美,2005),在經歷過一段時間 後,一連串社會中的事件及個人角色扮演後的結果。本節文獻分析針對社會結構與選手 生命歷程互動形成轉換之行為模式,進行文獻分析與綜整,並將此段落分成「社會結構 互動形式」以及「選手生命歷程轉換」兩個部分,探討選手生命歷程與社會結構之關連 性。. 一、社會結構互動形式 生命歷程的概念可以包括個體外在的歷史事件或社會互動,也可以含括個人生理與 心理的陳述,對於生命歷程理解可將之視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而不僅只是個人的發展 史;社會結構是由制度力、歷史、組織過程以及個人的行動所造就的,亦即生命歷程是 社會結構的一個要素,人們與社會互動所建構出來的領域,不同的制度之下,會形成不 同的規範、期望與行為模式(馬慧君、張世雄,2006),紀登斯(Giddens)為調和兩者的 區隔,在《社會的構成》這本書提出了「結構化理論」( structuration theory),並提出了. 10.

(20) 「結構的二重性」(duality of structure),指出人的行動會受到外在社會結構的限制,但是 結構也會提供「規則」與「資源」來協助人的行動(李康、李猛,2007);生命歷程是 在社會空間(social space)的舉動,可以將生命歷程落實在一連串的社會參與當中;Giele 和 Elder(1998)將影響生命歷程之因素分為以下四個面向: (一)歷史文化背景:個體以及社會行為包含了許多不同社會層次以及行為的脈絡,其 生命歷程會經由過去的經驗以及時空背景所促成。 (二)生命歷程中時間的累進:個體在每一階段都會產生特定的任務,如何運用所習得 的經驗及智慧決定事件的發生,例如選擇工作、繼續就學、進入家庭生活等等。 (三)生命連結:經由社會活動的互動(文化、組織、心裡以及社會生物)與相互影響, 以及其他相似經驗的接觸,都會形塑生命發展的過程,與社會歷史脈絡是環環相 扣的。 (四)個體目標確立:個體會在社會環境中的機會以及限制之下,透過選擇與行動建構 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歷程,並掌握機會與不屈服於歷史社會環境。 根據 Erikson 於 1968 年的觀點提出,個體在整個生命歷程的發展中會受到三個力量 所影響: (1)個人生物上的力量與限制; (2)個人獨特的生活環境與發展歷史; (3)個 人生命時期獨特的社會、文化與歷史力量(引自黃佳純,1998)。在觀察階段變遷和生 命軌跡時,北美將生命歷程研究著重在三個層面的探討:鉅觀層面(歷史情境與社會結 構) 、中介層面(人際關係網絡與社會資源)和微觀層面(行動者的選擇) ,個人的生命 歷程被視為一種個體和這三個層面互相關聯、交互影響(施世駿,2002),生命歷程的 變化可視為個人對於結構資源和限制、參與制度的安排以及序列變遷的調適過程。身體 與社會經過長期互動,導至身體成為身體化主體得以置身於社會環境且適應社會環境的 媒介,身體既是生物現象、也是社會現象,身體既不斷的建構社會,在某種程度上,身 體也是由社會建構而成(謝明珊、杜欣欣,2009);沈六(1998)指出,社會學習論者 認為人類天生是中性的,由環境決定一切,包括人格、氣質、興趣與學習動機都是經驗 的結果,行動會受到社會標準的制約,包含從衝動經過慾望轉變到意志的歷程(洪致遠、 曾慶裕、張芳文,2010),涂爾幹(Durkheim E. ,1858-1917)也於 1895 年指出,人們多數 11.

(21) 的意念和傾向都不是自己造就而成,是來自外界,通過引導、影響、強迫而使人們自覺 或不自覺地接受(黃丘隆,1990);生命歷程不只是一個人從小到大的生命故事敘述, 必須從各種不同的觀點看待整個生命的變化(黃月美,2005),因為生命歷程的階段不 同(如未成年階段、就業階段、老年階段),個人所面對的人生議題也不相同。然而, 生命是一連續的時間進程,因此每一個階段的選擇都會對下一個階段造成影響 (馬慧君、 張世雄,2006)。人生存在於這個社會之中,許多個人的選擇與未來發展都是受到社會 結構的左右,諸如某些看似其來有自的地位與身分,著實都是存在於整個社會架構之下 的產物(邱韻竹、張思敏,2009)。. 二、選手生命歷程轉換 現今大多數對於生命歷程的研究論述對象都集中在「個人」,但以個體作為研究的 單位及關注的焦點,卻常常忽略掉個人身處的外在環境以及國家政策的影響(馬慧君、 張世雄,2006),生命歷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個人與環境不斷互動,彼此相互影響, 而行為表現則依循著社會結構下的許多脈絡(黃月美,2005);競技運動的世界更是如 此,運動員長期身處於競技運動世界當中的微觀層面,對於其周遭的人、事、物,在在 都是運動員行為模式建構的基礎,其影響之深,是可以被理解的,由運動世界當中所蘊 育出的價值與社會價值存有一致性的關係,必須從社會策略、文化架構等關係來加以瞭 解運動員性格之轉換(許義雄,2000)。 在運動員的身體活動情境裡,行為以及認知推理並非只感染而來,意志展現狂熱, 對於所抗拒、強度、張力,可以支配肌肉達到一個完整性的狀態,而這種狀態是連續性 的(趙衛民,2003),在運動的世界裡,這便形為一種文化、一種藝術;當運動員的生 活有週期性的完全圍繞在一個專項的運動當中,運動世界會變成運動員的整個世界 (Coakley ,2009);意志是經驗內化(社會化)所產生出來的一種型態,經驗存在於我們 所生存的世界當中(社會結構),意志不同,則所獲得的力量便不同,使生物呈現不同 的活動型態,而意志是一種多樣性的,對存在於生命活動的過程上來說(周國平,2005); 運動就像是一個平台,一種與人類社會進行連接的平台,在這平台中充滿了許多故事, 12.

(22) 但不論是講的人還是聽的人,都會因為這個故事有不同的感受(Coakley ,2009)。在競技 運動的世界裡,藝術與誘惑展現了運動員對於自我意志追求的形式,而形式的展現則為 內容的轉換,尼采說:沒有一種東西是一種價值,除非它能「轉變」成形式,而價值是 力量增進的一種形式,是一生物型態而有的特性(趙衛民,2003),人們在創造活動的 過程當中,給與事物形式,也給與自己形式。運動員的生命歷程與一般人的生命歷程大 不相同,除了須具備生理與心裡的完備狀態之外,更必須面對現實社會的脈動以及生活 壓力,在競技運動與現實兩者共生的世界,常存在著矛盾與相互交融的界線;而人存在 在這個普羅大眾的世界裡,無法使心裡意志完全脫離,只純粹沉浸在競技運動的世界當 中;運動員在文化以及社會結構之下,經過外在經驗的內化,形塑其自我意志,進而產 生狂熱生命狀態的行為模式,這一連串的過程,促使運動員在選手生涯歷程轉換當中, 激發追求目標的動力。. 第二節. 資本主義意識型態與運動員行為. 人們的生活狀態會因社會結構制度的影響而衍生出一種特定的行為模式,運動是一 種社會建構的產物,而身體是社會結構展現的場域,社會學領域當中存在著一種觀點, 認為運動把身體變成一種用來執行合理化過程的生理工具(謝明珊、杜欣欣,2009), 運動員的身體是知覺的主體,也是被(自己、他人或萬物)知覺的客體,同時也是運動 經驗的源頭(劉一民,1991),當運動員意識到事物對他們的意義是重要的時候,便會 採取相當的行動,在運動行動中,所謂「積極」與「消極」的表現基礎,端視其所接觸 的「事物」 (陳俊玄,1998) ,在某一種運動情境中,運動員會藉由與外在對象的互動過 程改變其對於運動的意志,而運動員所處的運動情境與社會結構制約,對於運動員行為 模式的影響,是為一項不可忽略的重要成因。Sobesky(1983)曾提到:「運動是社會的縮 影」 ,運動與社會之間具備一種相互影響的關係(引自洪志遠、曾慶裕、張芳文,2010), 而運動員則在此相互影響之間形成了意志引導其生命歷程的行為。本節將依資本主義意 識型態介入-現代奧運商業化、運動員商品化以及運動員獎勵金之迷思兩個社會結構之 意識型態面向,綜整文獻並分析社會結構形塑運動員行為之關聯性。 13.

(23) 一、資本主義意識型態介入 意識形態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解釋世界的方式,馬克斯認為,人與實在是主客交融, 天人合一的,但是,意識形態卻破壞了這種關係,以致人無法完整的認識實在(張孝銘, 1998),它賦予人以認同、尊嚴和道德的幻象,而使人們與現實世界輕易地脫離。資本 主義即為一種意識形態(張虹,1995;楊國樞,1994),只要有名有利,資本主義可以 鼓動暴力、可以腥羶、可以毫無意義的胡來一通,因為大家迷信「金錢至上」 、 「階級萬 能」。George Soros 於 1998 年在他的書中《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提出全球資 本主義體系在本質上是純粹功能化的,其功能就是競爭與擴張;換言之就是在競爭中無 限追求成功,這構成了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主導價值為對金錢的追求,而這種主導價值 所帶來的嚴重缺陷,就是「對金錢的追求凌駕於其他社會考量之上」,尤其是道德的考 量,形成所謂「國家、人民沒有原則,只有利益」(Soros,1998)。資本主義在二次世界大 戰之後的必然發展,即儘管強權對受殖民國家在政治與軍事的正式統治關係已不復見, 但是政經、文化、運動等各方面的影響或宰制依舊揮之不去(李建興,2009),運動員 更在資本主義意識型態影響之下,逐漸改變對於運動本質的崇高理念,運動商業化所延 伸出來的利益誘惑只是外緣,而內因是運動員心存貪念,由於具有內因才會被外緣所觸 動而影響道德操守,如果不存有內在的貪因,則無論外緣多誘惑,那是二條永不相交的 平行線(王秋燕、黃恆祥,2003)。本段將資本主義意識型態介入分為現代奧運商業化 以及運動員商品化兩個部分,探討資本主義意識型態與運動員行為模式之關係導向。. (一)現代奧運商業化 古代民族體育運動源起於人類為了求生存,在與大自然、野獸搏鬥的過程中,產生 了許多訓練體能的方法;爾後,為了鼓勵民眾踴躍參與,比賽活動因而產生,藉著名次 或獎品的吸引,激發人們努力練習、求進步的心態,從而達成鍛鍊體力、活絡健康的目 標(Coakley ,2009);以代表世界運動精神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為例,最初的起源在於消弭 古希臘城邦間的戰爭:不論平日各城邦之間如何為經濟、政治、土地等問題引起征戰, 在運動會期間皆應遵守共識,不起爭議、在運動場上公平競爭;而其勝利之後的最高榮 14.

(24) 耀也僅只桂冠一頂。競技運動最高殿堂不外乎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之 名源於神聖之地-奧林匹亞(Olympia),此地乃希臘人民舉行祭典以膜拜天神-宙斯 (Zeus)之地,哲學家尼采(Nietzsche)認為希臘人生命的最初處境,是一種本質上陷生命於 痛苦與磨難中的虛無世界,這與運動中的世界一樣,一開始即感到生命是痛苦荒謬的, 希臘民族借林神之口揭示出「最好是未嘗生,其次是立刻死」 (林建國,1991) ,於是希 臘人藉由固有的日神(Apollo)藝術精神,逛造出了奧林匹斯神話世界,一個追求美、寧 靜、歡樂和平的世界,這一種對於求生意志的昇華和肯定,將生命之苦加以掩蓋,努力 創造其生命價值,同樣也超越了世界的荒謬虛無(王思迅,2004;趙衛民,2003);若 沒有希臘人這種「求生」的積極念頭,整個輝煌的希臘文化與藝術將無從建立。 人們藉由連續性的直接活動達到舒展身心,以宗教觀點來說,簡單的身體活動是達 到與上帝神靈接近的一種途徑,自我意識等於肉體等於世界,為一種至高性的內化意識 (井上俊&亀山佳明,2003) ;意識存在於肉體之間,意識自由則肉體上所能活動的範圍 相對增加;古代競技運動的儀式、象徵、祭典之層面,賦予了運動某種神聖的特質,使 之與精神或超自然的範疇相結合,其參與是為宗教崇拜的表達,以安撫或取悅神為目的 (Howard & James, 2002);現代運動員則在於榮耀其國家、種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在此轉 化為一種情操,一種信念。現代奧運在古柏坦極力奔走下於 1896 年在希臘雅典舉行, 成為人類慶祝生命,展現身體、心靈與意志極致結合的最大盛會(呂潔如,2010)。古 柏坦認為古代奧運會的精髓乃是希臘人「藉由運動啟發人類精神、心智發展的教育方式」, 奧林匹克運動會啟動了人類的競技運動,並發展為體育、奧林匹克活動、奧林匹克文化、 教育(林瞭祿,2006;湯銘新,2006;陳文長,2007),建立一個和平、更好的世界, 古柏坦復興奧運理念的具體化在於奧林匹克運動不再僅只視勝負為重要意義的存在,而 是蘊含著對人的教育之理想,取而代之的是其教育的精神與價值(呂潔如,2010;湯銘 新,2006)。 運動賽會從古希臘奧運會到薩瑪蘭奇之前,一直高舉理想主義的旗幟,並致力於推 廣以業餘體育為基礎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李憲銘、邱裕新、吳培協、呂銀益,2007), 然而,隨著時代的遷移,國際奧會這個百年老店一再地面臨各種挑戰,再加上固守傳統 15.

(25) 古奧林匹克運動會精神的教條,而使得舉辦國在一段時期皆以負債收場 (朱巖清,2010) ; 在 20 世紀 60 至 70 年代以來社會經濟形態的巨大變化迫使奧林匹克運動會不得不放 棄純粹為理想主義的色彩,努力在現實生活中找到與商業社會的結合點。1998 年薩瑪 蘭奇明確指出,商業化是使體育運動適應現代社會的一個最有力因素,這也是奧林匹克 第一次正式承認商業化在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地位(李憲銘等,2007;林瞭祿,2006)。 1984 年以前的國際奧會,是個財務體制十分脆弱的組織,因為從不進行商業運作,僅靠 捐贈與少量電視轉播費維持日常運轉,1984 年美國政府為求民間支援,商業奧運之父彼得‧尤伯羅斯(Peter V. Ueberroth)以商業化的運作辦法:銷售門票、電視轉播權和尋求 商業贊助,解救奧運會長年以來鉅額虧損的大問題(劉宏裕,2007)。尤伯羅斯心想唯 有商業化的運作辦法:銷售門票、電視轉播權和尋求商業贊助,才能解救這長年以來的 大問題。尤伯羅斯首度採用了招標的辦法出售奧運會電視轉播權,引發美國三大廣播公 司——美國廣播公司(A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以及全國廣播公司(NBC)展開激烈 的價格戰。並且只選擇少量的贊助商,把贊助費的底線訂得很高,藉由贊助商彼此競爭, 抬高價格,從中獲得巨額贊助費。尤伯羅斯不僅將奧運會導向商業化,更懂得「隔岸觀 火」,藉由企業間的競爭,為國際奧會募到為數可觀的贊助金,不僅讓垂死已久的國際 奧會重新活了過來,更讓自己贏得「奧運經營之神」的美名。 從 1984 年奧運首次不必賠本開始,現代奧運已無可避免被推向洛杉磯式的商業化 道路,畢竟哪個國家願意像加拿大一樣,辦一次運動會要還 26 年的債?現代奧運成就 為商業化奧運可分為四個階段因素如下(洪煌佳,2005): 1、現代奧運會運動商業化可分為萌芽期(1896~1972)、成長期(1973~1984),及成 熟期(1985~)等三期的發展階段。 2、現代奧運會商業化的社會結構關係不斷地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力的交互主 導之下,加諸國際奧會相關運動組織需求調整的壓力,而推動運動商業化改革。 3、現代奧運會商業化在經濟方面的獲益,不僅提升運動組織本身的自主性,並帶動舉 辦國家的經濟發展,更帶動全球運動賽會朝向企業化、科學化、普及化、制度化、 菁英化等發展。 16.

(26) 4、現代奧運會商業化結果,使得相關組織需要針對運動政治化的擴張、過度商業化的 危機、高貴與流俗的運動文化,及運動組織的隱憂與挑戰等進行反思與因應。. 由於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高曝光度,變成企業競逐品牌、產品與形象深入消費者心中 的沙場,其受人矚目的程度更使之成為各大企業首選標的(朱巖清,2010);而企業支 持運動的理由現今已不再僅只是為了慈善以及社會責任,增加市場占有率和獲利成為其 首要目標(許建民,2008;Stotlar,1999)。由於運動發展需要資金的挹注與投資,媒體 與企業體可以提供資金,因此兩者所提供的資金成為滿足運動體系此類需求的手段,而 運動體系過度倚賴媒體與企業體的資金,反造成為了迎合媒體與企業體的資本主義需求 而偏離或改變運動的核心價值(朱巖清,2010;洪煌佳,2003;許建民,2008 ;黃建 松、許光麃,2007)。21 世紀,充分利用商業手段支持大型運動賽會已經成為體育運動 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但當運動賽會以衍生的商業利益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時,運動的 本質便會成為犧牲的對象(李憲銘等,2007;張孝銘,1998、張淑卿,2002)。在現代 社會中,運動、媒體與企業體三者合作發展的價值是肯定的,但競技運動本身為了達成 資本主義商品化的要求,而做出許多配合大眾傳播媒體與企業體手段的轉變(朱巖清、 2010;許建民,2008;黃建松、許光麃,2007 ) ,例如熱門運動項目的時段必須配合轉 播媒體的區域時差,運動員被迫於不適任的早晨、夜晚進行比賽,冷門的運動項目甚至 屢被提議取消,國家與運動員都退居於商業利益之後。當商業的砝碼在運動的天秤上超 重時,便會嚴重干擾競技運動的正常狀態。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百多年來的發展,已成 功的發展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際組織,成為以競技運動、教育、文化、藝術結合的 世界性最大商品,其複雜性將日趨嚴重,必將受到強權與經濟利益的干擾,在奧運百年 來的發展軌跡已經清楚的展現這一趨勢,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表面神聖莊嚴與深層的文化 與強權干預,今後將逐漸浮現,但只要利益分配得宜此種現象將繼續順利發展(林瞭祿, 2006)。. 17.

(27) 現代奧運表面上標榜的是運動精神與榮譽,但骨子裡早已變成金錢堆砌出來的大型運動 秀,從主辦國、國際奧會(IOC) 、各贊助企業、參賽國政府到運動選手,在奧運這十幾 天賽事裡,都在玩一場大型的金錢遊戲。 」-商業週刊,2008. 表 2-1 現代奧運商業化之得失利弊分析表 分析層面. 分析結果 增加舉辦奧運賽會之經費(張至滿,2006;劉宏裕,2008)。. 現 代 奧 運 商 業 化 之 利 益. 促進舉辦國城市建設,提升國家形象(林文郎,2006;張宛婷,2010)。 政治 經濟 層面. 運動 發展 層面. 利用商品以及商品化拉近競技運動與消費者(觀賞者)之間的距 離(程紹同、2001;詹俊成、程紹同,2009)。 整合運動賽會、觀光以及行銷之策略,吸引消費者(觀賞者)前往 (林文郎,2006;郭秀玲、林房儹,2007)。 透過媒體轉播將奧運賽會即時全球化,提升國族意識(王宗吉, 2004)。 增加觀賞運動人口(施致平,2000;郭秀玲、林房儹,2007)。 宣傳運動項目,增進參與運動人口(王宗吉,1999)。 贊助商提供設備、服務等資源有效協助舉辦運動賽事(杜錦豐、李 志峰、邱智麟,2003;許建民,2008)。 奧運賽會體制受資金來源管道牽制(洪煌佳,2003;黃建松、許光麃, 2007 ;劉宏裕,2007)。. 現 代 奧 運 商 業 化 之 弊 端. 核心 精神 層面. 商業化利益逐漸掩蓋運動本質意義(周宏室,2006;張孝銘,1998; 張淑卿,2002)。 競技運動變成資本主義意識型態展現的場域 ( 張 孝 銘, 1998; Hargreaves ,1982) 。 迎合媒體與企業體的資本主義需求而偏離或改變運動的核心價 值(朱巖清,2010;洪煌佳,2003;許建民,2008 ;黃建松、許光麃,2007 )。 現代奧運復興之教育精神趨於虛無。 將贏得勝利轉換成追求利益的手段(彭台臨,2006)。. 選手 本質 層面. 榮耀與物質獎勵變相成為追求現實生活存在之必要條件的報酬 (周宏室,2006;盧俊宏,2007)。 為求勝利不擇手段,形成個人行為偏差與價值判斷上的混淆改變 (張淑卿, 2002;Kavussanu, Seal, & Phillips, 2006)。 置自我超越意志(身心靈合一)於資本主義重利愛財之價值取向 之後。.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8.

(28) 現代奧運會商業化的表現不僅僅存在與企業贊助商、媒體之間的關係,對於運動員 也產生專業化的職能劃分,並連帶使獎金取代榮譽(葉韋君,2004),奧林匹克理想把 人類在體育運動中崇尚進取的願望集中表述為"更快、更高、更強"。然而,在科學技術 高速發展、訓練水平和運動成績突飛猛進的今天,要奪取體育比賽的勝利已經越來越難。 競爭的勝利、記錄的更新、以及競技者身體能力範圍的增進都是運動員及教練致力於追 求的目標,運動員雖然一直追求身心靈合一超越自我的境界,但是受運動商業化、資本 主義的影響,反而捨棄了人們原本追求的目標,資本主義之下,競爭以及利益變成唯一 追求的目標,為使運動本身或者是運動員能創造出更好的表現,新型科技不斷的研發, 運動鞋、衣服、甚至是球員的配備道具,衍生出運動產業化的現象,例如:鯊魚裝背後 更大的意義代表的是龐大的商機(獨占市場),近年來社會形式急劇的變化,台灣運動組 織朝向職業化發展,連帶促成了運動商業化,加上功利主義的社會風氣下,教練與選手 為了爭取勝利、獎金與名利,而養成了追求現實、物質享受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形成 過度競爭與獎懲之情形,不僅造成賭博、暴力、禁藥使用、攻擊行為與語言辱罵等許多 「反道德」的行為一再發生(Kavussanu, Seal, & Phillips, 2006),更削弱了社會規範和價 值體系,而形成個人行為偏差與價值判斷上的混淆改變(張淑卿, 2002) ,使得以往運 動員傳統的運動態度與價值受到極大的衝擊,讓競技運動失去了原本的運動本質與公平 競爭,奧運精神成為名存實亡之情形。 商業化運動將追求金錢名利的次級人格發揮的淋漓盡致、而非強調運動員具備超越 能力與整體認知能力的主要人格(意即「真我」),這無非是資本主義將運動帶至一種本 末倒置的情境當中。奧運精神的核心價值為什麼不是最高、最快、最遠?「更」是指不 斷的自我挑戰、不斷進步,永無止境。人說:「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一個真正熱 愛運動的人,會熱切追求「巔峰經驗」,不斷的自我超越,追求更高、更快、更遠為目 標,而不是以打敗對手為宗旨(彭台臨,2006) 。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 ,1969)將人的 需求分為五個需求層次論:自我實現的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愛與隸屬的需求、安全 的需求、生理的需求,並說「人有一更高及超越的天性,這正是他存在的本質,當缺乏 超越及超個人層面,我們會生病、會變得殘暴、空虛、無望及冷漠」(曾蕭良,2003)。 19.

(29) 商業加上運動的確可以為運動員帶來可觀的收入並且維持生活,也可能讓此運動項目有 效推廣並蓬勃發展,但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其運動本質與在商業化社會中存在的意 義及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勢必需要從另一種角度重新評估。. (二)運動員商品化 1920 年代會出現極負盛名的運動名人,是因為「文化中介者」藉助運動選手的成績 與表現創造出比選手本身更巨大的想像畫面,並利用行銷商品的手法來推銷運動選手 (邱建章,2011)。布爾迪厄(Bourdieu)將文化中介者定義為,「賦予產品和服務以特別 的意義和生活風格意象」的專業工作人士,文化中介者是文化迴路的關鍵環節(邱天助, 2002) ,諸如球探、球評、體育新聞記者、經紀人、運動文學作家、廣告文案、設計師、 專案行銷經理等都是為運動明星生產、附加意義,擴大消費市場的文化中介者(邱建章, 2011) 。運動員在奪得金牌之際,伴隨而來的是運動職業化、商業化、媒體化,隨之而 來的廣告費、代言費等附加價值,而身價也會跟著水漲船高,驅使選手以不擇手段、不 正當的方式得到名次,因為得名而成名之後,是享之不盡的榮華富貴及豐渥的物質生活 (周宏室,2006) 。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 估計,耐吉(Nike)公司多年來憑藉喬丹(Jordan) 的象徵價值與身體肖像對產品銷售的影響力,為美國經濟所帶來的貢獻遠超過 100 億美 元(約新臺幣 3,400 億元),光是美國運動用品大廠耐吉公司(Nike)以喬丹命名的產品, 估計價值約超過 52 億美元(邱建章,2011;陳素蓁,2004) ,而喬丹所帶來的周邊經濟 的驚人效益,舉凡媒體、運動商品、娛樂事業,甚至高科技產業、香水等,更成功地扮 演了現代運動產業的重要推手。 所代言的商品及形象,與其運動表現成正相關,但是我們不禁開始思考,將運動員 『身體』物化(明星化),在現今是否已經成為雙贏的局面,其中利益與財富更是運動 明星與廠商雙向之間的流通,而運動身體對廣告商的價值與重要性,與電視媒體的影響 力密切相關(謝明珊、杜欣欣,2009),身體固有的社會性和生物性雙重位置,被社會 的力量所建構,而身體的認同與定位也同樣被各類商品和物化全然佔據。楊傳廣、紀政 世代留給人們更多的的集體記憶是奧運賽場上的英雄戰績與歷史畫面,而王建民世代的 20.

(30) 運動菁英則給人更多與媒體公關、企業品牌與廣告代言有關的文化意象 (邱建章,2011) 。 對球迷而言,喬丹代表的是籃球的極致,對產品企業主而言,喬丹則如同鈔票的代名詞 (闕維正、林顯丞,2003) ,施致平於 2000 年提出一研究結果,運動以被視為商品呈現 在觀眾眼前,商品呈現的交換方式正是企業經營管理商業行為,顯然,運動商業化的趨 勢已形成,運動員及運動明星更成為商品轉換的重要角色(施致平,2000)。競技運動 存於資本主義之下,透過贊助商、媒體、運動的三角共生關係得以蓬勃發展,更獲得許 多家庭對於運動能夠帶來明利雙收的認同,成為優秀運動員前仆後繼的活水源頭(李建 興,2009)。. 二、獎勵金制度的迷思 以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獎懲制度可有效激勵工作士氣、提昇工作效率,而組織系 統亦憑著本身掌握可滿足成員需求的資源(呂宛蓁、鄭志富,2007),有效的獎勵可增 強內在動機,延長運動員持續投入的時間,並提供運動員物質以及精神上的滿足感,獎 勵制度有正面效益,能發揮激勵功用,但也可能因為制度本身缺失,或是受惠之人產生 偏差思維,都可能讓原本具有正面意義的事物,產生負面效果(李仁德,2000;呂宛蓁、 鄭志富,2007),Shields 和 Bredemeier 於《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書中提到:「運動的根,生長在由遊戲所形成的肥沃土壤中,但卻可能因為暴露在過度 競爭的熱度下而乾枯,而運動中人文與人道的視野,亦可能因為把眼光放在最後的獎賞 多於過程的努力,變得模糊不清。」(Shields & Bredemeier, 1995);獎勵制度所使用的原 理以心理學的外在動機為主,外在報酬的出現(如獎金和保送入學制度)最後必然導致 內在動機的消失(盧俊宏,1995);由於社會體制的改變,名與利漸漸成為運動員所追 求的目標,而運動員為追求金錢以及財富的手段,更逐漸失去了運動的本質(洪致遠、 曾慶裕、張芳文,2010)。 民國六十年,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面對百廢待舉嚴峻十分的生存環境,對內為激 發民心士氣,增強人民的向心力,對外則須突破中共的政治打壓,國際政治外交空間遭 受擠壓,政府當局為了獲取國際間廣泛的支持,脫離國際外交孤立的困境,權衡當時的 21.

(31) 條件,體育交流幾乎成為唯一可選擇的外交手段,因此體育政策轉為以提昇競技運動水 準為主軸,透過培養優秀運動選手,參加國際競技運動,拓展外交空間,競技化的體育 思潮成為體育思潮主流(曾瑞成,2011)。旋於民國六十九年嘉義縣區運會,行政院宣 布成績打破全國紀錄者,發給獎金新台幣五萬元,開創我國運動會史上,政府機關用高 額獎金獎勵選手之首例(呂宛蓁、鄭志富,2007;李建興,2009),自民國七十年教育 部核定頒布「中正體育獎章頒發要點」開始,雖囿於臺灣艱困的國際外交處境,但在外 部酬償誘因驅使-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臺灣競技運動仍保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李建興, 2009) ;而國光體育獎章自民國八十九年實施 20 餘年之計,雖激勵了許多優秀選手爭取 更佳運動成績,亦引發了許多流弊(呂宛蓁、鄭志富,2007),各單項協會更因所頒給 選手之獎金或是酬庸不一致,導致形成暗盤或是公開的秘密產生(洪嘉文,2000),然 而各縣市政府為吸引選手或教練參加該區運動會代表,爭取名次獎牌,紛紛訂定獎勵辦 法,而各級政府所訂定之金額標準各異,造成教練或選手為得獎金挖角跳槽之現象(李 仁德,2000)。 政府設置體育獎勵制度之宗旨,本在激勵優秀選手締造運動佳績,並藉由獎章及獎 金之頒發,使其獲得精神與物質層面之滿足感(呂宛蓁、鄭志富,2007),但卻因此形 成了選手及教練產生偏差的行為。在國內各縣市獎勵金制度明文規定選手若要轉換縣市 代表權,必須犧牲三年參賽權(「中華民國國民,在其代表單位之行政區域內,設籍連 續滿 3 年以上者,始可參賽。」 (全國運動會競賽規程,2010))之下,選手及教練仍不 顧一切,願意為了高額獎金或是待遇犧牲,對於運動員之精神層面的獎勵訴求,僅單列 一條不容易界定且具懲罰性的規定,是一種消極性的規範,易誤導運動員成為「功利主 義」追求者,以及造成運動員被挖角跳槽的始作俑者(李仁德,2000)。 北京奧運的週邊新聞報導寫到: 「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間相差了 70 萬,那麼他能夠送 父母的恐怕不是一間房子了。運動員若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好好拚搏,改善生活甚至名利 雙收絕非白日夢,這對一些出身貧苦的運動員更是莫大的鼓舞。錢,是吸引人的。」 (光 明日報,2008),競技運動精神再崇高,終歸要回到「人」的層面上,俄羅斯撐桿跳女 皇伊辛巴耶娃(Yelena Isinbayeva),每次只破一點點紀錄,她就會得到至少 50 萬美元的 22.

(32) 獎金,名車鑽戒更是不計其數,有人指責她太貪財,伊辛巴耶娃並不否認自己對金錢的 渴望,她和所有女孩子一樣喜歡購物,喜歡衣服鞋子;破紀錄的豐厚獎金可以說是運動 員超越自我的動力來源之一,而可以「證明」伊辛巴耶娃把破世界紀錄與獲得獎金目的 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另一個原因是,她此次在伯明翰刷新的世界紀錄與她在烏克蘭頓涅茨 克創造的 4.87 米的世界紀錄時間僅相差 6 天,成績也只相差一釐米」 (ESPN, 2005) ,除 了可以多拿幾次獎金,恐怕也為了滿足無敵的虛榮,這就是人性。舉重教練陳谷豐曾經 說過, 「舉重項目另一項誘因是『破紀錄』獎金,以前每打破一次全國紀錄,選手可以 領五萬元獎金,換言之,只要比全國紀錄多舉 0.5 公斤,就可以領取破紀錄獎金, 『這成 了吸引選手投入舉重的一大誘因』;如果 0.5 公斤跟 10 公斤的獎金一樣,誰還會這麼拼 命」(光華雜誌,1997),而這也充分顯示出社會結構對於運動員行為的影響不無關係, 運動員會在社會結構之意識型態的影響之下,逐漸形塑其行為模式。. 第三節. 運動員生涯發展. 生涯(career)一詞最早見於莊子養生篇中: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Super 的生涯發展階段理論堪稱是最具影響力的生涯發展理論體系,Super 以年齡的階段分析 發展過程,將生涯劃分成五個主要階段,依序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五個階 段;發展乃是經由過去的種種經驗而致,而非毫無緣由的發生改變(黃月美,2005), 而發展心理學家之父 Hall 在 1985 年時提出了對於「發展」周詳而明確的解釋: 「發展是 從懷孕開始到死亡的任何年齡有關的身體與行為的改變;改變的方向有可能是正向的, 也有可能是負向的,也可能是中性的,既非進展亦非退化,而僅只是差異而已。它是一 種終身的歷程,而非朝向成熟的一種狀態。」 (游恆山,2001) 。本節所探討之重點為影 響運動員生涯發展的相關影響因素以及運動員生涯發展的導向。. 一、運動員生涯發展之相關影響因素 「生涯」一詞是指一個人一生中所從事的工作、休閒、生活及其扮演不同的角色與 職務 (林幸台,1992) ,金樹人(1990)認為生涯是一生當中連續不斷的過程,其中包 23.

(33) 含家庭、學校、社會和工作有關的經驗,此種經驗將塑造獨特的生活方式;而生涯發展 是指個人一生當中,關連到教育、職業、以及其他重要角色的選擇、進入與進展,其最 終目標都在實現個人的自我(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在生涯諮商 的理論中,決策論者特別強調生涯發展為生涯抉擇的歷程或解決問題的歷程(林幸台, 1992),影響生涯發展的因素早期研究將其分為兩個面向,分別為外在因素以及內在因 素,Swanson 與 Tokar 於 1991 年將生涯發展大至上會經由三個面向的因素所影響,分別 為:外在因素(環境、社會結構) 、態度(種族、性別、自我概念、性格特質) 、人際互 動(重要他人)。一般大學生在面對生涯發展時所遇到的阻礙大部分為,工作的可獲得 性、資格審查、技能、經驗以及人格特質,而他們會產生這些阻礙的因素則為,沒有被 告知(生涯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所需具備的能力)、沒有能力達成(在選手生涯當中,運 動員無暇發展其他面向的技能)、現在以及未來的經濟因素考量、以及重要他人的影響 (教練、老師、父母、朋友)(Swanson & Tokar, 1991);運動員在求學過程中,其所接 受各類輔導大多來自其學校的體育老師或教練,並沒有專業特殊教育工作者適時介入他 們的生活中,輔導他們具備再學習的能力。隨著年齡不斷增長,運動員仰賴其專長,進 入下一個人生階段,但未必具備新階段的學習能力(呂惠富,2008)。 以臺灣的制度與文化來說,跟運動員最親近的莫過於教鍊,但受限於教練的心態或 能力,且大多以運動成績好壞做為評鑑取向,因此對運動員生涯規劃的幫助較少(張少 熙,2010)。在運動場上重視技術發展及科學研究,其後遺症不可低估。運動選手常會 覺得無法與人討論議題,最主要除了對象都是隊友之外,也欠缺足以和人進行討論的知 識。王秉泰於 2005 年曾說過一段話: 「體育院校向來強調競技運動目標,亦即是「奪牌 至上」的觀念凌駕於一切。不單是學校甚至於整個體育界、社會及國家,由於過分重視 專業及比賽成績的結果,造成運動精英選手知識窄化現象日益嚴重。我們在不知不覺中 被套牢在自我的專業領域,我們不知也鮮少與其他領域專業做對話,甚至於是自我放棄 與拒絕接受再教育、再成長的機會與勇氣。」 (王秉泰,2005) ,因次在運動員無法充分 接收資訊以及尚未做好準備之下,面對其生涯的發展更顯出手足無措之態。.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Strands (or learning dimensions) are categorie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concepts for organizing the curriculum. Their main function is to organize mathematical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